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文一教授 科學革命的密碼 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

(2024-06-18 06:07:09) 下一個

文一教授主講“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

發布時間: 2022-11-29     瀏覽次數: 2239

https://www.ccpds.fudan.edu.cn/36/7a/c4581a472698/page.htm

2022年11月17日下午,由複旦大學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年度主題演講第3期成功舉辦。上海交通大學文一教授以“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為主題,給在場師生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本次講座由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王正緒主持,來自國務學院、經濟學院等各院係的複旦師生共50餘人以及線上聽眾60餘人參加與了講座。

文一教授是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學士,美國聖母大學科學哲學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特聘教授。曾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 CCB 講席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聖路易斯分行)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兼助理副行長,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包括發展政治經濟學和各國工業化經濟史。

講座開始,文一教授指出他的一係列研究及《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一書的目的,是提出新的關於西方五百年崛起的思路,將一係列獨立事件串聯起來,並回答“科學革命為什麽發生在西方而非東方”的問題,並就後發國家如何超越先發國家進行探討。

文一教授指出,近代科學的興起有兩個標誌。除了大家熟知的17世紀牛頓力學體係,還有18世紀拉瓦錫的化學理論。這兩大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重大成就,孕育了近代西方的科學革命。隨後,文一教授引出了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即直到17世紀,中國長期保持了西方望塵莫及的科技知識水平,為什麽近代科學卻誕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

文一教授認為,當前流行的關於“李約瑟之問”的觀點都存在缺陷,並對這些觀點提出了質疑。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專製主義”、“注經傳統”、“功利主義文化”傳統阻礙了科學革命的產生。文一教授指出,法國的科學革命在專製的路易十四時代,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蘇聯的政治製度一向被西方認為是專製的,但蘇聯在二十世紀中葉也曾經取得巨大的科技進步。第二種觀點認為,古希臘邏輯思維與中世紀一神教經院哲學的理性思維相結合,產生了科學革命。文一教授則指出,直接繼承了古希臘邏輯知識和具有一神教的拜占庭和伊斯蘭文明都沒有產生科學革命。第三種觀點認為,宗教改革帶來的對思想自由的支持是科學革命產生的原因。文一教授指出,路德和加爾文的新教派別都是排斥科學的。第四種觀點認為,科學革命的產生,離不開古希臘和文藝複興時期產生的兩大基礎——形式邏輯體係以及通過係統實驗發現因果關係的方法。文一教授認為,這隻能部分解釋物理學的進展,而不能解釋化學革命;更重要的是,科學革命的產生,需要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條件。

在質疑了當前流行的觀點之後,文一教授指出,回答“李約瑟之問”需要將科學革命還原到當時的曆史場景,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7-18世紀的科學革命是熱兵器戰爭下軍備競賽的產物。文一教授認為,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技術對基礎科學的推動遠遠大於科學對技術的推動,社會需求才是推動科學革命和技術變革的最大動力。對歐洲各國而言,火藥的傳入改變了戰爭的形式,造成了更大的軍備競賽和國家存亡壓力,迫使歐洲各國加大對軍事武器的投入;在這一過程中,諸多物理學、化學原理被發現,科學革命便從中孕育。文藝複興時期,歐洲社會的最大特點不是藝術,而是戰爭,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最擅長的是軍事武器的製造和創新發明;伽利略長期擔任威尼斯兵工廠炮擊專家和科技顧問,期間在材料力學和運動力學上都有重要突破;拉瓦錫擔任法國火藥局局長的經曆,促使他思考火藥燃燒和爆炸背後的化學機製問題。

競爭需求促進科學發展的機製,在當今也起著作用,如20世紀美蘇冷戰期間的軍備競賽,導致了包括控製論、係統論、信息論、運籌學、高能物理、計算機、互聯網、芯片、航天科學等一係列基礎科學的突飛猛進。但是,近代之前,中國長期生活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缺乏強烈的戰爭(競爭)需求,沒有產生對“變速運動中的炮彈軌跡”進行精確數學描述的社會需求與國家意誌,沒有產生對“火藥及其相關化學成分實行規模化大生產”和集中研發的社會需求與國家意誌,也就難以產生科學革命。近代中國經過鴉片戰爭的屈辱和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無情打擊,才終於激發出了這種意識和需求,科技才取得重大的進步。

文一教授強調,必須認識到,古代中國沒有產生科學革命,不是因為中國缺乏科學革命所需的邏輯和科學方法,而是缺乏產生科學革命的戰爭(競爭)需求。對現在的中國而言,隻有勇敢地打開國門、投身於大國競爭和對星辰大海的追求,堅韌不拔地形成自己的“科學-技術-商業”循環加速器,才能以舉國傾城的頂級壓力倒逼中國知識創新體係與製度建設,才能為中國的科技發展、產業升級、文明複興帶來巨大的社會推動力量。

最後,文一教授指出,考察“科學革命密碼”的時代意義,在於徹底揭穿一切關於科學革命的“言必稱希臘”和牛頓蘋果砸頭發現萬有引力的“奶頭樂”神話,認識到歐洲文明的基因密碼是“不在國家競爭中崛起,就在國家競爭中滅亡”。

在互動交流環節,有兩位同學提出了疑問,文一教授進行了解答。一個問題是,古代中國也存在戰爭,但為什麽沒有產生科學革命?文一教授指出,這裏所說的戰爭的性質,應該是穩定的國家競爭體係,這在中國不存在,但在歐洲存在;此外,中國主要麵臨遊牧民族的威脅,而陸上戰爭中火炮的戰爭重要性有限,不如西方海戰對火藥的要求高。另一個問題是,應該如何看待一些自然科學的發展,並沒有應用場景和需求推動?文一教授指出,國家會強調科技的應用價值,但並不阻礙非應用科技的發展;科學發展也有其內在的邏輯,戰爭起到的主要是催化作用。

王正緒教授最後總結認為,文一教授的講座啟示我們,要跨學科、多學科地去了解曆史,獲取多種視角和信息;當前的歐洲曆史敘事有其特定的邏輯,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和敘事。

科學革命的密碼到底是什麽

文|陳九霖《 中國經濟周刊 》( 2023年08月30日   第 05 版)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對中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水平表達了深深仰慕,同時提出一個疑問:中國古代對人類發展做出了如此多的重要貢獻,但為什麽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卻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文一教授的《科學革命的密碼——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之謎》(以下簡稱《密碼》)便是對這個問題的全新回答。

    《密碼》 的新視角

    不得不說,《密碼》是一本獨特的磅礴巨著。作者從一個特別的視角、以一個全新的思路,提出了一個新穎觀點。

    針對科學革命為何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這個“李約瑟之問(李約瑟之謎)”,文一教授認為,不是因為中國缺乏民主自由、理性思維,而是因為長期處於和平富足的大一統環境,缺乏參與國際軍備競賽和商業競爭的意誌以及“困而知之”的壓力。

    《密碼》總體邏輯可分解成4個層麵:

    1.歐洲近代科學革命源於歐洲各國戰爭造成的需求;

    2.戰爭需求促進了商業發展,形成戰爭—商業之間彼此需求與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

    3.國家支持,即所謂“國家競爭體係”;

    4.緣於中國的火藥、火炮輸入。

    文一教授認為,社會需求才是推動科學革命和技術變革的最大動力。作者從槍炮、戰爭的角度,推導出西方崛起的“真實”原因是:“高頻率、高烈度和基於火藥與槍炮的新型熱兵器戰爭,將歐洲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成百上千個閉關自守、愚昧落後的封建城邦國家,錘煉成了二三十個強悍的、中央集權、奉行軍事重商主義發展戰略的統一民族國家和海上強權。不是流行曆史觀所說的西方法治、理性、正義,東方專製、迷信;也不是流行曆史觀強調的‘英國大憲章運動’和‘英國光榮革命’所引起的。”文一先生還說,所謂西方是靠“民主、自由、法治”崛起的理論,不過是一個被西方種族主義的“集體潛意識”所包裝和炮製出來的巨大神話。

    疑竇與迷思

    讀過文一教授的著作之後,我茅塞頓開,同時,也疑竇叢生、迷思滿腦。我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

    首先,如果說戰爭和槍炮是科學革命的密碼,為什麽中國在蒙古帝國時期沒有爆發科學革命,也沒有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

    蒙古帝國時期,中國是人類曆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其疆域遠超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從聖武皇帝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在50多年的時間裏,以總數不到40萬人的軍隊,先後滅亡了40多個國家,征服了720多個民族,所消滅的各國軍隊數超過千萬人,所征服的各民族人口數目達6億人,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其穩定時期版圖麵積超過3500萬平方千米,版圖最大時期麵積超過4500萬平方千米。相比之下,現在整個亞洲的陸地麵積(包括所有島嶼)也不過4400萬平方千米。可是,戰爭中已經使用“槍”和“銃”以及火藥的蒙古帝國,為什麽沒有爆發“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按照文一教授的觀點,即槍炮、戰爭是西方崛起的“密碼”,那麽,為什麽這個“密碼”卻在使用熱兵器的蒙古帝國失靈?

    第二個事例是,相比於蒙古帝國的能征好戰,公元10至13世紀的並非好戰的“兩宋時期”,卻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科技史的黃金時代。

    有人用兩個數字來說明宋朝的科技成就,即:一個科學巨人,三大改變世界的發明。一個科學巨人就是天文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沈括;三大改變世界的發明就是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與應用、火藥配方的改進和完善。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他不僅試驗、研究了4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還發現了地偏磁角的存在。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地偏磁角存在的學者,比歐洲人哥倫布發現這一現象早了整整400多年。至於三大發明對整個人類的貢獻,引用馬克思的話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和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杆。”宋代的科學成就遍及科技領域的各個分支,從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醫藥、農學等學科,到機械、造船、航海、印刷、陶瓷、建築、紡織、冶金等技術工程,無不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都留下了前無古人的紀錄。

    我認為,“兩宋時期”科技發達的原因是:國家的安定、民族的融合、國際的交往、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興盛,而並非“槍炮、戰爭”。兩宋時期的科技成就,也不是“國家競爭體係下長期軍備競賽的產物”,以及“國家讚助、科學家團體與軍備競賽”那些所謂歐洲科學革命“密碼”的結晶。

    一家之言

    我讚賞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即:社會需求才是推動科學革命和技術變革的最大動力。但不認同文一教授把“槍炮、戰爭與西方崛起”畫成等式,乃至得出結論這就是科學革命的“密碼”;也不一定認可其所說的那種“社會需求”僅僅是“把數學應用於軍事和槍炮工業、應用於描述炮彈軌跡的社會需求”。社會需求除了其所言軍事與炮彈需求之外,還應該有社會對物質生活和財富的極大需求等。

    當文一教授提到“最大動力”,千萬不要理解為“唯一動力”。而較長時期所流行的曆史觀所說的民主、法治、理性、正義、和平、穩定、開放、交融等,也都是科學革命的重要條件,同樣是推動科學革命和技術變革的動力。我認為,企業家精神是科學革命最不可缺少和最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文一教授所言“戰爭—商業”循環加速器,二者相互支撐就是明證。總之,一時一事的發展、一個時代的變遷,決不是單一因素的影響,而是各種綜合因素在一個特定時段、特殊條件下合力影響的結果。

    我個人不成熟的思考是,和平孕育科學;戰爭誕生思想。拉長時間軸來看,歐洲17—18世紀(戰爭時期、科學革命時期)所創出的科技成果是非常有限的,遠遠趕不上和平時期所創出的科技成果,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從思想創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春秋戰國時代成就了很多偉人思想家及其作品;中東亞述埃及戰爭時代成就了兩大宗教文明,即是“戰爭誕生思想”的有力證明。文一教授在書中講:“其實,中國曆史上戰爭最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恰好也是中國曆史上科技飛速進步的時期。”但是,這一時期中國的科技進步遠遠趕不上相對穩定與和平的“兩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創新成果。

    最後,引用文一教授的話作結束:“中國人必須有勇氣承認西方近代的輝煌崛起和對東方文明的超越。但是,隻有在真正搞懂西方為什麽能夠崛起和超越時,才能真正讀透西方並找到反超的道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