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協定,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
簽訂方美國、英國和蘇聯,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雅爾塔協定全稱為《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在雅爾塔會議後簽訂,瓜分了戰後遠東勢力範圍。雅爾塔會議(又稱克裏木會議)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取得勝利之際在黑海北部的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製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秘密首腦會議。
參加這次會議的國家首腦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圖中]、溫斯頓·丘吉爾(英國)[圖左]和斯大林(蘇聯)[圖右]。
在戰時(1939~1945)被解放的歐洲國家應舉行民主選舉。4月在舊金山進行就聯合國成立的會議。聯合國的組織方式基本被確定,聯合國安理會的主意被采納。美國, 英國同意當時屬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獨立的聯合國成員。
德國被分裂,德軍被解散,德國不準再擁有軍隊。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條件”。德國應該被分裂為同盟國家的占領區。法國也應該有自己的占領區,應該成為同盟國對德國控製委員會的一員。
德國應該為“它對同盟國在戰爭中造成的損失”承擔戰爭賠款。戰爭賠款可以以德國國家資源(機器、船隻、企業所有等)、一段時間內應該支付的償款或勞動力的方式賠償。美國和蘇聯達成協議償款總額為約220億美元。英國認為在當時償款總額還無法估計。
戰爭罪問題被暫時擱置。
在波蘭,一個“廣泛的民主臨時政府”應該“盡快進行自由的和不受他國控製的、全民的和秘密的選舉”。
在南斯拉夫,一個保皇黨和共產黨的聯合政府應該被建立。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蘇聯向日本宣戰。其報酬是蘇聯獲得庫頁島、千島群島以及其對大連、旅順及其鐵路連接的控製。
關於意大利—南斯拉夫、意大利—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伊朗以及土耳其管理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海峽使用的問題被暫時擱置。
曆史背景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各個戰場的反攻都取得了巨大勝利,捷報頻傳,德日法西斯全麵潰退,失敗已成定局。
在東線蘇德戰場上,1944年底蘇軍已將德軍逐出蘇聯,以排山倒海之勢打出國境,開始了解放東歐各國的作戰。1945年初,蘇軍在東歐各個戰場奮戰。1月17日,解放了滿目瘡痍的華沙城,19日,解放了羅茲和克拉科夫,打開了通往柏林的道路。元旦時發動猛烈攻勢,經過近3個半月的浴血奮戰,解放了布達佩斯,殲滅和俘獲全部被圍敵軍,隨即向西方挺進。與此同時,蘇軍解放了斯洛伐克東部和中部的大部分領士,並向捷克斯洛伐克工業中心威斯特拉發和布臘提斯拉伐進軍。蘇軍還與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配合解放了其首都貝爾格菜德。1945年1-2月,蘇軍共殲滅納粹德軍69個師和10個旅,解放了德國東部、波蘭全境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地區,正在向德國柏林挺進。
在西方盟軍開辟的第二戰場上,1944年冬,美英把軍隊投入第一線,解放了法、比、荷等國,並通近齊格菲防線。12月16日,德軍統帥部為扭轉局勢,在西線阿登地區發起了代號為“萊茵河衛兵”的大規模反撲,盟軍猝不及防,損失巨大。1945年1月12日,蘇聯紅軍提前發動強大攻勢,迫使德軍兵力東調,並中止了西線的攻勢。與此同時,盟軍已占領了意大利的南部和中部地區,並做好了攻擊德國本土的準備。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反攻正在勝利進行。1945年初,美軍已擊潰日本聯合艦隊,開始在菲律賓發動登陸作戰,3月,控製了菲律賓,日本的所謂“絕對國防圈”完全崩潰。在緬甸戰場,1945年1月,以中國駐印軍為主體的中美英聯軍正在進行解放北緬的戰鬥。在中國關內戰場,1945年初,豫湘桂戰役已告結束,日軍已成強弩之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解放區軍民在 1944年局部反攻的基礎上,正在準備組織大規模的春季攻勢,日本法西斯在中國戰場即將麵臨最後失敗。
總之,1945年初,德日法西斯已麵臨行將滅亡的前夕,反法西斯戰爭已勝利在望。在這種形勢下,反法西斯聯盟迫切需要就如何盡快打敗德日法西斯,尤其是關於戰後的和平問題進行磋商。 [3]
協定內容
對蘇聯:所有被俘的蘇聯公民被遣返蘇聯,不論他們願不願意。
在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後二至三個月之內,蘇聯依據以下條件協助同盟國參加對日戰爭: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2.對1904年由於日本背信攻擊(日俄戰爭)所受侵害的帝俄舊有權利,應予恢複如下:
(a)庫頁島南部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均須歸還蘇聯;
(b)維護蘇聯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並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複旅順港口作為海軍基地的租借權;
(c)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並保障蘇聯的優先利益。同時維護中華民國在滿洲完整的主權。
3.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讓與蘇聯。
協定原文
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 (1945年2月11日訂於雅爾塔)
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麵對日作戰,其條件為:
1.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2. 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複,即:
(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乙)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複;
(丙)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3. 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經諒解,有關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鐵路的協定尚須征得蔣介石委員長的同意。根據斯大林大元帥的提議,美總統將采取步驟以取得該項同意。
三強領袖同意,蘇聯之此項要求須在擊敗日本後毫無問題地予以實現。
蘇聯本身表示準備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一項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俾以其武力協助中國達成自日本枷鎖下解放中國之目的。
斯大林
羅斯福
丘吉爾
影響、性質
雅爾塔協定建立在美國和蘇聯勢力均勢的基礎上,在後來美國放棄了戰時與蘇聯的同盟。其規定了二戰結束後的國際方針,有積極的一麵。這次會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曆史的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決定了許多國家的命運與方向。
但是美國為爭取蘇聯參加太平洋對日作戰,以及討好蘇聯以保得自身太平,不惜出賣中國的利益,強行把中國的國土分割開來,要求國民政府(1927~1949)承認外蒙古獨立,這是綏靖政策的完美體現。
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在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5日)會商的基礎上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基本上接受了《雅爾塔協定》中有關中國的規定。 [2]
爭議
這次會議是繼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後的第二次同盟國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結論在1945年7至8月的波茨坦會議就有所爭議。許多人批評此次會議使蘇聯以及各國共產黨得以控製中歐、 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因為在會中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都沒有依照當時被占領的國家之期望,要求戰後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交由聯合國代管。此外為爭取蘇聯對日宣戰,會中部分內容侵犯中國權利甚大。會前其他國家並不知情,故其結論亦有"雅爾塔密約"之稱。
雅爾塔方法
“雅爾塔方法”是指1945年雅爾塔會議為建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而提出的一種投票方案。該方案旨在擺脫國際聯盟決策所需的一致同意製度,轉而采用需要七票多數票才能通過的製度。這包括要求常任理事國投讚成票(“否決權”)。
闡述:
背景:
1945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美國(富蘭克林·D·羅斯福)、英國(溫斯頓·丘吉爾)和蘇聯(約瑟夫·斯大林)領導人均出席了會議。會議的核心議題之一是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以取代國際聯盟。
雅爾塔方案:
由美國提出的雅爾塔投票方案旨在解決國際聯盟一致同意製度的缺陷。該方案提出了一個如下製度:
每個安全理事會成員國都有一票。
程序性事項將由任意七名理事國以多數票決定。
其他事項(非程序性事項)則需七名理事國以多數票決定,包括所有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蘇聯、英國和美國)的同意票。
目的:
雅爾塔方案旨在建立一個更高效、更實用的安全理事會,同時確保常任理事國在決策中擁有重要的發言權。該方案旨在在追求多數決原則和常任理事國意見的需要之間達成妥協。
影響:
雅爾塔投票方案最終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票程序的基礎。該製度沿用至今,常任理事國保留了否決權。
意義:
雅爾塔會議及其製定的投票方案對二戰後的世界秩序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幫助塑造了聯合國及其安全理事會的結構和運作,安理會自此以來一直在國際關係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The "Yalta Method" refers to a voting formula proposed at the Yalta Conference (1945) to establish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It aimed to move away from the League of Nations' system of unanimity required for decisions to a system where a qualified majority of seven votes was needed. This included requiring the concurring votes of the permanent members (the "veto").
Elaboration:
Background:
The Yalta Conference, held in February 1945, involved the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anklin D. Roosevelt), Great Britain (Winston Churchill), and the Soviet Union (Joseph Stalin). One of the key topics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United Nations, to replace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Yalta Formula:
The Yalta voting formula, propo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ought to addres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system of unanimity. The formula proposed a system where:
Each member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would have one vote.
Procedural matters would be decided by a majority vote of any seven members.
Other matters (non-procedural) would require a majority vote of seven members, including the concurring votes of all five permanent members (China, France,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Purpose:
The Yalta formula aimed to create a more efficient and func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hile also ensuring that the permanent members had a significant say in decisions. It was intended to be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desire for majority rule and the need for the permanent members' input.
Legacy:
The Yalta voting formula ultimately became the basis for the voting procedures 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It continues to be the system used today, with the permanent members retaining their veto power.
Significance:
The Yalta Conference and the voting formula it produced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ost-World War II world order. They helped to shap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ts Security Council, which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er s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