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從醒位看夢位才能得大自在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心經》,今天正好是觀音成道日,以前傳統講觀自 在菩薩,觀自在就是觀真實的你在不在?觀你的自心在不在?這麽講是就一 重緣起來講,不是依兩重變現來講。我們講觀自在是觀兩重緣起,在醒位觀 夢位,看一切都自在。觀自在菩薩,觀是一重,自在又是一重,大家能跟上 嗎?記住夢境是兩重覺知,從醒位看夢位才能得大自在,因為醒位的覺知不 會落在夢境裏受束縛,依觀自在菩薩的悟境就會知道了,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就是所在緣起裏的一切顯現都是空性不實的,因為是在夢境中的顯現,這個 見地一定要轉過來。我們現在活在社會關係裏,最早印度用地水火風四大、 色受想行識五蘊來解說世界的生起。陳那祖師在唯識教法中引入因明正理, 依心王、心所來解說唯識無境,什麽意思?中觀、唯識覺知的外境都是空幻。
從兩重覺知關照我們的生活,你我身上實際有一根無形的線,有如舞台 上的木偶,做夢者等於是提著木偶的演員,我們是木偶,依止這根線去表演, 小孩子看木偶劇以為是木偶在動,實際是後台演員拿著線在拽動木偶。學佛 要學觀自在菩薩,什麽樣的菩薩才能夠觀自在?依兩重覺知就能把經文學懂了。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我們認為存在的理由、社會關係, 在佛法裏所有的遍計乃至依他都是虛妄不實的,為什麽?在個體阿賴耶裏看 的都是實,你們倆是夫妻,這沒問題。如果我們現在是活在阿彌陀佛的夢裏, 從阿彌陀佛那看你們倆不過是境相扮演的角色而已,聽懂了嗎?照見五蘊皆 空後有什麽作用?作用就是度一切苦厄,反過來說一切苦厄是因為我們認知 五蘊不空。
以前沒有人用兩重的視角來講《心經》,用兩重的視角看佛經就很容易 了,緣起裏的人所作在緣起裏有道理,什麽道理?依據五蘊、四大認知三世 實有。我們人活著每天都要吃飯,我們的生命延續需要蛋白質。人類所有的 認知都可以歸納為色受想行識,僅以人類社會來說,我們建立的社會關係錯 綜複雜,色受想行識會產生苦樂的覺受。隻有依兩重覺知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離一切苦,苦因是跟五蘊連在一起的,既然觀照五蘊是空,苦因自然是空性 的。記住了,佛法說苦因是空,沒有說它不存在,聽明白了嗎?就像夢境一 樣,夢境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醒位看夢境是幻。幻有跟無不一樣。觀自 在菩薩看這個世界是幻有,是沒有實質的,與我們認知的這個世界不同,為 什麽?因為菩薩看五蘊是空性無相的,五蘊產生的苦厄也是沒有實質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行深般若就是兩重觀照,在大乘佛法裏, 六地以前叫般若,六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神通變現地。菩薩八地就叫深 般若。七地是門檻,後邊就叫深般若,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登地 以前叫般若,登地以後叫深般若,這是民間的一種說法。什麽叫做登地?登 地的菩薩能見到無生法忍,隻有兩重才能看到現在的你即是無生,無生不是 過去、未來,當下就是無生。我們剛開始講大乘佛法對於有情是比量,一旦 學佛能夠兩重觀照,比量就可以轉為現量,聽懂了嗎?學佛要用點心,依一 重緣起,我們看世界是由五蘊建立的,我們認知空性、中觀講的八不都是比量,學佛一旦進入深般若、生起兩重覺知,我們看到所有佛法講的理就變成 了事,大乘佛法是兩重覺知的現量,落在一重認知裏學佛法隻是比量。
兩重覺知有一個特點,就是心識覺知跟根識認知同時;一重的特點隻是 根識認知,沒有心識變現的覺知,聽明白了嗎?兩重是七識、六識同時覺知, 就是心境識跟根境識同時,一重認知隻是根境識。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照 見五蘊皆空,為什麽?心識覺知開導出來後才能照見。佛法說到,在我們的 根識裏攝藏著心意意識,學佛要依佛覺把心意意識開導出來,開導出來我們 再看這個世界就跟原來不同了,原來這個世界是真實的,開導出心識以後, 看這個世界就變成了舞台的真實,我們根識認知是舞台的真實,我們心識覺 知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