正文

2017年10月17日談話記錄:談錫永:密意說空(十)緣起與自性

(2022-06-10 21:14:11) 下一個

2017年10月17日
[url=http://mp.weixin.qq.com/s/upjMoJW-epyhS5FT5X5EFAhttp://mp.weixin.qq.com/s/upjMoJW-epyhS5FT5X5EFA]http://mp.weixin.qq.com/s/upjMoJW-epyhS5FT5X5EFAhttp://mp.weixin.qq.com/s/upjMoJW-epyhS5FT5X5EFA[/url] 
談師談佛 || 談錫永:密意說空(十)
三、緣起與自性
今人說空性,多由緣起與自性而說,這裏且一談這兩個名相。
說緣起,宗喀巴大士說得最為透徹,他的《佛理精華緣起理讚》有現代譯本,由多識活佛譯出,現在即依其譯本略加宣說。
為什麽要說緣起,宗喀巴有偈頌說──
世間中的一切憂患 其根源是心智愚暗
明見此理可以根治 故此講說依存因緣
通達緣起理,才可以去除心智的愚暗,由是去除一切憂患。緣起理即是一切諸法的“依存因緣”,由此依存才能成為有,亦即成為存在或顯現。知一切諸法如是而有,對識境世間便能洞察,由是不至為世間的名言句義所縛,這樣才是“出離”。所以通達“緣起理”,便即是通達“出離理”。
不知緣起與出離的關係,便常有謬說。多識活佛便引過一個例子,筆者且借之舉例。
有一位聲名響上雲霄的儒釋道大師,講空的時候說:“像手表,沒造之前就沒有手表,手表壞了以後,也沒有手表,這就是物我的空性。”
多識活佛批評道:“怎麽能這麽講呢?這種程度就不需要用哲學的高度來理解,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到了。如果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話,那麽為什麽佛還要花這麽大的功夫,來宣揚這個東西呢?為什麽說悟了以後才能知道這個東西呢?為什麽說離戲論呢?”
這個批評十分正確,不能因為這位大師有很響的名聲,就不加以批評。如果不從緣起來實證一切諸法本性自性空(大師說為“物我的空性”),那就根本不能說空。這位大師更錯的是,落於生滅現象來說空,如果空可以由現象來說,一切佛家經論都無需成立,在筆者的家鄉,連老太婆都懂得說:“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這也便即是大師所說的“物我空性”了,如果正確,筆者家鄉很多老太婆都應已成佛。多識活佛說的“離戲論”,才是真實的出離,亦必須理解緣起,才能離戲論,作種種謬論的人,便恰恰不知道這一點,根本沒有圍繞著“出離”這個主題來說空,這樣,便不知道成立緣起的重要。
此外,筆者還看過另外一位大師對著千餘人說法,他怎樣說空呢?他說:皮包空才可以盛東西、車卡空才可以載人,這就是“真空妙有”了。這樣來說空,便如老太婆說空都不如,更不要說離戲論了。
宗大士有偈頌說——
從來沒有一樣事物 不是依緣存在之物
所以沒有一樣事物 不是自性空無之物
宗大士一定經過觀修,然後才作出這樣的結論,他絕不是空言推理。一切諸法依緣存在,觀修時依緣觀察,於是重重緣起超越,得究竟決定,無一法不是自性空,這就不是從識境的現象來作決定,而且當重重超越緣起時,便即是重重離戲論,由此觀修才能成出離。這就不是那位大師所說,亦非老太婆所說,因為是離現象的名言而得決定,並不是依生滅現象來說“物我的空性”。
而且,若依識境現象來理解空,一定陷於有、無的邊際,那位大師所說的便是有手表與無手表,老太婆所說的,便是有金有銀與無金無銀,既落有無邊際,自然不能出離,所以在《入楞伽經》中,佛才指出,說兔無角,說牛有角,都非中道,必須去除“角”這個概念,然後始能證入中道。如果落入現象的邊際,可以說兔無角、牛有角是現量,怎能說錯,然而,正因為這現量落於識境邊,所以隻能是識境邊際的真實,而非佛所說的中道。
拿“緣生性空”來說,必須“緣生”與“性空”雙運,才能離有無邊而離戲論。宗大士有偈頌說——
因視一切依緣而有 故不陷入絕對有無
這是救世佛陀之言 所向無敵原因所在
這即是說,“緣起有”並非絕對的有,當然亦不是絕對的無,是即雙運。更說──
凡這一切均無自性 但從緣合生相應果
根本對立兩種性質 互不妨礙相互依存
沒有比這更奇妙事 沒有比這更高超理
以您宣揚此理作讚 那是絕妙無比讚詞
所以“緣起有”與“自性空”並非相對而建立,實在是空有雙運。正因為是雙運,所以看似獨立的相對,是即可以並存。宗大士還用一個偈頌來指示我們——
自性絕對不依作用 因緣相對作用形成
互不相容兩種性質 一物之中如何並存
這偈頌便是宗大士由觀修所得的決定。對於“自性空”的“自性”,宗大士將之決定為“絕對,不依作用”,是即對所空的自性立一決定見;對於緣起的“因緣”,宗大士將之決定為“相對,作用形成”,是即對緣起的因緣立一決定見。這些見地必然是由觀修而得,否則不能說得這麽斬釘截鐵。猶記當年,敦珠法王曾談到《緣起理讚》,便以此兩句偈文為例,說觀修的抉擇與決定,所以宗大士的偈文一定不是言說上的推理。
先說“因緣”這一句偈,不能因為宗大士在頌文中提到“眾緣和合”,便以為他隻說“業因緣起”(格魯派稱為“相連緣起”),與筆者所說的四重緣起不合,宗大士說緣起並非隻說一重,在《中論廣釋?正理海》(Rigs pa rgya mtsho)中即說──
此說為差別事緣起者,可解釋成有為法之緣起。彼複說為“相連”(phrad)、“相對”(ltos)、“相依”(rten)等三種異名。
如是以說“於一切所知之生起”,即認為對一切所知皆依此三種因緣而生。既然這樣說,可見他不可能唯依相連緣起而作觀修。
那麽,為什麽宗大士又說“因緣相對”呢?實則四重緣起都可視為相對。於業因緣起,房屋是“自”、磚瓦木石是“他”,自他即可視為相對;於相依緣起,說“父”名依“子”名而有,是故說“有子始有父”,父子二名亦可視為相對;於相對緣起,或說有長始有短,或有短始有長,長短當然是相對;至於相礙緣起,藉如來法身功德,任運而圓成一切諸法,若落言說,法身功德為智境,一切諸法為識境,智境亦可說為與識境相對,所以,當述說頌文時,宗大士統稱之為“因緣相對”,並非隻說“因緣和合”這一重緣起。
現在,回頭再說“自性絕對不依作用”這一句。
“絕對”即是離二法(離相依相對),亦即唯一,凡因緣所生法,必非唯一,所以一切緣起有,便必非絕對。如是決定,即可由觀修而現證,一切諸法非唯一而不成自性。
“不依作用”即非由事物的相互作用而成,如由長成立短,即依二者的比較,比較便是作用,所以短,是依長的作用而成,反之亦然。現在說為自性空的自性,是不依作用的自性,亦即不依緣起的自性,然而一切“緣起有”,必依緣起作用,所以可以決定這樣的自性為無有,由是觀修而現證,一切諸法即非不依作用而不成自性。
宗大士在《緣起理讚》中雖然沒有提到“本性自性”,但他讚歎道——
您親預言準確解說 無比優越大乘之法
排除有無二邊戲論 龍樹理論夜荷花田
既然說到“大乘之法”,那就應該不排除本性自性之法。現在我們且用宗大士的說法來觀察“本性自性”。
本性是佛內自證智境界的自性,這就符合“絕對”。佛內自證智隻能是唯一,不與識境中任何名言句義相對,而且,佛內自證智境界亦絕非與識境相對,這就符合宗大士“自性絕對”的決定見。
佛內自證智境界當然不依任何作用而成立,正因為凡夫心識依於作用,是故才有無明,因此,這亦便符合宗大士說自性“不依作用”的決定。
由此二種觀察,便可以說,將自性說為本性,這自性便可以成立,而且是離一切戲論而成立。因此在言說上成立本性,說為超越緣起的自性,亦即法身的自性、佛智的自性、法界的自性,便正符合宗喀巴大士所說的緣起理。
宗大士說“佛法三根本”,首說出離世間,因此,他當然是依出離世間而說緣生性空,亦必歸結為本性自性,才能令世間名言句義盡,才能無舍離而成出離。依筆者的體會,這應該即是《緣起理讚》的密意。若依緣起而知空性,必須了知這兩句偈文——“自性絕對不依作用,因緣相對作用形成”。
《緣起理讚》有一頌說──
如此珍貴無比之法 卻被學淺無知之輩
搞得如像馬蘭花草 交錯倒置亂無頭緒
這是宗大士的甚深感慨,譬如皮包空、手表壞,如此說空,便即是馬蘭花草,甚至說“空故緣起”,亦有馬蘭花草的嫌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