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喝咖啡總覺得很浪漫,尤其第一次與異性在咖啡館裏約會,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我的人生第一次喝咖啡是在南京東路上的德大西餐社,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一個夏日的夜晚。
上海人晚餐之後喜歡在大街上逛馬路,外灘沿岸的江堤自然成了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從華燈初放到晩上10點,外灘到處都是散步,納涼的人群,清涼的江風,喧囂的車龍,閃爍的燈光,人們悠閑自在,享受一天中最美妙的時光。
那天下班後,我和女友(太太)約會在外灘的江堤步道,此時堤岸的"愛情牆"邊已經站滿了成百上千對熱戀的男女,二人世界,四目相對,喁喁細語,形成一道柔情蜜意的浦江奇景。我自知那裏已無駐足之地,便帶著女友,順著擁擠的人流,拐進了南京東路,途徑和平飯店,過了四川中路來到了德大西餐社。
德大門口站著好幾個"打樁模子"(倒賣外匯的人),他們不時對過往的行人詢問有沒有換匯需求。我們繞開了這些糾纏不休的人群,走進餐廳。德大西餐社的麵積不大,大約上百平米,燈光很亮堂,整潔幹淨,靠牆的有一排排的雅座,這在當時也算是一種浪漫情調。我們揀了一張桌子坐下,要了一份蛋糕和二杯冰咖啡,冰咖啡裏配有一隻大冰淇淋球,夏日喝冰咖啡感覺十分的清涼和愜意。
餐廳裏的玻璃窗阻隔了南京路上喧鬧的車聲、人聲,也隔絶了汽車的尾氣和夏日的熱浪,透著潔白的繡花窗簾,外麵是一道道流動街景。南京路上的轎車、貨車、27路無軌電車都亮著明晃晃的車燈,像老牛拖車一樣緩慢地移動,騎自行車的人流占據著大部分的車道,行人更是視車輛為無物似的橫穿馬路,這裏是上海最繁忙,也是最混亂的路段之一。我們倆坐在醇香四溢的店裏享用咖啡和蛋糕,聊著各自的人生趣事,人生理想,享受咖啡帶來的快樂與浪漫。後來我問女友喝咖啡的感覺,她隻是羞怯地說:"喝了咖啡,害得我一夜沒法安睡。"我聽後哈哈大笑,跟她調侃說:"可能是約會太激動了吧,才害的你無法入睡"。這是一段四十年前往事,至今回憶起來還恍如昨日,這份浪漫猶存。
有了第一次,便有第二次,接下來更是無數次,德大、東海、紅房子、凱司令、丁香花園……都曾留下過我們的身影。但我喝咖啡主要還是在家裏。家裏有三樣東西常年不缺,咖啡巧克力、香煙茅台、農副產品,這些東西都是別人有求於父親所送的,送禮的人當中有海外關係的,有當官的,有文化知識界的,也有外地來滬求醫問診的。送來的咖啡通常被我截下,留著我自己慢慢享用,如此一來,我喝咖啡也就漸漸喝上了癮。大多數男人對煙和酒都有特別的嗜好,我從不抽煙,也不喝酒,但總得要有些男人的偏愛,於是上班開始學會了喝茶,不久又喜歡上了咖啡,再加上從小喜愛看書,真所謂的清茶風雅,清咖浪漫,讀書知禮,三者雖非煙酒,豪情聊勝於無,自己總算有了一些做男人的資本。
出國之後,沉寂了幾年沒喝咖啡,原因當然與"赤手空拳打天下,囊中羞澀度難關"有莫大的關係。後來生活漸入正軌,喝咖啡的嗜好猶如枯木逢春一般再現,我又開始喝上了,但這次再也沒有過去那種心醉神迷的感覺。咖啡還是原來的咖啡,人也依然如故,過往浪漫的咖啡情懷卻不見了蹤影。
西方人喝咖啡有著漫長的曆史,咖啡文化演變到今天自有它的內在邏輯。以澳洲為例,1880年代澳洲各地就有幾十家的咖啡宮(Coffee Palace),咖啡當時作為一種高雅飲品,是專提供給有錢階層的另類消遣。隨著1930年代大批意大利、希臘移民湧入澳洲,歐洲的咖啡製作開始在全澳迅速推廣普及。如今咖啡已經深刻改變澳洲人的生活方式,現在每4個澳洲人就有3個每天至少喝一杯咖啡,28%的人每天會喝三杯或以上的咖啡,咖啡在澳洲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澳洲人喜歡咖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咖啡和這裏的聊天文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澳洲人天性樂觀,喜歡社交聊天,當你走進一家小咖啡館,店裏老板和店員通常會跟你聊咖啡以外的話題,話家常,體育賽事、新聞時事、社區見聞。來的客人許多對咖啡都有特別的偏好,對咖啡的溫度、濃度、口味都有相當挑剔的自我理解。他們不但是一個咖啡消費者,更把自己看成是聊天和學習的參與者,融入社區,提升自身品味的一部分。星巴克在澳洲開店所遭遇的"滑鐵盧",正是因為與澳洲的聊天文化脫節,與當地社區聯係的脫節。
澳洲的咖啡品質好,價格相對合理,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受到咖啡的影響,人們的日常早餐,工作休息場所,社交場合,個人聚會,房屋拍賣場所。走進咖啡館成了人們平常又平常的行為,一杯咖啡的價格對澳洲人一天的收入來說實在微不足道,在咖啡館裏你很少能見到端著杯子一臉幸福陶醉的樣子,也很少見到拿著手機到處拍照的食客,人們把咖啡作為一種媒介來進行社交,享受咖啡帶來的悠閑自在。
在這裏的大小咖啡館,你依然能看到一杯咖啡在旁而沉迷於讀書,筆記本電腦上工作,甚至職位麵試的人們,但更多的是社區居民、商店職員、推著嬰兒車的母親、退了休的老人,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閑談。在這裏人無貴賤,誰都有分,在這裏沒有人覺得喝咖啡喝出高人一等的感覺,反而它體現一種平等,平和的人際關係,這才是真正的喝咖啡,淡定,從容,悠閑,一種自己喜歡的閑適生活狀態。咖啡館就好像是個靜靜的港灣,人們坐在這裏享受早晨的寧靜,午後的愜意,夜晚的溫暖,在平平淡淡,從從容容中度過自己美麗時光。當然你也可以拍照,擺譜,曬朋友圈,但以不影響他人為宜。
過去在上海喝咖啡鬧出笑話的也時有耳聞,有的人喝咖啡的時候,特別希望別人知道他在喝咖啡,不僅要讓別人知道,還要讓別人對他產生羨慕之情,由此產生一種虛幻的階層落差,享受高人一等的沾沾自喜,達到一種現實中難以達到的心理平衡。有的人喝了一杯咖啡之後,他的人生觀都能改變,自我陶醉的對於什麽都樂觀起來,好像他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人。最近中年失業男女在星巴克假裝"上班"的帖子引起人們的關注,咖啡館"搖身一變"扮演起避難所的角色,真讓人大開眼界。
年輕時氣血旺盛,虛榮心處於旺盛時期,把喝咖啡當成是西式浪漫的一部分,追求所謂"小資"的品味。而現在喝咖啡完全是為自己,一杯咖啡在手既能提神醒腦,又可養生保健,還能與人聊天。如今像我這把年紀的人,誰還會拿著一杯咖啡滿世界去炫耀,除非心智不成熟,還活在自己過去的夢境裏。
從高高在上的咖啡宮到散落於大街小巷的咖啡屋,從張愛玲在南京西路凱司令喝咖啡配奶油蛋糕,香腸圈到心中之城博友在南京西路星巴克喝咖啡啃吃青團。咖啡已經淪為非常平民化的消費,如果還有人仍沉迷於所謂咖啡的"小資"情調,其實是迷戀"小資"的骸骨,"小資"已遠去,咖啡時光不再浪漫。
咖啡在上海的過去二十多年早已逐漸普及,這裏更是一個大眾消費,有時中午去辦公室附近的餐廳吃飯,每次都能看到經過的那個咖啡館門口午間居然排長隊,因為附近有個高中,中午時候成群結隊的高中生排隊買咖啡。咖啡從稀有到普及,是一個時代的發展曆史和縮影。
你們上海人就是洋地方多,到底十裏洋場,到處咖啡飄香。我第一次喝的咖啡是海南咖啡豆,我爸咱家煮了給我高考複習提神。結果我睡了10個小時,哈哈。
澳洲咖啡非常好,我完全被這裏的咖啡文化征服,而且不得不說,墨爾本這點勝你們悉尼一籌!
博主的博客就是一杯咖啡,可以品出其中不同的,但卻都很熟悉的味道。
"在咖啡館裏你很少能見到端著杯子一臉幸福陶醉的樣子",你要笑煞我呀,我好想擁有這種感覺啊,那麽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資。
德大、東海、紅房子、凱司令、丁香花園,嗯,每個地方都留下了我和閨蜜,哥哥,朋友們的足跡,太懷念了!德大的栗子蛋糕,冰咖啡都很出名,紅房子的豬排,羅鬆湯,蝸牛,丁香花園好像原來還去過朋友的婚禮宴席,後來回去吃過馬來西亞的飯菜?謝謝藍山兄好文給我帶來的回憶。
文中的照片是哪裏?太美了!第二張,好有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