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個兩千多年不曾更名、未曾移址的城市,詩仙李白這樣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50年前跟隨父母內遷蜀地,我第一次來到蓉城。正值盛夏時分,大街小巷都是梔子花、茉莉花、白蘭花飄香,成都妹紙說話也軟軟糯糯地很好聽。那是文革後期,川西平原雖然號稱 “天府之國”,食品店裏卻是空空如也,城裏沒有多少樓房,如今的二環路外也還是大片農田。幾十年間山河巨變,彼時的青蔥年紀,已轉身為花甲輪回。每次回來,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發現。
喜歡有大河的城市,河水使土地變得靈動有生氣。成都的母親河——府南河又稱錦江,是岷江都江堰水係環繞成都而過的兩條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已經有2300多年的曆史。府河與南河兩江抱城,在合江亭處匯合,往南經樂山、宜賓入長江。千百年來,府南河環抱成都這座古城,穿流鬧市,孕育了璀璨的古蜀文化,滋養著天府大地。詩聖杜甫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詩句,即是府南河的真實寫照。圖片依次為:合江亭、望江樓台、九眼橋水閘、河心半島。
從前寫家信時,總要寫"九裏堤"這個地名,每年也都要回到九裏堤旁的家中,但直到2016年重陽節才得見真容。成都係衝積平原,古時水患很多,曆代官府都十分重視溝、渠、堰等水利建設。大禹治王、開明王、李冰郡守等,都為川西壩子的水利設施建設作出過貢獻。九裏堤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主持修建的防水工程,史上的九裏堤是順著河床砌的,剛好是9華裏。《成都縣誌》有這樣一段記載:“縣西北十裏,其地窪下,水勢易趨,漢諸葛孔明築堤九裏捍之。宋太守劉熙古再加以重修。”隨著歲月的流逝,堤壩逐漸毀損,現僅餘38米長的土埂遺址,但九裏堤的地名卻流傳至今。
府南河上有多座橋梁,靜靜地講述著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如今大部分老橋都已被新橋代替,但是還保留著舊時名字。安順廊橋可追溯到元代,取“天上鵲橋、地上廊橋”之意,被稱為“中國最美麗廊橋”,曾經出現在馬可·波羅筆下。九眼橋古名宏濟橋、鎮江橋,與不遠處的望江樓遙相呼應。老南門大橋又名萬裏橋,老東門大橋又名長春橋、濯錦橋,北門大橋又名清遠橋、迎恩橋。舊時錦江水運十分繁忙,因此江上有好幾個碼頭,至今還能看到它們的遺跡。有一年夏天回成都,我沿著府南河暴走了一路。
萬裏橋相傳是戰國時期李冰上應北鬥七星所造七星橋之一,三國時期諸葛亮派費禕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行,費禕感歎“萬裏之行,始於此橋”。也是成都曆代詩人吟詠最多的橋,如“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杜甫);“我欲歸尋萬裏橋,水花風葉暮蕭蕭”(蘇軾);“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裏橋”(陸遊)。圖為萬裏橋橋欄上的浮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的民俗。
東臨錦江的望江樓公園,是紀念唐代四大女詩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薛濤(768-832)的古跡和遊覽勝地。薛濤自幼聰慧,她的詩以清詞麗句見長,但也不乏關懷現實之作。其著有《錦江集》5卷,但已散佚,《全唐詩》中有其詩一卷。公園裏有雕梁畫棟的望江樓,傳為詩人取水製箋的薛濤井以及薛濤墓。世稱:“南華經、相如賦、班固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少陵詩、摩詰畫、屈子離騷”。薛濤一生愛竹,她在《竹離亭》詩中寫道:“蓊鬱新栽四五行,常將勁節負秋霜。為緣春筍鑽牆破,不得垂陰覆玉堂。”後人在園中遍植各類佳竹150餘種之多,遂成國內名竹薈萃之地。
蓉城諸多名勝中,武侯祠太工於心計,金沙遺址的建築又太新潮,最愛位於浣花溪畔、有1200多年曆史的杜甫故居草堂寺。詩聖在這裏住了近四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杜甫所建茅屋早已隨風雨毀壞,後人為了紀念詩聖便在此地修建草堂寺,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至(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茅屋是穿鬥結構的川西民居建築,以茅草覆頂、黃泥塗壁,一派田園農舍風味。正門入口牆上“草堂”,係清雍正十二年(1734)果親王允禮所題“少陵草堂”碑刻取前兩字刻成。第一次到成都時就來過草堂,幾十年過去竟然沒有什麽變化,除了門票價格。
杜甫草堂始建於唐上元元年(760),不料第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杜甫感慨萬千,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佳句流傳千年。杜甫在一生顛沛流離的歲月中,成都給了他最舒適安穩的一段回憶。《春夜喜雨》也是在草堂寫下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草堂內小橋、流水、梅園、竹林錯落有致,人們既能發思古之幽情、又能享自然之樂趣。
自唐代以後,浣花溪畔一直建有浣花夫人祠。大曆三年(768),她曾幫助成都免受戰亂侵害,得以英明留世。位於浣花溪畔的百花潭公園是本地百姓休閑的好去處。進門不久是一株移自汶川勝因寺的唐代銀杏樹(左上圖),已有1300餘年樹齡,枝繁葉荗,有“白果大仙”之稱,是現在成都最為著名的古木之一。有詩曰:“汶川古木百花中,相伴芙蓉春意濃。” 百花潭公園雖非古園,但布局典雅、曲徑通幽、修竹成蔭、丹桂飄香。園內所用石材均為汶川七盤溝花崗石,盡顯川派園林“古、文、靜、雅”的格調。最重要的一點,這個公園是免費的。
“慧園”是百花潭公園的園中園,以成都籍作家、中國當代文化巨匠巴金名著《家》中的高家花園及部分建築為藍本,於1980年代建造。這是一所坐西南朝東北的兩進川西民宅,著名書法家啟功為“慧園”題名,著名作家馬識途為慧園大門增題楹聯:“巴山蜀水地靈人傑稱覺慧,金相玉質天寶物華造雅園”。左上圖為慧園大門,進門處是一棵巨大的黃桷樹和假山石;右上圖是與慧園大門相對的巴金立像,左下圖是冰心題字的石碑“名園覺慧”。慧園前庭有牡丹廳(右下圖)、後庭為紫薇堂,兩院由回廊連接。1987年巴金老人曾來慧園參觀,並激動地說: “我希望與大哥、三哥在慧園相聚”。
少城是成都最古老的城區,與府南河的曆史一樣長,承載著最正統的蜀都文脈。清康熙年間,清軍在平定了準葛爾之亂後,選留千餘八旗兵丁駐守成都,在當年少城基礎上修築了滿城。以寬窄巷子最知名,由三條東西方向的平行老街——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及街道之間的宅院組成,其特色是川西建築加上北方四合院和胡同的格局,同時還混搭了西洋風。由於清兵地位不同,因此院子大小各異,錯落布置形成了寬街窄巷。十多年前,成都市對這一帶進行改造,打造成了曆史文化街區,隻是看上去有點新。
隱藏在寬巷子繁華背後的小通巷僅有200米長,是一條充滿小資情調、悠閑慢生活的小巷,繁華都市中一個淡然的角落,老成都的白月光。在臨街灰色老樓房的底層,開設了一家家獨具風情的咖啡屋、茶坊、水吧、酒肆,成為時尚青年喜愛的聚會之地。小通巷近代曆史上就出過一位文青——中國早期話劇奠基人之一曾孝穀,他與李叔同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戲劇團體春柳社。2006年,在廢棄的舊廠房中誕生的背包客棧“四號工廠”,成為先鋒文化的代名詞。隻是小通巷裏的餐飲價格均與國際接軌,當然吃喝的不是餐飲,吃喝的是文化。
“錦裏”相傳是西蜀曆史上最古老和富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秦漢、三國時期就很繁華。如今這條錦裏古街是與武侯祠一牆之隔的步行街,由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構成,以三國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為主要內容。錦裏號稱“西蜀第一街”,被譽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甚至上榜過CNN“全球最美街道”。凡是來成都外地和外國的遊客都要逛逛錦裏和寬窄巷子,不過本地人是不大來的,大概與北京人不愛去王府井是一個意思。
成都東郊的洛帶古鎮於漢代成街,因蜀漢後主劉禪(阿鬥)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是蜀國的後花園。明末清初時的“湖廣填四川”大遷徙,使得四川成為全國客家人最多的五個省份之一,這個古鎮也成為客家人的聚居地。洛帶至今仍保留原汁原味的客家古建、語言、風俗、食物,號稱“西部客家第一鎮”“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會館建築群由廣東、湖廣、江西、川北會館組成。圖片依次為:標誌性建築五鳳樓;鎮口老牌坊,古稱“甄子場”;人氣最旺的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精美的後照壁,上書“仙棲舊館”四字。
川西以古鎮聞名於世,不過看多了也大同小異,洛帶古鎮是一個例外,感覺比錦裏那種人造古街有趣得多。除了千年老街、百年老屋之外,這裏還有新建的福建客家土樓——博客樓,以及正在興建中的藝庫畫廊,既古樸又清新。在土樓二樓的客家博物館中,詳細介紹了客家人在四川的遷徙曆史和文化生活。四川是當年客家人西遷的終點,近300年的客家文化在此保留和傳承。
每次回蓉,總要來春熙路步行街,隻逛街不購物,順便看看滿街養眼的美女。春熙路是近百年前四川軍閥楊森修建的,原名 “森威路”。後取老子《道德經》中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而易名,倒也名符其實。與帝都王府井大街、魔都南京東路等知名步行街不同,春熙路由東南西北十字街組成。與春熙路隔開一條總府路是春熙坊食府,其前身“昌福館街”百年前曾是成都最大最傳奇的地方,左下圖是坊裏的本地老字號“陳麻婆豆腐”。1997年,日本伊藤洋華堂在春熙路開了中國第一家門店,2022年12月31日關店,人稱“成都一代人青春的謝幕”。
成都遠洋太古裏是一個開放式、低密度的街區形態購物中心,其主要建築是川西風格的青瓦坡屋頂與格柵配以大麵積落地玻璃幕牆。太古裏引入“快裏”“慢裏”的概念,帶來“快耍”與“慢活”的雙重體驗,隻是各種品牌店的價格奇貴。太古裏與春熙路商圈接壤,毗鄰千年古刹大慈寺,清靜佛門與鬧市街區混搭倒也奇葩。成都地鐵一號線於2010年投入運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首條開通營運的全地下地鐵線路,如今已開通12條線路。右下圖是一號線駟馬橋站台的金沙遺址圖案,頗具川風蜀韻。
建造在川西沃野良田上的城南高新區,遍布各種幾何形狀的奇異建築。左上圖是號稱世界最大的單體建築——新世紀環球中心,主體建築以“流動的旋律”為設計理念,衍生出“飛行之海鷗、漂浮之鯨魚、起伏之海浪”的建築形態。右上圖中三座三角形玻璃幕牆建築是成都人民法院所在地,左下圖中的橢球體建築原來是新行政中心——後被拍賣,右下圖是成都拉德方斯LDFS——山寨版的巴黎新凱旋門。
在別的城市,時間是金錢、是未來、是機會。而在成都,時間是生活、是當下、是時間本身。人們都說:“成都是一個來了就走不脫的城市”。這個城市的悠閑自由、巴適安逸、滿滿的市井煙火氣,都藏在街頭巷尾中。據說在帝都初婚的婚宴是午宴,而在魔都則是晚宴。一天中午我在成都街頭,見到一對新人在餐館門口迎接賓客,向朋友詢問當地風俗。得到的回答是:在成都無論初婚、二婚……N婚,都是從中午開吃,飯後擺開麻將桌大戰四方城,到了晚上再接著吃。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川西春早。一到三月份,各種花卉爭相開放,特別是油菜花海開成一片,比江南水鄉都要早個把月。清朝王文治在《安寧道中即事》詩中寫道:“夜來春雨潤垂楊,春水新生不滿堂。日暮平原風過處,菜花香雜稻花香。”不由令人想起高中畢業後下鄉務農的歲月。十月的北方已是金秋季節,川西壩子依舊滿目青蔥。蜀都市花木芙蓉盛開,相傳五代時期蜀後主孟昶於成都的城牆上遍植芙蓉,“每至秋四十裏為錦繡”,故得名“蓉城”。古藉中譽芙蓉為“堪與秋菊稱晚節”“乃秋色中最佳者”。
本文中的圖片,都是我於2012-2019年間回成都時拍攝的。大疫三年,好像一切都成了前塵往事。“分別總是在九月,回憶是思念的愁……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https://mp.weixin.qq.com/s/nw0W3q8hdM4uCajwRvzGTw
這裏最近是那樣天氣,也想起成渝時光,中午出去走了一圈,不過是加拿大冬季中段所以裹的嚴嚴實實還撐了把傘。
祝願冬日平安。
東郊九裏堤在我的記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苗圃,你家一定是當時的國防內遷廠,40, 82, 106, 107 信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