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夢

本書通過描述一個家庭一百多年來五代人的經曆,刻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並對社會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思索。
正文

原創長篇小說《芥子夢》第十回 人性之辯

(2020-06-05 19:05:46) 下一個

說到這裏,我們討論一下人性的問題。人性本身是善的還是惡的?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通過教化可以保持善心。如果沒有教化,這種善心就會喪失。“苟不教,性乃遷”。推而廣之,孟子將仁、義、禮、智、信俱認為是人的本性。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之初,性本惡”。人都是餓了就得吃飯,冷了就要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喜歡對自己有害的事情。這是人生來就有的特性。不需要教育就有的。英明的大禹和殘暴的後桀在這一點上都相同。通過教化,人性可以從惡變善。

盧梭認為人性本善。人生而稟賦自由、理性和良心,這自由、理性和良心便構成善良的天性,隻是由於私有製和文明汙染才導致人性出現惡的方麵。而自然狀態下,即私有製產生之前的原始社會裏,人完全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完全受自然控製,沒有道德的約束,沒有理性的參與,也沒有善惡的意識。這種無意識狀態產生了人類整體的善。因為在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基於此,他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製、暴政。

馬基雅維裏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是自私的,追求權力、名譽、財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與人之間經常發生激烈鬥爭,為防止人類無休止的爭鬥,國家應運而生,頒布刑律,約束邪惡,建立秩序。

孟子、荀子、盧梭和馬基雅維裏,為分處東方和西方的四大哲學家。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了爭鋒相對的結論。不約而同,他們都認為後天的教育和社會的約束至關重要。

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如果好德是善,好色是惡的話,在孔子看來,人性中善惡兼有,惡的成分可能還要多一點。

黑格爾說:“人們以為當他們說人性本善時說出了一種偉大的思想。但他們忘記了,當他們說人性本惡時說出了一種偉大得多的思想。”黑格爾也認為人性善惡兼有,不過很多人認識不到人性本惡的一麵罷了。

因此,認為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都是片麵地看問題。綜合來看,則人性是善惡兼有,這種善惡不僅發軔於人之初,而且伴隨於人之始終。

通過宗教,可以鼓勵人善的成分,丟棄人惡的成分。通過教化,可以增加人善的成分,減少人惡的成分。通過法律,可以發揚人善的成分,遏製人惡的成分。通過道德,可以拔高人善的成分,壓低人惡的成分。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會有各種手段,鼓勵人心向善。一個汙濁的社會風氣,亦會有各種方式,引誘人心向惡。

所有的一切措施,隻能增減善惡,並不能消滅善惡。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善人還是可能變成一個惡人,一個惡人也可能變成善人。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曹操在京劇中是有名的白臉奸臣,但他並非天生就是個奸臣。其小時候春夏讀書,秋冬射獵,無非希望以後能當個郡守,然後好好地治理一方,獲得一個好名聲。後來因為黃巾起義,曹操響應國家號召,參了軍,其夢想是立功封侯,如果死後的墓碑上提著“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則心願已了。後來董卓亂政,天下大亂,曹操興兵討董卓,也不過隻有區區幾千人而已。後來袁紹想稱帝,曹操討伐袁紹,竟然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贏了。曹操打敗袁紹後,才有了一爭天下的資本和野心。從曹操人生的發展曆程來看,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奸臣的。一開始,他是個勤奮上學的青年,希望當個好官,能為漢室建功立業。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他也一步步地從漢朝的守護者變成了漢朝的掘墓人。如果說維護漢室是善,消滅漢室是惡的話,曹操一開始是有善的成分的,是時世將其善的成分一點點減少,惡的成分一點點增加。故,曹操的命運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看來,曹操是忠還是奸,與時世有很大關係。一個好的時世,能讓曹操這種有才華的人心無旁騖,為國效力。一個壞的時世,則讓包括曹操在內的很多人走上爭權奪利之路,國家利益就顧不過來了。

人心善惡,有時隻是一念之間。

一個壞人認識到自己的惡行,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為其人性中本有善的成分。

一個好人在一念之間,可能犯糊塗,從而釀成千古大錯,因為其人性中本有惡的成分。

吳三桂累世忠烈,文武全才,鎮守三海關,做了一輩子忠臣,但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從而一念之間將自己變成了漢奸,也將自己列入了“貳臣傳”。

明代太監劉瑾,號稱“八虎之首”,壞事做絕,但歪打正著做了一件好事,於是在京劇《法門寺》中被人稱頌。

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什麽呢?俗話說的好,止於至善。至善,就意味著沒有一點惡。這是很難達到的。既然達不到,那就說明還有惡在裏邊。要想人心向善,所有向善的舉措都不能鬆懈,一旦鬆懈,就可能前功盡棄,有詩為證。

《放言五首之三》(唐)白居易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簒時。

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周公主政時,功高震主,很多人都懷疑他是要篡位的奸臣。

而王莽當丞相時,謙恭有禮地就像聖人一樣,沒有任何人預料到他後來會篡位。

如果當時他們就死了,那周公可能就會留下奸臣的嫌疑。但是,周公不僅沒有死,還好好地活著,終於以自己的心血換來了國家安定團結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周公毅然歸政成王,也使人們沒理由再懷疑周公的忠誠。

而王莽呢,也沒有死,不僅沒有死,而且還好好地活著,終於費盡心機掌握了朝政大權。在這種情況下,王莽篡了位,自己當起了皇帝。也使人們看清王莽是個老奸巨猾的奸臣,以前的一切都是裝的。

周公,兢兢業業,一生追求向善。如果他在功成名就後想篡位,可謂易如反掌,但他沒有這麽做,也終於完成了自己人格的升華。

王莽,一生小心翼翼,但是在最後關頭沒有能管住自己的惡意,也就落下了奸臣的罵名。

因為人性天生既有善的成分,又有惡的成分。所以,人任何時候都不可放鬆自己的修養。一旦放鬆,好人甚至就可能變成惡人。

曾子,人稱宗聖,仍要一日三省。提升善念,摒除惡念。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也是一日三省。

人性善惡兼有圖

那麽萬善歸真的善指的是什麽呢?既然人性善惡兼有,那豈不是惡也歸真?確切地說,萬善歸真裏的善不是指具體的人,而是指所做的事。隻要做的是善事,周濟窮人也好,發展科學也罷,都屬於真理的範疇。而對於一個人來說,也是看他做的事是善事還是惡事,從而來判斷其人的善惡。

當然,如果一個人的心向善,那善的成分就多一些,做善事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如果一個人的心向惡,那惡的成分就多一些。但也別忘了,善人亦有惡處,惡人亦有善處,一人是善是惡,唯有其人自知。別人看著,都是人心隔肚皮,能做到的至多隻是蓋棺定論而已。但蓋棺果真能定論乎?未必。要想客觀的評價一個人,隻能靠這人所做的事情和時間的檢驗了。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麽要倡導向善呢?蓋因人活在社會中。人心向善,可以提高別人的存活幾率,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存活幾率。俗話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人心向惡,降低了別人的存活幾率,也就降低了自己的存活幾率。當你對別人舉起屠刀的時候,其實也為自己挖好了墳墓。你以為自己聰明,可別人也不傻。所以,最終傷害到的可能還包括自己。人人向善,則人人存活。無人向善,則無人可活。故,人心向善,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結果。

行文至此,我們以下邊的三字經對本文做一下歸結。

人之初,有善惡,人之少,善惡分。

人之壯,善惡顯。境不同,顯或變。

畫皮易,畫骨難。人與人,隔肚皮。

善或惡,人自知。如飲水,知冷暖。

諸宗教,諸道德,揚善心,抑惡念。

諸教化,諸法律,增善因,減惡果。

人之性,善惡兼。善與惡,一念隔。

聖人身,日三省。凡夫子,不稍懈。

欲知後文,且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