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旅行,是看看外麵的世界有多大,更是摸摸底,自己是個啥模樣,啥水平。
走出機艙,就想著快取了行李,乘車去留宿的地方。你還信自己有文學氣質嗎?
出租車上聞到股尿臊味。見別人沒說,自己也就不說。自己原來也很將就的,並不是個直爽的人。
好奇的時間總也不長。鯨魚上浮時會跟著“哇”。再見到,就那樣了。一下看清了自己的年輪到哪了。
冰激淋剛進口的那會兒,不覺得多涼,卻覺得好多的興奮。一下蠻喜歡自己的:尚餘新鮮感。
看出路過的誰很有文化。一下看到了自己在意的東西在哪。
會下意識地逃拍照。生生見到,大方不屬於自己。
總在別人開聊時去漱洗。就這會兒,覺得有到位的安靜。
早起,泡杯咖啡,準備大家的早餐,成了旅途中覺得很快活的時候。
一旦覺得蚊子多,就隻想回屋。自己是個啥東東,看了個夠。
旅行,有時蠻像個耳光,不小心就吃上一記。千裏路走下來,會覺得自己蠻經打的。
看到的和吃到在旅行記憶裏的比例,蠻見一個人的。由此我斷出自己非浪漫一屬。三餐如何,總牽懷,還記得。不是飲食男女是什麽?
餘緒
康德足不出鎮,他是兩百年間多少人的思想珠峰。
在坦桑尼亞的街頭,看到過一個幹癟的老太,麵前一撮花生米,用一片布托著,正捧著聖經讀得專心。像是看到了一座精神家園。
應當說,有的人,就是別人的千山萬水,譬如,這次在紐芬蘭遇到了自製醃魚的那一塊贅肉也沒有的直直身板的白發長者;領我們出海看冰山的Caro 。
司馬遷和《史記》,就是千山萬水;而李白,他就是山水,“輕舟已過萬重山”,八成是他路過自己腹中山河;《山海經》的山水,信則有,不信則無,像是經過些地方,可也像是夢遊;徐霞客,自駕遊的先驅,住沒網連著Airbnb ,他寫的到了哪兒不及寫怎麽到了哪兒的耐看。
長城,是景;擋住黃河出口不讓免費看母親河的牆,也是景;據說被拆了,這也是景。昨天小八臘子2有評論說,紐芬蘭是“不毛之地而已”,讀後有疑,真有能剃盡那無邊鬱鬱蔥蔥而致於無毛的神器?緊接著“文章寫得太做作”,倒是自己看了幾回的小景。
拄著拐杖,背著個不小的包。一個剛長成的姑娘胡蝶樣地圍著他忽前忽後,一會兒揀起一片葉子讓他看,一會兒湊近他咯咯地笑。老人不聲,也不隨著笑,可滿足到十分的情狀溢得一天一地。看如染,竟得頓悟。《老人與海》,吸引自己的是其中老人與那少年的段落,而不是他怎樣捕獲吞拿魚的描述。自己一直也不大明白。眼前所見,一下得到解釋了:這少年正是老人的另一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