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壞五蘊而說空性

(2022-05-20 22:05:43) 下一個

2019年3月30日003北京

一芥子整理

不壞五蘊而說空性

真諦三藏修完了戒台以後,說百年以後有肉身菩薩在此受戒,實際真諦三藏是和菩薩組團一塊兒來地球的,百年後禪宗六祖慧能在廣州光孝寺這個戒台受比丘戒,真諦三藏講的是因,到六祖這兒已經是果,依此可以想見禪宗與法相唯識的淵源。

從法相到法性,小中觀講法性,是把法相拆解成極微,緣起性空才能見空性,佛在二轉法輪講的般若中觀是壞五蘊而說空,簡單講法相是組合而成,你要認知法性,就必須拆解法相,才能認知法相是組合而成的幻相。所以說中觀是壞五蘊而說空,般若也有依心性說空的講法,心性是從能認知的我們這裏講,大中觀有心性、法性對待的說法。到平等性就是一心說了,到平等性心性與法性就統一了。佛在三轉法輪講法相唯識如來藏,法性唯識變現不用拆解法相,因為心性包含了法性,法相唯識講心性等同於大中觀講的平等性。

中國禪宗講心心心是佛,心性、法性、平等性都叫心,都是一心的變現,法相唯識講心落在變現境中叫識,能變的心也叫識,佛的唯識一心也叫識,一個心就把心性、法性平、等性都包括了。這一心如果細說的話,就叫佛的唯識、菩薩的唯識、凡夫的唯識,法相唯識講的心本俱變現意,依心識變現講法相就可以不壞五蘊而說空,把法相放在識境裏,境相的性自然就是空性,境裏麵的一切顯現都是境性,境性就是空性。講法相唯識是依變現理,講般若中觀是依相依理,這兩個不能混淆,學佛要學會用中觀的表達,也要學會唯識變現的表達。

你看藏傳佛教,寧瑪派在《善說顯現喜宴》裏沒有把唯識抽出來講,而是用大中觀代替了,佛法有唯識的教法,也有中觀的教法。唯識與中觀都不是究竟,都隻是通向一心的金剛橋。那麽真實的教法是什麽?依大中觀來說真實就是大圓滿,大圓滿不是密續,大圓滿不用淨識相續,是本來圓滿。密續是相續在淨知的壇城中,密續是你的認知要相續,這隻是大圓滿的前行,且卻與托噶都是大圓滿的前行。

談上師依寧瑪派敦珠法王的教授,講到大圓滿沒有正行,大圓滿是本來圓滿,所謂的前行隻是契入大圓滿的方便。現在很多人弄不清楚,有些喇嘛把且卻、托噶說成是大圓滿的正行,這是完全錯誤的。大圓滿要有正行就一定有前行,有行就有修證,就有因果,有因果就不是大圓滿,大圓滿超越因果,是沒有條件的圓滿。既然圓滿是沒有條件的,就不存在什麽前行、正行。如果依方便來說,隻有前行沒有正行,現在有些喇嘛把前行說成是正行,他們沒有理解什麽叫大圓滿,包括現在五明佛學院的教授,嚴格來說他們並不懂大圓滿教法,同時也不懂得禪宗教法。密乘大瑜伽的修學已經不落身口,不在所相身口意上講,在身口意上講就不叫禪宗了。有些人對祖師禪與如來禪並沒有區分開,他們依密續的教授看待禪宗與大圓滿,他們的見地隻是菩薩的唯識,還達不到佛唯識。

當然不是說密續的論著就不值得看了,因為我們是凡夫位,經論的學習都要掌握,一些菩薩乘的教法,對凡夫來說更加契機。學佛不能用最高的教法來否定中下,佛法觀修是一個次第向上的過程,就跟覺囊派的他空中觀見一樣,他空見雖然不究竟,但他是一個重要的修學次第,不能輕易去掉,否則就容易產生落空的邊見。格魯派講聲聞與菩薩所證的空性沒有分別,他空大中觀是在能相上講空,應成中觀是在緣起上講空,兩重緣起是講現空雙運,很難用緣起性空來替代,空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應成派的空性是在緣起中講自性空,亦可說為名言上的他空。最早藏傳佛教薩迦派視格魯派為顯宗,說應成中觀見落空邊。在佛教發展史上講中觀的人很容易落空邊。

後來無著、世親兩兄弟開創了唯識學派,史稱瑜伽行,才逐漸矯枉過正。在緣起裏講中觀很難離有無四句,應成中觀給法相施設自性,依緣起說自性空,此說並未觸及法相,隻是落在自性的名言概念上說空,法相唯識依識變說空,不落緣起中的相用,依境性而說法相空性,境中的顯現說為有其相而沒有其實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