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夢

本書通過描述一個家庭一百多年來五代人的經曆,刻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並對社會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思索。
正文

原創長篇小說《芥子夢》第六回 宇宙之門(中)

(2020-01-17 20:23:38) 下一個

科門第四:墨子、歐幾裏得、伽利略、牛頓、達爾文   東方值日:祖衝之

第一位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作為《墨子》。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和軍事家。在哲學上,他提出了兼愛、非攻、節葬、節用等觀點。在科學上,他在光學、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重大貢獻,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邏輯體係。

“小孔成像”。

這是墨子和他的學生在兩千多年前做的一個光學實驗。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牆與物體之間,牆上就會形成物體的倒像。通過這個實驗,墨子驗證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發明風箏”。

墨子用三年時間研製出了風箏。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比空氣重的飛行器,其飛行原理與飛機類似。風箏中所蘊含的深刻的空氣動力學原理,也隻有對力學有深刻洞察的墨子在兩千年前可以認識到。“力,形之所以奮也。” 這是墨子在兩千年前對力的定義,即,力,可以使物體運動。墨子發明的風箏,一直到元朝時期,才傳入了歐洲,並最終傳入美國,啟發了飛機的發明,從而使人類進入了飛行時代。

墨子的科學思想,可以從 “墨子救宋”中與魯班的交鋒看出一斑。

魯班為楚王發明了很多攻城的器械,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就急忙從齊國趕到了楚國,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勸說魯班不要攻打宋國。經過一番勸說,魯班無話可說,就對墨子說:“我沒什麽意見,但是攻宋是楚王的意思。楚王要攻宋,我不能不攻”。

於是兩人麵見楚王。楚王說:“攻城器械已經造好了,哪能半途而廢呢?”

墨子說:“你造好了攻城器械,我也有守城器械。你的攻城器械打不過我的守城器械,不是勞而無功嗎?”

於是在楚王麵前,魯班與墨子兩個人就比試起來。結果,魯班所有攻城的方法都用盡了,還沒有打敗墨子。巧匠魯班,遇到了科學家墨子這個強大對手。

魯班不高興了,就說:“我有個好方法,一定行,但我不能說。”

墨子也說:“我知道你說的是什麽好辦法,但我也不能說。”

情況發展到這裏,就很有意思了。墨子能想到這一步,體現了墨子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這一步是什麽呢?連坐在旁邊的楚王都猜不出來。

於是,坐在一旁的楚王,看著魯班和墨子兩人說話都隻說半截,弄得一頭霧水,就問是怎麽回事?

墨子說:“他的意思就是唯有我能打敗他,如果將我殺了,天下就沒人能破解他發明的攻城器械了。”

楚王問魯班:“是這麽回事嗎?”

魯班聽到這裏,無可奈何地點了點頭。

墨子接著說:“可是,我已經將我的守城方法教給了我的三百弟子。他們正在幫著宋國守城呢,你就是殺了我也沒有用。”

楚王聽到這裏,知道沒有勝算,隻好將墨子禮送出境,打消了攻宋的念頭。

如果說墨子的科技能力使得魯班無話可說的話,那麽,墨子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是自己能從楚國全身而退的關鍵。

墨子對楚王說將守城方法教給了三百弟子,並非是嚇唬人的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傳授。在《墨子》一書中,就有十一篇講的是如何守城。例如,墨子講到了利用聲音的傳播來守城的方法。在守城時,為了防禦敵人挖地道,可以沿著城牆每隔一定距離挖一口井,裏邊放上一個甕,在甕口繃上牛皮,讓人趴在甕上聽。這樣,遠處敵人挖地道的聲音就會放大到牛皮上,從而聽得一清二楚。遇到這樣的對手,難怪巧匠魯班也無可奈何。如果說,《孫子兵法》是兵家進攻的經典的話,那麽《墨子》中就包含了兵家守城的經典,而這些守城方法,體現了墨子非攻的和平主義思想。

墨子的邏輯體係,在《墨辯》中有詳細的闡述。該邏輯體係以故、理、類三物論為代表,與古希臘的三段論、古代印度的三支論,合稱為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係。

第二位歐幾裏得,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著有《幾何原本》。

兩千多年前,歐幾裏德建立了平麵幾何的公理體係,提出了五大公理。

歐幾裏德第一公理:由任意一點到任意一點可作直線。

歐幾裏德第二公理:一條有限直線可以繼續延長。

歐幾裏德第三公理:以任意點為心及任意的距離可以畫圓。

歐幾裏德第四公理:凡直角都相等。

歐幾裏德第五公理:同一平麵內一條直線和另外兩條直線相交,若在某一側的兩個內角的和小於兩直角,則這兩直線經無限延長後在這一側相交。

歐幾裏德通過這五大公理,得出了一係列的定理和推論,從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數學邏輯體係。

值得一提的是歐幾裏德第五公理,該公理又稱平行公理。對於這個公理是否獨立的問題,人們爭論了兩千年,並由此敲開了非歐幾何的大門。愛因斯坦推導相對論所用的黎曼幾何,就是非歐幾何的一種。

第三位伽利略,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

“用數學研究科學”。

在伽利略以前,科學與數學並沒有多大聯係。實際上,科學與哲學和宗教的聯係在當時更大一些。而伽利略認為數學是研究科學的利器,堅信選擇得當的數學證明可以用來探索任何牽涉到定量性的問題。以數學為工具,伽利略定義了距離、速度和時間的關係,並指出拋射體的軌跡並不神秘,而是可以用數學方程表達的拋物線。

數學作為科學研究的強大工具,從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見一斑。如果說牛頓力學是靠數學和實驗結合起來而出現的話,那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完全是靠數學推導出來的。難怪,愛因斯坦稱伽利略為“現代科學之父”。

“不輕信權威,注重實證”。

伽利略無視權威,注重科學實驗,並且願意根據觀察結果來改變想法。伽利略通過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到有四顆衛星在以木星為中心旋轉。盡管這一觀察結果與當時盛行歐洲的地球中心說相悖,但伽利略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伽利略通過數學和實證的研究方法,將科學從哲學和宗教中分離了出來。數學和實證,也成為了後來的科學家進行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

第四位牛頓,偉大的物理學家,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萬有引力定律”。

揭示了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讓日月星辰從神話現象變成了客觀事物。

 “牛頓三定律”。

一、慣性定律。

二、加速度定律。

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這三大定律,揭示了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

第五位達爾文,偉大的生物學家,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進化論。

“人不是上帝造的,而是從古代的類人猿進化來的”。這個觀點,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一自然選擇規律,不僅影響了科學界,影響了宗教界,也影響了哲學界。對人類的知識結構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也再一次說明了“人從哪裏來”,是一個巨大的命題。

東方值日祖衝之,中國南北朝時期偉大的科學家。

祖衝之最著名的成就是將圓周率的值精確到了小數點後第七位。這一成就領先世界其他文明一千年,為中國古代智慧的高峰。祖衝之還計算出一年的長度為365.2428日,與現代科學觀測所計算的一年長度365.2422日隻差50秒。不僅如此,祖衝之還推出了球的體積公式 

祖衝之的著作《綴術》有五卷,為一部內容極為精采的數學教科書,為唐朝官辦學校的算學科教程。需要四年的時間才能學懂,但因為與四書五經相差太大,很多學官看不懂,到北宋時這本書竟然失傳了,一起失傳的還有祖衝之著的其它書籍。

中國人可以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輩子去鑽研四書五經,但不肯用四年時間去學習《綴術》,不能不說是中國曆史的悲劇。古代中國,祖衝之是登上數學領域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

孔子說過,“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在祖衝之之後的數學領域,由於聰明的中國人都擠破腦袋爭著當官去了,登上東山的寥寥無幾,登上泰山的鳳毛麟角,就別提登上珠穆朗瑪峰了。

“願聞顯據,以核理實;浮詞虛貶,竊非所俱”,祖衝之重視證據,不懼流言的精神,實為後人之榜樣。

諺曰:“杜門是隱藏之門,用於躲災避難。科學的目的就在於此,躲災避難,趨吉避凶也。同理,不懂科學,就無法躲災避難。故科為杜。杜為巽,巽為四”。故科門第四。

 

真宮第五:芥子見其內無人,故暫將其略過,乃直奔下一門。

 

文門第六:羅貫中、李白、紫式部、莎士比亞、歌德  東方值日:陸遊

第一位羅貫中,元末明初人,著有《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本章回體長篇小說,為文學巨著,兵家經典,史學寶庫,演義第一。《三國演義》與其他巨著相比,也是最深入人心、流傳最廣的書。

因為《三國演義》的存在,一個中國人哪怕就是沒上過學,都能學到很多文化。在婦孺皆知的一個個精彩的《三國演義》故事裏:“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勇”全包括了。中國的四大名著,如果說《水滸》是大俗,《紅樓夢》是大雅,《西遊記》是不俗不雅的話,《三國演義》則是雅俗共賞。

《三國演義》作為一本雅俗共賞的書,既發揚了傳統文化,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中華文化的普及方麵,居功至偉。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羅貫中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周期性。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句描述諸葛亮出場時說的話,為羅貫中這位文學巨匠大智大慧的真實寫照。

據說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認識了施耐庵,非常讚同施耐庵“寫書勸世”的主張,於是兩個人在一起著書,分別寫成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兩本巨著來教化世人。兩本書合稱為“忠義英雄傳”,至此,“忠義”也就在中國紮下了根。

第二位是李白,中國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既然生下來了,就肯定有用處。多麽自信的表述。後世薩特的存在主義所推崇的“存在即合理”,大概就是出於這樣的自信。

“安能折眉彎腰向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又見一個我字,點出了李白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李白不肯向權貴折眉彎腰,活出了個人的灑脫,也活出了個人的精彩。

考慮到中國的各種陋習,一個很大的陋習就是折眉彎腰,向活人磕頭。向神磕頭,向逝去的先人磕頭,都好理解,但是向一個活人磕頭,就難以理解了。

同樣都是人,就因為官階不同,小官就該向大官磕頭?陶淵明不肯磕頭,失去了五鬥米,得到的是尊嚴。在歸隱回家後,陶淵明作為田園詩人的鼻祖名垂青史,而那個耀武揚威非讓陶淵明磕頭的督郵呢,就像一個小醜一樣留在了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中。雖然他的官階比陶淵明大,可是又有誰知道他的姓名呢?

李白也不肯磕頭,以自己詩仙的尊嚴,發出了具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怒吼,然後掛冠而去。

當一個活人向另一個活人磕頭時,也就喪失了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的人格,何來獨立的精神?隻是不知還有多少人,依然在權貴麵前折眉彎腰。

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首推唐詩宋詞。以李白和杜甫為代表的唐代詩人,通過朗朗上口的詩歌和特立獨行的人格魅力,幾千年來一直存活在人們心中。

第三位是紫式部,日本女作家,著有《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成書於中國北宋時期,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民族意識,即見物而生悲哀之情。這種物哀的意識,深深地烙在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上。紫式部,作為一個作家,塑造了一個民族的性格。

“豔陽高升,原野上的朝露很快便了無痕跡。源氏痛感人生如夢,像朝露一般,愈加萬念俱灰。”這句話很像曹操寫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芥子想,難道日本人與中國人一樣,也有“出世”的思想?

第四位是莎士比亞,英國劇作家,著有《哈姆萊特》。

 “人是一件多麽了不起的傑作!多麽高貴的理性!多麽偉大的力量!多麽優美的儀表!多麽優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麽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麽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在神學籠罩的社會環境下,莎士比亞通過膾炙人口的戲劇展現了人的偉大。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通過這句話,莎士比亞大聲地說出了“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第五位是歌德,德國作家,著有《浮士德》。

“誰要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在這裏,歌德說出了成功的秘訣。

“一個人隻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製的。”說明自由並不是為所欲為,自由與受限是一對雙胞胎。歌德對自由的認識竟然是如此深刻。

東方值日陸遊,南宋著名詞人。

陸遊文武雙全,一心報國,收複中原。無奈朝廷苟安,奸臣當道,一腔熱血,幾番碰壁。陸遊也從一個熱血青年蹉跎成了一個耄耋老者。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一個僵臥在床的老頭子,也不受朝廷重視。快要死了,明知道萬事皆空,卻念念不忘收複中原。盼望在自己死後,在祭祀時可以收到好消息。這是一種什麽樣的精神?有人說這是一種愛國主義精神,其實這就是華夏魂。

諺曰:“倉頡造字而鬼神夜哭,可知文實有開辟鴻蒙之功效也。故文為開。開為乾,乾為六”。故文門第六。

 

哲門第七:孔子、亞裏士多德、笛卡爾、孟德斯鳩、馬克思  東方值日:王陽明

第一位孔子。

“有教無類”,無論是什麽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當受教育成為貴族的一種特權,當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被視為理所當然,當“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成為共識時,孔子使平民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機會。至此以後,不知有多少平民子弟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多麽簡單明了的道理。如果每個人在做事情以前都能這麽考慮一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將會容易得多。

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仁政”,一生碰壁無數,周遊立國而幾番斷糧。最終眼見大道難行,遂回家專心著書,寄望於後世。其言行被弟子們結集為《論語》。在孔子逝世後的五百年,其學說終於得到了認可,並一直影響到今天。

孔子不愧是聖人,有詩為證。

《孔子頌》

中華有聖人,姓孔名為丘。

聲名齊堯舜,德行比周公。

虛心不恥問,才高無人及。

仁義禮智信,忠恕且孝悌。 
有教但無類,貴賤皆可學。 
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

周遊列國中,欲將乾坤扶。
大道不可行,歸家專著書。

開口講道理,提筆作文章。
博聞定《詩經》,大義著《春秋》。 
高山需仰止,景行若行止。
偉哉孔夫子,萬代為師表。

第二位亞裏士多德,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石頭落地、羽毛飛揚有規律可循,與鬼神無關。” 當人們將石頭落地、羽毛飛揚這種事情歸結於鬼神時,亞裏士多德第一次從石頭和羽毛的物質屬性出發,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裏士多德推崇真理,將真理看得比老師還重的精神,給後人插上了追求真理的翅膀。

而中國自古有“天地君親師”的層層權威。最高的權威為天地、再次為君王、再次為父親、再次為老師。對每個人,要求先從順從老師做起。而對於比老師更權威的父親,當然也得順從。而對於比父親更權威的君王,當然更得順從。這麽下來,老百姓就在思想上完全被君王控製,成了君王的奴隸。哪怕君王的話不對,也不敢反駁。至於追求真理,則完全就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了。

“因為月食時大地在月麵上的影子是圓形,所以大地應該是球形。”兩千多年前,亞裏士多德給出了有史以來大地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證據。考慮到亞裏士多德之後的很多年,地球上絕大多數人還依然認為“天圓地方”,月食是“天狗吃了月亮”,不能不說亞裏士多德真是了不起。當然,也有人會問,知道大地是球形又有什麽用?實際上,在亞裏士多德得出這個科學結論後,也不知道有什麽用處。在亞裏士多德去世後的一千八百年,哥倫布懷著“大地是球形”的堅定信念,向西航行,想到達東方,結果卻發現了美洲大陸,大家才意識到這個結論真是太有用了。

“是什麽說不是什麽,不是什麽說是什麽,這是假的;是什麽說是什麽,不是什麽則說不是什麽,這是真的。”多麽簡單明了的道理。可惜的是,這個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卻不容易。縱觀大千世界,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等造假的情況層出不窮。以至於,假到極致,就成了紅樓夢中所描述的那樣:“假作真來真亦假,無到有是有還無”。假的被當成了真,真的反而被認為是假的。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

亞裏士多德是個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影響了包括物理學、生物學、邏輯學、化學等諸多學科。他的博學,在當時就很出名,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在亞裏士多德的學生中,最著名的就是征服了半個亞歐大陸的亞曆山大大帝。

亞裏士多德不愧是聖人,有詩為證。

《亞裏士多德頌》
希臘有聖人,亞裏士多德。
博學又多聞,詳察且深思。
上知天文學,下曉地理情。
中知動植物,內知人身心。
理化皆精通,醫藥辨得清。
政經了於胸,哲學通古今。
萬事皆存疑,來由細推敲。 
行事不盲從,一生唯求真。
壯哉斯聖人,亙古無出右。
生為帝王師,死亦美名揚。
千秋萬代後,星轉鬥亦移。
唯有浩然識,後人來瞻仰。

亞裏士多德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成就,很像中國的墨子,二人不僅是哲學家,還是科學、邏輯學等諸多領域的開辟者。

遺憾的是,雖然亞裏士多德的學說在西方非常受重視,並且啟發了後來的科學家。但是,墨子的學說在漢朝以後卻被禁止了。

中國沒有亞裏士多德,所以幾千年來一直不知道“大地是球形”這個在歐洲婦孺皆知的科學結論。

歐洲沒有墨子,所以幾千年來一直沒有發明風箏這個中國兒童經常玩的飛行器。

有人說,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事情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還舉例子說,即使沒有達爾文,華萊士也會發現進化論。即使沒有牛頓,萊布尼茲也同樣會發明微積分。

亞裏士多德與墨子的例子卻從另一個方麵說明,很多事情看似必然,其實也是偶然的。人類社會如果沒有這些巨人們的推動,在很多方麵都可能會裹足不前。這些人類的巨人,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第三位是笛卡爾。

出生於中世紀的笛卡爾被稱為現代哲學之父和近代科學的始祖。

在數學上,笛卡爾開創了解析幾何,直角坐標係被稱為笛卡爾坐標係。

在物理學上,笛卡爾發現了動量守恒定律。

在哲學上,笛卡爾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心物二元論,認為人是由精神與物質兩部分所組成。

笛卡爾還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其後的哲學家如休謨、康德等都受到了笛卡爾的影響。

“我思故我在”,我會思考證明了我的存在。如果我不存在的話,我也就不會思考了。將大腦會不會思考提到個人存在與否的高度,笛卡爾是有史以來的第一人。由此,笛卡爾主張對每件事情都用懷疑的精神來進行思考,除了清楚明白的觀念外,絕不接受其他任何東西。

“我們應該時常進行徹底的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任何東西。”笛卡爾對任何事情都不感情用事。一個事物即使一時正確,難保未來不會發生錯誤。即使此處正確,難保在別處依然正確。笛卡爾的這種普遍懷疑精神,將人從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開創了理性主義的先河。

第四位孟德斯鳩,現代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三權分立”。

縱觀人類曆史,是一部血腥的對權力的爭奪史。篡位、政變,古今中外可謂屢見不鮮。如王莽為了篡位,就毒死了一個皇帝,廢了一個皇帝。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分配,從而給國家帶來持久的和平,困擾了人類幾千年。

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以法治為核心,將國家機構分為立法權、執法權和司法權三部分。三部分合則為一體,分則為三足。一體就是法治,三足就是製衡。

立法權,是製定法律的權力。這個權力歸於立法機構。

執法權,又被稱為行政權,是執行法律的權力。執行的是立法機構所製定的法律,並且根據立法機構製定的規則來執行。

司法權,是以法律為準繩進行審判的權力。執法機關抓到罪犯以後,由司法機關以法律為準繩進行審判。在社會出現爭議的情況下,由司法機構進行裁決。

如果權力分配不好,別說實行民主,就是國家的存亡都可能是個大問題。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實行過民主製度。這些製度沒有延續下來,其根本原因就是權力的分配問題沒有解決好。三權分立學說,為民主在現代的實踐提供了堅強保障,直接影響了《美國憲法》、《法國憲法》和《普魯士憲法》,將眾多傳統的君主國家轉變成了現代民主國家。如果說牛頓拉開了現代科學的序幕的話,那麽孟德斯鳩則拉開了現代國家的序幕。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力”。作為現代法學理論的奠基人,孟德斯鳩對自由的定義也非常令人深思。

第五位馬克思,創立了共產主義學說,設想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就像一聲振聾發聵的吼聲,不知讓多少人心驚膽顫,也不知讓多少人突然之間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是赤貧者的覺醒,是無產者的覺悟,是賤民的救星,是一切被壓迫者的希望,卻是為富不仁者的夢魘。共產主義學說,使任何一個正常社會都不可能再忽視窮人的利益。

共產主義在現實中的魅力,就是要照顧窮人利益的問題。因為,當窮人無法活下去時,肯定會想到劫富濟貧,自然會希望財產公有,按需分配。如果說,慈善是富人與窮人的契約,是財富在階層之間轉移的文明方式的話。那麽,革命,就是窮人被逼上梁山之後的無奈之舉,是財富在階層之間轉移的野蠻方式。那麽,鼓勵慈善、扶助窮弱的法律,就是財富在階層之間轉移的最佳方式。

“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可發展成共產主義社會”。這句話,是馬克思提出的最深刻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句話。不知有多少國家,看到了馬克思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卻忘了馬克思的忠告而不顧一切地想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結果栽了大跟頭。

東方值日:王陽明,心學。提出了與程朱理學截然不同的一種哲學。

“世界即我心,我心即世界” 開始了中國人從程朱理學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的思索。擺脫理學的束縛,聽從心的召喚,心學,在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諺曰:“驚恐後而慕哲理。故哲為驚。驚為兌,兌為七”。故哲門第七。

因本回篇幅較長,故分成了三次介紹。上次介紹了宇宙之門中的曆史、宗教、君王三門, 這次介紹了科學、文學、哲學三門,下次將介紹工程和商業兩門並作總結。請大家關注 微信公眾號“芥子夢”(微信號:j-zi-m) 或者 收藏本書網址 www.jiezimeng.com  及時跟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