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庚款留學的唐山交大校友考(1909-1918,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404/24689.html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裁撤遊美學務處,成立中等留美預備學校 “清華學校” ,設中、高等科各四年共計八年學製。1913-1929年間,每年派送高等科畢業生赴美留學。除本校畢業生外,清華學校每年或每隔年還負責從全國招考選錄不超過10名男生(大學畢業)和不超過10名女生(高中畢業)庚款送美留學,被稱為 “專科生” (Tsing Hua fellowship)。清華學校還以官費、代培、其他學堂轉入等方式培養派出留學生,統稱 “特別生” 。
1912 -1914年
國民政府曾於1912&1913年派遣稽勳留學生,以獎勵一些為建國作出貢獻的人士,以及為革命中斷留學回國的誌士。第一批稽勳生乘坐蒙古號(Mongolia)郵輪,於1912年11月19日抵達舊金山。
楊銓(Yang Chien,1893-1933,左),字杏佛,以字行,江西清江人。早年就讀於上海吳淞中國公學時加入同盟會,1911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辛亥革命爆發後赴武昌參加革命。臨時政府解散後,楊杏佛等請求政府資助出國留學,先入康奈爾大學攻讀機械工程,1916年在哈佛大學學習工商管理,參與組織中國科學社, 出版《科學》雜誌。1918 年畢業回國,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兼任商科主任、東南大學工學院院長,從事教學和經濟學研究。楊杏佛是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1932年出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籌備委員會副會長兼總幹事,次年被軍統特務暗殺。
在1917年清華學校《遊美同學錄》上,還有另外兩位唐校畢業生的記錄,也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留學的唐校大學畢業生:黃靄如(Huang Ai-Yu),字悅民,1883年出生於廣州。1911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90。1912年官費留美,1915年密歇根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回國後曾任宜昌川漢鐵路副工程師、上海美孚公司建築副工程師,以及在國民政府交通部、鐵道部、審計部等部門任職。顧延同(Ku Yen-Tung),字幼卿,1892年出生於天津。1914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322。1914年自費留美, 1916年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學士,次年回國。
1916年
1916年留美學生84人,乘坐中國號郵輪,9月9日從上海出發,9月30日抵達舊金山,其中第一批十名清華專科男生中有兩名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生。這十人是最早成批赴美留學的中國大學畢業生,之前無論是庚款直接留美生還是清華學校畢業生,除少數個例之外,大部分出國時尚未達到大學畢業的程度。
茅以升(Mao Thomson Eason,1896-1989,左),號唐臣,江蘇鎮江人。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393,畢業成績名列第一。1917年6月康乃爾大學碩士,1920年卡內基理工學院博士,是該校第一位工學博士,論文題目為《橋梁桁架次應力》。回國後曾四次出任母校唐山交大不同時期的校長,並先後擔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和工科主任、國立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北洋大學校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茅以升是1943年民國教育部部聘教授,1948年第一屆中研院院士,1955年中科院學部委員。他是中國近代橋梁事業的先驅、鐵道科技事業的開拓者,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
黃壽恒(Huang Shon-heng,1896-1968,右),字鏡堂,原籍江西清江,出生於江蘇揚州。1914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301。1917和1918年先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學士、航空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不同航空公司和工程師事務所實習和工作,1920年回國後在四洮鐵路任工程師。1923年黃壽恒應聘回到唐山交大擔任數學教授,此後終身服務學校,是著名的“唐山五老”之一。在抗戰南遷時期,他為複校奔走策劃不遺餘力,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於1946年撰寫了《湘潭複校經過紀事》一文,詳細記錄了九年輾轉播遷的艱難曆程。
【注】清末民初的文人學者仍承古風,有名、字、號之別,漢字注音係統尚無統一規範,因此中英文名字常常前後不一。例如王紹瀛在庚款考試和入境美國時的中文名字是王紹礽,回國後才改為王紹瀛。鄭華入境時的英文名字是Cheng Fu Hua,進康乃爾後則使用Chen Phoo-Hwa。茅以升入境時是Mao I Sheng,進康奈爾後是Mao Thomson Eason。諶湛溪在京師大學堂時的名字是諶祖恩,入境美國時是諶立,留學期間及回國之後是諶湛溪。另外關於諶湛溪的簡曆,網上有一些年代錯誤,本人參考了劉家仁、陳履安的文章《貴州地學先驅諶湛溪》給予訂正。
1917年
1917年留美學生乘坐委內瑞拉號郵輪,於9月12日抵達舊金山,其中第二批十名清華專科男生中有三名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應屆畢業生,而且先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還有一名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生,學成回國後曾在唐山交大任教。
過養默(Kuo Yang Ho,1895年出生),江蘇無錫人,1917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484。先後在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深造,1919年麻省理工建築係碩士。1920年回國後,與呂彥植、黃錫霖一起,在上海創辦了集建築設計和施工為一體的“東南建築公司”並出任總經理。過養默是中國最早的建築大師之一,設計承建了上海銀行工會大樓、南京國民政府最高法院等著名建築。1937年底,他隨中國工程師學會撤至重慶,擔任西南大學土木工程係主任,為戰時中國培養了大批土木工程人才。抗戰勝利後過養默回到上海,繼續經營東南建築公司,1940年代末移居英國。
譚真(Tan Chen,1899-1976,右),廣東中山人,1917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490。1919年麻省理工學院土木係水利衛生工程專業碩士,回國後曆天津運河工程局任副工程司、天津允元實業公司經理兼總工程司、北洋大學教授兼秘書長、河北工學院兼職教授、交大唐山工程學院教授、天津工商大學兼任教授等職。抗戰勝利後,擔任天津塘沽新港工程局總工程師,1959年曾任交通部副部長。譚真是中國築港工程奠基人之一、著名築港工程和航道專家,組織領導了多個大中型港口的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
薛卓斌(Hsuch Cho Pin,1896-1991),字孟允,安徽壽縣人。1917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489。1918年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碩士,隨後在美國紐約鐵路公司、費禮門顧問公司任工程師及副總工程師。1921年回國後分別在吳淞商埠局、青島港工局工程科、上海浚浦局工作,1937年成為上海浚浦局史上第一位任總工程師的中國人。新中國成立後在同濟大學任教,並先後擔任上海航務學院、大連海運學院、大連工學院教授。
裴冠西(Pei Kuan Hsi ,1897-1967),江蘇吳縣人。1917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1年獲密歇根大學道路工程學士學位。1924年8月起先後在江蘇省立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市政籌備處、江蘇省土地局、交通大學、複旦大學、大夏大學、同濟大學等任職任教。1928年起任唐山交通大學衛生工程副教授、1935年任教授。建國後擔任同濟大學教授,從事土木工程領域的教學研究。
1918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共有約150人乘南京號赴美,郵輪於8月14日自上海十六鋪啟程,9月4日到達美國舊金山。第三批十名清華專科男生中兩名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一名畢業於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並在唐山交大終身執教,另外一名唐校畢業生是教育部派遣赴美進修。
王節堯(Wang Chieh Yao,1893年出生),號琢瑉,浙江鄞縣人。1915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367,畢業成績名列第二。1916年12月,王節堯和茅以升的作業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高校作業展覽評比,唐校名列榜首,教育總長範源濂特嘉獎“竢實揚華”匾額。1918年王節堯赴美就讀康奈爾大學,學成後回國服務。1930年代起跟隨被稱為中國“鐵路巨擘”的唐校學長杜鎮遠,先後在湘贛、滇緬鐵路工程局工作,曾任滇緬鐵路工程局副局長兼副總工程師、川滇東路工務局局長、交通部公路總局副局長,對保證戰時交通運輸作出重要貢獻。
侯家源(How(u) Chia Yuen,1896-1959),江蘇吳縣人,1918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509。1919年獲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1926-1929年在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任土木工程教授,30年代起先後任浙贛、湘黔、黔桂鐵路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師。他和多位前後校友(其中不少是英美留學生)對於民國鐵路工程建設,特別是打通和保障戰時交通大動脈,作出重要貢獻。1946年經茅以升建議,與薛卓斌等17人一起,應聘為錢塘江海塘工程局顧問工程師。1949年去台灣,任交通處處長,主管全台交通建設。
顧宜孫(Koo Nee Sun,1897-1968,右),字睛洲,出生於江蘇南匯(今屬上海市)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1915年考入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18年進入康奈爾大學,研究方向以結構工程為主兼鐵路工程及力學,1919年獲碩士學位,1921年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一鉸拱橋的研究》獲“金鑰匙”獎。鄭華、茅以升和顧宜孫在康奈爾均師從美國著名橋梁專家Henry Sylvester Jacoby(1857-1953),顧宜孫畢業後在紐約Moran-Maurice-Proctor顧問工程處任技術員一年,1922年回國,終身在唐山交大執教。曾任院長、副院長、教務長、土木係主任等職。1956年評為一級教授,為“唐山五老”之一。
裴益祥(Pei Yi Hsiang,1894年出生),1917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學號390。教育部派遣到康奈爾大學的進修教師,回國後任交通大學唐山學校混凝土工程兼市政工程教授。1930年代曾任湘黔鐵路工程局副局長,1937年底學校南遷湖南湘潭後曾出任臨時校長,其女兒裴明麗、女婿陳能寬均為唐山交大1946屆校友,後者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之一。抗戰期間,王節堯、侯家源、裴益祥等人為南遷的交大唐院複校出力甚多。
在中國近代史上,庚款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站在中西文化交匯點,學成歸國後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給未來中國的科學、教育、工業、文化等各個領域均帶來深遠影響,波及整個20世紀直至今天。唐山交大校友中的多位庚款留學生,為中國的鐵路高等教育和交通運輸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成就斐然,並以各種方式回饋母校,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被銘記。本文參考了文城博主@元亨利、@西北東南 的文章,特此致謝!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眾號推送
相關博文鏈接:美國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亨利·雅各比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204/19354.html
陳廣沅的回憶:百餘年前的大學城風貌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12/2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