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貿易戰開打, 到中美應對肆虐的疫情,再到近日發生在美國的爭議很大的黑命貴運動, 越來越感覺到現有的知識結構已不能用來理解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正在糾結於精讀美國曆史是一種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困境時, 在喜馬拉雅的推送中邂逅了張陽平先生播講的旅居美國的畢藍老師潛心七年寫就的《美國的故事》(內容包括從1620年至1820年二百年間美國的曆史故事),“一聽”就“不可收拾”。 畢藍老師突破傳統的曆史敘述的枯燥教條,用極其溫和、簡單和細膩的語言, 把每一件曆史事件,描述得就像是每天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日常,故事中的人物,也不是什麽深不可測的曆史人物, 而就是那些與我們日日同行的親人,同學,同事, 老師和朋友。
有時跑步聽,有時幹活聽, 總之,有空就聽,開始還能脈絡清晰地對待曆史事件的時間,人物,故事。 隨著事件的複雜,人物的增多,越來越有點前後不能連貫回憶反思。遂決定回過頭來做一次完整的聽書筆記,加強記憶和理解。學曆史,不隻是獵奇釋疑, 重要的是能借此發現曆史事件的必然和偶然, 原因和結果, 興衰與成敗, 從曆史中汲取力量、思考、反省乃至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