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散記

美酒飲教微醉後, 好花剛到半開時.
正文

太極散記之二:太極拳之陰陽 (上)

(2020-08-11 20:58:38) 下一個

當年上海多少吳家太極的學生都想從馬嶽梁老師身上偷到些秘訣。老先生卻說”你們拳打好了沒有?” 然後他老人家總背一段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馬老北大化學係高材生,滿洲世家子弟,無論傳統與現代都得而兼之。為什麽他沒有傳下任何特別秘訣,特別練法,而隻推崇經典,經典確實無可超越,也把話說盡了。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多少年來我讀到這個覺得是文字遊戲而已。 道家理論講無極太極,可是到身上後無極是什麽?太極是什麽?莫明其妙。現在思考,要學蛇和鶴靠意識訓練,意識上就是無極開始,太極啟動,接下來才有身體上的陰陽。所以無極和太極都是意識感知。人在運動之前沒有進入鬥爭狀態,所以是無極,虛無飄渺,不知所措,但無序中要有意識,就像一條蛇在沒有被驚擾到時,悠然遊動時的狀態就是無極。但這種無極的意識還是保持對周圍環境的感知。這種放鬆但有最基本敏感度的狀態就是無極。太極是一個很短的時間段,也就是說當蛇或鶴發現有情況時,它馬上在意識上變成一種高度敏感狀態,在意識警戒下,身體開始進入一種準備打鬥狀態,但並不是說肌肉緊張,而是形鬆意緊,精神上開始動了。太極拳不叫陰陽拳,不叫無極拳, 偏偏名叫太極大概是告訴後人不要忘了這個拳最重要的是訓練一種精神,一種意識統一下的身體敏感度。 所以和老前輩推手,他們都說輸贏一搭手就知道了。這種“知道”是意識上的靈敏,也延續到對對方身體變化功能的感知,也就是說兩人的太極狀態一比,瞬間就分出高低。在太極狀態瞬間形成後,接下來身體馬上發生虛實變化,才有太極生陰陽,太極圖所表達的動態開始形成。在這個過程中,人要像鶴一樣“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穩定。 身體可以開始運動了, 但要“不偏不倚”,偏了不穩,倚靠別人也不可能穩定。 “忽隱忽現” 這句最是迷糊, 為什麽不偏不倚之後,要忽隱忽現呢? 想一想蛇就容易理解。 蛇頭作為司令部,要忽隱忽現,所以人的意識要忽隱忽現,不能讓對方掌握。因為人一動,對方就會判斷,太極拳所謂聽勁就是判斷對方運動規跡力度大小等等。 作為高手,自己的意識絕對不能讓對方輕易探知,所以要訓練到能忽隱忽現,使對手不知我的下一個行為。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這幾句更具體描述這個訓練的重要性。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沒有意識控製下的忽隱忽現,那是不可能。 太極拳沒有了這個意識和身體配合下的訓練,就不是太極訓練。這幾句也可以說是推手訓練的基礎。推手幾十年來都一頭霧水就是因為偏離了這幾句經典, 推手不是競技,而是訓練意識和身體像蛇一樣地回避對手,為的是找到機會給對手致命一擊。 所以那些自以為打了拳推過手就可以和搏擊選手對台的都是自討苦吃。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這是最後總結,告訴後人一個標準,凡是靠先天自然之體力速度勝人,就像大人打小孩,一定不是太極訓練結果。 多少前人討論四兩撥千斤五個字,還有人討論是撥是拔等等,都是很沒意思的討論。四兩如何撥千斤?當千斤打壓下來時, 四兩隻是形容躲開打擊的輕鬆度。還是拿蛇為例,蛇頭輕巧避開對方是因為敏感度高,用最小的位移在最短時間裏避開,使得對方的千斤不得不中途改變方向,大打折扣。 在人和人的對練中,看起來好像被撥開,其實是避開,隻不過身體手臂和對方的接觸,是在“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的輕接觸狀態,外人看起來是被一點小力量撥開的。經典說到這裏都是在講述如何訓練意識和身體的結合運動,使得敏感度不斷提高,能瞬間探知對方的“勢”而做出反應。這個反應一定是一擊必中的打擊,如果沒有訓練過打擊,對方也不會倒。太極拳打擊的訓練不見於經典因為這個和以往的武功訓練沒有兩樣,無非是力量,角度和速度。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它惜墨如金,不說廢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