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千麵水城 荷蘭雙丹

(2022-09-12 08:53:27) 下一個

荷蘭是"尼德蘭" (Nederlanden) 的非正式名稱,意為"低地之國",因為其國土一半以上低於海平麵或海拔不足一米。曆史上荷蘭與周邊地區分分合合,16世紀初在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下獲得統一,後納入西班牙王國版圖。1568年包括現在荷比盧三國在內的北方省爆發了反抗西班牙國王中央集權以及對新教加爾文派迫害的八十年戰爭,成為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

獨立後的荷蘭是歐洲第一個共和國及當時最富強、最先進的國家,荷蘭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直到17世紀後期荷蘭在海上敗於英國 (英荷戰爭),在陸地敗於法國 (法荷戰爭),法荷戰爭結束後成立荷蘭王國。16世紀以來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壩圍海造地,從而建造城市並形成獨特的風光,荷蘭很多地名都以"丹" (dam) 結尾,最著名的自然是荷京阿姆斯特丹和歐洲門戶鹿特丹。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意為"阿姆斯特朗河" (Amstel) 上的"水壩" (dam),其曆史可追溯到13世紀的小漁村,"阿姆斯特丹"這個詞最早於1275年10月27日被記錄在冊。市中心的水壩廣場是該城的發源地,被稱為"阿姆斯特丹的心髒",整個1960年代水壩廣場都是全歐洲嬉皮士匯集的地方。左上圖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於1665年落成,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精華建築,最早用作市政廳和法院,1808年拿破侖統治時期改為王宮 (Koninklijk Palei),是依據議會法案荷蘭王室的三座宮殿之一。整座宮殿由埋在地下的13659根木樁支撐,號稱建築史上八大奇觀之一——"木樁上的宮殿"。

右上圖是廣場一側的新教堂 (Nieuwe Kerk),始建於15世紀初,17世紀中期重建為哥特式,為王室加冕教堂。下方二圖是1956年為二戰及之後的武裝衝突中犧牲的荷蘭人建立的國家紀念碑,高22米,在紀念碑底部刻著De Vrede意為"和平"的銘文,底部四周形態各異被鎖拷的男性表現戰爭中的苦難,正麵中段被和平鴿環繞著的懷抱嬰兒的女性則象征勝利、和平與新生。

17世紀被稱為荷蘭的黃金時代,那時這個國家剛剛成為新一代海上霸主,荷蘭的科學藝術和商貿成就也因此達到頂峰。上方二圖是建於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證卷交易所大樓及樓前的銅牛,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它發行的第一支股票是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左下圖是阿姆斯特丹現存最古老的非宗教建築——計量所Waag,牆上還有建於1488年的老城門。1617年這裏改為秤量房,運河上的所有來往貨物均在此稱重納稅。

八月的最後一周是大學的開學周,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們在前麵的新市場 (Nieuw Markt) 擺開流水席,一醉方休,這個市場據說具有北京菜市口的功能。稱重房是荷蘭各地特有的建築,相當於市場的公平稱房,體現了荷蘭商人對市場的敏感度及對交易誠實的成功之道,現在這些建築均已改成餐廳咖啡館了。右下圖是鑄幣塔 (Munttoren),這裏曾是15世紀的老城門,塔是城門的一部分,後來被大火燒毀並於1620年重建。1672年英法對荷蘭共和國宣戰,這裏成了臨時鑄造貨幣的地方,"鑄幣塔"因此得名,17世紀時是鑄幣所。

傍水而居的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最有特色的運河之城,其運河網全長75公裏,由160多條運河、100多個島嶼、1281條橋梁組成。阿姆的第一條運河辛厄爾河 (Singel) 1270年開通,流經水壩廣場,在15-16世紀間曾充當阿姆斯特丹的護城河。環繞市中心的三條運河——紳士運河 (Herengracht)、皇帝運河 (Keizersgracht)、王子運河 (Prinsengracht) 均於17世紀修建,以同心半環帶的形式向外擴張,這三條運河組成的運河帶2010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外側的運河四環辛厄爾運河 (Singelgracht) 是17世紀的護城河。

左上圖是著名的"七橋洞"景觀,位於紳士運河與Reguliersgracht運河交匯處,在那裏能一次性看到七個連續橋洞。右下圖是辛厄爾河邊具有200多年曆史的阿姆花卉市場,這裏是世界上唯一的漂浮在水上的花市,也是世界上最鮮豔芬芳的地方之一。一個城市的精華和有趣之處,不僅僅在於她的標誌性建築,更在於街巷之中。而阿姆斯特丹的運河水網,又給這個城市帶來靈動和詩意。水鄉風韻,漸入佳境,運河交織,儀態萬方,隻是入夜後宛如迷宮,遊客一不留神就會迷路。沿著河邊行走,看看河上的老橋及河邊的舊屋,真是趣味無窮,不覺間每天都要走兩萬多步。

阿姆斯特丹的母親河——阿姆斯特朗河及河上著名的瘦橋 (Magere Brug,左上圖) 和藍橋 (Blauwburg,右上圖),前者是河上現存唯一的木質吊橋,曾在梵高筆下出現;後者是仿造巴黎亞曆山大三世橋修建的,建造時把橋塗成了荷蘭國旗中的藍色,藍橋右後方的半圓形建築是國家芭蕾舞劇院。想起前些年暴走錦城府南河、飄過江南和川西古鎮的小橋流水,竟然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阿姆17世紀的老屋山牆很有趣,不知是由於地勢原因還是有意為之,很多都是歪歪斜斜的。另外都是窗大門小,據說從前法律規定,每戶按門的麵積收稅,因此樓頂都有一個鉤子,重物用滑輪吊起來走窗戶。

倫勃朗 (Rembrandt Hamenszoon,1606-1669) 是荷蘭黃金時代及歐洲巴洛克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曆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在以倫勃朗為代表的17世紀荷蘭畫家的風格轉變中,日益消減的宗教氣息被逐漸清晰的世俗形象所取代,進而轉化為表現深刻誠摯的藝術家內心世界。位於猶太人寬街上的倫勃朗故居博物館是阿姆斯特丹唯一的倫勃朗遺址,在這裏誕生了那些影響整個歐洲繪畫史的巨作,見證了這位大畫家的輝煌與衰落。

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刻版畫、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畫像,人們說他用黑暗來繪成光明,被稱為"夜光蟲"。以其名字命名的經典繪畫打光方式——"倫勃朗光",與"耶穌光"和"蝴蝶光"一起,並稱為三大經典自然光源。倫勃朗一生中最具創造力的20年在這座三層小樓中度過,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卻變得一貧如洗,房屋和財產被盡數拍賣。左上圖是故居正立麵,右圖是起居室和臥室一角,左下圖是大畫室,右下圖是倫勃朗的一幅蝕刻版畫原作。

始建於13世紀的哥特式老教堂 (Oude Kerk,上方二圖) 是阿姆斯特丹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其屋頂是歐洲最大的中世紀木製拱頂,具有頂級聲學效果,教堂旁邊就是舉世聞名的De Wallen紅燈區。自從1578年宗教改革之後,荷蘭成為一個基督新教國家,老教堂由天主教堂改為新教加爾文宗教堂。倫勃朗的孩子們都是在這個教堂受洗,他的妻子莎斯基婭也葬在這個教堂內。16世紀末在荷蘭羅馬天主教被禁止公開活動,直到19世紀才逐漸恢複,後來幾座天主教堂也是那時建造的。

左下圖是一座新哥特式天主教堂,位於辛厄爾河畔的雙塔聖方濟各沙勿略堂 (De Krijtberg),屬於耶穌會。耶穌會是16世紀為反對宗教改革服從教皇而建立的修會,聖方濟·沙勿略 (Saint Francis Xavier) 是16世紀的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耶穌會創始人之一,被稱為"曆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他首先將天主教傳播到亞洲的馬六甲和日本,1841-1853年間耶穌會在上海董家渡建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右下圖的聖尼古拉大教堂 (St. Nicolaaskerk) 將幾座新巴洛克式和新文藝複興式教堂融為一體,聖尼古拉是阿姆斯特丹的主保聖人,在荷蘭還是聖誕老人的宗教形象。這座教堂是在阿姆斯特丹的中世紀防禦城牆遺址上建造的,又被稱為"高牆裏的聖尼古拉"。據稱15世紀的航海家亨利·哈德遜 (Henry Hudson) 從教堂旁的"淚之塔"出發前往北美探險,他在北美東岸登陸後將登陸地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現在的"紐約",紐約的哈得遜河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大航海時代乃至更早,航海意味著九死一生,親人們在淚之塔送行,以淚洗麵。

位於皇帝運河與王子運河之間的文藝複興風格西教堂 (Westerkerk,左上圖) 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的教堂,也是最大的新教教堂,建於1620-1631年間。其頂部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Maximilian I 的皇冠,17世紀的荷蘭地圖與航海圖都以該教堂的南北軸為零度經線。1669年倫勃朗在附近的羅森水道旁去世,被葬在教堂中堂下的窮人墓室中。最後一位荷蘭駐台灣總督,瑞典人Frederick Coyett (1615–1687) 也葬在西教堂內,1662年他被鄭成功打敗,因丟失台灣罪被囚禁三年並流放。

西教堂一側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笛卡爾居住多年的地方 (右上圖) ,1649年笛卡爾離開荷蘭,應邀前往斯京,擔任瑞典Kristina女王的私人教師,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二戰後期13歲的猶太女孩安妮一家藏身之處也在這個教堂附近,左下圖是教堂旁她的雕像。右下圖是教堂廣場上設立於1987年的三角形"同誌紀念碑",以紀念所有因同性戀被處死者,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紀念被納粹殺害的同性戀者的紀念碑。在基督教堂近旁為異教徒和同性戀者立碑很少見到,至少本人在世俗化國家瑞典沒有見到過,荷蘭真是一個開放的國家。

除了倫勃朗故居博物館外,倫勃朗的足跡遍布阿姆斯特丹。右上圖是以倫勃朗的名字命名的廣場Rembrantplein,1876年倫勃朗的全身鑄鐵像佇立在廣場中央,這是阿姆斯特丹現存最老的戶外鑄鐵塑像。畫家周圍的30個銅雕取材於其名作《夜巡》,為紀念倫勃朗誕生400周年於2006年完成,2009年起這組群雕曾到紐約、莫斯科等地"夜巡"三年。左下圖是倫勃朗故居附近的摩西與亞倫教堂 (Mozes en Aäronkerk),是一座建於1837-1841年間的天主教堂,聖經裏亞倫是摩西的哥哥,與摩西一起帶以色列人出埃及回迦南。1837年年方濟會委托設計了教堂,據說靈感來自羅馬西班牙廣場上的聖三一教堂。

右下圖教堂牆上的紀念碑是為1982年原荷屬殖民地"十二月屠殺案"中被該國軍政府殺害的反政府人士所設。教堂原址是17世紀荷蘭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的出生地,他是與笛卡爾、萊布尼茨齊名的西方哲學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倫勃朗深受同時代的兩位大哲學家笛卡爾和斯賓諾莎影響,但沒有他與此二人直接交往的記載,而這西教堂和摩西與亞倫教堂所在地似乎在倫勃朗和兩位哲學家之間建立了某種神秘的聯係。斯賓諾莎出生於猶太人家庭,但因接觸笛卡爾等人的學說被逐出猶太教會,他認為上帝和宇宙是一回事。愛因斯坦說:"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他以萬物之秩序示現,不會幹涉人的命運和行為。"

19世紀末期被稱為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個黃金年代,荷蘭建築師Pierre Cuypers先後設計了哥特和文藝複興混搭風格的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Rijksemuseum,左上圖) 和中央火車站 (Centraal,右下圖),分別位於城市南北兩側,遙相呼應。中央火車站建在三個人工島上,由8687根柱子支撐。阿姆國博是世界上第一座專門的博物館建築,其中的Cuypers圖書館 (右上圖) 是荷蘭境內最大最古老的曆史圖書館,可供遊客從上方參觀,學生和學者也可以由下層進入並使用圖書館。開始以為其中的三位讀者是假人,後來發現他們的手指在動。

2015年中央火車站開通了一條110米長的人行和騎行通道 (左下圖),其一側是一麵由八萬塊瓷磚拚成的壁畫,表現戰船在大海波濤中翻滾的壯觀場麵。原作者是以瓷磚畫見長的17世紀荷蘭畫家Cornelis Boumeester,該畫現存阿姆國博。年輕時常說"學海無涯苦作舟",其實讀書碼字與揚帆行船一樣,都是人生樂事。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的作品,倫勃朗、哈爾斯、維米爾三位大師的代表作成為鎮館之寶。與天主教國家大量的教堂和宮廷畫不同,在宗教改革後的荷蘭,由於加爾文宗禁止宗教肖像,畫家們注重中產階級和平民生活。左上圖是哈爾斯 (Frans Hals,約1580-1666) 的《花園裏的結婚畫像》,這是他唯一的雙人肖像畫,他最為著名的作品大概就是笛卡爾畫像。哈爾斯的人物肖像很多都是蕾斯衣領,大概是那個時代的時尚。

右上圖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1632-1647) 的《廚娘》,這幅畫被稱為"窮人的蒙娜麗莎"。左下圖是倫勃朗的《猶太新娘》;右下圖則是他最偉大的作品《夜巡》,原作中後排穿盔甲士兵右肩露一隻眼的男孩據稱是畫家本尊,小女孩是他後來的妻子,但倫勃朗頁正是由於這幅畫惹了官司,導致後半生窮困潦倒。哈爾斯是荷蘭第一代愛畫表情包的肖像畫藝術家,倫勃朗被稱為"畫布上的戲劇之王",而維米爾則是風俗畫流派大師。

在黃金時代的荷蘭,畫家們一掃往日西歐的奢靡之風,轉向對簡單自然的愛好,注重寫實的藝術風格。他們的題材十分多元接地氣,獨立的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肖像畫,特別是富有濃鬱生活氣息的風俗畫,都深受市民們歡迎。左上圖是Salomon Koninck的《遠眺路旁的小屋》,左下角的三間小屋基於倫勃朗的一幅版畫,畫家也深受其影響。右上圖是Gerrit Berckheyde的《紳士運河黃金轉彎的景色》,是阿姆運河網最美的一段。大師們的寫實畫風對19 世紀荷蘭浪漫主義畫派有很大影響,下方二圖是那個時期的作品:《書店》和《冰場上的女子》。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 (Museumplein):上圖是博物館主建築及13米高的雕塑"夢想家的自畫像",左下圖是國博內花園,右下圖是梵高博物館的圓形門廳及左後側的阿姆斯特丹音樂廳——世界三大音樂廳之一,因其絕佳的音響效果和宏偉氣勢聞名於世。

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是表現主義的先驅,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卻在貧窮和精神疾病的困擾中度過了短暫的一生。梵高博物館是到阿姆斯特丹的遊客必訪打卡之地。博物館於1973年對公眾開放,收藏了200多幅梵高各個時期的作品、500多幅素描,以及他寫給弟弟提奧的850封信件,左下圖是收藏這些信件的櫃子。這個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地方,按照其生平年代的順序展示。梵高深受法國印象派畫家和日本浮世繪的影響,並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畫風。

右下圖《盛開的杏花》是他為剛出生不久的侄子而作,這位與他同名的侄子後來建立了梵高基金會,而這個博物館就是基金會創立的,藏品大多是梵高弟弟的私人收藏。孤獨落寞的梵高生前的心願是:"總有一天我會找到一家咖啡館展出我自己的作品",可惜他沒有看到這一天。博物館的圓形中庭朝東的一邊是玻璃幕牆,室內溫度不算高,比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中庭更科學。

在梵高的畫筆下,一切都在發光,生命力到處飄蕩和相互傳遞,隻可直覺的冥冥之力滲透於萬物之內。梵高在他的書信裏寫道:"一個勞動者的形象,一塊耕地上的犁溝,一片沙灘、海洋與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繪對象,這些都是不容易畫的,但同時都是美的。終生從事於表現隱藏在它們之中的詩意,確信是值得……"。

圖為梵高生命中最後一年中的幾幅作品:《雷雲雨下的麥田》、《烏鴉群飛的麥田》和《樹根》。雖然梵高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向日葵係列,但在他生命最後時刻的這些大尺寸麥田風景畫似乎更能表達他的內心世界,梵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到:"它們都是暴雨天空下無邊廣袤的麥田,我有意要表現出它們的憂傷和極度孤獨"。《樹根》是一幅未完成作品,被認為是梵高的絕筆,畫中似乎表達了他的生命將要被連根拔起的決絕,梵高在作畫當日撒手人寰,終年37歲。

倫勃朗和梵高,兩位大師,跨越200多年。盡管倫勃朗因《夜巡》走麥城而潦倒,但畢竟也闊過,住過三層樓的大宅子。而若不是弟弟一家三口前仆後繼的資助和推廣,梵高也不會有日後這樣顯赫的名聲,盡管他自己並沒有看到。關於二人,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段子,梵高曾說:如果讓他對著倫勃朗的《猶太新娘》,他寧願"用十年的生命換取在這幅畫前駐足十天,隻靠一塊幹麵包過活"。二人有一點相似之處,就是都留下了大量自畫像,上方二幅均存於阿姆國博。

繪畫藝術與數學科學的發展有某種相似之處,比如17世紀都是具象的,而19世紀之後都開始抽象化,畫家筆下的光和顏色其實都是某種波。有研究人員發現梵高後期作品具有流體力學中"湍流"的神韻,2004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一幅距離地球兩萬光年名為"麒麟座V838"的恒星 (右下圖) 周圍的景象,與梵高的名作《星夜》(左下圖,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高度相似。

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 (Rotterdam),位於萊茵河與新馬斯河 (Nieuwe Maas) 交匯之處,有新水道與相距25公裏的北海相連。1940年納粹德國入侵荷蘭時將鹿特丹老城區炸為平地,左圖的哥特式建築聖勞倫斯大教堂 (Sint Laurenskerk) 在大轟炸中被嚴重損毀。這是一座建於1449-1525年間的教堂,也是鹿特丹第一座全石造建築及僅存的中世紀建築。在很多當地人心中,聖勞倫斯教堂是鹿特丹曆史的見證。

右圖是教堂前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神學家和人文主義思想家、北方文藝複興代表人物伊拉斯謨 (Desiderio Erasmus) 的立像,伊拉斯謨終生都是天主教徒,卻對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他從不願意成為新教徒或鼓勵教廷改革。伊拉斯謨編撰的希臘文新約聖經由路德譯成德文,成為基督新教的第一部聖經,但後來二人交惡。 20世紀上半葉的奧地利猶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 Zweig) 在他的著作《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中描述了這位"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最終取得成功而僅僅在道義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輝煌與悲情的一生,他寫道:伊拉斯謨"中庸、明智,被夾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恰似我們今天被夾在各種對立的政治運動中一樣。"

鹿特丹港區水域深廣,內河航船可通行無阻,外港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素有"歐洲門戶"之稱。19世紀起鹿特丹成為歐洲最重要的貨運港口之一,在1980年代曾是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口。左上圖是老港口Delfshaven,從14世紀到20世紀初都是鹿特丹的主要港口,為荷蘭的黃金時代做出了巨大貢獻。17世紀來荷蘭避難的英國清教徒在動身前往美洲之前,曾在此地的一座教堂裏祈禱。圖中紅色的威廉姆斯大橋以荷蘭國王William III 命名,建成於1981年,其外形有些像迷你的金門大橋,又因其顏色被稱為"紅橋"。

紅橋旁邊是另一棟在二戰中幸免於難的曆史建築——建於1898年的新藝術派風格的"白屋",曾經的歐洲最高建築,堪稱摩天大樓的祖師爺。1950年代初為紀念二戰被毀的悲慘曆史,在鹿特丹中心地帶樹立了雕像"無心之城" (Stad zonder hart,右上圖)。右下圖是獨塔雙索麵斜拉橋Erasmusbrug,以伊拉斯謨的名字命名,1996年通車,因其美麗的外形又被稱為"天鵝大橋",橋頭是鹿特丹最大的建築之一——建於2013年的"鹿特丹大廈" (De Rotterdam),由三座層疊交錯的大樓組成的多功能"垂直城市"。兩座大橋橫跨新馬斯河,兩棟大廈相隔一個多世紀,穿越時空,相映成趣。

二戰後鹿特丹浴火重生,重建為一座現代化城市,一棟棟前衛獨特、光怪陸離的新銳建築拔地而起,不斷地改變著鹿特丹的天際線,成為現代建築的先鋒實驗室。許多建築都出自當代最頂級的建築設計師之手,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鹿特丹又被稱作"馬斯河畔的曼哈頓",很多建築師的瘋狂想法在這裏得以實現。值得一提的是鹿特丹的另一位名人,在該城出生的建築大師、200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庫哈斯 (Rem Koolhaas),而為國人所熟知的則是其央視"大褲衩"設計師的身份。

庫哈斯創立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總部就在鹿特丹,從那裏走出多位著名建築師,包括2016年英年早逝的女魔頭紮姐哈迪德。Blaak車站廣場是鹿特丹創意建築的集中地,全球首例市場住宅相結合的建築Markthal繽紛菜市場 (左上圖)、六邊形的鉛筆樓 (右上圖)、由巨大魔方森林組成的立體方塊屋 (下方二圖) 以及伊拉斯謨大橋都是OMA建築師的傑作,而全球化浪潮已經使得神州大地成為各國建築師的主戰場。

風車是荷蘭最具代表性的景觀,17世紀黃金時代就已入畫 (左下圖)。鹿特丹郊區風車村"小孩堤防" (Kinderdink) 是荷蘭最大、最古老、最原生態的風車係統,由19架18世紀在當地建造的風車組成。風車村內河水靜靜地流淌,一片質樸的鄉野風光,一直到1950年代都有人家在風車中居住,1997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個是荷蘭最古老、保存最完好、原汁原味的風車村。阿姆斯特丹附近也有一個風車村,從荷蘭各地收集了30多架風車,但據說比較商業化。世遺的選擇肯定有其道理,所以不惜舟車勞頓,含近求遠。

阿姆斯特丹處處透露著古典與現代共生的氣質,在Damrak大街上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原始湯"藝術畫廊 (Oersoep,左上圖),設計師融入了荷蘭的所有特色,營造出一種行走在運河底部的感覺,就像一條通往黃金時代的時光隧道。右上圖是鹿特丹Markthal繽紛菜市場400億像素的數字壁畫"豐饒之角",其蔬菜、花果、昆蟲圖案的靈感來自荷蘭17世紀的靜物油畫,荷蘭藝術家Arno Coenen和Iris Roskam同時參與了Oersoep藝術畫廊和豐饒之角的設計。左下圖是阿姆中央火車站大廳的鏡麵屋頂,映射出芸芸眾生的倒影,右下圖是阿姆博物館廣場上的現代雕塑。

千麵之城阿姆斯特丹堪稱世界上最自由開放的城市,既有水鄉小城的歲月靜好、又有花花世界的紙醉金迷,飄過大麻館、大麻商店Coffeeshop、賭場,遠眺紅燈區。

荷京市井風情:街頭花車,單車停車場,本地特產木拖鞋,船民生活博物館,水上人家。 ????荷蘭號稱"自行車王國",隻是騎行者常常橫衝直撞、霸氣十足,頗有其祖先北歐海盜遺風,一不小心就會被撞到。運河邊的船屋是阿姆一道靚麗的風景,很多本地居民就在船屋中出生長大。有人說阿姆斯特丹是一個連空氣都散發著迷人氣息、來了就不想走的的城市,這與蜀都倒有幾分相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這秋天的營養糧食,好的理論知識和新鮮的現實信息相結合。
祝 安好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