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識名相:傾聽

(2022-05-11 19:51:56) 下一個

100傾聽

我們常在心裏與自己對話,也就是說本能承認你裏麵還有一個你。那是你的心識,或說是心意意識,或說是你與法身同在的那個覺。傾聽即是聽裏麵的那個你即你內在的聲音。如何訓練傾聽?可分為聽自與聽他。聽自,就是你隻聽內在心識的表達,心念說什麽,你都不與他對話,不接話,隻是聽,尋那個內在的你;聽他,就是別人在說話時,不落在所說的話題中,注意力放在他人所說事情的上方,尋那個與他人共在的覺。聽自聽他皆是自己心念的波動,心念起伏不停,超越心念波動的層麵,不再參與心念對話,不在虛妄的遍計中,心念相續就會慢慢斷開,不再連成片,再看念頭的起伏就會清楚的知道在話語上方有個另外的你。超越語言,知念起於自心識,唯識變現。這樣練習掌控心念,就開始觸摸到意根中攝藏的心意意識,逐步把心識往高一層的識覺轉依,覺知一切唯心自顯現,知為一心識變,沒有能聽的你和所聽的內容,也沒有聽的過程,法身一路向上。   

 

 

修學大乘佛法要有傾聽的功夫。傾聽內在的音聲,等同於傾聽一大藏教,明白心識運作的規律,就會明白佛說的大乘教法,大乘經論都在講傾聽內在的機理。

 

傾聽的訓練是最初級的禪修。觀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學會“傾聽”,甭管心念在說什麽,都不要理他,隻需要聽著他講。行人一旦學會了傾聽,就不再參與心念的對話,慢慢那個心念的相續就自然斷開了,這你再看念頭的起伏,就非常清楚了,原來心念起伏是一大片,很模糊看不清,學會傾聽後再看就十分清楚了。

佛法觀修跟心念的掌控有關,現實中我們的認知是虛妄分別,在虛妄分別境中對治心念的起伏很難。小乘對治修法實際暗含著大乘教法的開顯,就是依心不相應法,把高一層的識覺開引出來,依一心佛覺同時具遍在,用傾聽的方法就可以在下一層,把高一層的覺照引導出來。

 

傾聽,就是《楞嚴經》圓通章裏,觀音菩薩講說的反聞聞自性,從聞所聞盡到入流亡所,從覺所覺空,到寂滅現前,忽然超出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樣就把正確的覺知調整過來了,一心佛覺的觀照就會顯現,在傾聽時內心會有一個空間出來,這就是七識八識存在的理由,是生命背境的覺顯現,背境的覺自然能攝受境中的覺。因為醒位的你比你夢裏的覺知更大,這樣覺照就把觀修次第弄清楚了,覺知與覺照確有其內在的聯係。雖然這些道名言都是設施,設施的境像你暫時看不到,但施設的功用是可以顯露出來的。開始傾聽時,我們分不清楚在背景中講話的,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你,你在不斷湧現的心念中顛倒,能覺知的顛倒就是傾聽已經開始步入正軌。這時的妄念與覺知是同時存在的。有覺知才有心念之間的對話,因你的覺才把心念的來去解讀成對話,但對話的主次是經常變動的,有的時候你的傾聽代表七識、有的時候你的辯說又代表六識。傾聽時間久了,你就會不自覺的去搶話,心靜下來你就會稀裏糊塗的掉舉,忘記了傾聽。剛開始傾聽,很容易搶話,覺知不知不覺中就會隨著心念跑遠,想不搶話,此時的你還做不到,除非入唯識見,才能引發佛力加持,佛覺與傾聽是同時存在的,為什麽愛搶話,把自己當成第一因了。

剛開始學佛會認為自己的覺察是自然升起的,但是覺察僅是六識的功用。依六識審而不恒的覺察,不可能得大自在,依生滅的覺知不可能證到不生不滅。佛法觀修,無修佛道是不審而恒的狀態,此時的行人已證無生,能做到覺知不隨心念流轉還滅,簡單講覺知得耐的住寂寞,能夠學會傾聽,不隨境轉。

傾聽心念不是指我們的聲聞,一心阿賴耶識有很多層麵,傾聽隻是內觀的一個方便。黃念祖老居士講過“行人斷見思惑,如斷四十裏流”。佛法傾聽內觀的範圍,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到無色界的就不是根識來聽了,需要啟動意根裏攝藏的心意意識。實際的傾聽包含背景的心念,從有念到無念無住。無念就從根識轉依到意的層麵了,一心的功用上上攝受下下,藉此向上就可以融入一心。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菩薩的觀修體驗,依唯識教理從意根裏開發出心意意識,用立體的視角來解讀楞嚴教法,引入不同意識平台來解楞嚴菩薩觀修佛法的機理,就很容易解開楞嚴經的密意。比方說阿難被梵天咒控製,佛讓文殊菩薩持首楞嚴咒去解救阿難,學佛懂得不同識體層麵的存在,就會弄懂二十五圓通菩薩的修行指向,楞嚴法會菩薩的觀照,不是通過觀心而得到寂靜涅槃,而是通過觀修把背景的覺照帶出來,通過觀修色聲香味觸法,最後得出一個道理:就是緣起法的存在皆為“非因緣非自然”。

 

有一種學會傾聽的簡易方法,就是我們可以換一種地方話,比如用四川話來思想,用另外一種你不熟悉的方言,就容易對自己的心念產生覺照,這個方法實際挺巧的。換一種方言去思考,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審的覺出來,相對來說我們就能夠覺察到心念的流動。因為剛開始學參話頭,參著參著,自己的覺察就順著心念走了,經常會被心念帶跑,所以用方言對話的方式。這讓我們容易學會傾聽,這個傾聽是一種功夫。當年拉薩僧辯的摩訶衍,教藏人對境時不思不想,專注的傾聽自己心念的對話,能使心量擴大,不去參與心念的流動,不去糾正,也不去讚歎,心念來時不去迎合,走時不相送,這個需要一定的功夫,剛開始是很難做到的。但是經過訓練,稍加注意,要體驗一念清淨的境界是很容易的,用這種“傾聽”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傾聽訓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像我們講的掛上,掛上疑情與覺察以後,就像我們在禪堂裏坐香,有時候這一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心念始終都是清清靜靜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