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愛沙尼亞(Estonia)的首都塔林(Tallinn)位於芬蘭灣南岸,有綿延45公裏的海岸線,在歐洲的十字路口左右徘徊。塔林於1248年建製,1285年加入以德意誌北部城市為主的商業和政治同盟 “漢薩同盟”,1291年被丹麥人統治,1561年成為瑞典領土。大北方戰爭時期,以塔林為據點的瑞典軍隊在1710年向俄國投降。Linn在愛沙尼亞語中意為 “城市”,Tallinn有三重含義: Tanni Linn (丹麥之城)、Tali Linn (冬季之城)、Talu Linn(別墅城堡)。塔林是北部歐洲唯一保存中世紀建築風格和外表的城市,其老城(Vanalinn)於1997年入選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登高遠望,眾塔之林鱗次櫛比,中文譯名十分傳神。
愛沙尼亞先後被丹麥、瑞典、俄羅斯統治,1918年2月24日,塔林市民發表了獨立宣言。後來塔林又被德軍占領、納入蘇聯版圖,1991年8月愛沙尼亞脫離蘇聯,塔林成為愛莎尼亞共和國首都。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同屬烏拉爾語係的芬蘭-烏戈爾語族,二者可以相通,但與屬於印歐語係的北歐其他國家語言完全不同。塔林的市徽是紅底白十字,據說丹麥國旗即誕生於此。另外兩個波羅的海鄰國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語言屬於印歐語係,是波羅的海語族中僅存的兩種語言,與愛沙尼亞語沒有關係。2018年五月裏乘坐Tallink郵輪40小時遊,一衣帶水,昔發朝至。晚間等到十點拍溫馨謝幕的夕陽,淩晨四點半爬起來拍噴薄而出的旭日,隻有這一晚一早各半小時的風景最美。
中世紀的塔林是戰略上一個重要據點,西歐、北歐與俄國之間貿易的交叉點。塔林老城周邊被2.4公裏長的中世紀城牆環繞,城牆上至今還保留18個堡壘。1265 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桑比裏亞(Margaret Sambiria)下令建造第一堵牆,因此得名 “瑪格麗特牆”,14世紀擴建。左下圖的胖瑪格麗特牆堡(Paks Margareeta)始建於16世紀初,先後被用作火藥和武器倉庫、監獄,與旁邊的大海岸門一起是通向海港的出口。右下圖的 “偷窺廚房塔”(Kiek in de Kök)高38米、牆厚4米,從塔內可以看到附近房屋的廚房。以前老聽人說: “塔林老城就是個小號的斯京老城”,百聞不如一見,還真不是那麽簡單,必有其獨到之處,不然為啥選人家當 “世遺”卻不選咱家呢。
13世紀北方十字軍時期當地人皈依基督教,塔林老城有很多中世紀教堂,眾塔之林中這些教堂尖頂十分醒目。始建於12世紀的聖奧拉夫(Oleviste kirik)教堂,主保聖人為11世紀的挪威國王Olav二世。這座教堂是作為海洋地標修建的,1549-1625年間教堂塔高159米,為當時世界最高建築,現在塔高123米。與北部歐洲其他國家一樣,16世紀宗教改革後,愛沙尼亞成為基督新教國家,現在是活躍的浸信宗教堂。冷戰時期教堂尖塔曾用作蘇聯的廣播發射塔和監視點,塔林距芬蘭灣對岸的赫爾辛基隻有80公裏,當年是 “東方陣營”最前線了。塔林的許多高塔都可登頂俯瞰全城,本人就選了最高的聖奧拉夫教堂,旋轉而上的樓梯真難爬啊。
兩座中世紀路德宗教堂:左圖的聖尼古拉教堂(Niguliste kirik)始建於1230-1275年間,由來自哥特蘭島的威斯特伐利亞商人建造,供奉漁民和水手的保護神聖尼古拉。這個教堂二戰後期部分被蘇軍炸毀,用了28年時間重建,在教堂外牆上鑲嵌了一些殘磚舊物。二戰以來這個教堂就沒有自己會眾,現在是博物館,主要關注中世紀以來的教會藝術。右圖是建於13世紀上半葉的聖靈教堂(Püha Vaimu kirik),塔林第一個用愛沙尼亞語布道的教堂,1535 年,第一批用愛沙尼亞語出版的《教義問答》摘錄在這裏印刷。教堂外牆上懸掛著塔林最古老的公眾時鍾,是巴洛克風格雕塑大師克裏斯蒂安·阿克曼(Christian Ackermann)17世紀末的作品。
塔林老城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位於主教座堂山(Toompea)上,基督教和東正教的主教座堂都建在上城。主教座堂山是一座石灰岩小山,曆史上一直是塔林和愛沙尼亞的權力中心,上流社會、宗教階層和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濃縮了近千年刀光劍影、風雲變幻。在愛沙尼亞神話中,這座小山被稱為古代米民族英雄卡列夫(Kalev )的墳墓,是他悲傷的妻子為紀念他而豎立的。山上有很好的Kohtuotsa觀景平台,右圖是寫在觀景台懸崖上的一段話: “親愛的,收起相機,享受風景。”
聖母主教座堂(Toomkirik)始建於13世紀早期,由丹麥人建造,是愛沙尼亞最古老的教堂,也是主教座堂山在17世紀大火中唯一幸存的建築。這裏最初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宗教改革後成為塔林的新教路德宗主教座堂,但仍然保留了耶穌受難像。教堂牆壁上掛滿了貴族家徽,裏麵還有幾位名人陵墓,其中包括16世紀瑞典最傑出的軍事將領De la Gardie和他的妻子。他原是一位法國貴族,在與瑞典的一次戰爭中失敗倒戈,為瑞典國王John三世賞識並招為駙馬,也就是說他是瑞典開國君主Gustav Vasa老國王的孫女婿。與塔林其他基督教堂一樣,聖母主教座堂內外都是簡約質樸的北歐風格,沒有歐陸教堂那種繁複精美。
東正教亞曆山大·涅夫斯基(Aleksander Nevski katedraal)主教座堂是環波羅的海最大的教堂建築,內部金碧輝煌,但與其他東正教堂一樣不能拍照。其主保聖人是13世紀羅斯統帥和政治家涅夫斯基。這座俄羅斯複興式教堂建於1894-1900年間,為紀念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全家在1888年一次嚴重的火車事故中奇跡般地幸免於難,可惜30年後,他的長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卻沒有逃過被滿門抄斬的噩運。左下圖的座堂山城堡始建於10-11世紀,最初是木製的,是曆代統治者的權力中心所在地。18世紀初俄國奪得愛沙尼亞的統治權後,重建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宮殿。1918年愛沙尼亞獨立後,這裏成為議會。右下圖是施滕博克府(Stenbocki maja),愛沙尼亞政府所在地。
塔林下城,顧名思義,位於主教座堂山下,以市政廣場(Raekoja plats)為中心。自從13世紀塔林加入漢薩同盟之後,下城被德國貴族長期統治,商人和中產階級統一由市議會管理。因此這一帶成為市民的城市、中世紀的貿易中心,也決定了塔林今日的風貌。始建於13世紀的塔林老市政廳是北部歐洲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廳,也是波羅的海國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古老的市政廳。市政廳尖頂上的風向標 “老托馬斯”(Vana Toomas),他是塔林16世紀的城市守衛、利沃尼亞(Livonian)戰爭的英雄,因此成為塔林的標誌之一,但尖塔在毀於1944年的蘇軍大轟炸後重建。廣場周邊遍布餐館、咖啡吧和各式老店,歡樂無比。
市政廣場的兩個網紅去處:上方二圖是供應原汁原味中世紀體驗的“老漢薩餐廳”(Olde Hansa),菜肴號稱根據 700 年曆史的食譜烹製,估計味道令人生疑,門口的迎賓姑娘讓人頓生穿越感。下方二圖是1422年開張的歐洲最古老的仍在經營的藥店之一:市政廳藥店(Raeapteek Antiik),已經連續營業了600年。1581-1911年間這裏由同一家族共十代人經營,連俄國沙皇都在這裏訂購藥品。藥房一邊是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展示中世紀的製藥工藝及各種稀奇古怪的神藥原料,我認出來的有蛇、蝙蝠和蟾蜍(癩蛤蟆)。中世紀的醫學和科學與巫術緊密相關,想起斯京最老的 “貓頭鷹藥店”,不過才200多年曆史,可以說是小巫遇見一個大大的巫。
老城裏中世紀建築比比皆是,左上圖的塔林市劇院(Linnateater)由 16 座相互連接的中世紀商人房屋組成,右下圖的愛沙尼亞應用藝術與設計博物館曾是17世紀的糧倉,均坐落在著名的寬街兒(Lai Street)上。左下圖是港口附近的聖西蒙和女先知漢娜教堂(Püha Siimeoni ja Naisprohvet Hanna kirik),最初是1752-1755 年間俄羅斯軍人在沉船的殘骸上建造的東正教教堂,蘇統期間教堂關閉,鍾樓和圓頂被拆除,1999 年愛沙尼亞教會獲準使用後重修,是該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木製教堂之一。右下圖是愛沙尼亞著名作家愛德華·維爾德(Eduard Vilde,1865-1933)紀念碑,他是愛沙尼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被認為是該國的第一位職業作家。
塔林街頭隨拍:1955年建造的愛沙尼亞唯一一艘航海蒸汽機動船Admiral號,在波羅的海上航行了40年,現在是一家餐廳;港口附近的Nautica購物中心和一棟公寓樓上的壁畫,後者是為慶祝愛沙尼亞獨立百年舉辦的街頭塗鴉藝術節 Mextonia的一幅作品;結伴出遊的瑞典大媽們,全世界的大媽都差不多。
雖說船遊兩夜一天,然而在塔林的時間隻有大約七小時,十分緊張。本來打算再乘郵輪去一次拉脫維亞首都裏加,寫一篇《波羅的海岸邊雙城記》。誰知一拖就遭遇三年大疫及俄烏戰爭,至今未能成行,隻好先把“眾塔之林”寫出來。那年去塔林,船上有一個經由該城去芬蘭的中國旅遊團,占了全船遊客的一小半。回程遇到一群像是出差的北京人,船上餐廳裏中瑞遊客歡聚一堂,紅、啤、二鍋頭幹杯Skål喝到High。五年過去,那樣的景象似乎很難再見到,世界變了模樣。
相關博文鏈接:巴洛克之城維爾紐斯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1/3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