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地區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曆史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屬地,歐洲曾經最富有的區域,各種文化交相輝映,統治者如走馬燈般變換,很有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意思。二戰期間中東歐大部地區淪為焦土,戰後又位於兩大陣營之間。2016年九月,本人造訪了波蘭曆史文化名城——下西裏西亞地區省的首府弗羅茨瓦夫 (Wroclaw),該城位於波蘭西南部奧德河 (Odra) 河穀平原,曆史上曾分別屬於大摩拉維亞公國、波希米亞王國、奧地利、普魯士王國和德意誌邦聯以及波蘭,是波蘭最有魅力的城市。
在長達幾百年的德國統治時期,弗羅茨瓦夫名為布雷斯勞 (Breslau),是當年德國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漢薩同盟成員,曾擁有過為數眾多的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巴洛克式、古典主義,直到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各種風格的精美建築。二戰初期布雷斯勞曾遭受納粹德國的種族清洗,在將近三個月的圍城之後,布雷斯勞戰役於1945年5月6日結束,城市的65–80%被摧毀,蘇軍進城後野蠻地攻擊報複幸存平民。根據《波茨坦協定》,戰後德國將包括西裏西亞在內的11萬平方公裏領土割讓給波蘭,布雷斯勞成為德國失去的最大的城市,至今每年仍有大批從前德國居民的後代來此尋根問祖。
公元1000年羅馬教廷設立了弗羅茨瓦夫教區,該城的天主教聖約翰洗者主教座堂位於最老的街區座堂島上,上千年內屢經磨難。最初是建於10世紀一座木製教堂,後改建成羅馬巴西利卡結構的石砌教堂,12-13世紀重建為該市第一座磚砌建築。在後來的幾百年中,在主教座堂四周又增建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小禮拜堂,現在是一座三中殿的哥特式大教堂。1945年四月主教座堂的70%——包括兩座尖塔均毀於二戰轟炸,1946-1951年間修複。主教座堂擁有全波蘭最大的管風琴,教宗保羅二世曾於1983和1997年兩次來訪。
座堂島上除了雙塔的主教座堂外,還有始建於14世紀的單塔聖十字大教堂 (左上圖),是全歐不多見的兩層教堂。右上圖羅曼風格的St. Giles小教堂始建於13世紀,是全城最古老的未經改變並還在使用的教堂。左下圖的St. Martin教堂同樣始建於13世紀,15和20世紀大規模重建過,但保持了最初的不規則外形。二戰前這裏是該城的波蘭文化中心, 1939年納粹對波蘭人民的最後一次屠殺就在這裏發生。右下圖是建於19世紀末的新哥特式神學院,島上少有的沒有被二戰戰火波及的建築。
1315年座堂島出售給教會當局,在島上常常可以看到身著灰色或黑色服裝的修女和修士等神職人員。由於島嶼不再在世俗政權的管轄之下,常常被弗羅茨瓦夫的犯法者作為避難所,河邊的長椅也成為無家可歸者的過夜之地。主教座堂和聖十字大教堂就像兩座博物館,陳列著許多頗具現代風的精美宗教藝術品。
聖伊麗莎白教堂是一座始建於14世紀的哥特式教堂,曾在1529年的大冰雹和1976年的火災中二度被毀,重建後的鍾樓高91米,右上圖是教堂中供奉的教宗保羅二世塑像。波蘭是一個天主教會勢力非常強大的國家,在上千年的曆史中波蘭曾多次遭到外族入侵和瓜分,天主教會成為該民族的凝聚核心,在鐵幕時期還起到了反對黨的作用。弗羅茨瓦夫的每座教堂乃至酒店大堂都供奉著教宗畫像或雕像,客房內甚至還有十字架。1945年4月9日,德國信義宗牧師Dietrich Bonhoeffer因參加反納粹抵抗運動被處絞刑,右下圖是教堂外他的紀念碑。
聖伊麗莎白教堂內的各個小禮拜堂分別紀念20世紀在波蘭發生的重大事件,由於語言不通,所以不知所雲。唯一有英文說明的是"卡廷禮拜堂",是下西裏西亞省卡廷家屬協會為紀念納粹德國和蘇俄瓜分波蘭後在1940年卡廷慘案中被蘇俄屠殺的22000名波蘭政府公務員和知識分子而設立的,右上圖存放死難者石棺的上方是一個卡廷銅鍾複製品,右下圖的祭壇兩邊刻有戰俘集中營、屠殺地點及公墓所在地的名錄,觸目驚心!!!
下西裏西亞地區卡廷家屬協會創建於1989年,是一個由卡廷慘案遇難者家屬組成的非政府組織,旨在通過建立紀念碑和禮拜堂以及組織會議和展覽等一係列活動譴責戰爭罪行,2000年該協會在奧得河畔建立了卡廷慘案遇難者紀念碑。墳墓形狀的紀念碑基座上是揮舞著劍的死亡天使,祖國母親絕望地抱著被謀殺的兒子的遺體,花崗岩牆壁上刻有戰俘營和大屠殺地點的名稱。
老城,老城,老歐洲的魂!弗羅茨瓦夫具有波蘭第二大城市廣場Rynek和歐洲最美麗的老市政廳——當然是之一。這裏是典型的彩色房子聚集地,古城的大部分景點都能從這裏步行到達。廣場四周是建於不同時代各種風格的古典建築,是一個熱情、歡樂的地方。據說這一年九月弗羅茨瓦夫的氣溫比往年高十度左右,依舊盛夏的感覺。右下圖左邊是廣場的西側,也稱為"選帝侯側",這一側的文藝複興和風格主義古建打了很深的地基,從前屬於富有的城市貴族,在二戰中沒有被破壞,其餘三側多為20世紀初期之後修複或仿造的。
城市廣場中心哥特式的老市政廳是弗羅茨瓦夫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始建於14世紀並曆時300多年,現在的市政廳是19世紀中葉在老房子的基礎上重修的。市政廳東立麵仍保留著14世紀的禮拜堂及15、16世紀的山牆和窗戶,牆壁上懸掛著1580年製造的大鍾,前方是15-18世紀末對罪犯實行體罰的鞭刑柱複製品,市政廳西立麵的牆麵也是16世紀的。圖為市政廳外牆上的窗戶和大鍾以及哥特風格的內部裝飾,右上圖是一個1485年左右的門楣。
如果說哥特式恢宏莊重,巴洛克式則華麗精美。奧德河畔一排始建於17-19世紀的著名巴洛克建築:左上圖是根據創立者命名的National Ossolinski lnstitute,最重要的波蘭文化科學中心之一,現在的樓房是戰後按照17世紀的設計圖紙重建的。右上&左下圖是建於1702年的弗羅茨瓦夫大學——中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右下圖是主樓旁建於17世紀末的耶穌聖名大學教堂。
二戰結束前根據當時德國城市的名字,弗羅茨瓦夫大學一直是布雷斯勞大學,大學主樓中設立博物館,包括校史陳列廳、禮堂、音樂廳,還可登頂觀全景。左上圖的主樓圓形頂部稱為"數學塔",19世紀初在那裏設立了天文台。這棟老樓沒有電梯,全靠雙腿拾級而上,樓房中陳列的圖片和實物隻有波蘭文和俄文的說明。該校校友和教師中共有11位諾獎得主,包括量子力學創始人玻恩和薛定諤,左下圖是1908年醫學獎得主PauI Ehrlich的獲獎證書,波蘭國寶級數學家Hugo Steinhaus (1887-1972) 也曾在該大學工作多年。恰逢中小學學生開學的日子,主教座堂中主教主持的開學典禮十分隆重。
弗羅茨瓦夫大學主樓內的禮堂AuIa LeopoIdina (上方二圖) 和音樂廳Oratorium Marianum (下方二圖):建於1730-1732年間的大學禮堂具有波蘭最大、最華麗、保存最完整的晚期世俗巴洛克內部裝飾,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音樂廳的前身是建於1733年的瑪利亞禮拜堂,室內精美絕倫的彩繪描述聖母瑪利亞的生平故事。在1945年的大轟炸中大學禮堂幸存,但音樂廳幾乎全毀。後者於1997年重建修複,如同一隻浴火重生的鳳凰,1718年為聖伊麗莎白教堂製造的管風琴也翻新後搬到這裏。
弗羅茨瓦夫城沿著蘇台德 (Sudety) 山脈與奧德河而建,城市的12個島嶼由130多座橋梁連接,被稱為"百橋之城"、"波蘭的威尼斯"。奧德河是波蘭第二長河,古代歐洲"琥珀之路"的一部分,連接絲綢之路通往亞洲,二戰之後成為德國和波蘭的界河。圖片依次為奧德河上的幾座大橋:弗羅茨瓦夫最古老的鋼橋——建於1861年的Sand橋,建於1867年的桁架橋Zwierzyniecki橋,建於1889年的Tumski橋,波蘭最長的懸索橋之一——建於1908-1910年間112.5長的Grunwaldzki橋。
位於弗羅茨瓦夫東郊的百年廳 (Hala Stulecia) 是著名德國建築師Max Berg的代表作,為紀念萊比錫戰爭100周年建於1911-1913年。百年廳融合了20世紀初盛行的現代主義建築多種風格,是四葉片形狀的中心對稱式建築,當中是鋼和水泥的燈籠式圓頂。百年廳是一個多功能娛樂場所,直徑65米、高42米,可容納一萬人。百年廳並無富麗堂皇的裝飾,而是以鋼筋混凝土建築技術和現代工程建築學先驅著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建築,2006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百年廳北麵的噴水池隻有幾厘米深,德國人太會過日子了。恰逢2016年世界橋牌運動會在此地舉行,酒店裏住滿了前來參賽的各國老頭老太。
弗羅茨瓦夫的"水晶宮"HydropoIis是一個建在地下的以"水"為主題的科學文化中心,在《國家地理》雜誌波蘭版發布的讀者評選出的2016年波蘭"新七大奇跡"名單中列第二位。這裏用現代化的交互式屏幕和全息影像技術向參觀者們展示"地球起源"、"海洋"、"水利工程"等自然科學知識,是波蘭唯一、世上少見的同類型博物館,大門前隨著燈光變化的水幕如夢如幻。水波光波都是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全世界的水域都是相通的,文化亦然。
弗羅茨瓦夫的幾座不同風格的老建築:1. 始建於1585年的新意大利風格的要塞堡壘,曾幾易其名;2. 始建於1855-1857年間的英格蘭哥特複古主義風格的中央火車站;3. 建於1890年的文藝複興風格的別墅,原為西裏西亞地區最古老的貴族之一——Schaffgotsch家族的私宅,現在是大學生俱樂部Palacyk;4. 建於1906-1908年間的Halal Targowa,以創新的應用鋼筋混凝土桁架著稱,當時在歐洲頗為獨特,至今仍是Wroclaw最大的傳統市場之一。
弗羅茨瓦夫的一大特色是隨處可見的小矮人銅像,傳說它們曾經是住在弗羅茨瓦夫地下深層的精靈,每當夜幕降臨便會從地下來到城市中玩耍,不過有些小精靈在次日黎明來臨之前沒有來得及返回地下,因此就變成了銅像,其實最初是為紀念1980年代當地青年反暴政的"橙色運動"而出現的。老城區共有15個小矮人,全城共超過250個。這些形態各異、憨態可掬的小精靈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出現在街頭巷尾、教堂或店鋪門口,尋找小矮人成為遊客們的一大樂事,與幾年前時興的捕捉PokemonGo異曲同工。
遛彎的老奶奶,路邊玩耍的小童,波蘭酸菜豬肉餡餃子的個頭相當於中國餃子的兩倍。在菜市場問攤主姑娘一種香腸是什麽動物的肉,排除了豬、牛、羊、雞、鴨肉外仍不知所雲,於是姑娘聲情並茂地來了一句"一哈哈"。還是不懂,姑娘問一位大媽,仍是"一哈哈"。大家一起哈哈,搞不懂這"一哈哈"到底是個什麽鬼。與鄰國捷克相比,波蘭人的英語差很多。在歐陸旅行,語言始終都是問題,不過習慣成自然,也就見怪不怪了。有時還能猜出個一二三,比如波蘭語中的名詞結尾除了很多"斯基"之外,還有很多"西亞",飯館是"Restaurancja"、警察是"Policja"。
歐盟每年指定若幹城市為歐洲文化之都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旨在推廣該城市的文化生活和發展,自1985年開始以來每年都有一或兩座歐洲城市榮獲這一稱號,2016年弗羅茨瓦夫和西班牙北部海濱城市San Sebastian一起當選。弗羅茨瓦夫以"美的空間"為主題,該市市長稱2016年是"二戰後弗羅茨瓦夫曆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年",圖為鑲嵌在路麵上的一千多年來弗羅茨瓦夫的城市變遷大事記。
離開弗羅茨瓦夫的前一天清晨,驅車230公裏前往上西裏西亞地區參觀奧斯威辛集中和滅絕營,1979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40-1945年間,納粹德國在這裏關押並屠殺了130萬人,其中90%是猶太人。這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種族滅絕屠殺,剛剛過去70多年。集中營門口那句"勞動帶來自由"的口號似曾相識,一個個曾經裝滿氫化物的毒氣罐、一件件遇難者留下的遺物,昭顯了世上會有怎樣的人性之惡。後人祭奠的鮮花、集中營兒童留在牆壁上的圖畫,讓人欲哭無淚、心中滴血!
那些昔日的紳士淑女,從被送入集中營的第一天起,就成為穿著號衣、手臂上烙著數字代號的囚徒。他們踏上的是一條死亡之旅,多則幾年、少則一天都不到,盡管有些人起初還是聽著瓦格納的歌劇開始一天的勞作。他們被屠殺焚屍後的骨灰拋撒在集中營後麵的水塘裏和土地上,右下圖的四塊黑色石碑上用四種文字寫道:"這裏是被殺害的男人、女人、兒童的骨灰安葬地,願他們的亡靈安息"。這一片土地使人警醒,反人類的暴行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聽導遊說,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少數幸存者中三分之二戰後選擇移民,大部分去以色列。他們劫後餘生努力重新融入社會,但有一部分人已不可能。並不是所有參與行刑的劊子手都認錯懺悔,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麽錯。奧斯維辛第一集中營安檢很嚴,據說現在仍有德國右翼到第二集中營放火。圖為著名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George Santayana的名言:"那些不能銘記過去的人們注定會重蹈覆轍。" (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