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妹聊京劇
一下聽出《沙家浜》中譚元壽唱得好來,同時也一下聽出阿慶嫂和沙奶奶不全是唱京劇,有一部分是唱京劇歌來。接下來,再去聽其它的樣板戲,聽出和看出了演鳩山的袁世海,《海港》裏演錢守維的艾世菊的功夫深。
再接下來,去找老戲《空城計》《甘露寺》《四郎探母》等等等等來看和聽。這幾天,小妹在家庭群裏連貼京劇帖。
上輩的老人,尤其是老頭,都愛聽京劇,還常常為誰唱的是什麽派爭執不下。早年,廣播裏隻有樣板戲。就跟著聽,還唱。很迷。五零後六零後,談不上有音樂的影響,但都受到京劇的影響。於今,樣板戲時有耳聞,知道那是五零後六零後在犯樣板戲癮。
但他們就好樣板戲這一口,不大喜歡聽老戲。就像他們至今中意的歌曲大都是《革命歌曲大家唱》裏的歌一樣。
和小妹在群裏聊。原版貼在這裏:
聽老戲,會不由地盯住唱技,花架子,感覺上就是過把癮。聽樣板戲,還是會感受到戲之外的時代氣息和範圍更大的審美情趣。樣板戲的整體文化水平也比老戲見高。
馬連良梅蘭芳,唱得就是個技術。李麗芳唱的海港,有近代戲劇學問味道。
老戲的格局就是唱堂會。名角是捧和哄出來的。學戲是師徒製。這些都是老戲的毛病。童祥林譚元壽和李麗芳等在唱腔處理上和做派上,都更文明了,更正式了,不再是唱堂會的名角,而是藝術家了。
江青是民國人,她的審美是近現代的。比老戲人更多近現代藝術感。
老戲中說的人情世故,滑,俗,格局最大不過三國。樣板戲,是紅戲。但這紅,已是左派右派規模了。聽老戲和聽樣板戲,境界的寬窄不同。
京劇的文化水平不高。老戲,聽多了,會覺得很唱堂會的味道。
樣板戲把唱堂會的京劇變成了近代意義上劇目,唱戲不再是個玩藝兒了。馬派言派等老戲人,唱腔和做派,都有玩家的味道。滋味道地不假,但就是個土特產也是真的。樣板戲則把劇目的儀式感和規模演出來了。《空城計》等和《智》《紅》《沙》比,很單薄。
扯開去:
中國幾乎所有的戲劇,都是用於唱堂會。
中國“小說”前身,就是說書的話本。白話文之前,中國的文學,就是個編。所以老百姓不叫寫文章,要寫材料,管寫詩叫編詩,唱戲的叫戲子。
《笑林廣記》,侯寶林馬三立說的相聲,直到德雲社的相聲,都很“練攤”味道。聽相聲,很像聽客人進家,主人總說“隨便,隨便”。沒架子,更談不上儀式感。
學京劇,是師徒製。各派的唱功,做派風格,是秘方。這個文化水平,上不了台麵。演出來的最高水平,就是讓人“我就好這一口”的土特產。
二泉映月,十麵埋伏,芭蕾舞曲,直至《梁祝》,都很小器,都有“癮”的味道。
紅歌,有激情不假,但都是舌尖上的,也不假。戊戌變法以來,紅歌當家。談不上有有點內容的音樂。《黃河大合唱》是大外宣,《東方紅》,也是。現在幾個在國外得過獲的唱歌的,也在唱紅歌。好像,除了紅歌,還唱什麽呢?
紅歌,說不上音樂價值。民國的樂曲不多,水平也不高,但不“紅”,有如台灣歌曲。聽不多,不吵,不使煩。漢民族可憐於音樂,至今仍是個“開心就好”“圖個熱嘈”的品味。
總之,這裏,夠得上文學藝術的,不多。琴棋書畫,中國好聲音,李雙江昊雁澤廖什麽,戴什麽… 弄弄弄就有了共通的毛病,:不正式,不成個樣子。香蕉人的評論是:什麽什麽都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