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我的複旦七年

(2021-04-28 10:23:27) 下一個

【前言】本文原稿於2015年6月9日在新浪博客登出,發表於同年的《數學文化》期刊,2017年又被《新三屆》等公眾號轉載,因此在海內外流傳甚廣。現略作文字修改重發,紀念即將到來的77級大學畢業40周年。

謹以拙文獻給當年複旦數學係和數學所的所有老師們!謝謝你們!

1977年底,我參加了因文革中斷了十年的高考,考入複旦大學數學係數學專業,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生命經過這裏,一駐足、一轉身,渡過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七年,而且是唯一一段長期遠離家人舊友的獨自人生經曆。當年複旦園大半是文科人的天下,傷痕文學、民主競選、四五英雄、N大美女 ......。連臨近的物理係,都有名躁一時的CUSPEA考試。但這一切基本上與數學係無關,繁重的課業以及關於陳景潤的傳說,數學係的學生們在世人眼裏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一群書呆子。有的同學在回家的車船上和人講起自己是數學生時,竟會遭遇別人詫異的目光。

誰知三十年河東河西,自從2011年底畢業30年聚會開始,複旦數學係77、78級被炒作成了"史上最牛班級",同學們中一品大員、藤校牛人、花街精英如群星璀燦,各種傳聞沸沸揚揚。複旦數學係77和78兩個年級共有三個專業九個班級410人,實際上大多數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也有的不幸英年早逝了。而最有意思的是了解一下,30多年後,不同境遇的老同學們,都有著怎樣的心路曆程。我相信,在每一位同學心中,留下的依然是青蔥歲月、同窗情誼——無論聞達或隱逸。作為7718的普通一員,我隻想寫下自己複旦七年的所見所聞和人生感悟。

和全國所有77級一樣,我們係裏同學的年齡相差很大,最大的入學時32歲,早已退休回家頤養天年; 最小的還不滿15歲,現在也年過半百了。同學們來自天南地北、各行各業,從跳級考入的高中生到下鄉老知青,還有一部分是工齡五年以上帶薪學習的——同學們中的"富豪",每月四十多元。雖然我也是高分考入複旦,但係裏尖子成群、高手雲集,再加上北大數學係77級沒有招生,因此進了複旦就等於清零,一切從頭來過。但對於年輕氣盛的我們來說,不失為一種刺激有挑戰的人生,而且與聰明人為伍更是人生一大樂事。數學係的課業負擔很重,一周上六天課——最多時一天九節,加上晚自習,總要學習十一、二個小時,星期天和節假日也常常在圖書館或教室裏度過。

當年徐遲先生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吸引多少青年學子報考數學專業,進來後才知道學起來有多難。我班同學老熊每當學不下去時就會大叫:"上了徐遲的當了",日後竟成經典。正好徐先生的女兒是我父母大學的老師,老媽告訴她:"複旦學生都說上了令尊的當了",不知這話有沒有繼續傳遞。某年回國省親時,住在我家樓上的徐先生女婿蔡叔叔還專門來看了我一下。其實嚴格地說來,我們填寫高考誌願時,徐先生的報告文學還沒出籠呢,至少對於77級來說,他老人家當了一把"替罪羊"。徐先生也是活到老學到老,八十多歲還在學電腦,可惜走火入魔,結局令人唏噓。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一次穀超豪先生說:"陳先生作解析數論,把一個積分分成三十多段,分析功夫了得"。老祖宗蘇步青先生則在全校大會上說:"如果人人都作哥德巴赫猜想,就會亡黨亡國",大概那年頭想解決這一難題的"民科"太多了。蘇老雖然時任校長,但也常常滿嘴跑火車,雷人語言多多。例如剛入學時老先生接見我們,在黑板上畫了個橢圓形,稱自己的光頭"處處可導"。蘇先生早年從日本學成歸來,他雖個子不高,但昂首挺胸、步伐矯健、氣場強大,背地裏學生們偷偷稱他為"數不清"或"蘇老頭"。

數學分析是我們進大學後的第一門重頭課,也是數學係學生最重要的基礎課,一共上了三個學期,何成奇老師是數學分析的主講老師。係裏很多同學——包括我自己,在進大學前多少都自學過一些微積分,但是開始這門課之後,才得知從前自己的那點知識是多麽膚淺小兒科。大三的實變函數論是數學專業更高層次的重要基礎課,也是本科階段最難學的課程——沒有之一。數學分析的極限論部分雖然難學,但畢竟是在正常思維的範疇內。而實變函數論則徹底顛覆了我們以往對於數學的印象,全是些虐心的不可理喻的東東,幾乎每道習題的解法都不一樣,連吃飯睡覺時都在冥思苦想,可以說實變函數論是區別數學人和其餘人類的重要分水嶺。這門課由嚴紹宗先生主講,後來我成為他的研究生。何、嚴二位老師講課邏輯嚴密、生動有趣,為我們開啟了通向數學神奇世界的大門。

77級同學對何老師的愛戴是發自內心的,對於很多在文革中長大的同學們來說,數學分析是人生第一門正式受教育的課程。以至於很多年以後,已經擔任中國數學學會領導職務的一位老同學,都不能容忍後人對何老師的半點微辭。何老師常常使我想起高中時的數學啟蒙老師,連樣子、聲音都有幾分相象,嚴先生的一句揚州普通話口頭禪更是讓學生們模仿了三十多年,可惜二位老師都已先後過世。吳卓人和範莉莉二位老師曾擔任過數學分析課的代課老師,後來主講老師就換成陳天平老師了。範老師是係裏僅有的幾位女老師之一,知性優雅、風姿綽約。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的幾位老師,都是數學係另一位老祖宗、也是留日歸來但去世多年的陳建功先生的學生。

數學分析和實變函數論這兩門課的教科書都是複旦數學係老師自己編寫並出版,日後成為全國同類課程最早的經典教材。除了教科書外,我們還閱讀了很多翻譯的國外名著、作了大量課外習題,例如蘇聯的《吉米多維奇習題集》、菲赫金哥爾茲著八卷本《微積分學教程》、那湯鬆著《實變函數論》以及美國人Halmos著《測度論》。有人說:"數學是訓練思維的體操",這些嚴格的專業訓練確實給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無論後來從事何種工作都是終身受益的,包括日後到異國他鄉打拚。我的大部分書籍都留在了國內家中,隻背了少數幾本及講義、筆記出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複旦數學係有中國最好的老師,講課風格各有千秋,但他們的共同本領是能使學生們愛上抽象、艱深的數學。我印象最深的是主講現代概率論的汪嘉岡老師,汪老師是1956年上海市首屆數學競賽冠軍,聰明睿智,聽他的課如沐春風。夏道行先生是唯一給我們年級數學專業開設本科必修課的院士 (那時稱為學部委員),主講泛函分析,當年院士給本科生上課都是一板一眼、貨真價實的。記得夏先生剛從日本訪問歸來,課上隨口講起日語中稱先生為"樣",從此我們背後尊稱他為"夏樣"。另外穀超豪先生也開過一門規範場導引選修課,據聽過這門課的同學回憶,有時穀夫人胡和生先生也會來旁聽,邊聽邊挑穀先生的筆誤或口誤。

李元熹老師的代數拓撲選修課上最有趣的定理是"偶數維球麵上的連續切向量場必有奇點",通俗地說就是每個人的頭發上至少有一個旋。高年級的很多選修課多是和比我們晚半年的78級同學一起上的,其中如代數拓撲、許永華先生的抽象代數、歐陽光中老師的流形上的微積分等課程以及作畢業論文的討論班,都是使用影印的美國教材,抽象代數續論選修課還請來了美籍華人黃德華主講。主講解析幾何的張老師是文革前複旦數訓班的畢業生,人很聰明,隻是上課時常常使用一些時髦的名詞記號來忽悠我們。例如在講到向量時,他說:"向量不是有向線段",同學們集體暈倒。後來才明白他是指有序數組——高維空間的向量。主講偏微分方程課的侯老師是無錫人,口音很重,連上海同學都聽不懂。於是和另二個室友相約,期末找老師訴苦兼套題。訴著訴著三人竟一起大放悲聲,老先生大概從未見過這陣勢,出題高抬貴手,考試結果皆大歡喜——77級的同學們通過偏微課應記我們三人一份"功勞"。直到我自己在國外定居多年之後,才體會到不能使用母語確實不怎麽好玩。

算法語言課使用ARGLE60語言,需要在紙帶上打孔編程。我還算幸運,三次就通過了。有些同學試了一遍又一遍,非常痛苦。就因為這個打孔編程,至今對計算機敬而遠之。上泛函分析課的同時選修一門量子力學,目的是想了解一些物理背景。誰知任課老師一上來就大批特批數學理論,頓時倒了胃口,上了一次就不去了。從中學到大學,我有幸遇到多位好老師,有的情同母女、有的亦師亦友,受教終生,難以忘懷,眾多老師無法——列舉。本人雖從教幾十年,卻總也找不到這種感覺,倒是有時候會在夢中用母語講課。

80年代初,國門剛開,許多知名的華裔科學家紛紛來複旦訪問,如楊振寧、丘成桐、鄭紹遠和項氏兄弟 (即美籍華人數學家——Princeton的項武忠和加州Berkeley的項武義) 等,並常常與青年學生座談。這些活動多由時任數學所所長和研究生院院長的穀超豪先生主持。那時楊先生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沒有如今這般高調; 而丘先生剛獲菲獎、成名不久,也沒有現在那麽霸氣。見到楊先生是在80年初學校聘請他擔任名譽教授的儀式上,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諾獎得主。那時大概複旦剛與SUNY石溪分校結成姐妹學校,不記得楊夫人杜致禮是否在場,但楊先生的老母親是去了的。

陳省身先生的弟子、香港數學家鄭紹遠那時還很年輕,大一時來複旦給我們開講座。他講到證明數學恒等式的技巧時說,就從等式兩頭推,推不動了畫個等號便是。同學回憶到,鄭紹遠一定要來給我們上一節數學分析課,課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穿一條牛仔褲、頭發油光鋥亮,比較另類。那時還是1978年,校方對於學生的著裝發型管理很嚴格的。項武義則是美國人風格,說話口無遮攔。記得有一次項先生作數學講座,講著講著就談到了政治,而且馬上問聽眾席中的穀先: "超豪,你覺得如何",搞得穀先生有點尷尬,隻好說 "這不是數學問題"。那時來複旦開過講座的還有方勵之、何祚庥、溫元凱等風雲人物,但也都是講些宇宙學、未來學等,並不涉及政治。

我們係英語快班的孫銖老師是外文係係主任,據說她早年曾跟隨先總理周公出訪日內瓦作翻譯,一口漂亮的英國口音。能在孫老師的班上學英語,真是很榮幸的事情。可惜數學係的功課太重了,大家都沒有多少心思在英語上,因此孫老師常常對著我們歎氣。一年後我轉入學校的英語快班,但仍然常常回到孫老師的班上聽課。在英語課上第一次聽到電影《音樂之聲》的原版錄音,是那種巨大的老式錄音機,效果很差,但也不妨礙我們聽得津津有味。英語課上還學過一句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譯成中文應是"光陰似水、時不我待"的意思。記得老師說這是莎翁語錄,但現在上網查了一下,這句話最早是St. Marher在1225年時說的。後居副國級高位的李同學也在孫老師的英語班,當年擔任係團總支書記。畢業前和孫老師的合影照片中第一排右三的舜培學姐畢業時分配到少兒出版社,後來成為上海市少兒出版界的大姐大,真是行行出狀元。

上大一時,最受追捧的課居然是政治課——中共黨史。任課楊老師講起黨內十次路線鬥爭來,如同章回小說般精彩,諾大個階梯教室座無虛席。課程結束時,全體同學掌聲感謝致意,這在其他課上都是很少見的。要知那時文革剛剛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還在講"兩個凡是",楊老師真是開風氣之先。三十多年過去,方知"路線鬥爭"的真實意思。大三的政治課是馬列毛哲學,真正的黨八股,又不能翹課。我們隻好在課堂上看小說、寫家信、背英語單詞、作數學作業、打磕睡——八仙過海,為此任課老師成天留家庭作業。那時全靠手寫,於是同學大康發明了符號係統,如P=哲學,M=馬克思。大康同學也是個人物,常常在課堂上插科打諢,筆杆子功夫了得,進數學係純屬誤會。他大學畢業後棄理從文,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成為中文係教授。

那時讀書期間轉專業或轉學基本不可能,同班一位學姐業餘愛好中醫並頗有造詣,常常給同學們把脈。她曾一度打算轉學去中醫學院卻未果,還好畢業後分配到那裏去了,好像她的工作是幫助老中醫們建立醫案數據庫。文革後開始的每周政治學習製度到了80年代就形同虛設,以侃大山為主了。記得讀研時,一次同學們爭論"工農業產值翻兩番"是啥意思,有人拿電影院門口的黃牛票販子打比方,終於明白了意為"翻兩隻跟頭"一一即四倍。

我們寢室共有七位女生,分屬數學專業兩個班級,住在十二號樓女生宿舍。四年走得最近的室友兼同班是"重慶生重慶長"的天白,幾乎形影不離。另兩位學姐以及三位年紀稍小些的同學都是上海人,現在二人在國內、四人在國外,隻是韻霞學姐已辭世十來年了。四年朝夕相處,雖說偶爾難免會有小矛盾發生,但總得來說相處比較和睦,興趣也相近。每天緊張學習一天,晚上熄燈後就成了室友們的臥談會,天南地北無所不聊。有時晚間或周末,姐妹們還會結伴看電影、聽音樂會、逛公園、上街血拚。讀書期間的一大業餘活動是給家人和同學買衣服,逛了商店又不用自己掏腰包,但我老媽最不喜歡別人托我買或帶東西,因此常常是地下工作。

印象中最愛看的外國電影是《簡愛》,而最愛看的國產電影則是《早春二月》。除了故事情節令人感動外,《簡愛》中的畫麵就像一幅幅19世紀英國的風景油畫,而《早春二月》淺藕的底色則分明是迷離的煙雨江南。一次和室友在上海萬體館觀摩李穀一演唱會,聽她唱那首著名的「鄉戀」。當年中國的輕音樂界有"北李(穀一)南朱(逢博)"之說,傳說朱去聽了李的演唱後痛哭失聲,從此大江南北就成了李的一統天下。剛入學時大多數女生都紮兩個小辮子,大三流行燙發。開始是電燙,好像上刑一樣嚇人,後來改成用冷燙精的化學燙了。

大三結束前的新年,室友們商量去給年近80的老祖蘇步青先生拜個年,其實私心裏是想去探探蘇老家什麽樣。一位室友買來老壽星的賀年卡,我們還擔心蘇老看到這"處處可導"的光頭會不會不開心,但那年的賀卡除了老壽星就是大美女,而後者顯然不妥。後來由於某種原因變成了在校辦官方接見,除了我們寢室的全體女生外,還有各年級代表出席,由時任係團總支書記的李同學主持,我們的"陰謀"沒能得逞。那次會見時李同學與蘇老的一段對話好像還寫進了官方的回憶文章,大概誰也想不到,這一"曆史事件"竟源自幾個大三女生的玩笑。大四那年秋天,和室友們一起從菜市場買來大閘蟹,用煤油爐和洗臉盆煮熟,"薄酒一杯盡餘歡"。80年代初螃蟹隻要幾毛錢一斤,當然收入也很少。忘了喝的什麽酒,背景的電影海報好像是大美女張金玲。

我們全年級共有三個專業,分成四個班級。我所在的數學二班有十多位老高三畢業生,入學時大都已婚,有的甚至已為人父母。大學四年,不時會聽說誰家的孩子出世了,孩子們常常取名"歡"或"樂"。這些拉家帶口的大齡同學確實非常不容易,在青春被耽誤了之後還要和年輕人一起拚,還是這麽難學的數學。那時學校規定,在校生年滿三十才能結婚,好幾位同學都是熬到年頭或畢業,現在想想真是不人道。同班的惠霖同學唱歌很好聽,他的名言是:"音樂是數學的子集,因此學數學不學音樂"。入學時還有年輕老師作班主任和輔導員,大概前者管業務、後者管思想。班主任戴老師很文氣的樣子,後來去了美國。輔導員顧老師性格內向、不苟言笑,據說打一手好乒乓球。顧老師離任時送給全班同學的禮物是宣布了每一位同學的高考各科成績,這在當年是秘而不宣的,他十餘年前也去世了。

班級裏兩位老大哥先後擔任班長。盛班長心靈手巧,他家裏幾乎所有東西——包括電視機,都是自己製做或組裝的,他後來遠走澳洲。奚班長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具有長者風範,他入學前是卡車司機,大學畢業後留校做黨政工作直至退休。剛進校時還要發各種副食票證,學校時屬寶山縣,每月糖票四兩,而市區是六兩。為此一"馬大嫂"男生常與生活委員韻霞大姐理論。另一大齡男生讀書期間省吃簡用準備結婚家具,同學們暗地裏笑他:"中午食堂裏買兩分錢底菜,留一半晚飯吃"。複旦的食堂在全國大學中也是首屈一指,而且價廉物美,一客紅燒大排大約一角七分錢,大排價格也成為物價風向標,幾年後漲到三角九分錢。後來又成立了麵點食堂,花色品種繁多,每天開到晚上十點多鍾。讀研時還有小炒,當然價格也較貴。那時我經濟比較寬裕了,常常給同在上海的弟弟和表弟打牙祭。

我們係77級共有女生20人,分住三個寢室。隔壁計算數學班的施宜平同學是一位巧手的上海姑娘,大學四年間自己裁剪編織出了全套嫁妝,可惜幾年前她也因病去世了。雖然那時功課很重,但也曾和本班或外班同學一起出遊。一次是大二的五一節,一行十人去杭州玩了三天,沿蘇堤白堤漫步、在西子湖上蕩舟。一同學吟詩道:"西湖邊上十隻猴,蹦蹦跳跳來春遊; 爬山鑽洞尋常事,飛來峰前參彌陀"。另一次是大四的秋天研究生入學考試後,與計算數學班的幾位同學結伴遊玩蘇州、無錫、宜興,蘇州園林退思園取意自《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印象深刻。太湖煙波浩渺,與綺麗秀美的西湖又有不同,還是更喜歡太湖一些。我們住便宜的小客棧,滿大街尋覓桂花赤豆糊,最愛聽那一口吳儂軟語,甜、糯、嗲得就像化不開的桂花糖,那次共花費26元。隻是左上圖中的劉金寶同學 (前排左二) 和右上圖中的於崇華同學 (前排右一) 都已離世多年了。

大學畢業前興起同鄉會之風,因此認識了新聞係80級的小校友馮媛 (下圖前排左三)。她那時還不到20歲,是一位安靜文弱的川妹子,有一點憂鬱,誰知她日後竟成了一位奇女子。大學畢業後,馮媛考入在北京的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係讀研,在那裏結識了比她年長36歲、處於逆境中的王若水先生。她與王先生的忘年之戀驚世駭俗、感動世人,可惜上天隻給了他們15年的時間。馮媛至今活躍在爭取女權、反對家暴的第一線,從網上視頻中看到,才五十出頭的馮媛也已滿頭華發。雖然自己做不到,但我由衷地敬佩為理想執著奮鬥的人。

大學期間,複旦園裏思想自由,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星期五的下午校園裏常有各種文學講座,課餘去看文科同學辦的黑板報也是一大樂趣,不知不覺間就陶冶了性情、重塑了三觀。記得一首題名為《呈D公》的打油詩最後兩句是:"三起三落人稱頌,老來莫學MZD",後來又被人改為 "莫學老來MZD"。文革結束後在國內舉辦的第一個西方畫展好像是78年的波士頓博物館美國名畫原作展,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巡回展出,所到之處均引起轟動,大學生們更是趨之若騖。那時流行美國鄉村音樂和台灣校園歌曲,還有朦朧詩,如果不會背幾句北島、顧城、舒婷的詩,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80年代的大學生。另外還流行西方現代哲學思想,如尼采的超人哲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

80年四月的一天,著名演員趙丹來學校作報告,我們課間跑去湊熱鬧旁聽,正碰上阿丹在發火,他說自己 "是來探討問題的,不是來表演的"。同學回憶說,其實是他自己為了活躍氣氛先即興表演,觀眾中有些人鼓掌引起他些許不快,但後來他又自我圓場,氣氛隨即緩和了。半年之後,趙丹因病去世,留下了"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的著名遺言。在複旦的那次報告會上,他也提到過類似想法,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他的"天鵝絕唱"。

當年還愛讀阿瑟·黑利寫的行業小說,如《最後診斷》、《大飯店》、《航空港》、《汽車城》等。他擅長把日常故事寫成驚悚小說,印象最深的是《汽車城》裏一句話"醜的就是美的",出國後才看到這些小說改編的電影。在學校還聽過他的一次講座,作家戴頂貝蕾帽,風趣地說:"我麵前有很多漂亮姑娘"。還讀了很多三十年代作家——如徐誌摩、鬱達夫、豐子愷、肖紅等人的作品,不太喜歡鬱達夫那些陰暗、晦澀、頹廢的小說,但他的散文《故都的秋》寫得實在美,而最欣賞的則是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記》以及其中散發出來的那種清靜淡泊的道家情懷。此外就是戴厚英的長篇《人啊!人》和《詩人之死》,據說是以文革之前及期間的複旦為藍本寫作的,甚至都能找到人物原型。想來這一輩子的中文或翻譯的外文閑書,大都是那幾年在複旦讀到的。

另一件大事是遇到兩位外國總統來訪。一位是大三時法國總統德斯坦,據說總統夫人還是物理學家。我們在學校禮堂聽演講,德總統稱:"台下坐著世界上最優秀的一部分青年",頓時掌聲雷動。德總統來訪時安保很鬆散,有同學就跟著新聞記者混進禮堂。另一位是研三時美國總統裏根,裏總統來訪時則安保壁壘森嚴,學校禮堂講台前的花盆都用探針搜過。禮堂旁邊是加速器實驗室,總統保鏢冒著生命危險爬到實驗室房頂檢查。住在校外的我們竟被反鎖在院內,過了一天鐵窗生活。如今裏總統早已作古,德總統碩果僅存 (注:法國總統德斯坦已於2020年12月2日因新冠肺炎去世),"優秀青年"們也都老了。

我在大四第二學期考取本校數學所81級研究生,在複旦繼續學習了三年。我們這一級共18人讀研(力學專業除外),大部分都是原來的大學同學。我和師兄及二位師弟主攻泛函分析,師從夏道行、嚴紹宗教授,說來我們也算是陳建功先生的嫡係,出國後改換門庭則是另一回事了。夏先生在給我們上了一門泛函分析續論課程之後就到美國去了,因此實際上我們都是由嚴先生指導的,如今師兄弟們也都天各一方,經營各自的事業。

泛函組的舒老師說話講課口若懸河,楊老師文質彬彬卻略顯婆媽,張老師和童老師是國內第一批十八名博士中的兩位,童老師還是我大學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多年後讀到一篇文章講,數學界和武林江湖差不多,講究功夫和排座次。想來複旦數學所也是風雲激蕩、龍爭虎鬥,隻是我們作學生的不明就裏。大學畢業前的秋天,和師兄弟們一起,到華東師大聽UCLA著名日裔教授Takesaki的學術講座,講座結束後教授從大老遠的加州將合影照片寄到我們每個人的手中。幾年後我到瑞典繼續學習,在Mittag-Leffler研究所又碰到來訪的Takesaki,還和他說起這事。

我們這一級研究生全校大約有二十多位女生,第一年住在校內九號樓,後來搬到東校門外新建的宿舍,分住五間寢室,我的寢室中五位女生分別來自數學、計算機、核物理、電子工程等理科專業,畢業後幾年內全部出國了。一次在爭論"概率"這個概念時,我和計算機專業室友婷婷認為概率隻是表示可能性——並不一定發生,但核物理專業室友卻認為概率是說經過若幹次後一定會發生,因此感到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真是兩種不同的人類。婷婷的男友、後來的丈夫是醫生,讀研期間就成了我們寢室的健康顧問,婷婷和我畢業後相繼來到瑞典讀博、求職並定居。

同學們回憶起來,80年代初上海地區的碩士生助學金為48.5元加5元書報費——共計53.5元,本人那時是班級生活委員,每月到各宿舍發放銀兩和糧票,比較受歡迎。記得一次放暑假前兩個月的107元一起發,男生馬進說:"要是每個月都這麽多該多好"。馬進早已在美國作教授了,那時的快樂很簡單,容易滿足。大四時學過一年二外德語,由於不用,很快就忘記了,隻記住了ein、zwei、drei等簡單詞匯,從而也知道了Einstein原來是"一塊石頭"的意思,後來到瑞典才發現很多似曾相識的詞匯。讀研時又選修了一門俄語,任課馬老師漂亮隨和,課上常常講些上影廠演員的八卦,因此好像沒讀多少俄語,現在連33個西裏爾字母都統統忘光了。

隔壁寢室住了幾位國政係、哲學係、政經係的女生,一個個特有女政治家的範兒,有兩位還是俄語班上的同學。那時正是耀邦主政時期,各種思潮很活躍,這幾位女同學看上去也很有抱負。裏根總統來訪時,國政係的蓋同學被選去與總統座談並提問,電視裏隻看到她的一個背影。另一間寢室的女生都是中文或外文係專攻語言文學的,比較多愁善感,風格完全不同。

讀研期間的複旦校長是著名物理學家謝希德先生,她也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在校園裏常常可以遇到和藹可親的謝先生,她矮小並且略微殘疾的身軀裏仿佛蘊藏了巨大的能量。據說謝先生給學生上課時自我調侃:"世界是對稱的,我卻是不對稱的"。1984年底,我從複旦數學所研究生畢業。離開上海那天,室友和同學們一起到火車北站為我和湖南同學王鍵送行。一輛平板車上放著我倆所有行李,十幾位男同學從江灣五角場一直騎、推到車站,真心感動。當時同學們或繼續讀博、或留校任教,後來大部分都出國發展,也有的留在國內步步高升。我與同學們從此別過,一路向北走天涯,再沒有回頭。

我的複旦七年,正是國門重開、人心思變、民風淳樸、理想尚存的年代,既能感覺到政治的清明,也能覺察到暗流湧動。大學畢業前奚班長在班級通訊錄的扉頁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相聚正值春意濃,分手恰逢度春風。四載流光不徘徊,舊事真切憶夢中。複旦夜臨燈又明,同窗難覓已西東。欲敘無複似當初,毋忘千裏音訊通"。我們在複旦相遇,經過幾年的交集,又唱著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 踏上了各自的人生旅途。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同窗由於選擇了不同的生活道路,早已漸行漸遠。我隻是在畢業近二十年時回去過一次,看望導師、與幾位老同學聚會。至今又過去了十餘年,師長們都慢慢老去,校園也物是人非了,聽留校的同學說,女生宿舍九號樓和十二號樓都被拆掉了,也許真是"相見不如懷念"吧。

近來坊間流傳複旦精神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我倒更欣賞胡適之和張中行先生對於社會及大學中有關"自由與容忍"的描述,並且強調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這樣的精神在我們讀書的年代還有一些,隻是如張先生所述"可惜時移則事異,過去的就永遠過去了"。2013年底加入了"複旦數學"微信群,遇到了從前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學們,又一點點找回了當年的感覺和同窗情誼。這個微信群中大部分是77、78級同學,涵蓋了各個專業,遍布國內外,其中數學係77級本科共13人——同班隻有我和壯一同學二人、數學所81級研究生共9人,隻是好幾位兄弟居然忘記了讀研時我每月給他們發放助學金的事情。

2014年夏天在未名湖畔,見到回國講學的一知同學,三十年未曾謀麵,自是一番感慨。"天之驕子"們如今都已到了知命耳順的年紀,談到當年的"雄心壯誌",也都付諸一笑,回歸平常心了。2014年熱播的電視劇《鄧小平》中有兩集關於77年恢複高考,第五集陳景潤閃亮登場,第六集中有大段老祖蘇步青戲份,還有複旦數學所並提到男生宿舍3號樓。因此引發同學們熱議,紛紛猜測劇中提到的"十八羅漢"是哪十八位老師,邊挑毛病邊回憶往事,好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複旦的標誌性建築子彬院——當年的數學樓,是我們本科階段讀了四年書的地方,如今雖已挪作他用,卻是數學係同學們心中永遠的600號。而俗稱"南京路"的貫通校園東西的複旦主路,早已更名為"光華大道",路旁的梧桐樹也長高了一大截。幾年前憑借"南京路"這一暗號,我竟在新浪微博上遇到了生物係80級的植物學家少艾學妹並相談甚歡。說起來我們在複旦曾有四年交集,甚至同住一棟宿舍樓,還學過相同的公共課和選修課,例如打孔編程的算法語言和德語,中共黨史課也是同一位講課如說書般精彩的楊老師上的,然而我們卻從未相識,以致相"見"恨晚。同學們、校友們因母校結緣,盡管相隔千山萬水,"日月光華,旦複旦兮; 明明上天,爛然星陳"卻是留在我們心中不朽的詩句。

初稿:2015-06-09    修改:2021-04-28

【注】本文刊登於《數學文化》期刊,並被《新三屆》等公眾號推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4)
評論
華西車城 回複 悄悄話 ALGOL60,也是我們所學第一門匯編語言,畢業設計曾用它寫程序,計算雲南宣威電廠 2/3 主結線可靠性,租用重慶鋼鐵設計研究院像寶貝般供在有空調的電算站內的20萬次電子計算機運算。穿孔打帶成家常便飯,糾錯用剪刀、漿糊和打孔器,後來根本不用代碼對照表,直接讀孔洞,就知道程序指令,可見我們打了多少盤紙帶。
華西車城 回複 悄悄話 哈哈,77級的故事永遠都講不完。
當年讀書的勁頭,現在想起來都可怕。本校圖書館號稱西南最大藏書庫,我們第一年在圖書館學習,最大困難就是圖書館開門來晚了的同學,借不到書了,尤其數學書,先進門的同學一掃而空。
我們工科使用樊映川的《高等數學》,配套的習題集,少說也有上萬練習題,我們那時都可以把每題都做了,特別那些加星號的題,算是比較難解的,大家似乎不過癮,我記得專門借了復旦大學編的《數學分析》,啃人家數學專業的教材。在學校任教的親戚家,獲得一套吉米多維奇,N卷M分冊,一本一本,把自己當數學專業人對待。目的隻有一位,就是要做同班同學不會做的數學題,現在想想真可笑。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uilianghu5' 的評論 : 學長好!謝謝賞讀。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迪2000' 的評論 : 謝謝來訪留言!
Huilianghu5 回複 悄悄話 進複旦數學係不容易,但遇到文革,混亂中畢業充軍西北高原。
謝謝博主寫下許多數學係的大小事讓我懷念。
阿迪2000 回複 悄悄話 那時候的學生,真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coolboy 回複 悄悄話 “我們住便宜的小客棧,滿大街尋覓桂花赤豆糊,最愛聽那一口吳儂軟語,甜、糯、嗲得就像化不開的桂花糖,那次共花費26元。”
------
江南除了多樣、便宜的小吃之外,尤其是蘇州話軟軟的非常好聽。記得當年上大學時北方來的小夥子同學被分配到蘇州去實習,周末或平常有事沒事的就喜歡去自由市場上去同那些賣菜、賣貨的蘇州姑娘們吵架,目的就是想看看那些美女的容貌以及尤其是想聽聽或欣賞她們不斷地責罵他們的說話聲。在江南非常流行俗語,所謂“討罵”一詞,其實亦即源自於此! :)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夜曲' 的評論 : 感謝跟讀留言!難以忘懷的歲月。幾年前此文已由老同學轉發給當年的老師們,從而了卻多年心願。
夜曲 回複 悄悄話 雖然自己不是出自複旦數學係,在時間上也晚了些,但卻非常享受閱讀這篇文章,寫得 thorough, methodical and systematic, 反映出了那一代人的風貌, ’國門重開、人心思變、民風淳樸、理想尚存’。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HGNYC' 的評論 : 校友好!你的記性很好。趙丹來那天,我們正在600號上課,課間去大禮堂時,他正好在發脾氣。競選的事記得,但細節有些忘記了。
畫畫的工程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春後雨前SE' 的評論 : 我的口音也沒有了。
SHGNYC 回複 悄悄話 本人是79級,您說的溫元凱和方勵之的講座都參加了,溫當時說是他跟小平提的建議,恢複高考。趙丹是在大禮堂發表演講,他生氣的原因是好幾個新聞係的學生不停的拍照,嚴重影響趙丹的演講,所以他生氣了!不知您有否參加80年寶山縣人大選舉政見發表會,是在大教室樓舉行的,一個化學係的學生勇敢地提出了無須黨的領導的言論,引起不小的轟動,最後選舉資格也沒有了。
diaozhi 回複 悄悄話 1. 90%會讀漢字的都是“唐山”人吧?
2.“一塊石頭”原理!Once I (a teaching assistant) was asked by a professor to "fetch" a piece of chalk from the admin assistants (secretaries), and I reported back: "Dr. XXX, there was no Chuck in the back office." Dumbfounded, the professor managed only to mumble to himself: "Hard to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t a single of piece of chalk in the entire building...."
3. "瑞典人做的飯,簡直不能吃。" 哈哈哈哈! I used to say the same of cheesy fares featured at graduate student parties on American campuses.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畫畫的工程師' 的評論 : 我73年就搬走了,以前住在交大裏麵,口音不重,現在一點沒有了。你是唐山人嗎?
畫畫的工程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春後雨前SE' 的評論 :
76年已經搬走了?還有老夳口音嗎?等著你的唐山故事。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畫畫的工程師' 的評論 : 你好!我在唐山上小學中學,後隨父母內遷,以後我會發唐山的故事。
畫畫的工程師 回複 悄悄話 美女姐姐是唐山人呀?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ufang' 的評論 : 世界真小,你知道孫老師還健在嗎?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黎明在前' 的評論 : 有趣,所見略同!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亦中' 的評論 : 謝謝告知!數學係的故事多。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天真' 的評論 : 幾十年間的變化很大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hanechen' 的評論 : 謝謝!我的同學很多都自學過微積分,那是僅有的一次,悲從中來。你的高考回憶文章也很有意思。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nasdaq100' 的評論 : 謝謝來訪!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陳年往事流水賬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向田' 的評論 : 是啊,十分懷念。
黎明在前 回複 悄悄話 看到你寫的“Einstein原來是"一塊石頭"的意思”,會心一笑。我剛到德國留學上專業科時,教授寫下Einstein原理,我小聲的嘀咕了一下這一塊石頭原理是什麽?結果臨座的同學大聲驚叫:你連Einstein原理都不知道?在他驚叫的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這“一塊石頭”原來就是愛因斯坦。但事已糗大,以後上這門科總是灰溜溜的躲後麵。
亦中 回複 悄悄話 數學係不太熟。國福路的第九宿舍倒是經常去,聽蘇老講日本的掌故,講如何在江南造船廠設計萬噸輪的船頭曲線,也講起穀超豪、胡和生如何用功,衣櫥裏塞滿了書等等。這是在文革後期。

蘇老和日本棋王吳清源在留日初期是同學,這一點大概許多人不知道。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說起那時候的事,我母親和孫銖同事,所以也見過她多次。
老天真 回複 悄悄話 瑞典讀博很好。瑞典導師大多很和善,沒有在美國讀博的壓力那麽大。那時候每個月4500-5000克朗的工資,還不用交學費。有孩子還可以享受瑞典的醫保。隻是想買中國的食材不方便,除了香港貿易行和亞洲貿易行,就沒別的華人超市了。瑞典人做的飯,簡直不能吃。
Shanechen 回複 悄悄話 1)很佩服77年之前已經自學了微積分,真有先知。
2)“和另二個室友相約,期末找老師訴苦兼套題。??? 大放悲聲”,哈哈哈,還有這種操作。當年考“自動控製原理” ,用計算尺計算複數
耗時才多,幾乎全班都掛了,老師隻能每人都加 10分
nasdaq100 回複 悄悄話 Thank you for the nice sharing.
nasdaq100 回複 悄悄話 Thank you for the nice sharing.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挺棒的紀錄片 :)謝謝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從你的回憶裏我們看到了80年代是“國門重開、人心思變、民風淳樸、理想尚存的年代”。
[1]
[2]
[尾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