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慕尼黑會議 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3

(2023-02-16 21:09:31) 下一個

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23

https://securityconference.org/en/publications/munich-security-report-2023/executive-summary/?

Executive Summary

Debates about different visions for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order are often abstract and theoretical. By invading Ukraine,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has made the clash of competing visions a brutal and deathly reality. The world’s liberal democracies are awakening to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autocratic revisionists, and have taken the first important steps to pushing back. But for liberal-democratic principles to prevail over the autocratic variants, democracies must revamp their vision of a desirable international order.

關於未來國際秩序的不同願景的爭論往往是抽象的和理論性的。 通過入侵烏克蘭,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 (Vladimir Putin) 使相互競爭的願景的衝突變成了殘酷而致命的現實。 世界上的自由民主國家正在意識到專製修正主義者帶來的挑戰,並已采取初步的重要步驟進行反擊。 但要讓自由民主原則戰勝專製變體,民主國家必須改變他們對理想國際秩序的看法。

A re-envisioned liberal,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is needed to strengthen democratic resilience in an era of fierce systemic competition with autocratic regimes. But to make this vision more attractive among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help it win the contest for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order, democracies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legitimate criticism and concerns among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在與專製政權進行激烈的係統競爭的時代,需要一個重新設想的自由、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來加強民主的彈性。 但要使這一願景在更廣泛的國際社會中更具吸引力並幫助其贏得未來國際秩序的競爭,民主國家還必須考慮更廣泛的國際社會的合理批評和關切。

On February 24, 2022, Russia not only launched a war against Ukraine that has already caused tens of thousands of Ukrainian civilian casualties, forced millions to flee their homes, and inflicted war damages of hundreds of billions of euros. With its brutal and unprovoked invasion of a sovereign state, Moscow has also mounted an attack against the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post–World War II order. The attempt by an authoritarian power to eliminate a democracy as a sovereign nation-state is not the only sign, however, that autocratic revisionism is intensifying. China’s tacit support for Russia’s war, its military posturing to assert its own sphere of influence in East Asia, and its comprehensive efforts to promote an autocratic alternative to the liberal,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 epitomize the broader autocratic challenge. When asked about the main fault line in global politics today, the most prominent divide mentioned among those surveyed for the Munich Security Index 2023 is indeed that between democracies and dictators.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不僅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已經造成數萬烏克蘭平民傷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造成數千億歐元的戰爭損失。 憑借對一個主權國家的野蠻和無端入侵,莫斯科還對二戰後秩序的基本原則發起了攻擊。 然而,威權國家企圖消滅作為主權民族國家的民主國家,這並不是獨裁修正主義愈演愈烈的唯一跡象。 中國對俄羅斯戰爭的默許支持、其在東亞確立其勢力範圍的軍事姿態,以及其全麵努力推動以專製替代自由、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這些都是更廣泛的專製挑戰的縮影。 當被問及當今全球政治的主要斷層線時,2023 年慕尼黑安全指數調查中提到的最突出的分歧確實是民主國家與獨裁者之間的分歧。

However, the relevance of the democracy–autocracy cleavage varies across policy fields. Whether a country is a democracy or not is clearly not the only factor that shapes the contest for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mere fact that many governments from Africa, Latin America, and Asia have not been willing to speak up against Russia’s aggression shows that powerful autocrats are not alone in their deep dissatisfaction with existing international norms and institutions – and that simply defending the status quo is not enough to effectively push back against autocratic revisionists.

然而,民主與專製分裂的相關性因政策領域而異。 一個國家是否民主顯然不是決定未來國際秩序之爭的唯一因素。 許多來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政府不願公開反對俄羅斯的侵略這一事實本身就表明,對現有國際規範和機構深感不滿的不隻是強大的獨裁者——僅僅捍衛現狀是 不足以有效反擊專製修正主義者。

Human rights (Chapter 2) have been a major flashpoint in the growing systemic competition. China, supported by Russia, is at the forefront of broader authoritarian pushback against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the mechanisms built to protect them. The vision that Beijing is pursuing, Western observers worry, is nothing less than to create a world safe for autocracy. Among others, China seeks to ensure that collective rights, as defined and upheld by the state, take precedence over individual civil and political liberties. But disagreement on human rights is also evident within and among the democratic states of the world. Certainly influenced by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lonialism and imperialism, many non-Western democracies show greater concern for sovereignty and non-interference than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and are thus reluctant to support robust action in the name of human rights.

人權(第 2 章)一直是日益激烈的係統性競爭中的一個主要引爆點。 在俄羅斯的支持下,中國處於更廣泛的威權主義反對國際人權和保護人權機製的最前沿。 西方觀察家擔心,北京正在追求的願景無非是為獨裁創造一個安全的世界。 除其他外,中國力求確保國家定義和維護的集體權利優先於個人的公民和政治自由。 但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在世界民主國家內部和之間也很明顯。 當然,受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經驗的影響,許多非西方民主國家比西方國家更關心主權和不幹涉,因此不願支持以人權為名的強有力的行動。

Global infrastructures (Chapter 3) have likewise become an important site of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Democratic and autocratic camps openly compete to imbue physical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s with their governance visions. In the digital realm, China is spearheading a group of autocratic states intent on promoting their techno-authoritarian vision, while the transatlantic partners are only gradually converging on a shared vision of an open digital infrastructure. Regarding the global trade infrastructure, the fault lines are messier. Many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viewing interdependencies as both vulnerabilities and conduits for coercion. As a result, weaponization of trade links abounds, while all major powers are increasingly resorting to protectionism. A new vision for global trade infrastructure that serves mutual prosperity while limiting vulnerabilities is not yet in sight.

全球基礎設施(第 3 章)同樣已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重要場所。 民主和專製陣營公開競爭,以將其治理願景灌輸到物理和數字基礎設施中。 在數字領域,中國率領一群專製國家意圖推廣其技術專製主義願景,而跨大西洋合作夥伴隻是逐漸匯聚在開放數字基礎設施的共同願景上。 關於全球貿易基礎設施,斷層線更加混亂。 許多政府越來越多地將相互依存視為脆弱性和脅迫的渠道。 結果,貿易聯係的武器化比比皆是,而所有大國都越來越多地訴諸保護主義。 服務於共同繁榮同時限製脆弱性的全球貿易基礎設施的新願景尚未出現。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hapter 4) has not been spared from systemic competition either. Health and food security as well as climate finance have become key policy fields where competing narratives of a desirable development order are playing out. Beijing is promoting its own model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supposedly free from conditionalities, as a distinct alternative to the US and European models, which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democracy, good governance, free market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But while China’s growing engagement falls on fertile ground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is often less a matter of conviction than of a lack of alternatives and deep grievances with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order that has not yielded sufficient benefits.

發展合作(第 4 章)也未能幸免於係統性競爭。 健康和糧食安全以及氣候融資已成為關鍵的政策領域,在這些領域中,關於理想發展秩序的競爭敘述正在上演。 北京正在推廣自己的發展合作模式,據稱是不附加條件的,作為美國和歐洲模式的獨特替代品,後者強調民主、善治、自由市場、問責製和透明度的重要性。 但是,盡管中國越來越多的參與落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沃土上,但這往往不是一個信念問題,而是缺乏替代方案和對現有發展秩序沒有產生足夠利益的深刻不滿。

Even if it does not neatly display a democracy–autocracy fault line, the new energy order (Chapter 5) increasingly reflects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rather than market logic. Russia’s autocratic revisionism and its weaponization of fossil fuel exports have made energy dependency on autocratic great powers a major concern for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ies. They now need to ensure that their efforts to wean themselves off Russian oil and gas do not simultaneously further increase their dependence on other autocracies, including China (for critical raw materials) and Qatar (for gas).

新能源秩序(第 5 章)即使沒有清楚地顯示民主與專製的斷層線,也越來越多地反映地緣政治考慮而非市場邏輯。 俄羅斯的專製修正主義及其將化石燃料出口武器化,使得對專製大國的能源依賴成為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主要擔憂。 他們現在需要確保自己擺脫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努力不會同時進一步增加對其他專製國家的依賴,包括中國(關鍵原材料)和卡塔爾(天然氣)。

Revisionist autocracies present various challenges to the nuclear order and strategic stability (Chapter 6). Most importantly, Russian threats of using nuclear weapons in the war against Ukraine have raised concerns around the globe.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invested in additional nuclear capabilities without increasing transparency. And North Korea and Iran present their own challenges to the nuclear order. Given the deteriorat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democratic nuclear powers have reiterated their commitment to nuclear deterrence, while the prospects for arms control initiatives have dimmed.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lack of disarmament, in turn, has led to frustration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in the “Global South,” where many countries envisage a different kind of nuclear order.

修正主義獨裁政權對核秩序和戰略穩定提出了各種挑戰(第 6 章)。 最重要的是,俄羅斯威脅要在對烏克蘭的戰爭中使用核武器,這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中國在沒有增加透明度的情況下大量投資於額外的核能力。 朝鮮和伊朗對核秩序提出了各自的挑戰。 鑒於安全環境不斷惡化,民主核大國重申了對核威懾的承諾,而軍備控製倡議的前景卻暗淡了。 對缺乏裁軍的失望反過來又導致世界許多地方感到沮喪,包括在“全球南方”,許多國家設想了一種不同的核秩序。

World leaders may not agree on much these days – but many of them share the sentiment that the world is entering a critical decade in the contest for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order. While 2022 will be remembered for ramped-up autocratic revisionism, it ha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revisionists can be resisted and that liberal ideas are still able to inspire. The extraordinary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Ukrainian people, as documented in the Munich Security Index 2023 (Spotlight Ukraine), has galvanized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their country’s struggle against the aggressor and instilled a new sense of purpose into democratic countries and governance formats. Liberal democracies need to use this momentum. If they succeed in re-envisioning the liberal, rules-based order as one that better represents the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at have hitherto been confined to the role of rule-takers, as one that better delivers on its promises, and as one that truly benefits everyone equally, they may enlarge the coalition of committed stakeholders and render the order much more resilient. If the revisionist moment we are currently experiencing spurs the renewal of this liberal, rules-based order, President Volodymyr Zelenskyy and the people of Ukraine will have played a big part in this achievement.

這些天來,世界各國領導人可能在很多方麵意見不一——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認為,世界正在進入未來國際秩序爭奪戰的關鍵十年。 雖然 2022 年將因專製修正主義升級而被銘記,但它也表明修正主義可以被抵製,自由主義思想仍然可以激發靈感。 正如 2023 年慕尼黑安全指數(聚焦烏克蘭)所記錄的那樣,烏克蘭人民非凡的韌性和決心激發了國際社會對其國家與侵略者的鬥爭的支持,並為民主國家和治理模式注入了新的使命感。 自由民主國家需要利用這種勢頭。 如果他們成功地將基於規則的自由秩序重新設想為一種能夠更好地代表世界上許多迄今為止一直局限於規則接受者角色的國家的秩序,一種能夠更好地兌現其承諾的秩序,一種能夠更好地履行其承諾的秩序 如果真正讓每個人都平等受益,他們可能會擴大承諾的利益相關者的聯盟,並使秩序更具彈性。 如果我們目前正在經曆的修正主義時刻刺激了這種基於規則的自由秩序的複興,那麽沃洛德米爾·澤倫斯基總統和烏克蘭人民將在這一成就中發揮重要作用。

慕安會發布安全報告 中國宣布派王毅與會並訪俄

日期 13.02.2023 作者 William Glucroft?

慕尼黑安全會議2月17日即將召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近一年後。多級世界中的新衝突主導著這次會議,而新的聯盟也在形成。慕安會在周一發布了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為今年的會議定下基調。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已經持續了近一年,圖中烏克蘭士兵在巴赫穆特開著一輛坦克

(德國之聲中文網)慕尼黑安全會議(簡稱"慕安會")表示,這是艱難的一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被看作是一個挫折,慕安會旨在"促進和平解決衝突"。

去年,當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進攻鄰國烏克蘭時,慕安會剛剛結束,人們本來都以為歐洲不可能再發生戰爭。

這場戰爭不僅摧毀了烏克蘭多個城市,奪走了數以萬計的生命,還打破了曾經的安全觀念。因此,在新現實中重新定位是今年慕安會的重點。

中國和俄羅斯:撼動現狀

慕安會在周一(2月13日)發布了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該報告為今年的會議定下基調。"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戰爭是對基於規則的秩序最無恥的攻擊",慕安會主席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在報告中開宗明義,"修正主義勢力試圖以多種方式破壞現狀,改變世界秩序。"

"修正主義"一詞是影射中國、俄羅斯等國,這些國家正加緊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該秩序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支配著全球經濟、政治和安全。慕安會報告認為,不能孤立地看待俄羅斯的侵略,而是借此機會對國際社會的權力動態提出更廣泛的問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星期一(2月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應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俄羅斯政府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將於2月14日至22日訪問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和俄羅斯,並應邀出席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汪文斌說,王毅將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國專場活動上發表演講,宣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闡明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並結合會議主題就重大國際問題介紹中方立場。

慕安會主席霍伊斯根說:俄羅斯發動的戰爭是"對基於規則的秩序最無恥的攻擊"

來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不滿情緒

《慕尼黑安全報告》長達176頁,報告作者認為,全球安全與經濟繁榮、氣候變化、國家利益衝突以及一種感覺密不可分,這種感覺認為世界秩序不公正、其規則並不總是平等適用於每個人。

"如果我們不麵對、不解決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對並不總符合其利益的國際秩序的怨恨這個問題",霍伊斯根在報告中說,"我們將很難在捍衛最重要的規則和原則方麵,將那些尚未做出決定的國家爭取為盟友。"

因此,德國東道主以及國際與會者在慕安會上要麵對許多問題:是什麽導致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什麽西方以外的許多國家不願意支持烏克蘭、不願譴責俄羅斯?從印太地區與中國日益緊張的關係中可以得出什麽教訓?

2022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圖)結束後不久,俄羅斯就對烏克蘭發動進攻

對於美國信任的缺失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分析的數據,在烏克蘭問題上,世界上大多數富裕國家--以GDP衡量的富裕國家--譴責了俄羅斯的行動。然而,世界多數人口生活在中立或傾向於俄羅斯的國家。《慕尼黑安全報告》認為,這種分化說明了財富集中,而這是引發不同公眾意見和政治決定的一個原因。

"我們可能並不真正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支持俄羅斯",波恩北威州國際事務學院的印度安全分析師夏爾馬(Gaurav Sharma)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如果你棄權,就會被看作是間接支持,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專家夏爾馬說,印度以其不結盟的曆史為榮,並自詡是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與其說印度把威權的俄羅斯看作是盟友,不如說印度將其看作是"戰略夥伴"。雙方國防合作和技術轉讓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而美國則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

"我們從來沒有信任過美國,而且我認為,即便是今天人們也不應該信任。而這是最大的問題",夏爾馬說。"我們有一個巨大的信任赤字,這在地緣政治方麵在十年內無法得到解決。"

慕安會的報告列出了全球南方國家(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抱怨的一係列問題,從農業、能源、貿易法規,到沒有遵守的投資承諾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公平分配。

伊拉克戰爭的長期影響

二十年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時任德國外交部長菲舍爾(Joschka Fischer)在談到美國出兵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時說:"我不相信。"美國的出兵違反了國際法,那些對美國霸主地位持批評態度的人沒有忘記這一點,他們將美國出兵伊拉克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相提並論。今年的慕安會報告反駁了這種觀點,表示"俄羅斯的戰爭是一個威權國家企圖消滅一個民主主權國家"。然而,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對此的看法大相徑庭。

華盛頓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菲克斯(Liana Fix)對德國之聲說,"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並非所有國家都立即譴責俄羅斯,對於西方社會而言,這是一個警報"。她表示,這並非是親俄情緒造成的,這些國家"不是像中國那樣、持對俄羅斯友好的中立態度,而是持有一種反西方的心態"。

從也門、敘利亞到埃塞俄比亞、馬裏,再到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烏克蘭的戰爭看起來隻是另一場殘酷但是遙遠的衝突。這些地區的國家質疑,為什麽要在西方家門口的戰爭中支持西方,而與此同時,西方幾乎沒有幫助平息他們地區的衝突,甚至助長了這些衝突。

南方國家變得重要

《慕尼黑安全報告》指出,西方在烏克蘭戰爭後的立即反應也沒有起到好作用。西方沒有幫助應對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而是指責這些國家沒有對基輔表現出足夠的團結。專家菲克斯說:"這種經濟關係的再平衡可能是需要更多著力的實質內容,而不僅僅是外交舉措和外交之旅。"

這不僅適用於西方努力防止俄羅斯在烏克蘭取得勝利,也適用於西方試圖遏製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中國。美國將開始需要那些曾被其長期忽視的國家,讓這些國家站在自己一邊,比如那些太平洋上的小島國。菲克斯說,"西方第一次要依靠全球南方國家,而這些國家第一次可以反過來利用其對西方的影響力。"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慕安會前主席: 既不脫鉤也不依賴中國

安全政策專家:西方應聯手應對俄羅斯挑釁

慕尼黑安全指數出爐:如何看待“中國威脅”

慕尼黑安全會議的焦點集中在這兩點

來源:美國之音 - 2023-02-14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周年紀念日之前,以及美中兩國因間諜指控而加劇的緊張氣氛中,世界各國領導人本星期將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美國副總統卡馬拉·哈裏斯(Kamala Harris)、中國高級外交官王毅,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將參加這場為期三天的年度聚會。

該活動從周五開始,正值2月24日莫斯科入侵烏克蘭周年紀念日的前幾天。這也是幾十年來首次將戰火帶回歐洲。

隨著烏克蘭準備應對莫斯科發動的新攻勢,參加這次安全會議的領導人可能會重申,他們承諾對基輔的支持會持續下去,直到擊退俄羅斯的侵略。

在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犯下“破壞文明”罪行一年後,慕尼黑安全會議麵臨著如何尊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問題,會議主席克裏斯托夫·休斯根(Christoph Heusgen)說。

“在未來,是有一個法律力量占主導地位的秩序?還是會有一個最強者的法律占上風的秩序?”他在新聞發布會上問道。

他說,“如何與不尊重法治的人和政治領導人打交道”的問題將被提上議程。

美中緊張局勢也可能會在這個德國巴伐利亞州城市舉行的會議上占據突出地位。自華盛頓在2月初擊落一個據稱是中國間諜氣球以來,美中雙邊關係急劇下跌。

北京堅稱氣球是出於民用目的,並且於周一進行了反擊,指責美國在其領土上空放飛氣球。華盛頓立刻否認了北京的這一指稱。

休斯根說,他不認為王毅會在會議中發表言論說“對不起,那是我們飛過去的間諜氣球。”

但他補充說,“我確實希望會有場外的談判。我已經說過,美國派出了一個高級別的代表團出席。”

近年來,美中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因香港人權、經濟政策和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少數民族待遇等問題而惡化。

慕安會報告:亞非拉不滿西方主導國際秩序

2023年02月14日 21:46 海外網  新浪財經

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2月13日報道,慕尼黑安全會議主辦方13日發布的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認為,去年是艱難的一年。今年慕安會的重點將是在新現實中找到方向。

報道稱,該報告為每年的會議定下基調。在這份176頁報告的作者霍伊斯根看來,全球安全與一係列問題密不可分,包括經濟繁榮、氣候變化、國家利益衝突以及人們對世界秩序不公正、其規則並不總平等適用於所有人的感受。

霍伊斯根在報告中繼續說道:“如果我們不去搞清楚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對並不總是符合其利益的國際秩序不滿的原因,我們將很難使這些持觀望態度的國家成為我們捍衛最重要規則和原則的盟友。”

報道稱,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分析的數據,就烏克蘭問題而言,世界上大多數富裕國家譴責了俄羅斯的行為。然而,世界人口中的大多數人生活在保持中立或傾向於俄羅斯的國家。這種差異說明了財富的集中,《慕尼黑安全報告》認為這是導致不同公眾意見和政治決策的一個原因。

該報告列出了全球南方國家長期以來抱怨的一係列問題:從農業、能源和貿易法規、未履行的投資承諾到氣候變化後果導致的負擔分配不公。

報道提到,在20年前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時任德國外長菲舍爾在談到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時說:“我不相信。”一些人現在將“美國入侵伊拉克”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相提並論。《慕尼黑安全報告》反駁了這種觀點,然而,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對此的看法大相徑庭。

報道援引華盛頓美國外交學會的利安娜·菲克斯的話說:“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社會意識到並非所有國家都立即譴責俄羅斯,這給西方敲響了警鍾。這並不是出於親俄情緒,而是一種反西方的心態。”

報道指出,從也門、敘利亞、埃塞俄比亞、馬裏到印度、巴基斯坦,烏克蘭戰爭看起來隻是另一場殘酷但遙遠的衝突。然而,這些地區的國家也在自問,為什麽要支持西方在自家門前的戰爭,且這樣一場戰爭不僅無助於平息自己所在地區的衝突,甚至還助長了這些衝突。

《慕尼黑安全報告》指出:“西方對烏克蘭戰爭的直接回應肯定不會有什麽幫助。西方不去支持各國應對糧食和能源價格的上漲,而是指責它們沒有對基輔表現出足夠團結。”

對此,菲克斯表示:“這種經濟關係的再平衡或許需要更多實質性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外交倡議和出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