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明的核心區位於由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共同組成的中華大平原。中華大平原麵積達五十萬平方公裏,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為方圓五千裏之內最大的溫帶平原,比東亞其他所有的溫帶平原麵積加起來還大得多。
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為第二大溫帶平原。高山阻隔,天府之國具有了一定的封閉性。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天下大亂蜀先亂,天下大治蜀後治”的現象。但是,成都平原麵積隻有兩萬多平方公裏,與中華大平原相比要小很多,不足以對中華大平原構成真正的挑戰。實際上,四川盆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是中華文明在西南的基石。
第三大溫帶平原為珠江三角洲,麵積比成都平原還小,隻有一萬平方公裏,與中華大平原類似,也是衝擊平原。並且與中華大平原一樣,在航海時代,容易受到來自海上的攻擊。珠江三角洲是中華文明在南天的柱石。
既然中華大平原為方圓五千裏之內最大的溫帶平原,那麽,在方圓五千裏之內,有沒有對中華大平原構成威脅的地方呢?答案是,有。在亞歐大陸的腹地,是亞歐大草原。亞歐大草原為地球上最大的草原,從中國東北、橫跨中亞、一直綿延到歐洲。這塊綿延萬裏的草原,既是亞歐大陸腹地的大動脈,也是遊牧民族的天堂。
作為大動脈,發源於東亞的絲綢,通過由亞歐大草原組成的絲綢之路,一步一步到達了歐洲。發源於印度的佛教,通過亞歐大草原,一步一步傳到了中國。
而作為遊牧民族的天堂,亞歐大草原給周圍的文明造成了持久的壓力,其東端是與中華大平原一山之隔的東北平原。東北平原位於中華大平原的北方,橫跨溫帶與寒帶,麵積達35萬平方公裏,是唯一有實力挑戰中華大平原的地區。
東北平原山川秀美,土地肥沃,幾乎與中華大平原連成一片。隻是,延伸到海邊的一線山脈,把兩塊平原分割開來。東北平原雖然很大,但因為氣候寒冷,尤其是北部,冬天漫長,在沒有暖氣的古代,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去那兒定居。因此,雖然同樣是平原,人口密度要比中華大平原低很多。這也是雖然東北平原很早就進入了中國版圖,但經常弄丟了的原因。這塊平原對於沒有暖氣的農耕民族來說,真是雞肋。但是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就成了天堂。
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為逐草而居,寒冷的冬天並不可怕,大不了換個暖和點的地方。他們像大雁一樣,騎著馬,可以隨時遷移到溫暖的地方過冬。這塊平原是如此之大,足以為其上存在的任何文明提供強力的支持。也就不難理解,東北三省的省會全都位於東北平原之上。
實際上,長期以來,這塊土地作為中華文明的一支,就一直在頑強地挑戰著中原的主體地位。每當漢人將這塊土地統一後,一開始都是野心勃勃的開發,但是慢慢的這塊土地就沒人來了,回內地的多,闖關東的少。最後,隻有被流放的犯人才會來到這裏。人越來越少,大片肥沃的土地就被撂荒,成了草原。東北平原周圍高地上生活的遊牧民族,迎著茫茫的風沙,逐草而居。這塊荒無人煙的草原,就成了他們的天堂。他們像饑餓的孩子,盡情地吸吮著母親的乳汁而茁壯地成長。要不了多少年,他們就成了健壯的小夥兒,這塊土地也就成了他們的地盤。
三國時,曹操的北擊烏桓,就指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一個部落。發源於這塊土地上的還有東胡、鮮卑、契丹、蒙古等一個個深刻影響了中國曆史的部落。發源於這塊土地上的朝代有遼朝、金朝、清朝。包括元朝,也是在吞並了這塊土地後才接著向四周擴張的。 中國曆史上強大的朝代,如漢唐,都是在統一這片土地後而變得真正強大的。中國曆史上較弱的朝代,如宋明,都是在與這片土地的內耗中磨沒了精力。東北平原與中原是如此近,近得隻隔一條窄窄的山脈。又是如此遠,這條山脈像一堵密不透風的牆,有效地把兩大平原隔了開來。實際上,在這條山脈上還人為地又加了一堵牆,這就是長城。穿過這條窄窄的山脈,到牆的另一邊去享受溫暖的陽光,就成了東北平原上人們的心願。尤其在遇到特別寒冷的冬天,遊牧民族被凜冽的北風吹到這堵牆下而瑟瑟發抖時,翻過這堵窄窄的牆去就成了一種生存的方式和民族的尊嚴。抵禦侵略,保家衛國也成了牆另一邊人的生活方式。於是,關於這堵牆的故事,就成了幾千年來中華曆史的主軸。而生活在中華大平原上的人們,也意識到了牆外對手的強大和這堵牆的重要性。牆邊的一塊地方,就成了中國的首都北京。
在中華文明缺乏外部競爭的情況下,東北平原當仁不讓成為了中原的陪練。這個陪練的作用,拿人來做比較的話,就好比惠子與莊子的關係。
莊子說話,語帶機鋒,常常拿惠子開涮。
如,莊子和惠子過河,看見河裏有魚在遊泳,
莊子說:“你看,魚兒遊得真快樂”。
惠子反駁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麽知道魚兒遊得快樂不快樂。”。
莊子於是得意洋洋地對惠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麽知道我不懂得魚兒遊得很快樂?”
在莊子的一個個故事中,惠子就好似一個冥頑不化的笨蛋,經常被莊子拿來作為諷刺的對象。在惠子死了以後,莊子卻悲痛欲絕,說“惠子死了,再沒人有那個水平與我對話了”。隻有莊子才明白,之所以自己能常常說出語帶機鋒的話,是因為有惠子這個高水平的陪練。
東北平原雖然總體實力不能與中原抗衡,又離中原近,難以保持長久獨立。但是,在適當時機下,東北平原多次發揮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
東北平原這個陪練當得很稱職,甚至還多次入主中原。當這兩大平原聯手時,東亞大陸上,就再也沒有能抗衡中華文明的力量了,盛世也就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的幾大盛世,漢初盛世、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和康雍乾盛世,莫不是在兩大平原的統一下實現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把兩大平原分隔開的那堵牆終於變薄,甚至消失了。兩大平原真正的連為了一體。現在,作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將一起麵對來自外部的挑戰。
航海時代的來臨,中華文明遇到了曆史上不曾有過的來自域外的壓力。這種壓力,終將轉化為中華文明向前發展的動力。
在平原周圍的丘陵、山地,雖然也有人居住,但人口不如平原密集。並且隨著山勢的增高,人口密度也降得更多。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人口就變得越發稀少了。
因此,在中華大平原周圍五千裏之內,不存在能保持長久獨立,並支撐龐大的人口而足以挑戰中華文明的地區。在中華大平原的周圍,地勢由近及遠,依次升高,形成眾星拱月之狀,為中華大平原提供了有效的緩衝區,這也進一步確定了中華大平原在東亞的中心地位。幾千年來,在10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近一半左右的人都生活在50萬平方公裏的中華大平原上。在此平原上的文明,因此也對周圍其他文明形成了絕對優勢。這一優勢是如此顯著,以至於曆經腥風血雨而5000年來一脈相承。這種優勢由此確立中國文化的同心圓結構。這種同心圓結構,既提供了外圍與其他文明交流的機會,又保證了內核的相對穩定。外圍與內核的相互影響又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變化。外圍對內核的影響有“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內核對外圍的影響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這種獨特的同心圓結構,有效地保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巍然不倒。在周邊各族對圓心虎視眈眈的時候,這個同心圓結構,像一層層盔甲,在一次又一次殘酷的戰爭中,都使中華民族重新站了起來。不像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後,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土著竟淪為了賤民。也不像希臘,核心地位被羅馬取代,居於小島,而在歐洲淪為三流國家。也不像羅馬,被日耳曼人趕到了一隅,而在歐洲淪為跟班。也不像埃及人,喪失了自己的文明,看不懂古代的文字,也不懂古代的技術。以至於,有人甚至都懷疑埃及人建不了金字塔,說什麽是外星人建的。西亞巴比倫文明的主體民族蘇美爾人就更不必說了,都不知到哪裏去了。
中華文明的同心圓結構,發源於東亞獨特的地理環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又進一步反映在中國的政治組織、家庭結構、甚至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的一家一戶都是個同心圓,家這個同心圓又是國這個同心圓的一部分。中國人的家國觀念,對長輩的尊敬,對祖先的崇拜,都與這個同心圓有關係。對中國人來說,對一個外人最高的認可就是看作一家人。判斷是不是一家人,就成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隻要是一家人,就一切都好說。“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啊,三教原來是一家呀。在一家這個最高準則下,儒釋道三教在中國和睦相處,互相之間的差異也被淡化了。中國人對家的感情是如此強烈,即使天主教到了中國,也開了例外,允許祭祀家裏的祖先。
反觀其他文明,從來就沒有這種家的觀念。所以即使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真的發源於一家,合稱亞伯拉罕諸教,但互相之間也不認同,認為隻有自己信的才是獨一真神。幾千年來,互相之間為了誰是真正的獨一而鬥得你死我活,完全不顧互相之間的共性。亞伯拉罕諸教之間的鬥爭,也就成了西方曆史幾千年來的主軸。這些鬥爭包括基督教與穆斯林的鬥爭、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鬥爭、猶太教與穆斯林的鬥爭、新教與天主教的鬥爭,以及基督教與摩門教的鬥爭等等不同教派之間的鬥爭。
這種根植到每一個中國人骨髓裏的同心圓結構,有力地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在不同曆史時期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在各種危急關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