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做夢的、夢境、夢中人
大唯識常舉夢喻。七識變現境和境裏六識。七識施設為做夢的,變現境施設為夢境,六識施設為夢中人。(延伸)
《華嚴經》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範圍很大包括六道不同的有情。在《大乘密嚴經》裏特別提到了識具兩重的特性,等同於《轉識論》中的講法,在《大乘密嚴經》裏有一個偈頌,大家讀經時可能沒太注意,佛說“是知識分別,現境還自緣”。這個識先變現出一個境來,然後再緣這個境來自證,實際講的就是識變有兩重性。佛在經中舉了很多例子,嬰兒喜歡把手指頭放在嘴裏吸吮,如“現境還自緣”。最簡單的識變例子就是我們的夢境,夢境可以非常好地把兩重識變講出來,我們躺在床上做夢,先現出一個夢境來,然後能認知的我們就會在夢裏出現,就是“現境還自緣”。經裏還舉了很多例子,如大象吸水洗澡等。按我們熟悉的生活例子,認知唯識的兩重相依,用夢境來說明,大家比較容易認知。夢境包括一個做夢的你,一個夢境,以及出現在夢境裏麵的你,加起來有幾重。這樣講識的變現就不簡單了,但我們對夢的認知隻局限在夢境裏麵。唯識宗也特別強調,玄奘法師的親傳弟子窺基,著有《五重唯識論》,他講到唯識是先有境後有識,等於是先有地球然後才有人類的出現,我們的認識也是先有境,然後才有對境的識別。但是從唯識古學的角度,從真諦法師講的果乘唯識來說,則完全不同。我們的認知是在識的變現境裏,等於是識在自緣自證,而因乘的唯識宗並沒有談到境是識變,唯識今學少說了一重唯識變現。實際夢境裏包含有兩個你,一個是做夢的你,一個是在夢境裏出現的你,今學隻談到了你在夢境裏的認知,並沒有談到做夢的你,唯識宗少講了一層,所講的唯識機理也就迥然不同了。唯識一旦把識變,也就是做夢的那塊去掉,唯識自然就變成了我們的認識,這樣講的唯識就不完整了。
佛是在做夢的那個平台上,佛覺包括做夢的、夢境和夢境裏的覺知,我們講過智界身,智代表佛法身,界代表佛的報身,等同於佛覺變現的報土,身就代表有情,相當於佛的化身。智也可以代表如來藏,界與身代表如來藏的功德,各種比喻都可以。實際上按大唯識來講,智有智的識,界有界的識,身有身的識,這三個完整放在一塊才叫佛識。如來藏與如來藏功德,有如太陽與太陽光,是不能分開的,單獨講太陽沒有意義,沒有太陽光的太陽,是不存在的,現實中的我們往往是把他們分開來談的。
學懂法相唯識的識變機理,下一步自然就會體悟到無生。在醒位看夢裏的你,是不是無生?夢裏的你一定不是你父母所生,是你的心識自生自顯出來的。我們甚至講到,你在夢裏見到的母親都是你自生出來的。簡單講夢裏的一切都是你夢出來的,等於是你自己生出來的。在我們認知的現實世界中,我們都是父母生出來的。在我們認知的世界裏,講我們的父母是我們自生出來的,這人一定是瘋了。因為這在我們的經驗裏是不成立的,但如果變換一下緣起的條件,如在夢中,這一切就能成立。無論是誰在夢裏一定夢見過自己的父母,夢裏的父母親一定是你夢出來的,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如此觀修就可以把我們固定的世界觀打破。甭說夢裏你的母親是你生出來的,連夢裏的你都是你自生出來的,同時你還生出了太陽、月亮、地球、和你的朋友家人。你的夢包括了做夢的你,和你認知的夢境。我們這樣講大家都能跟上吧。
什麽是夢幻泡影,先要說清什麽是夢?什麽是幻?夢與幻有什麽不同?夢境是兩重相依,幻隻是一重。我們都照過鏡子,出現在鏡子裏的你就是幻,這是一重。而夢境不是,做夢的你和夢中的你是兩重。泡是指暫時聚合的水泡,很快就會消失,稍瞬即逝。影就是光照形成的影子,我們講的如影隨形,這些代表著不同的境相,佛法借用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來啟發我們內在的覺知。佛法是在用比喻的方法,來喚醒我們對顯現存在背景的覺察。
在我們認知的這個世界中,能認知的就是我一個。換句話說,各位的覺知在緣起中都是唯一。即使是雙胞胎也有各自不同的名字。能認知的你是唯一。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跟你一樣的覺知個體,因為進入一重緣起中的阿賴耶是不共的。地球上有句俗語:你找不到二片一樣的葉子,滿樹的葉子每片都是不一樣的。在凡夫的認知裏,能覺知的個體都是唯一的。但在大乘佛法的見地裏卻不是。剛才大家提的問題都是從“唯一的我”這個視角來講的。以“唯一的我”對應外境來產生覺知。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有沒有不是唯一的經驗或體驗呢?我們又要給大家講夢的例子。大家在做夢的時候,或者我們在夢裏出現的時候,如果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此時應該有兩個你。一個是造夢的你。一個是夢中的你。這就打破了個體是唯一的概念。
我們用大家的生活經驗,試著把佛覺引入到大家的認知裏,所謂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當然也需要大家給予一定的配合,學佛要能產生聯想就好。從夢境這個例子來看,有一個做夢的你,夢境,同時夢裏還有一個能認知的你。在完整的夢境中,你就不是一個,而是兩個。我們再進一步分析。在你的夢境裏邊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大多數的夢境中還有其他人出現。你的夢境就是一個社會,跟你白天經驗的社會人生是相似的,在夢境裏你與他人同樣有互動。在夢境裏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甚至包括已經故去的親友,在夢境裏既有你的朋友,也有你的敵人。但當你從夢中醒來,夢中的一切,如空中飛鳥,皆了無痕跡。我們在夢中的經驗跟我們的社會經驗是一樣的,這使得我們察覺不到自己身在夢境。隻有醒來追憶才會覺知到剛才的經曆是在夢境中。你隻要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夢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你在夢境裏遇到的所有人跟物,都是床上的你夢出來的。你在夢裏見到的任何人,實際都是你。
在大乘佛法裏,很少用夢境預測吉凶與得失。佛法講夢的目的是為眾生覺醒,因為我們不知道在你夢裏害你的人實際也是你,夢裏幫助你的人同樣是你。在你夢境裏的一切都是你,包括有情與無情。要是這樣講你就不隻是兩個了,做夢的你和夢中的一切就是一與多同時存在了。下午內蒙分校宋校長要為大家,講解真諦三藏翻譯的《唯識論》,在《唯識論》中講到,識變眾生與法。識變眾生與法,講的就是夢境的機理,做夢的你是識,夢境裏顯現的一切就是眾生與法,識變眾生,我們都明白,識變法是指什麽?在佛法裏,法代表一切顯現的事物,法代表顯現的背景。大家一定要跟上我們的講課思路。即使你暫時聽不懂,也要努力跟上
你說這張桌子是有情還是無情?這又是一個問題。我們不會認為現實中的桌子會思想。也不會認為山河大地會思想。他們都是物質的存在。但是當這些出現在你夢裏時,我們就可以這樣界定,做夢的你是活的,在你夢境裏出現的任何東西都是活的。這一點認知大家應該能夠達成。
用夢境的例子解釋,夢境包括做夢的你,夢境,和在夢中醒來的你。在你夢中出現的人或事,就是《轉識論》中講到的識變眾生與法。識變眾生和法,整體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識覺。同樣認知完整的夢境,才能覺知到生命的實相。而落入夢境中的我們,是沒辦法給生命下定義的。整體的看夢境,才能覺知到夢中的我們不是生命的中心。剛才我們講到了佛以心光為眷屬,那麽大乘佛經裏講到的,文殊、普賢諸大菩薩,迦葉、舍利佛諸大聲聞弟子,還有六道有情多少多少。都來集會。這些實際都是佛的心光,都是一心如來藏功德的示現。
我們在這裏的講課,要跟大家強調的是大乘佛法,提供給大家一個人類從來沒有安住過的視角。我們是這樣跟大家講的,修學大乘佛法,要把自己放在夢境裏,注意我們講的每一句話,修學大乘佛法,要學會把緣起放在夢裏觀察,試著暗示自己“現在就在自己的夢裏”。站在做夢的你那看緣起,真正做到確實很難,我們的老學員也在努力中,大唯識講兩重相依,建立向上轉依的唯識觀修機理,如果你不能把自己放在夢裏,觀修佛法就不存在向上了。因為夢裏的你是不真實的,虛幻的你怎麽轉依向上?瑜伽行講轉依是指意識的轉變,色身的你如何轉換。陳那祖師在《觀所緣緣論》中講到,虛妄分別不能作為能緣。但是落在夢境中的你,因與夢境同步,同樣具有色身的覺受,你的認知同樣會依根識的相礙,不知有醒位的存在就無法轉依向上。
我們舉這個例子,不是說要批評誰,是拿這個作為案例,學佛轉變世界觀說起來容易,真正操作起來就完全不同了,你們寫作業不知不覺中,就把色身的識見給帶出來了。
我們給大家舉的是《入楞伽經》的例子,現在的你就是落入夢境中的你,你要想修行首先應該找到做夢的你。依夢裏的你修是沒有結果的。以前我們給大家講過,你在夢裏練舉重,醒來你的胳膊就變粗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夢裏的你見不到做夢的你,大乘佛法是在全景的生命中闡述的,他的視角並不在我們的認知裏顯現,我們在識境裏學的隻是相似的佛法,在識境中隻有魔才愛談生滅,佛法圓覺是不生不滅的。在夢幻中建立的教法,隻能與魔和外道同步,因為他們代表的都是不實。因為內緣身心外緣世界的我們,以及五蘊十八界,究其實質都是虛妄分別中的幻像。在人類認知的平台上跟我們相應的都是生滅法,都是幻生幻滅,沒有實法可得。所以說在沒有覺醒之前,我們學得都是魔法跟外道。因為隻有魔才在幻境中討論生死,我們很多人也是同樣,在夢醒後仍然心有餘悸,繼續討論夢境的吉凶。我們夢到故人醒後會燒紙免災?很多人都這麽幹過。可是我們醒後從來沒有追問,夢裏的你我到底去哪裏了。醒後也沒給夢裏的自己燒過紙。為什麽?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知道夢不是真的。
現在的你要寫作業不能總是以假你來完成,你這樣對我們也太不尊重了。假你也寫不真實的覺受。咱們現在倒回來說,假你也學不了佛法,不真實的你怎麽學佛法,不真實的你隻能學魔法。不真實隻跟魔相應。還好有一個做夢的我在,這就給你留了一個向上的路。認知生命的實相,不能以你在夢裏的標準。因為真實隻有因相而沒有因的實質。我們習慣說做夢的我,但真實是做夢者非作意於夢境,因為我們的夢境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能提前設計。任何人做夢從來沒有事前設計,沒有人說晚上大家一起合夥,開出一個夢的節目單來,晚上做什麽夢。沒有能知道。所以說做夢者非有意於夢境,所謂的造夢者跟夢境,實際是沒什麽聯係的,沒有什麽因果關係。佛的內自證智境的描述也是一樣,佛覺非事於有無。給大家講的這些並不是什麽新東西。都是《入楞伽經》裏麵的經文。佛的內自證境跟有和無沒什麽關係,佛覺不在有無的界定之內。
修部的建立同樣離不開佛法的見地,但是你僅僅在一重懂得中觀的空性說,是很難離開個體觀察的認知。如果你學習唯識,懂得識變的機理,如《華嚴經》講《十地品》到第七遠行地,依個體說為智慧神通,如依一心佛覺則應該講成智慧神變,大乘佛教有《大比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學佛要懂得如來藏功德即是一心神變,那你學佛就不會依附在個體認知的視角上了,既然神變就是講佛覺遍在,你就不會以人生的相礙來理解法界緣起,即使你化身為多個個體,還是以個體為基,實際神變的無量眾生都是佛覺,佛覺現出的境界都是一心。我們經常舉的例子,如果眼前這杯子是出現在你夢裏的話,做夢的是活的,那夢境中的一切就都是活的,那這杯子就是有生命的,因為他同樣是覺的顯現,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佛覺的遍在。
依兩重相依的大唯識中觀,如佛從空中入楞伽城,可比喻為做夢的你神識空降進入夢境,你的夢境,心識入境如同神變,沒有神通是進入不了的,夢境同樣也是產生不出來的,因識本俱變現識境的能力,不同識體的夢境才能顯現,沒有一心佛覺的神變,法界緣起則無從顯現。實際大唯識中觀就跟破解心識運作的藏寶圖一樣,一學就明白有情心識運作的機理,進而認清生命的實相,佛法唯識的修學挺有意思的,古印度人的編劇水平是蠻高的。他們把佛法的觀修放在夢境裏。以前跟大家都講過了,隻是沒有用佛法經論的語言來講,但是大唯識教法,跟大乘佛法的精髓完全是一味的,在沒有看懂楞伽經之前,我們就已經按楞伽經的修學來觀修了,佛法不可思議,說為非因緣非自然性。
牛頓信仰的神,同樣不在這個宇宙裏麵。這點大家得清楚,因為他認為神是這個宇宙的設計者,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你在夢境裏邊是找不到做夢者的,沒有人能在夢境裏找到做夢的自己,因為做夢的你是在枕頭上,和夢境中的你不在一個維度裏,你們倆個是碰不上麵的。
因為我們的心識可以在夢裏,變現出一個同樣的自己來,我們先不要談如果那做夢的人死了,是不是夢就結束了。先不要這麽說,實際現實中的我們,就活在一心佛覺的夢境裏。通過佛法唯識中觀的修學,把我們對現象的認知,一點一點引申到實相,大乘佛教講的是比我們的世界觀更高一層的覺知,用我們的認知很難講清楚,隻能用比喻,比喻是通向高一級覺知的橋梁,是我們能覺知到非識境,非識境雖然不是我們認知的境界,因為我們是依根識來認知世界的,我們用什麽來說非識境,在我們認知的識境當中存不存在非識境呢?識境中確實存在非識境的經驗,就是我們的夢境,如果人類要是沒有夢境那就誰也出不去了,人類出不去上麵的天神也下不來,佛菩薩下來同樣是通過識的變現,沒有識的兩重變現我們出不去,同時上一層識覺也進不來,那我們可就真的慘了。別小看這夢的例子淺,但這例子要引申後麵的背景並展開,就非常有意思了。因為我們直接看佛經多少也可以看明白,但是我們的心識要搭上佛的心識,必須得有個橋梁,才能讓我們轉身過去。我們現在跟大家講的大唯識教理就是這金剛橋,沒有這個大唯識教理的施設,我們的根識很難轉過去,你學佛隻能是讚頌,讚歎佛菩薩!讚歎天神!你自己怎麽成為天神?沒有這個唯識的階梯你是沒辦法上天而成為神。
如果把一心佛覺施設成做夢的你,那一心展現下的世界,就如同是你夢出來的世界。那就等於這世界裏邊的一切,全部都是你,在你夢出的世界裏,出現的佛魔全部是你,那你就沒有必要費心費力的變成佛了。因為在你變現的世界裏,本身就有一個成佛的你在那兒!
藏傳佛教寧瑪派建立的觀修機理是 “現空”,這個現空,空性與顯現雙運叫“現空”。對顯現的了別叫“明空’。“現空”講的是生機,就是生命背景的功用,由於有法界的顯現,有這個生機的功用,地球萬物才能正常運轉,佛法講的這個生機是大生機,是生起眾生與法的父母。相當於《轉識論》說的那個識變眾生與法的‘識’。在藏傳佛教不是這麽講,生機是生命背景的功用,它本身是不顯現的,就好像你在夢境中,見不到做夢的你。
“現空”可以這樣講,把我們放在夢境裏,做夢的那個就是現,夢中的我們是空,你看佛法施設的道名言,有時不太好理解。“明空”是了別,辨別義。 “明”跟這個“現”還不同,談生機時用“現”, “現”不是名詞是動詞。就是能讓世界顯現的動力,或能讓你顯現的那個能量,真正講起來還是用夢境的例子比較方便,生命的實相是兩重,放在一重是沒辦法講清楚的。依兩重看,能讓夢境顯現的一定是做夢的你,所以做夢的那個就叫現,什麽是空呢,在夢境中你是找不到做夢者的,他不在你認知的層麵,我們把這兩個連在一塊,就是“現空”。“明空”是對顯現具備辨別,在顯現的境裏能分清事物的差異,這叫明空。明空這個明,隨著識體平台的不同,明辨的程度也不同。我們依著六識平台觀話頭,和依著一心觀話頭是不一樣的,依著六識觀話頭你觀不到第一念,因為念頭的升起和你辨別的速度不匹配,我們依著這根識的工具是見不到背境的,落在境中的我們,是先有境之後我們才在境裏出現,我們的六識分別是與境智的了別,不在一個維度。這個境不僅是指我們認知的環境,而是整個世界這一個大境,支撐這個顯現境的平台,你是見不到的。
因為中觀講的法性、心性都是站在我們視角下的一種施設,為了把真實的佛法談清楚而施設的道名言。我們通過學習大唯識引入夢境,再回頭看這些講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依據於夢境我們就可以擁有兩重視角,因為夢境包括做夢的你和夢境中的你,至少有三個部分共同來完成夢的整體覺受。這樣我們就能夠比較清楚的認識到,生命的實相和我們認識到的現象之間的差距了。佛法講的實相是現象的升華。在夢境中的我們見到的是現象,通過引入聖者佛的教言,我們就能發現一些現象的不實。當我們具備了全境的視角,在心性當中就引入了法性,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見到法相即是境相了。在境相的覺知再往上,就提升到造境者的視角,這個造境的視角就是天道第一因,在天道視角上才能超越境中的個體,超越境中的對待,建立一個圓滿的全景視角。這樣的視角包括三種視角的組合。這三種是不一不異的,有了完整的生命視角,我們才能從現象的認知慢慢轉到實相。當然這包括了佛法次第觀修的施設。
我們從做夢的角度來說境相,夢中的我們是在境相升起之後才出現的,夢境中的我們不知道外境,是更高一層識覺的變現。一心佛覺落在我們局限的視角下,很難被覺知。我們通過《轉識論》的學習,還原了生命變現的全貌,發現我們的認知,隻是多重變現境裏邊的一重。我們具備落在境中的看,同時我們還具備在識境之上的看。我們在一重緣起裏,已經習慣時間和空間的看,時間和空間的看受製於因果規律,看不到一心圓覺,我們隻能把緣起作為一種生因,來生出一心圓覺。實際在緣起裏通過中觀的分析,我們是找不到這個生因的。找不到法相的生因又有法相的顯現,中觀最好的說明是用現空來表達,現代表能夠顯現出來的法界生機,空是指這個生機不在緣起裏。
下一步的講課我們要把佛法觀修這一塊次第細化。同時要細化到兩重變現境,真正認識心性和法性,我們講課的視角,包括夢境裏認知,和境覺本身的角度,實際境覺本身就是做夢的心識,就是識變的眾生與法,反過來講眾生與法本身就是識變的心。眾生與法本身都是識,我們看到的眾生與法,是由於汙染的心識所變現的,所以眾生與法是我們見到的差別相,有染淨的不同。真實是超越我們認知的,站在兩重緣起看顯現,就不同於汙染心識的實有見,就變成了清淨的種子所變現境,這個時候定義識變眾生與法就是平等的。這樣講就開顯了大乘佛法觀修的秘密。
兩重識變的實相,佛在《解深密經》說為“如是心生,如是境生”。這就使我們的認知產生了錯覺,按佛經裏的說法就是俱生無明。實際上就是無始劫煩惱的生因,這重變現境隔開了實相,我們認知的隻是現象。在一心的狀態下是不存在個體,不存在整體的。能站在一心上學佛這事就好辦了,但是當一心下降到八識阿賴耶,降到七識,再降到六識,有些點看似就有了問題,我們給大家講過,如果把我們認知的世界,放在夢境裏,當下的你就不是唯一,因為還有做夢的你在。
佛在經中說到,有的天人是一形而多想,有的天人是多形而一想。從我們這裏看大家是不同的個體,但要是放在夢境中看,大家就是多形而一想。雖然夢中顯現的個體都不一樣,但做夢者是一個。六識平台的眾生,在七識平台上看,就是多形而一想,大家能聽懂嗎?換個角度來看現在的我們,就是多形而一想。要是看做夢的我們,就是一形而多想。再重複一下,把現在的我們放在夢裏看,就是多形而一想。把我們作為做夢者來看,就是一形而多想。
佛法修學有如夢境,落入夢境的你,不知道還有做夢的你存在,不知道夢境包括做夢的你、夢境、和夢中的你,因為三者同時,一心佛覺就是三者同時覺照。
就宗教信仰來講,部分等同於我們夢境的體驗,我們都有被變現的經驗,因為夢境就是意識的變現,從夢境來說肯定是做夢的你變現出來的。嚴格來講做夢者、夢境及夢中人是分不開的,都是在認知的局限裏經曆的幻象,但我們確實有這種幻象的體驗。我們把這幻象的體驗反轉過來,就會懂得為什麽佛說,有情的認知都是顛倒夢想。因為真實的我們,是落在變現境裏;那人類真實的覺知,就是佛說的虛妄分別。
在生命的背景下看果乘因乘,都是一體不二的,從一心佛覺的遍在來講,法界緣起中有多個你同時存在。現在的你等於是落在夢境裏的你,我們現在依夢裏的你、夢境、以及做夢的你,來講佛法的法報化三身,從一心佛覺來講,法報化三身是本俱圓滿功德的,隻是落入識境的你不知而已。依夢境的例子,大家都能體會到,我們在課上講到,你媽是你生的,旁人聽起來跟罵人一樣,這是因為所說與識境的認知相違,如果把這句話放在夢裏就會相應,任何人都夢見過自己的父母,夢裏的父母皆因夢力而生。
一般人看夢境很正常,剛開始我們講兩重相依,現在又講兩重變現,兩重相依是有兩個你,認知同一個境,做夢的你與夢中的你是不分開的,一個是在境外,一個是在境內,這兩個你都是依同一個境。在夢境裏看跟在境外看,覺受肯定不一樣,
大唯識是兩重相依,夢境中的你見不到做夢的你,你可以先跳到境覺,因為你與做夢的你依著同一個夢境,沒有境覺的金剛橋,行人很難向上融入一心。
2017
隻要把這個世界放在你的夢裏,你就能懂得法相唯識的機理。你夢裏邊的世界,都是你的識變現出來的。這個識變的機理玄奘法師隻講到一重,真諦三藏在《轉識論》裏講到,識變眾生與法。佛在《大乘密嚴經》講到,是知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明確講到外境的顯現來自上一重的識變。兩重識變講的是上帝造世界的機理,簡單說上帝就是做夢的你,這世界就相當於你的夢境,現在的你就相當於夢境中的你,你不知道自己落在識變的夢裏,所以佛說我們的認知是顛倒夢想。
所謂的心能轉物是放在一層緣起來講的,唯識古學講果阿賴耶識,等於現在的你已經是識變的果了,果不生果夢裏邊的你無論做什麽事情,也影響不到枕頭上的你。落在夢境裏的你,好像也在創造社會,但你的創造是沒有實質的,隻存在著你的覺受,能夠認識到這點才能進入大乘佛法的修學。因為在夢境中的你是不能做主的,真正做主的是做夢的你。
做夢的你跑到夢境裏去分別,這就與你的識變成了對境。落入境中的我們智力覺知不夠,隻能站在對境上去分別,與境覺不能同步,實際你還有含攝境覺與對境分別的本覺,慢慢來吧,覺醒就象夢醒一樣,做夢的你睡著了,夢裏的你是很難覺醒的。一個夢境的例子就把大乘佛法的事說明白了,你把做夢者施設成一心,做夢的你跑到夢境裏醒來了,這種醒是對境的覺醒,僅是圓覺的一分。
我們的認知在佛看來的顛倒的,我們把七識意的變現境認為是外境,法能相與法所相在六識層麵是顛倒的。在生命實相中,圓覺並不僅是個體,境覺含攝個體的存在。我們講過夢境的例子,依夢境來說至少存在著兩個你,一個做夢的你,一個是夢中的你。夢境裏的你和枕頭上的你是同時存在的,不過你的意識醒在了夢境裏。所以我們認知的生死也是一樣,比如你的親人走了,實際他們同樣是醒在一個不同的境界裏,真實中沒有死亡,每個人都是醒的,不過是醒在不同的境界裏。意識醒在人身上就是人,醒在樹上就是樹神,意有種種不同的覺與醒,依境相而覺是個體的醒,依境而醒稱為境覺,大乘佛法的智慧含量是非常高的。所以學佛一定要端正態度,不能說我順便搭把手,就把學佛這事給辦了。
在夢裏你不僅能夢見你的父母,還能夢出山水人物,但是你睡醒之後,讓你把夢境複原出來,你能描述百分之一都很困難。夢中的一切都是基於識變,佛說世間的一切,都是藏識境界,凡夫認知的生死有如夢境的進出,夢裏造世界是很簡單的事情,這對於七識意來講是個常識。我們熟悉的意識變現,僅僅是六識的七識,在一心佛覺上講,變現的是層層無盡的華藏世界,這對於一心來講也是常識。修學大乘佛法,必須入唯識見能緣變所緣,才能順利進入一心的平台,這在大唯識來講也是常識。常識不用作意,自然無減無增。站在一心上自然不會受心意意識的幹擾,站在意根中攝藏的心意識上,自然不受根識的局限。
什麽是七識?整個的外境就是七識。夢境裏的你不知道什麽是七識,不知道夢境是七識境界。那做夢的實際是一心藏識。夢境中你是找不到七識第一因的。你活在七識境裏,學佛必須得相信,七識和八識的存在才能向上。
佛覺等於是你站在做夢的角度看夢境中的一切,做夢的你可以夢出一個多維的世界來。
講夢境就一定要有個做夢的,還有夢境中的你,簡單講我們把做夢的施設為第一因,就是天道講的上帝,不把做夢的說為個體第一因,而施設為一個境界的,就是佛教。佛教把第一因說為是佛的內自證智境,是法爾的自然智。
在我們教授的大唯識教法,建立了三種不同的識體平台,一個是六識色身的平台,簡單地說根識的認知是依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這個根識是跟人身綁在一起的。七識化身的平台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存在的,我們雖然知道阿賴耶識由八識組成,讓我們直接接受“七識八識存在的道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唯識講到七識平台,就觸及到了變現理,這個變現理怎麽理解?用夢境的例子就好理解了,我們在做夢的時候,躺在床上的肉身是不會出現在夢境裏的,否則一做夢床上的你就消失跑到夢境裏了,那樣的話我們出差就不用住賓館了,也不用擔心房價上漲了。夢境跟我們現實是不一樣的,夢境不占現實的空間。夢境中甭管你夢見山還是夢見水,無論你夢出多麽大的境界,都是意的變現,是幻化出來的。佛說學佛要入唯識見,體會一下夢境就知道了。不過我們的夢境有一個特點,由於落入夢境的我們,認知跟夢境同步,所以我們並不知道身在夢中。今天我們講了三種唯識,講到法相唯識的變現理,這才是真正大乘佛法的教授。
人類為什麽很難契入佛法的真實,因為我們是用根識來認知世界,來跟外境互動,如果我們能用心意跟顯現互動,我們就可以直接悟入般若的教法。天人可以直接入火不被火燒,入水不被水溺,因為天身是識的變現,火跟水也是識的變現,這個大家能聽明白吧。在夢境裏我們也遇到過火,也夢到過水,夢裏的一切都是識變,識變有其內在的規律,即能變現的上一級,不會受到所變現的下一級所幹擾。佛法裏講到,大菩薩可以隨時“入眾生心想”,這句話用唯識來講,就
是七識意可以自在進入六識平台。嚴格的講六識平台隻是七識意的增上,佛在《解深密經》中說:“如是心生,如是境生。”依根識的認知,輪回六道實有生死,依七識意看一切生死,都是藏識境界。為什麽?所謂的生死流轉都是由高一層的心識變現而來,這個大家一定要跟上。我們過去跟大家講到,在生命的實相中沒有死亡。我們看死人就如同睡著一樣,引用夢境的例子就可以發現,夢中的我們實際是不睡的,實際做夢人的覺知是醒在他的夢境裏了。床上的他雖然不動,但夢裏的他卻是動的。大家都有做夢的經驗,都有夢的經曆。床上做夢的你是不動的,但是夢境裏邊的你是動的,這個大家要跟上,要不然佛講識變就不好理解了。床上的你根識沒動,但你的意識卻是動的,低層的身識休息,但是身識之上的意識卻沒有休息,睡夢者的意轉到另外一個層麵活動去了。講到這裏就引申出佛法的一個關鍵詞 “覺醒”,佛法說覺醒,我們平時都說睡醒,從來不說覺醒。
為什麽佛法要說覺醒呢?佛跟我們的覺知的不同點在哪裏呢?佛能覺察到覺知醒在哪裏,因為佛覺的背景是法界一心。我們隻是醒在識境,醒在熟悉的床上。
佛講覺醒是能覺察到覺知醒在哪個層麵,佛覺是平等遍在的。而我們的睡與醒並不同步,我們的覺知隻是後知後覺。學佛一旦是覺醒,我們的覺知就可以安住在一心,一心佛覺就可以同時覺知不同的識體平台,在一心佛覺下就有了大唯識的兩重覺照,可以同時覺照兩重緣
起,兩重識變。這就是佛覺跟我們認知的不同,所以佛覺能自在入眾生心想,
夢境裏邊所有的問題,都不會影響到做夢的層麵,夢境裏燒多大的火,發多大的水,也不會說燒到枕頭上的你,因為夢與醒是不同的維度。在天道宗教層麵建立了法能相跟法所相,所相中的生死問題,在天道法能相就能得到解決。
大乘佛法建立在法性能相基礎上
一心佛覺能遍法界一切眾生心想,如同做夢的你對於夢境來說,即是離邊大中觀。
還有就是兩重相依,做夢的你跟夢裏的你,依的是同一重夢境,彼此是相通的。這個相通的狀態和我們講的兩重識變不一樣
大唯識兩重識變的修學,就是掛在法能相上。就是夢中的你要想覺醒,就要掛在做夢的那頭。
大唯識說兩重識變,要改變夢境可以,你隻要找到做夢的就行,夢裏的你是改變不了的。
印度的大梵與大自在天,相當於天道的上帝。古代印度稱大自在天為阿賴耶,跟阿賴耶識的阿賴耶同名。阿賴耶進入我們的世界就成為阿賴耶識,這隱含著我執的秘密,活在夢中的我們要想醒來,必須得掛上做夢的,隻有醒在做夢者的層麵,才能真正開始佛法的修行,夢中的你修得再好,也帶不到醒位上,這夢與醒相隔了兩個世界,有了夢幻才有覺醒。覺醒實際包含兩種狀態,一個是覺,一個是醒,佛法講的覺醒,能覺知你到醒來那個境裏,這就是佛覺的平等遍在,我們現在的醒不能遍在,不能覺知到我們醒在自己的夢裏,覺與醒不能同時。
在做夢的層麵看所相中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隻是識變的顯現
我們這一生做過無數的夢,作為整體的生命我們這一生僅是一重夢境,對於一心佛覺境覺就是夢境,對於境覺來說境相的覺就是夢境。一心佛覺有無量的境覺,境覺有無量的境相。通過這種簡單的施設,我們可以管窺法界緣起的無量無邊,活在夢境中的我們,反推做夢的識覺,智慧覺知則難以想象。依百年人生推算一心佛覺,佛說非算數所能極。
生命是不可以依劫數來衡量,甚至不可以依識變來揣度。設想一下做夢的你就是上帝,在夢中你可以輕鬆造出,無量的高級生命,夢境不在但造夢的你還在繼續,高級生命體的覺知就相當於一心佛覺的觸角,平等遍在於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中。
兩重識變講的是上帝造世界的機理,簡單說上帝就是做夢的你,這世界就相當於你的夢境,現在的你就相當於夢境中的你,你不知道自己落在識變的夢裏,所以佛說我們的認知是顛倒夢想。
做夢的你跑到夢境裏去分別,這就與你的識變成了對境。落入境中的我們智力覺知不夠,隻能站在對境上去分別,與境覺不能同步,實際你還有含攝境覺與對境分別的本覺,慢慢來吧,覺醒就象夢醒一樣,做夢的你睡著了,夢裏的你是很難覺醒的。一個夢境的例子就把大乘佛法的事說明白了,你把做夢者施設成一心,做夢的你跑到夢境裏醒來了,這種醒是對境的覺醒,僅是圓覺的一分。
通過修學大唯識兩重變現的機理,我們可以立體的看世界,把凡夫,菩薩,佛,放在不同的識體平台上觀察,包括一心佛覺下的六識七識八識,過去在一重緣起裏,我們是很難定位阿賴耶識的。在夢境裏看大家都有各自的不同,在做夢者看夢中的一切,則是一個整體。佛在《勝鬘獅子吼經》裏講到,將來我們都要做大自在天王,體會造世界的法我識聚,佛在《大般涅槃經》裏提到常樂我淨的大我。在大我七識麵前顯現的是諸識聚,一心八識的功用就是諸識藏。按照寧瑪派大中觀的講法,就是如來藏功德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