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喻境:
即觀修境。藏傳佛教依身智界而施設本尊、壇城,於此境中建立修法,代表相續的淨相。這和雜染的作意不一樣,佛法的觀修是出離世間的教法,不屬於世間作意的範圍。雖然佛法施設的觀修境,與世間的識境相似,但是作為淨相相續的喻境,代表清淨的緣起,已經超越世間認知的雜染,是非識境。佛法施設的非識境,我們統稱為觀修境,帶有七識平台的信息,這些境像本身就是七識的變現,而且帶有一心佛覺的功德。(延伸)
藏傳佛教施設的觀修境,代表高一層識體平台的淨相。擁有來自法性平台的信息,這些施設本身就是一種覺,是我們六識意根裏攝藏的心意識,通過密乘的觀想等持觀修的覺受,密乘建立的觀修境,就是我們講的喻境,喻是比喻的喻。也就是唯識講的識體平台,我們講的一心是不同識體平台的大背景。
佛法觀修境中的顯現本身就是一種智,顯現的不僅是相,觀修境的施設不是我們日常定義的能觀所觀的對待,境中的顯現都是法性能相。我們原來把外境的顯現定義為所相,是雜染心識的變現,雖然壇城本身也是心識的顯現,但其依的是淨識無漏種子,其本身就是法性能相。經過這樣一個轉變,就把六識的七識變成七識的六識,這唯識變現的機理就出來了。佛法觀修到了七識層麵,學習的方式就可以多樣化了。七識平台不同於前麵根識,依的是意根裏開導出的心、意、意識。密乘建立的佛法觀修是個清淨的喻境,是依無漏種子施設的清淨所緣境,這就是成立佛壇城的唯識機理,在我們學習的淨土《觀經》裏,同樣建立了十六種觀修境,這種觀修境本身就是佛的智慧,既是所緣也是能緣。行人能夠進入這種境中持久專一的觀修,就一定能夠產生功用,使行人的智慧增長,佛法觀修是完全可以達成的。佛法修學有一些虔誠的佛教徒,看不懂經典,隻要專心持名誦咒,夢境裏就會變形出菩薩給自己開示,第二天就能看懂經意,這就是藉一心開導出心意識的另一種講法,其中含有唯識變現的機理。
我們一般認為的作意,是沒有經過經教正確的引導,自己自學得出的觀點,說為作意。藏傳佛教的觀修,都有傳承上師的引導,其開展的佛法觀修,就不是簡單的作意了,密乘施設的觀修境也叫喻境,代表相續的淨相,這跟雜染的作意是不一樣的。我們講的作意是在生活裏,把文藝創作做實。但如果涉及到佛法的觀修,這些都是出離世間的教法,不屬於世間作意的範圍。雖然佛法施設的觀修境,與世間的識境相似,但是作為淨相相續的喻境,代表清淨的緣起,已經超越世間認知的雜染,說白了就是非識境。佛法施設的非識境,我們統稱為觀修境,帶有七識平台的信息,這些境像本身就是七識的變現,而且帶有一心佛覺的功德。
有人能見到光蘊和佛菩薩,這些認知都是依根識而顯現的色塵,充其量隻是六識的七識,六識的八識,離不開六識的作意,真正的實相是離開依他的圓成。藏密佛教施設的一些喻境,是基於本初佛與本始基而建立的,認知這些喻境還是離不開根識。
密乘修學有觀修境的施設,密乘觀修要睜著眼,等持識境與喻境。這樣你才能知道外境是心的行相,識境與喻境都是幻境,行人的覺照才能與境錯開,禪密修學是一個道理。
佛法觀修能保持淨念相續,是顯宗的教法。密宗的觀修是淨相相續。淨相相續就會升起佛的壇城喻境。
佛法觀修跟唯識教法是分不開的,觀修不懂得法相唯識,就無法施設喻境....,整個的佛境的觀修都是喻境,所以觀修如來藏比其他法門都要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