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來自韋姆蘭森林的講故事的人 ——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上)

(2023-08-16 06:23:17) 下一個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曆史上共有119名得主,其中17位是女性。1909年,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O. L. Lagerlöf,1858–1940)因其 “作品中崇高的理想主義、生動的想象力和精神感知”,成為獲得文學諾獎的首位女作家和瑞典人,也是繼瑪麗·居裏和貝爾塔·馮·蘇特納(Bertha von Suttner)之後的第三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塞爾瑪最為人知並享譽世界的作品是童話小說《尼爾斯騎鵝曆險記》,然而這隻是她一生中創作的30餘部小說(集)和劇本之一。塞爾瑪的作品涉及方方麵麵,充滿人文關懷,有關於女性解放與獨立的思考,有對社會不公的憤慨和揭露,也有奇人故事對現實的觀照。她是一位有思想、有愛心、追求自由而且非常現代的女性。

文學起步

1858年11月20日,塞爾瑪出生在瑞典西部韋姆蘭省的莫爾巴卡(Mårbacka)莊園,今年是她誕生165周年。她的父親Erik G. Lagerlöf是一位貴族後裔、陸軍中尉,酷愛文學和家鄉,母親Elisabet L. Wallroth是一位磨坊主的女兒。塞爾瑪在家中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五,她出生時髖關節發育不良,左腳終生都有殘疾。19世紀中期,瑞典的公立學校係統還沒有完全建立,塞爾瑪和兄弟姐妹一起,在莊園裏接受家庭教師的初等教育,通過童話學習英語和法語。她的家裏有講故事的傳統,特別是長輩們的奇聞軼事。祖母和父親經常給塞爾瑪講述傳說故事,韋姆蘭美麗的大自然及莊園的民俗文化給了她最初的啟迪和靈感。

部分由於健康的原因,塞爾瑪的性格安靜內向,從小喜歡閱讀。她七歲時閱讀了第一本小說——美國作家Thomas Mayne Reid撰寫的關於美國原住民的《奧西奧拉》。塞爾瑪寫道:“在我很小的時候,正是這本書讓我知道,我在未來的日子裏最想做的事就是寫小說。” 她還喜歡閱讀安徒生、大仲馬、泰格納爾(Esaias Tegnér)等作家的童話故事及冒險書籍。塞爾瑪十歲時通讀了整本聖經,當時她的父親病得很重,她期望從頭到尾讀完聖經後,上帝就會使父親康複。因此塞爾瑪很早就熟悉了聖經的語言,這可能也是她在後來的寫作中喜歡這種語言的原因。塞爾瑪12歲時寫了一首關於莫爾巴卡莊園的長詩,她後來繼續寫詩,但從未發表過。

塞爾瑪成長的年代正是瑞典近代工業化時期,瑞典兩大城市——斯德哥爾摩與哥德堡之間的鐵路於1862年正式通車。塞爾瑪14歲那年,第一次乘坐火車前往斯德哥爾摩治療腿疾。除了治療之外,親戚常帶她到劇院看戲,兒時的夢境在舞台上紛紛呈現,使她驚奇不已。一切與韋姆蘭的鄉村生活完全不同,大大開拓了塞爾瑪的眼界。在那個時代女性的權利十分有限,隻有男孩可以繼續求學、進入職場。女孩在完成了家庭教育之後,隻能留在家裏學做家務和女紅,然後選擇一個好人家出嫁,生兒育女。塞爾瑪的姐姐安娜就走了這條路,24歲時死於肺結核,這件事給了塞爾瑪沉重打擊。

1881 年秋天,23 歲的塞爾瑪作出了改變一生的重要決定。她違背父親的意願,進入斯德哥爾摩高等師範學院(HLS)讀書。這是瑞典第一家對女性開放的高等教育機構,學曆介於現在的中專和高中之間,塞爾瑪在斯德哥爾摩學習生活的幾年是她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一個九月的秋日,塞爾瑪參加了關於18世紀瑞典北地詩人貝爾曼(Carl Bellman)及19世紀芬蘭瑞典語民族詩人魯內貝裏(Johan Runeberg)的文學史講座,走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靈光閃現,意識到自己童年時在韋姆蘭聽到的傳奇故事可能與兩位前輩詩人的人物畫廊一樣充滿想象力,腳下的長街似乎也隨著她的思緒揚起又落下,然而從靈感、構思到寫出第一部小說則用了近十年時間。圖為塞爾瑪在斯德哥爾摩高師讀書時的照片和靈光閃現的地方,左圖下方是她當時穿的皮鞋。

在求學期間,塞爾瑪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故。家鄉的農業和鐵業日漸衰落,父親因病去世,哥哥約翰無力經營導致破產,拉格洛夫家幾代人居住的莫爾巴卡莊園被變賣出售,約翰也移民北美,童年的黃金歲月一去不複返。塞爾瑪走出家門除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之外,也是為了謀求經濟上的獨立。那時她就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買回失去的莊園。19世紀後期瑞典女性的處境開始發生變化,更多的就業機會向她們敞開大門,教師成為吸引許多女性的職業。從HLS畢業後,塞爾瑪成為瑞典南部城市蘭斯克魯納(Landskrona)市女子小學的一名教師。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份工作,塞爾瑪在這所學校的收入用於自己、母親以及與她同住的獨身姑媽的生活費用。

塞爾瑪十分喜愛教師職業,她經常以一種迷人的方式向孩子們講述他們從書中讀到的每一個新國家,以及耶穌及其門徒的故事,因此深受學生歡迎。教學之餘,塞爾瑪利用業餘時間寫作,她在蘭斯克魯納還結識了其他知識女性。1890年,在瑞典婦女運動先驅之一索菲·阿德勒斯帕雷(Sophie Adlersparre,筆名Esselde)的鼓勵和幫助下,塞爾瑪得到瑞典曆史最悠久的婦女組織之一FBF的資助,離職專心寫作。一年之後,她的處女作——講述 1820 年代家鄉韋姆蘭Fryken湖邊生活圖景的長篇小說《尤斯塔·貝林的傳奇》問世,引起了巨大反響及褒貶不一的評論,這位相貌平平、文靜跛足的韋姆蘭青年女子首次在公眾麵前亮相。

《尤斯塔·貝林的傳奇》主要圍繞因酗酒和行為不端被免職的牧師尤斯塔·貝林(Gösta Berling)、有權勢的少校夫人以及據說和魔鬼做交易的廠主辛特拉姆(Sintram)展開。在那裏騎士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熱衷於打獵、紙牌遊戲和舞會。然而整個地區在衰敗,許多人沒有工作、貧困挨餓,跟隨作者可以遇到大量豐富多彩的人物。與當時流行的呆板冷酷的現實主義相反,古怪的騎士、美麗的女人、燃燒的激情和狂野的冒險充斥全書,主人公和其他幾位人物都可從塞爾瑪的親友和熟人中找到原型。小說的主題是肆無忌憚的情感、內疚和懺悔、報複和毀滅,也涉及階級、代際和製度變遷,以及新舊時代相遇時的價值觀,這些主題貫穿塞爾瑪了的整個寫作生涯,圖為塞爾瑪故鄉的Fryken湖畔風光。

《尤斯塔·貝林的傳奇》是一曲告別舊時代的挽歌,故鄉韋姆蘭的自然風光也成為塞爾瑪多本書的主要靈感來源。如書中所言:“……我夢中的湖,在它的岸邊,我看見過諸神漫步,而從湖心深處,我的魔法城堡升起。”在她的筆下,虛幻的民間故事、童話傳說與活生生的人類現實亦真亦幻地交織在一起,讓審稿人完全驚呆了。塞爾瑪在給一位好友的信中寫到:“既然我去過那裏並震驚了世界,登上了瑞典所有報紙,被公認為天才或瘋子,我想我可以自由地呼吸了。雖然我從未像現在這樣不自信,但人們終於知道了我是誰,這是一種偉大的解放。”諾貝爾這樣稱讚塞爾瑪: 她的 “風格具有一種無論怎樣稱讚都不為過的吸引力”。 21世紀的今天,這部小說已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

成名之作

在處女作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塞爾瑪繼續業餘寫作,三年後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隱形鏈接》取得進一步突破。她於1895 年辭去教職,成為專職作家。塞爾瑪在閱讀了索菲·埃爾坎 (Sophie Elkan,1854–1921) 的自傳體短篇小說後與她取得了聯係,這篇小說講述了作者自己悲慘的命運。索菲是一位美麗的猶太裔瑞典女作家,在哥德堡出生和居住。1879 年聖誕節期間,索菲遭遇了一場巨大的個人悲劇,她的丈夫和唯一的女兒相繼死於肺結核,之後她開始從事寫作並終身都穿著黑色長裙。1894年塞爾瑪和索菲第一次見麵,兩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很快成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和親密的女友。她們的友誼持續了近三十年,直到索菲去世。

塞爾瑪和索菲的共同特點是獨立、自由,富有冒險精神,1895年兩人第一次結伴去意大利旅行,後來又經常一起周遊瑞典及歐洲各地,尋找創作靈感,寫下了多篇小說和遊記。最重要的一次出行是1899年底前往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塞爾瑪對於聖城美國殖民地瑞典社區的獨特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創作衝動。她和索菲是最早訪問這個殖民地的外部人士,兩人在那裏逗留了半年時間。旅行歸來後,塞爾瑪撰寫並於1901-1902年間出版了兩卷本史詩級長篇小說《耶路撒冷》。書中以細膩真實的敘述感動了一代讀者,為背井離鄉的瑞典人點亮了一盞精神明燈,她將這本書獻給自己 “生活和文學上的朋友”索菲。

《耶路撒冷》部分取材於1896年瑞典中部達拉納省諾斯(Nås)教區37位農民變賣祖宅和家產,移民耶路撒冷朝聖的真實曆史事件。達拉納樸實的農民與韋姆蘭灑脫的騎士十分不同,富有威望的英格瑪鬆(Ingmarsson)家族的興衰跌宕貫穿全書,並輻射到整個教區的百態群像。小說講述了塵世與信仰間的艱難取舍,其潛在的精神動力是理想主義與原始情感之間的矛盾,這種情感衝動植根於舊有的鄉村社會,是一種對家園與故土的依戀之情。姐姐卡琳離開了家園,遵從內心呼喚踏上朝聖之路;弟弟英格瑪為了奪回家園,舍棄了心愛的姑娘和人生幸福。塞爾瑪精確地捕捉到了每個人物在命運十字路口的猶疑與彷徨,任何選擇都注定無法回頭,神傷而心碎。圖為Nås教區17世紀的Lisskvarngården莊園。

1897 年,塞爾瑪和姑媽搬到達拉納省的礦山城市法倫(Falun)居住,以便離老母親和妹妹格爾達一家更近一些。法倫因此成為塞爾瑪的第二故鄉,住在那裏的十餘年是她一生中最有成效的歲月。塞爾瑪在法倫的第一個作品是1899年出版的小說《一個莊園的故事》,描述了年輕女子奧林(Ålin)為了將一個大學生從抑鬱和焦慮中解救出來進行的努力,通過不同層次描繪了愛的力量,其寫作手法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塞爾瑪的創作才華在撰寫《耶路撒冷》時達到頂峰,住在法倫對於她搜集諾斯農民移民耶路撒冷的資料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這部小說出版後,被評論家認為是用瑞典語寫成的最好的文學作品之一,因此獲得世界聲譽。

在法倫,塞爾瑪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位親密女友瓦爾堡·奧蘭德(Valborg Olander,1861–1943)。瓦爾堡出身於達拉納最有影響力、最富有的家族,她也畢業於斯德哥爾摩高師,後來成為教師和社會活動家,積極參與婦女選舉權運動。她與索菲一樣,終生追隨塞爾瑪。與熱情浪漫的索菲不同,瓦爾堡一直幫助塞爾瑪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校對、抄寫手稿、處理銀行事務等。她也與塞爾瑪討論其作品的內容,以顧問、秘書、文學代理人的身份,並對於塞爾瑪1905 年之後的寫作產生了一定影響。1924 年,奧蘭德搬到斯德哥爾摩Karlavägen 99居住,塞爾瑪每次前來都住在那裏。塞爾瑪與索菲、瓦爾堡三人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瑞典研究者津津樂道的話題。達拉納省博物館中重建的塞爾瑪在法倫舊居的書房。

上個世紀之交,隨著工業化進程,民族象征主義開始在瑞典流行。1902年,塞爾瑪受瑞典國家教師聯盟委托,為孩子們編寫一部以故事形式介紹地理學、生物學和民俗學等知識的教輔書,這一委托也是通過擔任神學院教師的瓦爾堡轉達的。1904年夏塞爾瑪開始爬山涉水到瑞典各地考察,為撰寫一本“關於瑞典的、適合孩子們在學校閱讀的”“富有教益、嚴肅認真、沒有一句假話的書”做準備。她認真搜集境內各種動植物的詳細資料,細心觀察飛鳥走禽的生活習性和規律,1906-1907年間在法倫寫成了童話形式的兩卷本長篇小說《尼爾斯騎鵝曆險記》。這本書出版後立刻風靡全國並傳遍世界,被譽為“20世紀的安徒生童話”,迄今已被翻譯成了60多種語言。

這本書的主人公尼爾斯(Nils)是一個14歲的男孩,家住瑞典南部斯科訥,不愛學習,調皮搗蛋,他的父母都是善良貧困的農民。初春的一天,尼爾斯在家裏戲弄一個小精靈,變成一個拇指般大的小人兒。他家的大白鵝莫頓(Mårten)意外地帶著尼爾斯飛上天空,跟隨一群大雁走南闖北。領頭大雁阿卡(Akka),以拉普蘭山地命名,在瑞典北部薩米語中也有 “祖母”的意思。鵝背上的尼爾斯與大雁們一起,開啟了跨越千山萬水的冒險之旅。他們在七個多月的時間裏飛越瑞典全境,飽覽祖國的旖旎風光和風土人情。尼爾斯在途中與狡猾的狐狸做鬥爭,智取烏鴉山的盜賊,回來後變成了一個勤勞勇敢的好孩子。書中穿插了大量傳說、童話和民間故事,充滿高貴唯美的氣質。(未完待續)

相關博文鏈接:斯京彩虹節 慶祝多元化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8/673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我覺得已很豐富了 :)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謝謝你的喜歡!六月份去看了塞爾瑪的故居,可惜裏麵不能拍照。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很喜歡這篇介紹 或許我找到了下一個閱讀係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