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唯識名相:醒位,夢位,夢,幻,非作意於夢境

(2022-05-11 18:29:29) 下一個

53.醒位

大唯識夢喻中的做夢者。

 

54.夢位

大唯識夢喻中的夢中人(境智境覺仍屬夢位,隻要沒醒就算夢位)。

 

55.夢

大唯識夢喻中的夢境。

 

56.幻

兩重識變不同時,則以夢喻說明,兩重識變同時,則以幻喻說明,即兩重相依。

(延伸

《金剛經》裏有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金剛經》說如果你能讀懂,經中的四句偈就能懂得佛法的密意。曆史上很多人都在找這四句偈,實際這四句偈大家都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我們都會背誦,怎麽還是不明白呢?那要看一看,我們是怎麽理解這四偈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好了,夢幻泡影都是假的,我們多是這麽理解經文的,因此夢幻泡影就這樣簡單的讀過去了。你要是這麽看佛經,你永遠也看不懂這四句偈,你要把夢、幻、泡、影分開看才對,實際佛經講的是四種不同的狀態。尤其是夢,這個夢不是簡單的理解成假的不實的,就可以過去了。剛才我們講到,這夢實際有兩重屬性,簡單講夢有兩層。我們大家都做過夢,可我們身在夢裏卻不知道這是個夢,隻有當我們醒來才知道,剛才發生的一切原來都是夢。在醒後追憶才能發現剛才發生的一切是在夢中。那麽我們為什麽當時不知道這一切是夢呢?因為我們在夢裏覺知,跟夢境是同步的。同步是修學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概念,你這個彎要是繞過不去,你永遠不會明白佛法,到底是在說什麽。

當我們坐在正在運行的火車上,你和對麵的乘客相對於運行的火車,卻是靜止的,火車雖然在移動,在火車車廂裏的乘客,彼此卻是相對靜止的。我們再把場景放大,我們現在聽課是靜止的,但我們生活的地球是運動的,地球不僅自轉,而且還公轉,為什麽我們感知不到呢?因為我們跟地球轉動的環境同步,如果我們在宇宙空間站,就能感覺到地球的轉動了,當然我們通過日出日落也能感覺到地球的自轉。還有一年四季的變化,代表地球的公轉,一旦你的覺知與你所處的環境同步,我們是感知不到整體環境的,因為它比我們的覺知範圍要大的多。

所以說佛說我們是無明顛倒,說有情的認知是落在虛妄分別中。但是我們是感覺不到的,我們認為自己的大腦挺清楚的,不清楚大家坐在這兒幹什麽。這就有了一個誤差,實際佛的覺照比我們的認知要大,佛的覺照包括顯現,也包括存在而不顯現的事物,同時還能覺照到顯現而不存在幻象。佛說我們的認知是無明顛倒。因為佛的覺照,跟我們不在一個層麵,所以佛才能看到,我們認知為實有的事物,往往是顯現而不存在的幻象。大家聽明白了嗎?就好比我們在火車裏,觀察彼此是靜止不動的,佛能看到我們的不動,同時也能看到我們隨著火車一起在動,看我們隨著火車動的同時,又能看到我們在火車車廂裏麵的不動。佛看人類在地球的活動也是同時,能看到地球在自轉及圍繞著太陽公轉,也能看到我們在地球上的不轉,同理佛看夢中我們的身體隨著心念在動,也能看到床上我們身體的不動。

佛法講的天國淨土不在根識的認知範圍內,我們在識境中暫時還認識不到,但是也不是一點消息都沒有。比如說夢的體驗就給我們,預留了一個向上的意識通道。雖然人類的夢境是六識的七識,僅是境識意的降級,我們能體驗到的夢大多很短,雜亂且不是很清晰,但是夢境的存在使我們體驗到了非識境的存在,隻是我們醒後沒有認真思考夢境的密意,當然我們離開佛教,也不會如理的思考,佛在《金剛經》裏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聽後隻認知到夢幻是假,就不再深究了,這就是我們學佛的現狀,這樣看佛經你永遠看不懂佛教的密意,什麽是夢幻泡影,先要說清什麽是夢?什麽是幻?夢與幻有什麽不同?夢境是兩重相依,幻隻是一重。我們都照過鏡子,出現在鏡子裏的你就是幻,這是一重。而夢境不是,做夢的你和夢中的你是兩重。泡是指暫時聚合的水泡,很快就會消失,稍瞬即逝。影就是光照形成的影子,我們講的如影隨形,這些代表著不同的境相,佛法借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來啟發我們內在的覺知。佛法是在用比喻的方法,來喚醒我們對顯現存在背景的覺察。

佛依三轉法輪的法相唯識說,指出我們的認知是虛妄分別,虛妄分別就是不實,我們認知的現實隻是顛倒夢想的幻境,學佛而不認同佛說,那就等於佛說錯了,

我們在講《華嚴經》時說到,佛在經中講到,所有大乘法會提問的菩薩,都是“乘佛威力”。因為隻有藉佛的視角,菩薩才能見到生命的全象,沒有佛的覺照加持,菩薩是沒有辦法提問的,落到幻境中的我們,隻能見到虛妄分別的幻象,這與佛講的生命實相是不一樣的。

在大乘佛教裏,佛經常講到輪回眾生是顛倒夢想,指出迷亂的眾生身陷幻境而不覺。暗喻眾生與佛的覺知平台是錯開的。

因為夢裏的你是不真實的,虛幻的你怎麽轉依向上?瑜伽行講轉依是指意識的轉變,色身的你如何轉換。

 我們為什麽一直說,還沒有真正開始給大家講佛法,通過修學《入楞伽經》等大乘經典,修學佛法入唯識見,才能接受現在的我們是在夢裏,能接受在夢裏的我們,就應該接受真實的覺醒的我們。真能如此所有佛法觀修的標準就不應依假我來建立,應該依真我才能建立佛法離幻的教授。

在夢幻中建立的教法,隻能與魔和外道同步,因為他們代表的都是不實。因為內緣身心外緣世界的我們,以及五蘊十八界,究其實質都是虛妄分別中的幻像。在人類認知的平台上跟我們相應的都是生滅法,都是幻生幻滅,沒有實法可得。

站在佛覺上看,我們學的這些沒有一樣是有用的。有你就有用,幻境中有假你就有用,輪回裏的一切,包括見聞覺知都是跟假你配套的。

空並不代表幻相非有,因為幻相是依病眼而說,當體即空不是空花,而是空花的實有。

修學大乘佛教,僅有根識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如理開導出心意意識,在六識平台的學習,隻能了悟六識攜帶的信息,見不到七識境覺的變現,感知不到自身已經站在一心八識之一分的阿陀那識,變現的識體平台上。由於你一直在用根識分別外境,不知自己分別的隻是識變的幻境。

我們對佛的定義是大覺,大成就者,成佛要通過累劫的修行,才能從無明幻象中覺醒,成佛就是覺悟到生命的實相是不增不減的。

 一心的狀態甭管用什麽語言解說,我們現在的覺知都沒有辦法契入,我們施設大唯識兩重相依,這樣講一心大家才能看明白。我們隻是換個角度講說大乘佛法,間接地讓大家具備佛的識覺。比如說到做夢者,說到夢境中的你,咱們先甭說這做夢者,這個我們暫時先不提,把這變現的夢境當作一個實事來說。佛法觀修不能模棱兩可,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接受轉依了,因為六識平台的我們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裏,我們要一層一層超越無明引發的幻象,習氣不可能一下就消失沒了。

我們不能把真實建立在虛幻的平台上。

我們現在的認知多數是顛倒,與顛倒同步使我們很容易落入虛妄分別。你在醒位看夢境的一切都是假的,但你跟那夢境同步時,看緣起中的一切就都變成真的了。如果你要是知道幻象是假,那夢就不存在了。

從佛覺一切一心識看外境都是幻有,非實有就沒必要分層了,站在一心上你就不能給緣起下定義了,因為落入境中的你本身就是幻有,你下定義和沒下定義的結果一樣。所以到一心顯現的定義就不一樣了。

 你學佛一旦明白兩重變現的大唯識機理,這人世間的死亡對你來說隻是夢幻。

修學佛法唯識機理,就可以找到進入生命背景的入口。一旦找著那入口,你就能從幻境裏鑽出去,

比如聞香開悟的菩薩,思維這香從哪裏來?是從樹木中來嗎?還是通過火燒而來?經過多重觀察分析,發現最後找不到香的來處。如果在此就停止了,隻能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香是幻,幻境中的一切是沒有答案的。但這香味確實是有,可是找不到它存在的答案。而菩薩並沒有停在幻覺,而是轉身內觀入唯識見,因此就打開了生命背景,這兩重識變的幕障就撕開了。發現了非因緣,即非六根認知的因緣,非自然,不是自然生出來的,菩薩的認知開始向內在追尋,而不是停在外境的觀察上。

要懂得七識平台是幻化境,與六識平台顯現機理不同,人類不可能把眼睛移到腳下,在七識的平台則可以,同樣夢裏邊的你是可以做到的。這事在七識平台是個常識。跟識境中的幻化魔術師一樣,可以以人認知達不到的方式,顯現出幻象。

看《成唯識論義釋》中七識八識的證明,唯識教法的道名言有種子藏,種子聚,諸識聚,諸識藏,唯識觀修有暖,頂,忍,世第一。還有種種相的施設。他們雖然是心識的幻化,但他們都有各自的功用。

佛法觀修不是魔術,也不是幻術,與我們現在的認知不同,因為現在很多的瑜伽士專營祈雨、占卜吉凶之事,嚴格的講這些隻是佛法修學的副產品,如果學人沒有正見,隻是一個世間的巫師。僅僅在幻境中顯現一些功用,這跟真正的藏傳佛教的瑜伽士是有本質區別的,佛法修行的瑜伽士是什麽樣,就是能藉一心佛覺,由六識開導出七識,懂得向上依止一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瑜伽師。瑜伽師有兩種:一種瑜伽師住在山洞裏留著頭發閉關打坐,就像藏地的米勒日巴尊者。還有一種像我們這樣潛心學習大乘佛教的也是瑜伽師。做瑜伽師不一定不洗澡,不留長頭發,這些隻是修行人的一種外相。真正的瑜伽師是你能把意根中,攝藏的七識開導出來。這才是佛說的瑜伽行,我們這樣講是有《瑜伽師地論》作依據,佛法觀修的目的,就是把生命的背景開導出來。但是生命的背景開導是有次第的,從六識這看,七識是背景。行人站在七識上,才能見到八識背景。

我們現在每個人其實都有離開身體,進入一個幻境的覺知經驗,這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夢境。

在佛眼看來這世間的顯現,都是心識的幻境,不是真的,

從兩重殊勝的視角來看,不增不減、不來不去,這些都是常識、從兩重變現的角度來說,顯現的都是如幻的境相。

迦葉說無色界不是沒有色的密意,無色界照樣有色,進入到無色界這如幻的境界中,等於是進入兩重相依的境界,行人能夠知道這是識變的色有,同時知道色有隻是幻有,有其像沒有其實質,這個大家一定要明白,佛法這樣講就跟大乘教法的不增不減相合了,這就是佛自證的不增不減境界,同時又是佛的內自證趣境。

菩薩跟我們不一樣,菩薩執的識見,是識變的報身見,這就是大乘佛教的見地,同樣的環境菩薩藉大乘佛法,能見到外境如幻。因為他依的是兩重相依的大唯識見,菩薩能夠同時見到幻有和實有,即見到顯現皆是非實有,所以顯現對於菩薩的影響程度,就跟我們接受的程度不一樣了。識有不是什麽都沒有,不是死寂一片,那樣法界就沒有生機了。識的定義是現境還自緣,識的真實義就是法界的生機,識能現境還自緣,一心佛覺也是同樣的機理。

我們學佛可以把實有的認知變成幻有,這樣就可以超越我們認知的局限,超越我們對虛妄幻象的執著。中觀大師龍樹菩薩有一個偈子非常好,“離夢得智眼,即離世間執”,就是離開顛倒夢想就可獲得智眼,夢裏邊的覺知是不能叫智眼的,因為你的認知是虛妄分別,你的眼睛跟夢幻同步,這就是落入識境眾生的現狀。離夢得智眼,是因為你醒了,回看就和夢裏的看是不真實的,

一切顯現,都是一心佛覺的變現,我們這個肉身,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但覺醒了,佛在圓覺經中講到,“離幻即覺,不假方便”,即是“離夢得智眼了,即離世間執”。

佛在《楞嚴經》裏說阿難,妄認幻身為我,以至流轉輪回而不能覺知。佛在《入楞伽經》裏講到阿賴耶識,修學大乘要入唯識見,才能覺知識境緣起的虛幻

大唯識重新建立了立體的法界模型,包括在六識平台認知的現象,在七識平台覺知的幻像,在一心八識照見的生命實相。

我們經驗裏認知的生,住,壞,滅,在佛覺上看都是幻相。

佛法觀修,必須以大乘佛教來建立,不能再依根識覺知的幻相。

佛法行人經曆的生死,就跟舞台上演戲一樣,扮演小孩子父母的出生和死亡,這樣產生的如幻覺受就不同了。我們現在的認知,雖然沒有與幻境錯開,但我們可以藉信仰開導出本俱的覺性。

生命的奧秘很有趣,我們的經驗在一心看來,都是落在夢境中的體驗,所以佛說我們的認知是顛倒夢想。大家循著這個思路學佛,就可以把遮擋生命背景的迷霧一層一層揭開。修學到這裏就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既然我們依六識認知的識境。都是一心的變現,我們的心識與外境實際都是識變,都屬於一種境界,但落入境界的識,在觀察境界時識跟境是同步的,我們看境中的一切就變得真實了,有如空降進入夢境的識,自然與夢境同步,所以你在夢境裏的看,是以幻對幻,和以真對真是一樣的看,這就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構成。

要正確表達出佛法的真意,就是跳出我們已經固化的認知局限。逐漸適應心識的幻化與心識的變現。能這樣做的話,我們有些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因為幻化中的有無是同時存在的,我們在幻境中可以有生死的覺受,同時又可以超越生死。因為這個有生死又超越生死的平台,本身就是一個幻境。否則你是沒辦法在生滅的平台上,來體會不生不滅的。因為生滅和不生不滅都是在幻境中達成的,法界的實相即不可以用生滅來命名,也不可以用不生不滅命名,站在我們這是沒辦法冠名的,隻能強曰‘一心佛覺’或者強曰‘法性真如’。

依佛法的教授生命實相,才能層層展開,讓我們體驗到一心如幻的境界,把我執實有的認知破掉。

在大唯識兩重變現下,我們認知的時間與空間實際都是幻化。

夢境是幻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實際說夢境也好說輪回也好,它們顯現的基礎都是無生,都是一心如來藏的功德。

當然我們現在實際是醒在輪回的境裏。這期人生結束以後,又會醒在新的境裏,體驗不同的生命狀態。當然一切有情,都是醒在心識的變現裏。唯有佛菩薩能夠超越心識,醒在法界裏。最終都會醒在一心。在一心佛覺裏根本不存在醒,因為不存在夢幻這回事。隻有在顛倒妄想裏,才存在這覺醒。你是依虛妄分別把自己作實了。

一切的顯現都是自然智的顯現,要達成這樣的認知,我們的世界觀必須要轉變,大乘佛法的修學才能繼續,如果你的見地轉不過來,你的認知還停留在有生有滅的平台,就會與大乘佛法講的無生格格不入。為什麽?因為無生的背後是兩重識變,識變不是一重緣起中的作意。它是一種心意意識的顯現,識變的境界不是有也不是非有。所以他不會壞滅。因為他根本不屬於生。我們的認知和外在的世界,都是心識的顯現,顯現的都是境相,這是兩重識變下的覺照。在一重緣起中建立的因果關係,隻有在二重變現下才能看到,因果是同時顯現的,嚴格的講心念似相續下的我執是不存在的。在醒位的你是不能享用夢中的果實,依唯識古學的教授,現在的我們隻是果阿賴耶識,不是真實的存在,佛說有情的認知是虛妄分別,這些都否定了你的覺知。我們認知的存在都是不真實的,隻能說是幻境裏的存在,活在顛倒夢想的幻境裏,你還能修出什麽?因為真實的你本身就不存在,第一因的基就不存在,就像解數學題,第一個步驟就推錯了,後邊的即使都對結果也是錯的。

多數人學佛卻沒有辦法接受佛的世界觀。因為我們與佛覺之間隔著一層境。尤其是我們的認知與虛幻的背景同步,我們很難覺察到外境的虛幻,我們的認知沒辦法在夢中知夢,那怎麽辦?要想知幻離幻必須引用高一級的大乘佛教,接受佛法的智慧才能使我們的覺知跟幻境錯開,一但錯開你才能真正發現外境的不實。

能看的你是幻有,你看的即使是實有,最後還得回歸到幻有。

釋迦佛在自傳中講到,當年因歌利王嫉妒,被割掉身體上的肉而沒有產生嗔恨,當年的歌利王就是後來的大比丘喬陳如。佛當時是一位忍辱仙人,國王帶著侍衛與宮女到山裏打獵,國王去追逐野獸。那些宮女就圍著仙人觀看,國王因此產生嫉妒,責怪仙人勾引他的眷屬,國王要割仙人身上的肉。忍辱仙人說到如果我不起嗔恨心,希望被割的肉還能回到身上,最後仙人果然恢複如初。這忍辱仙人的能忍是有密意的,他是活在兩重相依的世界裏,他看這世界發生的一切,都是舞台上的演出,他的心識已經能覺知到境相如幻,在一重緣起看割身肉這事簡直無法忍受,如果把這事放在幻境中,忍辱仙人看割肉就像清掃身上的灰塵一樣,自然不會起嗔心。

。如果是兩重緣起的話,就會定義我們的遭遇僅為夢幻,夢幻中發生的所有問題,本身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問題的基是虛妄分別,是不實的。在佛眼看世間是不存在生死的,也不存在凡夫與聖賢的差距。我們認知的生滅是在顛倒夢想狀態下的存在,沒有必要去辨別其是真還是假。隻要把夢中的你喚醒,就可以遠離恐怖顛倒夢想,

量子力學,平行宇宙有點好奇?

     那些是站在我們的認知裏談的,在六識層麵談的,科學是在我們的認知裏講的,在變現境裏的科學認知都是幻,一句科幻就都包括了。現在科學建立的量子物理學,得出物質隻是人類大腦,認知的一種幻象,包括我們感知的時空,同樣是一種幻象。可以從側麵來論證佛法的真實,

  那麽我們的認知到底虛幻在哪裏呢?或者說我們的認知究竟錯在哪裏呢?人類認知外境必須通過根識,佛說我們的認知來自八識阿賴耶,我們通過前六識,來探討生命的實相,我們是以個體生命跟外境互動。佛法唯識講到,這個外境實際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這種說法與我們修學的密法不同。密法隻是把我們的認知施設為心性,外境施設為法性,法性包括心性。普遍認為境在先,認知在後。先有地球的出現,然後才有人類,人類的認知叫心性,宇宙的存在叫法性,心性法性都是空性,我們認知的空性也叫平等性。

我們現在通過大唯識二重變現的修學,實際就是菩薩乘的唯識,還不是佛乘的唯識。佛乘的覺知直接講到一心,法相都是一心的顯現,但是一心的顯現到我們的認知這,已經隔著幾重變現境了,這就造成我們認知的顛倒。

大乘佛教的教義有別於其他的宗教,很少講到宗教的權威,對生命的顯現有不可思議的解讀,多用幻像來告訴你要用智慧,才能出離無明,遠離顛倒妄想的識變,最終走向菩提正道。

佛菩薩的成就,是藉佛法觀修得到的。不是依邏輯推理,就能解脫出離幻象。

大中觀講心性和法性,佛法的觀修境要與你的生活境等持,而且要求行人睜著眼睛入定,要騙過你的六識,必須得超越六識調動七識意才能做到。如果你閉著眼睛觀修,睜開眼睛就會見到識境,這二個不同的境相很難交織在一起,這樣的觀修境還是作意在你的六識層麵,隻有啟動七識意,行人才能融入到觀修境中。就像是我們現在經曆的識境,就是第七識意的變現境。佛法觀修就是要我們作意出六識的七識,等於你是睜著眼,在麵前作意出幻境,而且與麵前的識境等持,這樣才能進入意的變現境裏,必須等持識境與觀修境,行人才能悟入認知的外境都是心的行相,我們不知道平時的所緣境是虛幻的,因為我們的認知與境同步,行人融入觀修境後,就會忘記這是觀修境,你此時的認知已經跟觀修境同步,那時你就分不清觀修境與識境的差別。剛開始是作意,慢慢就能做到等持。

我們講的佛法觀修都是施設,目的是為了讓行人的覺知,能透過一重緣起的幻象。

我們都活在生老病死的幻象中。

幻境中的一切,超越了因果的認知。一定要超越因果

兩重觀修是是超越緣起的,因為識變與自緣不在一重的時間裏,一重緣起中的時空,是上一層的識變。大唯識建立的修法,以離幻為要。修法不在一重的勝義世俗的對待裏建立。

如《楞嚴經》裏二十五位修圓通的菩薩,落到境裏都是借假修真,依幻修幻依幻離幻,他們之所以能透脫出來了,都是借助一心佛覺的開導,這樣講不是說我們馬上就能透出來,站在我們的世界裏,我們這一世的夢幻人生醒了,你的六識夢境平台沒醒,還是不成。

我們學佛首先要矗立一個唯識正見,就是所有的法相都是一心的投影,接受大唯識兩重變現理,把能緣的你和所緣的外境都變成所緣,把現實世界下放到夢境中去參學。落到夢境裏邊化身的你,夢境外報身的你,都是法身一心的投影,大乘佛法是由上向下施設觀修次第的。我們現在可以轉過來施設現在的我們是幻,外境也是幻,我們認知的一切都是上層識覺的投影。

修法一定要掛在一心上,才能實現兩重看世界,就能照見這世界就是識變的幻像。

佛法修學真要入門的話,必須要知幻離幻,我們其實是活在一個識變的境界裏,這和我們學佛有很大關係。

佛法修學要想進入狀態,克期取證是很好的方便。專修與散念的效果差距很大,適當的遠離社會生活,專修佛法效果截然不同。

佛法修學的心理有一個漸進的成熟階段,不可能一下就達到淨土的水準。雖然輪涅的顯現,在一心佛覺上看都是幻境,都是如來藏功德。具備這些體會需要定期的佛法觀修,如果你有空閑時間,進行半個月或一周的閉關專修,就可以建立淨相的相續,這對於初學的覺受衝擊力是比較大的,初學沒有覺知幻境的觀修基礎,就沒有辦法建立堅定的信念,即使住山也不能安住在觀修境裏,佛法觀修見地不明,反而會把境界做實,出家不等於出離顛倒夢想。即使登地的菩薩也要麵對很多境界的考驗。在緣起境界裏,聲聞乘依根識很難出離。隻有發菩提心修學大乘,入唯識見才能悟入兩重變現,等持在壇城觀修與生活境裏的覺受,悟入一切顯現皆是心識的變現。

隻有修學佛法,才能靜下心來體悟人間的幻境

在大唯識二重變現上看,隻有染淨的相和名,而沒有染淨的實質。因為染淨都是變現境裏的境相,在變現境裏的一切對待,都是虛妄分別,都是沒有實質的幻相。但在一心佛覺來看,都是如來藏功德的顯現。

佛在《勝曼夫人獅子吼經》講到,有情將來都要到大自在天去做天主,真實去體驗變識的幻現。想佛不用懷疑,

佛法觀修的次第也是在幻境裏麵的施設

我們現在連夢幻都分不清楚,科學證明人類的大腦分不清楚實境與幻境,等於我們現在的覺受都是浮雲。

雖說是現境還自緣,我們認知的識境與智境,還隔著一層。天人認知的是幻境,可以直接自緣心識的變幻,佛在《金剛經》中講到夢幻泡影,是指不同的層麵。我們在夢裏的認知與醒位不能同時,而幻是可以同時的。

佛說的無生與現代人感知的幻生,有本質的不同。佛法的背景是一心,現代人的背景是個體阿賴耶,能夠感覺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生起回歸本源的願望。有強烈的出離心,才能出離無明的魔幻,而趨向整體生命的真實。有這種出離心,你才有機會修學大乘。

六道輪回雖說是虛幻的,對於落入輪回的你我,幻境的顯現還是真實不虛。如果我們能夠真實的生起覺照,那麽一次就好,我們認知的世界,就會由平麵變成立體的,是多維度的法界緣起,感謝生命!

修學佛法有了大唯識做金剛橋,我們就可以超越心意意識的幻境,直接趨入生命的實相!

天道七識平台的天人,可以直接生活在自緣的幻境中。

藏傳佛教是睜著眼觀修壇城,睜著眼看就可以把夢境變成幻境。這就是人跟天人的差距。

佛在《金剛經》裏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聽後隻認知到夢幻是假,就不再深究了,這就是我們學佛的現狀,這樣看佛經你永遠看不懂佛教的密意,什麽是夢幻泡影,先要說清什麽是夢?什麽是幻?夢與幻有什麽不同?夢境是兩重相依,幻隻是一重。我們都照過鏡子,出現在鏡子裏的你就是幻,這是一重。而夢境不是,做夢的你和夢中的你是兩重。泡是指暫時聚合的水泡,很快就會消失,稍瞬即逝。影就是光照形成的影子,我們講的如影隨形,這些代表著不同的境相,佛法借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來啟發我們內在的覺知。佛法是在用比喻的方法,來喚醒我們對顯現存在背景的覺察。

佛看緣起中的一切,都是發生在夢幻中,在醒位看夢位裏的存在都不真實。

通過修學《入楞伽經》等大乘經典,修學佛法入唯識見,才能接受現在的我們是在夢裏,能接受在夢裏的我們,就應該接受真實的覺醒的我們。真能如此所有佛法觀修的標準就不應依假我來建立,應該依真我才能建立佛法離幻的教授。

用夢境來比喻,空如來藏是好夢,說為藏識的如來藏是不好的夢,而不空如來藏就是一個夢。在醒位看夢實際沒有必要細分,夢境是清淨的還是雜染的,就跟佛說的病眼見空花一樣,不要分別空花的來去,如果你分別他們的來跟去,空花就變成了實有,病眼見空中花本來就是虛妄分別,空中花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空花當體即空,但是空並不代表幻相非有,因為幻相是依病眼而說,當體即空不是空花,而是空花的實有。因為空花顯現的相是沒有實質的,進一步講空花的本性就是空的,這樣講就開啟了佛法中觀的教授,實際空花的顯現是心識的變現,這樣講就觸及到大中觀的自解脫。大中觀認為自解脫已經超越緣起,大圓滿的教法,也同樣不能在緣起層麵認知,要把緣起法後麵的境帶出來,才能真正理解什麽是自解脫,因此兩重相依的大唯識中觀,也就應運而出。

2017

學佛要明白一心佛覺,就是一個大幻化網,這樣講等同於佛法大瑜伽的內容

如果要沒有一心的定位,那你談幻境講觀修都沒有意義,因為你看不到顯現是幻,你講的幻隻是一個名言,嚴格地講你不知道幻還好一點。我們最近學習的《蓮師三部曲》,蓮師修學三藏向上師吉祥獅子,匯報外境是幻。吉祥獅子說你這覺知沒有用,然後蓮師繼續修學密咒,親身體會到了幻,能自在的從幻境中出入,而吉祥獅子卻說這也同樣沒用,因此蓮師最後才放下身心,這你們都還記得嗎?這些見地都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學佛為什麽進步不大?佛法由你來學,怎麽能產生真實的覺照,現在的你根本就看不到外境是幻啊。

 我們看外境是幻,是看太陽光影的移動,看時間飛逝,這不是佛法講的幻,你看昨天過去了,年齡又增加了,這種幻沒有多少智慧。佛的智慧是看當下的顯現如夢如幻。夢境裏邊的你不知道外境是幻,就跟你現在的認知是一樣的,學佛明白這點非常關鍵。如果你能直接見到實相,你就已經成就不用再學了。實際你我當下見不到境相是幻,

密乘修學有觀修境的施設,密乘觀修要睜著眼,等持識境與喻境。這樣你才能知道外境是心的行相,識境與喻境都是幻境,行人的覺照才能與境錯開,禪密修學是一個道理。

對於識變自緣的天道來講,生死隻是幻化網中的遊戲。

天人的遊戲是幻化網,幻化網上的摩尼寶珠光光相攝,其樂受要高出人道不知多少倍。

因為落在緣起中的你,覺知跟幻境是同步的。

佛在《心經》中講到諸法空性無相,談到無生無滅,無垢無離垢,這就超越了我們在緣起中認知的善惡。沒有垢也就沒有不淨,般若法中不存在離垢,存在的隻是不淨的幻象。

 佛把六識境比喻成夢境,把七識天道比喻成幻境。

佛在《金剛經》裏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和幻不同。夢是隔了一重境,幻可以直接認知。你不能直接認知夢境。因為落入夢境的你,認知跟夢境是同步的。

不同識體平台的功用不一樣,否則就沒有六道輪回的生滅幻化了。不同的幻化平台,在一心佛覺看來是同時存在。

最早我們翻譯佛經時,依中觀把般若翻譯成了空性,空相對於有,嚴格地講這個空性的翻譯是有問題的。比較確切的應該翻譯成幻性,幻性就超越有無的定義了。

嚴格說夢幻即超越了空也超越了有,而且夢是兩重,幻是一重,如果你能接受佛法,接受一心佛覺的教授,看顯現就不能叫夢幻了。因為佛

法講到了三個真實,真實之利,真實之際,真實之慧。

佛在《入楞伽經》裏,說世間顯現如夢幻,佛在三千年以前就這樣講了,大乘佛法是人類共享的,是高級生命都應具備的覺知。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也是發現生命實現的過程,佛法的審美是高級生命應該具備的認知。

天人與菩薩認知到顯現是幻象,可以直接麵對問題,分析發現問題的實質並不真實,這是二轉法輪教法的特色。但無論夢境與幻境,所有

的視角都沒有離開識境,都是在我法二執的範圍。

夢境是你在事後才能覺知的,幻境是你當下就能認知的,在佛法觀修境的施設,跟天人的平台是一樣的。行人進入密法觀修,實際上就開始了一個造境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機理,就是法相唯識的變現理。

佛經中經常舉陽焰的例子,夏天我們開車時,路上有時會現出成片的水影,遠遠看去就像水一樣。陽焰的特點很奇怪,就是它不是水,卻能顯現出水的相。佛看

我們認知的世界,雖然能顯現出世間的相,卻沒有世相的實質。我們隻有站在變現境中,才能接受佛的這種說法。

佛在經中還舉過轉火輪的例子,夜晚轉動一個火把,在遠處看就是一個火輪。我們眼睛看東西,有一個速差,超過一定的速度,看連續的光點就是一個火輪,幻象如陽焰如舉火輪,

凡夫的認知與夢境同步,隻有佛覺跟夢幻不同步,所以佛說我們的認知是虛妄分別,是夢幻泡影,學佛隻有跟夢幻錯開,才能見到生命的實相。

佛法不能僅從我們這邊來講,還要從佛覺那邊來看,將來我們要講一心佛覺,具有上上接引下下的功能。站在境覺看境像自然是幻化,佛法修學不能以幻化為基。唯識今學說幻相不能作為所緣,但是落入幻境裏的有情,覺知與幻境同步,都以幻相為所緣。依法相唯識兩重變現,變現境一定是幻境,幻境中的有情一定以幻為所緣,

為什麽不能認知顯現是幻?因為落在幻境裏的我們,覺知與幻同步,當下要覺知幻境,必須得錯開根識。

小乘觀修四諦十六行相,都是在幻中修幻,禪宗祖師講學佛是做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圓覺經》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但是我們很多人沒有聽明白,覺幻是要錯開幻境的,否則你覺的幻隻是別境的幻。你覺知到夢境時,意識已經不在夢裏了。所以佛說的覺幻即離,跟你認知的離幻是兩回事。你要覺幻必須接受七識、八識的存在,佛說六識平台是幻境,因為佛是站在七識背景而說。對六識平台的你,實際不存在覺醒,因為真實的你從來就沒睡,你隻是醒在變現境裏了。學佛要想覺幻即離,就必須依佛覺,開導出意根中攝藏的心意意識。否則這覺幻即離的覺,你永遠不可能達到。

法界中存在著維度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世界就有不同的夢幻空間。接受根識認知的是幻境,幻境沒有必要改變,學佛的目的是離幻。

藏傳佛教講的中有解脫,同樣是識的變現境。我們認知的現實,就是幻生中有,學佛認知到中有的非實,就能生起真實的覺醒,即一切顯現都是藏識境界。

中觀依相依理多用鏡喻,跟我們用夢喻說變現理不同,幻境是可以直接認知的,你照鏡子,鏡子裏的影像雖然是幻,但你可以和他在鏡子裏互動。夢境則不是這樣,夢中人與做夢者隔著一重境,彼此不在一個層麵無法認知。

簡單地說天道信仰的建立,跟我們的世界觀是不一樣的,我們這裏的生是實有,而天道的生是幻有,人道和天道的認知有著根本的區別。

根識的認知沒有辦法覺知到當下是幻。

法相唯識講落在變現境中的你,無論多麽聰明都會有具生無明。無明不是講年老癡呆,我們當時給大家講過,包括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都是無明,因為落入變現境的根境識,覺知與幻境同步,隻能在幻象中討論識智執。

大乘佛法講世界是大幻化法,大寶法王說過,我不好意思告訴你,世界就是一場夢

我們在緣起看到的顯現,依兩重識變看法相都是唯識變現,密乘說為明空雙運。我們定義的法相種種名言的施設,從唯實變現講都是假名,都是識變境界。包括我們在緣起中定義的法性、真如、自性、空性、佛性、種種名言,這些都是識變現下的定義。是果阿賴耶識的變現,我們認知的影像都是識變的幻影。我們對幻影的命名,本身就是虛妄分別,

“佛以智悲視世間,彼實猶如虛空花,不可說其生或滅,故不能說有或無”,佛出世間,如入虛空花裏,如入一場夢境裏,如入楞伽城,如入幻想境,可說為入不可入。這樣講大家能轉過來嗎?楞伽城相當於虛空花,相當於一夢境,相當於幻想物。

“一切有情,自性如幻如影,非由緣生”

《入楞伽經》剛開始的那幾句偈頌,“佛以智悲看世間,彼實猶如虛空花;佛以智悲看世間,彼實猶如一夢境;佛以智悲看世間,彼實猶如幻想物”。

隻有一心佛覺是無間遍在的,菩薩修行隻要掛上佛覺,就不受識變幻相的影響。

心佛覺幻化無量華藏世界

依七識意看六識的顯現完全是幻境,密乘說為明空雙運。

夢境幻境與三摩地的禪定境界,都是識變現境

佛說“如是心生,如是境生” ,顯現都是一心如來藏的幻化遊戲,密乘說為大幻化網。

 

 

 

 

57.非作意於夢境

依《楞伽經》:一心佛覺“非事於有與無”。天道執第一因能相為實有,而一心佛覺則是唯心自現,如同夢境不能被設計,不是通過某個基作意出來,是為非作意於夢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