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心佛覺
從佛覺看,生命的顯現都是一心的變現,佛覺是平等遍在的,這時一心又稱【一心佛覺】。
一心佛覺平等遍在,佛法一心的修學是不增不減、不來不去的。《大乘密嚴經》中佛說:“是知識分別,現境還自緣。”,一心佛覺同樣能變現出眾生與法,一心佛覺也可以叫佛內自證智境,就像做夢一樣,你夢出一個夢境,以及夢境中的你和其他一切顯現,用這個比喻,簡單講做夢的你就是一心佛覺,夢境稱為境覺或境智(包含重重境覺),夢境中的你稱為境相或識覺。
佛覺的變現境裏顯現的都是覺,不過覺知的程度不一樣,包含有情的覺,還有無情的覺,無論植物、礦物,在識境中都是有溫度的,都是境覺的一分,從整體的角度說,無所謂大小,都是一心佛覺在不同層麵的顯現。這個顯現的背景都是一心,我們依於一心的背景看,一切都是心的行相。
一心佛覺是平等遍在的,可以跟境智同步,覺同時遍在不同的識體平台(境覺),覺即在境裏又在境外,而且與境覺同步,佛法說為法報化三身本俱,智界身不一不異。做夢的你、夢境和夢中的你,三者同時,一心佛覺就是三者同時覺照,含攝兩重識變,包含整體的覺照,還有識體的境覺與個體的識覺。故一心佛覺除了平等遍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同時,隻有一心佛覺與一切顯現是同時的。
一心佛覺的平等沒有能相和所相的差別。印度大梵也講平等,但一心佛覺的平等與之不同,大梵在大唯識體係中又稱法能相第一因,大梵的平等是在法所相裏,因法所相是法能相的變現,天人隻是落在自變現的遊戲裏,法能相和法所相並不平等,大梵的平等並不能遍在於法能相,而在一心佛覺則沒有能相所相的差別。
佛的定位是在一心,大梵的定位是在境覺(識體平台),生老病死隻是識境裏的似顯現,現識識體再往上,就是一心佛覺。
一心佛覺的法異名:【佛內自證智境】,【一切一心識(十識)】,【一心如來藏】,【一心圓覺】。
2016年講課摘錄
《華嚴經》講《十地品》到第七遠行地,依個體說為智慧神通,如依一心佛覺則應該講成智慧神變,大乘佛教有《大比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學佛要懂得如來藏功德即是一心神變,那你學佛就不會依附在個體認知的視角上了,既然神變就是講佛覺遍在,你就不會以人生的相礙來理解法界緣起
我們教給大家的大唯識中觀,就是完整的瑜伽行中觀,我們講的兩重相依變現理,就是禪宗講的啐啄同時,本覺與始覺合一。都是在一心佛覺中圓成。
佛法講的大乘菩薩的出世,是安住在兩重相依的生命實相中,大乘菩薩依止的是一心佛覺而非個體阿賴耶。
禪宗的正見,是依一心佛覺而展開的,如果依一心幾重變現的投影來展開的,都是邊見。
學佛解脫的是什麽,就是我們落入識境的認知局限,學佛首先要藉一心佛覺,才能發現我們認知的局限,然後次第的超越,超越的同時就會向上,進入高一層識覺,這才是解脫的真意!
蓮師在《鬆嶺寶藏》裏也講過,真正法性的建立是沒有評判者的,因為法性本身就是覺。在這幾天的講課,會直接幫助大家在一心佛覺下,重新建立起一個大唯識的法界觀。八識阿賴耶引入一心就不僅是個體的識覺了,識本身包括有見分跟相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識的投影。佛在《大乘密嚴經》裏講到,化身隻是報身的一種投影而已,我們講法都是有經典的依據。第一步,我們首先要建立的是一心佛覺的大唯識見。第二步,我們要建立的是大唯識中觀的兩重觀修境,認識到我們的認知是落在變現境裏,行人觀修如何能夠透過現象,認識到顯現的實質都是境相,唯有向上才能達成圓滿的覺照。
修學大乘佛法能知道心的行相皆來源於一心佛覺,這就是平等性。在一心佛覺上,就能覺照到諸法的平等性。
修學大乘佛法必須入唯識見,有心識變現的體驗,才能發現六識平台的不實,你的佛法修學才能向上,唯識變現不僅是一個概念,而是指導道續的正見。果續的建立就是一心佛覺,基續道續果續實際都是一心 ,大乘佛法是不增不減,甭管他用什麽名字,是用如來藏,還是用一心佛覺。都是從不增不減的實相來說,用什麽名都是一樣的,大乘佛教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從大唯識兩重變現的視角看,就是大乘佛教講的實相。
通過大唯識兩重變現的認知,我們能清楚的認識到,法報化三身的機理,現在的我們隻是識變的化身,一心佛覺可以依不同的識身,不同的識體平台作為載體。佛法講的報身等同於報土、識體平台、變現境。我們通過境覺,就可以覺知到法身,一心佛覺下的有情,法報化這幾重身都是具足的。而且可以選擇不同的載體,依不同的視角來看法界緣起,實際法界眾生的不同視角,就是一心佛覺的現境自緣。
你認知的生活是發生在境界中,甭管是輪回界還是涅槃界,都是在境界裏存在,在一心佛覺上看,涅槃界與輪回界,都是無生自然智的顯現。都是無生的境界。
佛法修學有如夢境,落入夢境的你,不知道還有做夢的你存在,不知道夢境包括做夢的你、夢境、和夢中的你,因為三者同時,一心佛覺就是三者同時覺照。
站在背境上看世出世間,就沒有世間與出世間的分別了,也就不用談修與不修了。此時的你已經站在修正果上了,看因果與緣生,都是識的流轉與相續,都是識的變現,一心佛覺已經離開修與不修的概念。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一切一心識,生命與其背景是不能割裂開的,法界是一體不二的。
我們認知的個體生命是聚脂,七識平台的覺知多是散脂菩薩,我們說夢境是變現,要現境後才能自緣,天道的幻境,可直接自緣變現境,一心佛覺是平等遍在的,可以跟境智同步,覺同時遍在不同的識體平台,覺即在境裏又在境外,而且與境覺同步,佛法說為法報化三身本俱,智界身不一不異。
因為在深般若看顯現都是識的變現。那個說為能變的一心,是非作意於有無的,一心佛覺是在唯識兩重變現之上,兩重看一重已經是非淨非染,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學佛開導出心意意識,相應的會升起一些境界,不被這些境界所迷,才能究竟遠離心意意識,向上證入一心圓成。
修學法相唯識,不要迷在識的變現境裏,因為識變是沒有窮盡的,佛魔的世界同樣是沒有窮盡的,這也是天人很難解脫幻化的原因。我們不要被多姿多彩的外境所迷,不要迷在藏識的變現境裏,因為藏識後邊還有一心佛覺。六識的覺知後麵是一心六識,學佛真的能放下身心,不要向外尋找,才能把本自具足的一心開導出來。
2017年講摘錄
大唯識的一心佛覺含攝阿陀那識、阿賴耶識與個體的心意意識,這裏細分有不同識體平台的內容
我們說的外境即心識,這隻是兩重識變的一分,這還是方便說,實際顯現的都是心的光影,修學大乘佛教一定要有整體生命的視角,要從法報化三身來講,才能認知一心佛覺,識變眾生與法,這個識也是心光,即超越緣起又含攝個體的認知。
大唯識所說就是一心佛覺,沒有兩重覺照是無法超越現識與分別事識的。落在緣起裏修學佛法,是見不到真實的。往生西方淨土的行人,能不起於座而遍布十方供養如來,這說的就是法相唯識的機理。
一心佛覺包含兩重覺照。嚴格的講這一心的覺是自覺,不是對境的覺,一心佛覺是本覺。對境的覺屬於分別事識,我們的覺隻是在分別事實上,是明分上的覺。
大唯識的機理是上上涵攝下下,一心佛覺涵攝八識、七識、六識。佛覺能站在境相上看,同時也能站在境覺、一心上看。一心佛覺是平等遍在的,而我們隻能依境相看緣起,在境相上的觀察都是落在根識上,落在各位老師的身見上,這個視角下看到的都是藏識變現的光影,等同於看棱鏡反射出來的光。站在對境上的你我,看到的境相全是唯識變現,所以佛說緣起中的諸法是空性無相。
大唯識上上不僅含攝下下,同時還可以接引下下,一心佛覺可以顯現為報土,這諸佛的報土都有境覺,境相都能感知到境覺。所以阿彌陀佛的接引大願的確不可思議,要是學懂佛唯識的機理,一心佛覺遍在法界,同時接引法界眾生是自然而然的。將來你我都要發願往生淨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亦是無量光佛,而且往生極樂淨土的有情,將來成佛皆同名無量壽佛。這樣講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這實際就是一心佛覺的密意所在。
華嚴講一心佛覺變現整個法界,同時變現出百億的閻摩天、百億的他化自在天,這些大家可以看一下經文。一心佛覺的變現境,相當於我們在夢境中的體驗,隻說我們對夢境的覺知不能同時。
我們是依身識跟世界互動的。在我們之上的天人,是用意在變現境中互動的。而佛是用一心佛覺跟顯現互動的,他們互動的機理各有不同。按大唯識的教法叫上上含攝下下。這一心八識下的六七八識,各自特點都不同,大唯識把它們施設成不同的識體平台。
大唯識的教法簡單,法身佛是一心佛覺,報身佛是境覺,化身佛的境界是境相的覺知,大唯識教理是上上含攝下下。佛在《無量壽經》中講到“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淨土法門而得渡脫”,這裏含有法相唯識的秘密,你學過大唯識兩重變現,明白境覺含攝境相的覺知,看阿彌陀佛大願就很清楚了。
大唯識智界身的建立就不一樣了,智界身離開了身識的局限,直指一心佛覺。諸法的顯現皆在一心中圓成,是法爾雙運。大唯識、瑜伽行中觀是在一心佛覺上,建立的佛法次第觀修體係。
大乘佛法有其自身建立的修學次第,一心佛覺下施設境覺,境覺下施設境相的識覺。一心佛覺代表法身,境覺代表報身,境相的識覺代表化身。如此建立了三轉法輪的佛法修學次第。
首楞嚴三昧在《大乘密嚴經》裏也曾多次提到。首楞嚴翻譯過來,就是從始至終堅固不動的意思,實際就是講一心佛覺,佛在《入楞伽經》裏,講到諸法顯現是藉諸識藏、諸識聚、諸識顯,如來藏藏識即是如來藏功德。依佛覺天道、人道、輪回、涅槃都是藏識境界。心意意識的變現,依一心也可以說為菩薩的秘密善巧。
對於根識而言一心佛覺是不可描述的,佛覺從一心八識降到七識,就是天人菩薩的識覺,一心就顯現為諸識聚,諸識聚就是如來藏功德。識覺落在六識平台上,識覺落在緣起的相礙上,眾生與法就顯現出來了。這生命的實相是從上向下而顯現的,佛法的解說不同於人類的進化論,科學的認知是生命從單細胞到高級生物,是自下到上的發展。
七識、八識的存在,使我們對生命的覺知超越了根識,向更深廣的精神意識空間延展。一心佛覺可以真正引發我們生命的原動力,生命本身就具備向上擴展的能力。
在一心佛覺的視角下,同時接受不同形態的生命體驗,相信佛說的本自具足。我們現在的清醒與佛的覺醒是不同的,我們隻是在變現境中醒來,依身識而清醒。佛的覺醒是平等遍在同時的。真實的佛覺從來沒有睡過,法界就是一心佛覺,佛法中有許多名相都是法異名,法身、法性、法界、真如。我們不用尋找佛的法身,當下的你就是,法身是遍在的,即使個體的你也不可能排出在外,一切顯現都是法身境界,都是一心佛覺。佛覺可以不依載體,也不礙載體,佛覺不是我們理解的線性覺知。你在五蘊時空裏找不到佛性也找不到梵性,因為他們的存在在你的認知之上。
學佛一旦掛上一心佛覺,就會覺知到你非你,掛不上那你還是你。你一旦是你,那生死等問題就都出來了,依根識無法解決;掛上佛覺就是你非你,你一旦定義為非你,你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因為非你的問題根本不存在,你的問題隻在你這兒存在。接受你和非你同時存在,你的問題就變成了有非有。
佛在《華嚴經》裏講到,一心佛覺升起無量的華藏世界,不同境裏的有情有不同的世界觀,這些都是一心法爾的自顯現。依法相唯識說我們是境相是有依據的,佛經裏經常參加法會的有小千世界的世界主,有中千世界的世界主,有大千世界的世界主。
佛在《解深密經》中說“如是心生,如是境生”,佛說變現實為法爾。天道依第一因建立了法能相跟法所相,佛法在第一因之上建立了法性能相跟法性所相,實際到法性就不分能所了,法性能相就是一心佛覺,能所的施設隻是方便說。
依大唯識建立的佛法觀修次第,個體的修學變成了境相,由境相的覺知轉依境覺,再向上進入一心佛覺,生命從生的六識平台,進入無生的七識平台, 在向上進入一心八識的法性平台。個體到境相到境覺是依變現理入唯識見的過程,也是世界觀在不同識體平台的轉變。換句話說學佛是由個體小我,到上帝大我再到佛覺無我的轉變過程,由個體的我執向上,融入到一心佛覺才是真正的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