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60)
2021 (381)
2022 (335)
2023 (302)
2024 (324)
清中葉以降,說是“變局”,其實就是一大哄。安大略湖離那兒遠到足夠容易看到看出這哄。
五四用嘴哄,辛亥用槍哄,理外理鋪開來組成國共兩黨哄。
魯迅“遵命”哄,瞿秋白哄不動還扯為什麽哄不動,鄭三發子白天哄,晚上還把哄記成日記回翻時單獨哄… 右派哄,“不要集體失憶”哄,《紅太陽怎樣升起》哄….
皺眉哄,憂憤哄,木心詩意哄,陳丹青爆粗口哄。
沒個正型。
回顧裏,張愛玲不哄。
親友裏,金磊怕哄,每每轉身,使見著她。這兩天看《小敏家》,周迅的好多地方好像她。
蕭功秦的文章讀了幾十行。詞宏意闊,話趕話,哪句熱嘈說哪句。就是個哄。有如“化悲痛為力量”,吊唁堂裏咚咚咚。
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自嗨。
“中國人,用筷子,吃狗肉”。德國人說中國人。現如今在北美則添上“他們怎麽什麽都吃啊?”
看到這些,聽到這些,真得很容易。
高華印象
常到宿舍來。好像也打橋牌。
一直都以為他是上海人,眼鏡很精致,沒下過農村的皮膚,看什麽都精精的。辨不出他口音裏的南京腔。
單獨站在一起過。站不久。不知道說什麽。彼此。
“未琢之玉”“我們在讀曆史,他們在寫曆史”,是聽他說過的整體話。沒覺得高明,倒會覺得挺老人頭的。
後來聽說他的話,“我們現在都是有身份的人了”,一聽就是他的話。接著就回想起,班上幾個年齡大的,都關心現代史,因為機會多。讀《紅太陽》時,覺得高華抓住機會。
碎片而已,夠不成什麽印象。也不想構成印象。
這兩天,聽到高華高華的,也閑說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