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3225
長期以來,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一直為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例如:基建、醫療、貸款、農業、教育、人力等等。
題主大概是看了這個新聞吧:李克強非洲推銷高鐵 中非貿易邁向4000億美元
簡單地說就是,這標誌著,中國在非洲的雁行模式啟動了。
產業轉移問題
過去我國一直處在勞動力供給過剩的狀態。曾經發生過連續六七年民工工資不上漲的情況。
近幾年,勞動力開始短缺了。當有學校“組織學生去富士康實習”的時候(西安千名大學生被逼富士康實習 10天4學生暈倒),則就意味著富士康本身急缺勞動力。富士康給的工資不算低,如果連富士康都開始缺人,那麽這意味著,中國產業升級已經將大量勞動力引向了其他行業。低收益的行業,難以提升工資水平,也就難以與收益更高的產業競逐勞動力。這意味著,在未來10到20年中,中國大批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就是所謂血汗工廠)會因為產品銷售收入無法支付勞動力成本而被淘汰。
那麽,被淘汰的產業去哪裏?
日本的雁行模式表明,有計劃地向外轉移產業,不但能保證一國對經濟體係的控製力、影響力,還能擴展該國在國際上的政治控製力、影響力。對於中國而言,這當然是非常值得追求的一個目標。
所以,中國必須建立一個向外轉移產業的方案和構架。向哪裏轉移?怎樣轉移?這世界上,不是說你想轉移就能轉移得了。這需要預先進行大量的準備:基礎設施、意識形態、政治製度、文化、地緣政治分析等等。
經濟增長問題
另一方麵,中國未來的市場也是堪憂的。
歐美市場進一步擴展的潛力不大了。TPP和TTIP說白了就是發達國家帶上一些對其產業毫無威脅的落後發展中國家自己組團玩。新興經濟體,諸如中、印、巴西,都擠不進去。
既然發達國家想一腳踢開新興經濟體,自己來玩,那中國自然要組織自己的經濟圈子。
中國現在希望用7年時間將中非貿易額從2013年的2102億美元提升到4000億美元(作為對比,中美2013年貿易額是5210億美元)。說白了,就是歐美那邊貿易額上漲空間不大,那麽我們就去非洲尋找擴展空間。
實際上不光是非洲。最近有個新聞說,中國在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也是要在亞洲加強基礎設施投資,為未來的對外投資鋪路。
所以,關於非洲也好、亞洲不發達國家也好,說白了,中國需要他們扮演兩個角色:
一、淘汰產業的承接者,亦即初級工業品生產者
二、中高級工業品消費者
既然題主問道為什麽中國還有那麽多貧困人口,卻還向外國撒錢,那自然也要講一講。
中國絕大部分貧困人口都在農村。中國農村的貧困,其根本原因是人均耕地麵積太小。要提高農村的生活水平,就要把大部分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變成城市人口。這樣一來,農村的人均土地麵積就會提升,農村收入自然會上升。
那麽,如何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裏呢?那就是提升產業水平,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血汗工廠的工資水平,不足以支撐大批人口的城市化。而血汗工廠的收益水平,也不可能支撐很高的工資。隻有產業升級,隻有奪取更高收益的產業,才能將城市化持續下去,才能讓更多的人口脫離貧困。
而要奪取更高級的產業,不能不開辟原料和低級工業品產地和自己的產品銷售地。為中國未來發展鋪平道路,就是最根本的扶貧舉措。
正如前麵所說,這世界上的國家,並不是你想讓他們承接你的產業,他們就能承接。
憑什麽中國人力成本這麽高了,那些國家還不能把中國的低端產業奪走?
出口產業,都需要非常複雜的基礎來支撐。
每天不定時停電、港口無法停泊大型船隻、沒有公路和鐵路、文盲率極高、政策朝令夕改、工人拿到工資就曠工直至工資花完……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諸多發展中國家。
中國現在要做的,就是去改變這些問題。如果中國能夠將這些國家引向富裕,那對於我國來說,將是巨大的利好。
從目前看,中國主要計劃從為其培養人才和基礎設施建設兩方麵著手。培養人才,一方麵是加強其經濟能力,另一方麵,則是向相關國家灌輸中國的發展方針。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麵是為中國的建設大軍找生意,一方麵是增強相關國家承接中國產業的能力。
至於說為什麽中國的援助不帶政治條件,這是因為中國的意圖並不需要用政治條件來實現。“我來帶你致富”,這已經夠誘人的了,完全不需要用任何條件來強製對方。而且,中國在政治上也一向是現實主義,並沒有改革對方政體的意願。
順便再講一下這個模式的隱憂。
這個模式有兩種失敗的可能。這兩種失敗可能恰好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上,能看得很清楚。
第一,如當年日本的雁行模式那樣失敗。
日本的雁行模式本來搞得很好,但後來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是自己的經濟出了問題,這暫且不提。但更根本的是因為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出現,導致了日本向中國以外投資的性價比將遠不如在中國投資。中國的基礎設施、教育水平、敬業水平,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有非常大的優勢。這樣一來,日本就不能夠按自己的規劃構建一個國際垂直分工體係,而隻能投資到中國。而中國體量就非常大,很容易吃下日本的投資,但又不被日本投資主導。
同樣地,中國的雁行模式也有一個隱憂,這就是印度。印度目前相對封閉,但相比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仍然有不小的優勢。如果印度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並“改革開放”,那麽中國淘汰的產業很可能也將不得不轉移到印度(因為性價比顯著高於其他國家)。而印度的體量也很大,中國的投資也不能獲得主導地位。
因此,中國不會去援助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當然投標什麽的,還是有的,隻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刻意去幫助其發展)。
第二,其他國家乘著東風,也進來投資,占領了相關國家的產業。
為了防止這個問題,中國就需要限製其他國家在相關國家的發展,至少不能讓他們搭上自己的順風車。編輯於 2014-07-07
既然題主都提到了邊遠山區了,作為邊遠山區人民覺得有必要來偏一偏題。
邊遠山區的困境來之已久,但似乎很少有人關心如何而來如何解決。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想當然的覺得隻要國家給錢就行,不行就是國家錢沒給夠(而且錢和物資要直接給到個人不能被地方給挪用了)。所以目前這種一看見國家搞大規模對外投資、援建甚至發展科技航天工程都能引一大幫噴子扯邊遠山區還在吃草的風氣就可以理解了。至於三公支出省一點就能讓邊遠山區變好一萬倍的說法更是得到了廣泛認同。
首先看看邊遠山區困境如何而來,最主要的三個原因:
1、自然環境惡劣2、交通極其不便3、教育落後
首先自然環境的惡劣是短期無法解決的,而這種自然環境惡劣大多不是汙染和利用不善,就是赤裸裸的貧瘠。(真的山清水秀還會吃不上飯?)
交通不便的問題想來可以增大基礎建設投資來解決,但實際情況是真正極端困境的邊遠山區散居非常嚴重,一個甚至幾個山頭住一戶人的情況很常見,想要真正解決這些地區的交通真不是現有人類技術和經濟條件能夠完成的。
至於說教育,同樣受困於自然環境和大量散居的現狀,引進學校老師不是說給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何況養活一個山區學校和老師的成本絕對大大超乎大家想象(算成每個學生頭上投入堪比大城市一流名校)。
另外,對邊遠山區人民直接的物資及貨幣援助的意義被大家高估了。大宗物資無法運進,且運進物資的花費比物資本身價值還大。貨幣對真正邊遠地區人來說用處不是那麽大,因為貨幣到手和變現成實物不僅困難而且同樣耗費巨大。本地一句土話叫“豆腐盤(搬運)成肉價錢”,就是對山區援助最真實的寫照。
大家還有一個重要的誤區就是看到邊遠山區人民要的隻是一點點基本生活物質保障就想當然覺得花費不大。進而想當然覺得這點花費都不舍得可能是政府腦殘或者錢都被政府裏的人拿走了。實際上保障一個邊遠山村基本吃喝的花費比讓同樣數量的城市人天天鮑魚龍蝦還大你信不信?一個邊遠地區的基層行政組織進行有序管理的必要行政成本比幾倍十幾倍大的一般社區還大你信不信(光是被人詬病公車費用就極大,可總不能騎自行車走路翻幾十裏山路吧)?你信不信一個邊遠山區最敬業勤勞的公務員拚死拚活工作效率也低得驚人(不是不做,是真沒法做到)?三公支出?且不說三公支出很大部分是必要支出,就算真把三公支出砍一半拿來還真不一定夠邊遠山區人民過上大家想象的幸福生活。
真正解決辦法還真是像
所說,產業升級、推進城市化才是解決之道。讓自然環境較好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遷出極端邊遠地區的人口。而實現這些,非洲的資源、市場、產業轉移目的地都是我們必須要的。一個靠譜政府該做的事是想辦法讓邊遠山區人民來城市吃上鮑魚龍蝦,不是花吃鮑魚龍蝦的錢讓他們住在無水無電的小屋裏喝稀粥吃土豆。編輯於 2014-05-15
中國的醫療援助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援助不被視為單方麵的賜予,援助時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王暢,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這句話不僅與現實主義理論是矛盾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試問,既然堅持“平等互利”,那麽怎麽會沒有任何條件呢?沒有任何條件,那不就我們虧了嗎?互利呢?
秉承“肮髒汙穢、疾病和人類苦痛會滋生共產主義”的理念,美國海外衛生援助項目是冷戰時期圍堵共產主義滋生的努力的一部分。(Javed Siddipi,World Health and World Politics ,USCP)因此中國的舉動尤其惹人注意,被各種懷疑和指責就不足為奇了——你立了牌坊,這不罵別人是那啥麽,關鍵是你不說也就算了,你還開大字報模式當眾黑別人,落誰也受不了呀。
截至2010年,中國共接受多雙邊援助518.7億美元,是接受援助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商務部官網)所以偶爾聽到說要抵製日本的時候……我就在想,是不是要把人家的經濟援助退回去……日本對華援助也是不小的呢……
習近平在訪問時表示,中國將繼續擴大同非洲的投融資合作,落實好三年內向非洲提供200億美元貸款額度的承諾,實施好“非洲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夥伴”,幫助非洲國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自主發展。(新華網)最近李克強總理在非洲四處亂晃(順便說一句,中國新出任的外長按慣例會首訪非洲若幹國家),到處剪彩演講等等,都是中非合作項目,無所不在啊。總而言之一句話,中國對非援助,已經使得中國的身影在非洲大地上成為絕對不可以,也不可能忽視的存在。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包括215個農業項目,670個公共設施項目,390個經濟設施累項目和635個工業類項目),成果斐然。(《中國對非援助成果及麵臨的挑戰》,《國際研究參考》2013年第7期)
任何事也是按照國際關係的基本邏輯
中國早期的對外援助是很誇張的,以至於是餓自己的肚子喂飽別人,這當然是錯誤的,我們
2000年5月13日的《經濟學人》,封麵文章是《沒有希望的非洲》,十年之後,標題是《出籠之獅》,以及《崛起的大陸》(THE HOPEFUL CONTINENT:AFRICA RISING)。新興經濟體大批湧現,非洲經濟整體發展,最重要的是:非洲成為世界投資熱土。
所以題主,你說值得嗎?是的,誠然我們有很多自己的破事兒沒解決,但這並不矛盾,在我看來,這更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我們無法在投資之前先知道最後的結果,那叫bug,我們甚至不能因為結果而判斷投資手段的優劣——因為不是所有好的投資手段都有好的結果。
最後再次感謝邀請,以及如果有人能看完這篇單調乏味的回答,我不是所謂的專業人士,隻是一個單純的國際政治愛好者,但我確實覺得,更多的目光應該聚焦於此,我們應該欣喜地看見並積極地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編輯於 2017-03-05
中國一直在援助農村,內陸農村各種小洋樓,村村通,新農合,扶貧項目等等,多少農民子弟考上了大學,有了體麵的工作?農業稅都取消十年了。
就天天被黑的河北縣城周圍的農村,我老家那邊,幾年時間,吃飯從燒灶到燒煤氣,到電磁爐普及。購物則是從趕集直接跳到了網購。
可惜,外匯是不能在國內用的。
西北確實目前還是太差,各種問題嚴峻,亟待解決。
如何評價中國在非洲的援建?打地基。
中國在非盟說推動非洲工業化不是白說的。
更準確點說,推動“三網一化”更像個因地製宜版的工業體係建設工程。
什麽是工業體係呢?
無論輕重工業工廠,都需要電。往往越是精密的東西(高端工業),相同重量的產品所耗的電越多。
持續通電就要發電站,製作發電站機組又需要冶煉廠造的鋼鐵,而搞圖紙,更需要相關學科的人才。哪怕是小資中產看不起的重工業基礎,也是需要各種高學曆高技術水平的理科人才的。同樣,光靠土法也練不出重工業需要的鋼材,高爐煉鋼帶著個爐字,然而鼓風機卻不能被人力扇子取代,還是需要電。
工業體係是個半閉環,少一個環節都不行。
有了煤礦,油井,發電廠,才能有冶煉廠,然後才有各種現代重工業和輕工業。
這就是後發國家不接受外援,獨立工業化是偽命題的原因。歐洲基礎科學搞了上百年,從紡紗機做起,一點點的積累這些玩意,才有的現代成果,完全閉門造車,重複這個過程,連最基礎的科學體係都得從頭開始,別說速度不如發達國家了,連加速度都不可能趕上。
知乎有個問題,如果印度有3個航母戰鬥群,意味著什麽。普通軍迷可能隻會軍棋推演,而我想到了,這三個航母戰鬥群背後,意味著幾十上百萬的高精尖工程師,幾百上千個學科的頂級造詣。這些工業底子,如果不搞蘇聯那種劃範圍對抗,而用在民用工業上,就意味著本國產品可以在世界有一席之地,居民生活水平不會像印度那麽差。而用在其他軍工上,就是滿天起飛機,滿地下餃子。那麽這個國家就已經是個超級大國了。
十年前,經濟學人說非洲是沒希望的地方,十年後,非洲變成投資熱土,就是因為地基被打紮實點了。
中國在埃塞俄比亞建的中國標準的鐵路,的確很自豪,然而其實,中國援助的道路也好,鐵路也好,主要是貨運類的。物流是工業不可或缺的一環,光靠人搬各類原料,勢必會讓工業製品變成天價,而且效率上毫無競爭力。
如果工業化是個木桶,那麽原材料,物流,工人生活必需品,工人基礎素質(識字)等等就都是木桶的板,短一個就會都會降低工業化質量的上限。而要自主工業化,更多了高等教育,科研等需求。
而中國對非洲的工業援助,更帶有幾分跨越意義,也有賺外匯的價值。
例如,按照協議,援建的鐵路幾年後就會歸屬於所在國政府。看起來似乎很好,然而“符合中國標準的電氣化鐵路” 以及列車的幾乎所有東西,當地都是生產不出來的。受援助的國家沒有知識人才儲備,也沒有造這些配件的工廠,更沒有足夠合格的專項工程師。所以鐵路維護,列車保養,還是要靠進口中國貨。而哪怕是靠“中國速度”,能自主生產出這些東西,也已經過了一兩代人了。
何止是列車和鐵路設施,中國給非洲蓋樓,不少地方連膩子粉都生產不了,從中國海運過去,運費甚至已經超過了一批膩子粉本身的成本。
隻有在物流完備,基礎教育合格,醫療衛生可以有基本保障,基礎重工業達標的情況下,人口才是紅利。如果其他條件都不具備,隻有大量沒受過教育的文盲,那麽人口隻不過是負擔。在沒有化肥和拿外匯進口糧食時,人口超出土地承載力就意味著馬爾薩斯三騎士(饑荒,戰爭,瘟疫)。
我在醫學圈,就知道,中國援建非洲不少醫院,提供了很多基礎醫療服務 —— 當然不是歐式醫療質量,而是大部分你們已經基本聽不到的寄生蟲,以及胃腸炎,肺炎等常見病可以不致死,傷口感染,骨折可以不至於致殘的基礎醫療保障(你們都不當回事了,然而,其實非洲很多醫院普遍也就你們校診所水平)。同時,出口了大量的醫療器材。非洲人感謝中國為他們建了醫院,然而醫院裏麵的東西,很多醫療設備,藥品卻依然得進口。由於國產設備便宜,這些非洲政府的醫院要保證基礎醫療價格可以讓本地人承受得起,很多設備還是要買中國的。除此之外,中國醫療產品製造商,無論是國字頭還是民字頭的,都可以在“走出去”過程中收集許多重要的數據,中國在非洲開展醫療的成果,對本土的傳染病研究也有很大的幫助。這類助益都是無形,卻非常珍貴的。
所以,雖然看起來中國運營幾年就把基建設施給非洲國家政府了,然而其中大部分錢還是會以采購方式繼續回流很久很久的。這些都是非常非常長期的投資。而由於名義上這些設施歸屬當地政府,就避開了種族歧視與殖民(產權屬於外國)色彩,背後的那些規定隻能買中國貨的“慈善貸款”和輸出的標準,也就不會導致當地人反感。
中國通過這些基礎設施友善的創收同時,也大幅度提高了當地的投資(建廠)環境。中國援助的道路,物流,商品集散地及能源設施增大了工業承載力,降低了一部分成本,諸如潔淨水源,農業,食品工業,及醫療設施又間接提供了相對安全和穩定的人力環境(減少傷殘損失,流行病危害),安穩的環境甚至能減少一部分犯罪與腐敗(當然,比中國本土還是爛多了),還有一些隱形的援助,例如幫忙搞市政規劃,優化了城市建設(畢竟城市規劃類學科學問也很多,更高層次的,像韋伯工業理論,更是相當的複雜),這才是經濟學人稱非洲崛起的原因。西方的媒體一邊因為中國在非洲和他們競爭,罵中國殖民,一邊自己也在中國打好的工業地基上投資,口嫌體正直啊。畢竟如果不是因為戰略需要,資本家是不會搞這種以十年,二十年記的“長線投資”,甚至根本就是資金沉沒在地基裏的“援助工程”的,然而中國以國家意誌搞成了這些事,他們又在後續投資上來分一杯羹了。順便一提,秦暉大公知曾經把中國戶籍製度形容成南非種族隔離,摻私貨說南非廢除種族隔離,人力成本一上去,經濟就垮了。然而現在是還在“種族隔離”的中國在“自由”的南非各種投資建廠,南非人力成本都比中國低了,現在還一半年輕人失業,鬧排外暴亂,曼德拉都在天堂哭泣了。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褲腳沒有泥土的城市二代中產,小資,經常嘲笑落後地區和農村那些染發,玩快手的年輕人。然而事實上,這背後是大量的染料工業變成了白菜價,還有互聯網覆蓋到了農村,那些孩子長大以後,或者他們的下一代,很多就是你這樣“體麵”的人,有著富足的生活保障和安樂的生活。
非洲尚沒有脫離部落狀態的國家,更不可能一瞬間發展成中國,甚至歐美的水平,痛苦的過程是必然要經曆的。“合格”的工業基礎並不意味著像蘇州,重慶甚至深圳,上海那麽優秀,往往意味著,警察不懂法律,甚至半文盲,腐敗的要命,就是穿著體麵的黑幫打手,但是能保證重要社區和工業區不被真正的黑幫攻陷‘;黃賭和兩搶泛濫,破案率很低,貧民窟裏動輒幫派混戰,但是普通人不至於活的提心吊膽想走;普通工人工作繁重,工作環境差,且收入去掉吃喝後,不能再購買多少娛樂資源,但是卻有著希望和盼頭;車匪路霸遍地都是,但是貨運可以維持下去,不至於被整車整車的拖走;官員信著薩滿教,拿貪來的錢買圖騰寶貝,但是行政命令可以被大體上執行……這段痛苦的路,任何國家發展過程中都是逃避不了的。沒有足夠的資金,就不可能有足夠多生活體麵的人,不能有高質量的教育,更不可能有安全而美好的城市環境了。有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高了,才不會有那麽多謀財害命,軍公教才會越來越有良心,政府才能把廉政工作幹好。隻有昨天幹過苦力,今天吸過霧霾,才還有明天的星辰大海或小確幸。
在Facebook和Quora上,非洲那些上的起網的人確實對中國評價很高,因為大部分階級的人,都在中國援助中受益了。軍閥豪強獲得了基礎醫療資源,軍中的傳染病可以不再是要命的麻煩,還有靠中國的政治影響力調停許多糾紛,而不用整天打仗,收著稅就能活的舒服,把十幾個二十多個孩子送到外國留學。普通部落民有機會進入工廠,甚至城市轉化為市民,得到貧窮卻不絕望的生活,養起一家人吃得飽飯。當地政府有中國撐腰,可以不被鄰居欺負,還能從中國援建、交付的設施上獲得稅收。所以在他們眼裏,中國像是個很守江湖道義的大哥和老師傅。
中國的 “不帶政治條件”,也就是不希望改變當地政體,不幹涉內政,實質的政治考量,我覺得有可能還是黑貓白貓。事實上,最合適的政體,就是能在恰當時間采取恰當政策,確保可持續提高以及發展的本土化的,柔性的政府,而非在意識形態高於一切的剛性結構,我們走過這個彎路。對於中國來說,更少幹涉外國政治體製,意味著獲得更寬鬆的環境和更多的配合。更何況,在錯誤的時間上強製要求其他國家移植一個政治體製,而不考慮具體情況,非壞即蠢。
奧巴馬說過,中國14億人,過美國人的日子,是地球的災難。確實,中國如果像美國一樣金融立國,5個地球也養不起。中國必須自己生產,勞動。然而,這不意味著中國不會對外轉移工業,而中國這個15億人的龐然大物,所具備的市場需求,轉移出去的低級工業,再加上提高當地生活水平,激活了當地人的需求,必然會把整個世界的工業規模擴大許多,帶動更多人過上好日子。不過某些靠金融吸血鬼國家,可能要麻煩了。
相關閱讀:
中國推動非洲向工業化經濟體轉型-中國社會科學網大概是這樣:
非洲:我有礦。
歐洲:我開礦。
非洲:賣礦石附加值太低了!我應該開個精煉廠!
歐洲:你沒錢沒電沒工人,我想給你建精煉廠也建不起來啊。
中國:口桀口桀口桀口桀……這位客官。
非洲:我去,您這笑聲功夫可深了。
中國:您想開精煉廠。
非洲:正是。
中國:您手頭不寬裕。
非洲:小生姓沒有,單名一個錢字。
中國:口桀口桀口桀口桀,要和我簽訂契約,成為魔法少……建立工業化國家嗎?
非洲:別笑了,我們家牆皮都震到鍋裏了!
中國:您看我們的藍圖,這是您的礦場。
非洲:金子賣石頭價,我心疼啊!
中國:您這有幾條河,咱把這一攔。
非洲:就發大水了……
中國:這就是一水電站。
非洲:哦?
中國:這咱再起一變電站,精煉廠就有電了。
非洲:啊哈!
中國:我再拉一條公路,找平地再修條鐵路,就到大海了。放心我家的公路鐵路距離都是世界第一,質量杠杠的。
中國:到這裏我再來個港口,您放心,碼頭設備我包了,大英國建航母都買的咱的龍門吊。
中國:這邊,員工宿舍。這邊,新城區。這邊,水廠醫院化糞池。那邊基站電台麵粉廠。放心我們的房子是磚搭的,不是土壘的,以後河馬獅子都進不來了。
中國:這再捎帶來個農墾區,我這有一畝1000斤的小麥。咱順便來個化肥廠這就齊了。
中國:什麽你家電話都沒有?華為快點去搞定,放心網絡鋪設免費,我們隻要求進入貴國手機市場。有了電你還要看電視吧,要不然晚上和老婆在床上多無聊,不知道電視是什麽?哎呀就是一種盒子裏麵的畫可以動。天熱了要電風扇吧,衣服髒了要洗吧,我們有個東西叫洗衣機,明天帶你看下。。。
非洲:這是在是太太太太……
中國:您還要保衛勝利果實,先來倆團梟龍您看怎麽樣,再來點59D,陸軍指揮學院包教包會包分配。
非洲:這,這怎麽付賬?
中國:沒事,不談錢,談錢傷感情。咱談礦。我提供貸款。
非洲:我用礦石抵債。
非洲:甚好甚好。
中國:這是您的小別墅,贈品,免費,隻要您在這兒按個手印……房子你選個戶型,下周就可以開工了。
非洲:成了。
中國:口桀口桀口桀口桀……
歐洲:操操操操操操操……我要去聯合國舉報沒有錢總統奸殺反對派強奸老母豬貪汙公款帶來人道主義災難……兔子你又搞新殖民主義了,你殖民非洲不人道扶植獨裁者。。。編輯於 2016-11-14
謝謝邀請。
整個援助非洲項目進行了很多年了。。主要原因無非就是這麽幾塊,先寫原因,在做些批評:
一,非洲一直作為我朝政治資源的後援地。
“不附加政治條件”隻是不像西方國家一樣“附加政治條件”,不等於沒有“政治考量”。國際發展合作領域中,中國的身份比較特殊,身兼受援國和援助國雙重角色。
而在早期外交中,兔子一直強調“第三世界國家”的利益共性,以及我朝在整個第三世界陣營中的“和平主導”作用。。那麽為了體現這種折衷主義的外交策略,必然會主導這種“相互交流”。。
當年,周恩來提出 “中國對外援助八項原則”,表明 “中國對非洲提供援助時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殊權利。在整個70年代,我國同25個非洲國家建交,並對許多非洲國家進行了無償的經濟援助。僅在1965到1969年之間,中國對非援助總額就高達2億美元,主要用於諸如坦桑尼亞、讚比亞以及幾內亞等“核心盟國”的建設。
那麽在中國在涉台、涉藏、人權、入世、申奧、申博、聯合國改革等諸多問題上得到了廣大非洲國家的支持。。這種話語權在國際博弈中是需要的,政治聯盟的體量一定程度上會是對話語境有很多微妙的變化。
二,資源戰略的考量。
我朝從上世紀末開始,就有盡可能收購或換取大宗資源如石油,礦產等等的考量,而本世紀初這個任務就交給國企的海外投資在做了。那麽援助非洲,這一點近似於“項目換資源”賺取差價和戰略儲備的意思在裏麵。
1,資源互換。剛果的石油、埃塞俄比亞的芝麻,加納的可可以及加蓬的鐵礦砂也都成為貸款援助的償還方式。來自中國的援助則去促進非洲國家需要的電訊、電站、道路、 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各大國企的進一步投資建設。
2,資源後備中心,大企業開始基於投資和當地政府活動,開始考量進入跨產,油田的開發和置入。而經濟農業,也開始在廣袤的非洲土地上進行大規模種植,農產投資本身也是重要的資源後備之一,並且就非洲而言,可以帶起來本土農業的基本發展模式。
三,建構新的貿易空間。
在第三屆中非合作論壇上,胡錦濤提出中國對非洲外交政策的新八大原則,其中第一項為“擴大對非洲援助規模”,第三項明確“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
對非援助和合作帶動了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去非洲開展業務,既給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也增加了很多就業機會,2500家以上的中資企業在非洲經營。
1,這類投資,除了實體外貿中消費品的對非貿易,還有礦產投資和廉價商品住宅的投資,工業製造等各個方麵,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組團是把非洲產業園來統籌。
而2012年,中國與非洲貿易總額達到1984.9億美元,同比增長19.3%。其中,中國對非洲出口額853.19億美元,增長16.7%;自非洲進口額1131.71億美元,增長21.4%。2000年~2012年,中非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23%增加到5.13%。從非洲角度看,中非貿易占非洲對外貿易的比重,呈現出更為明顯的上升趨勢,同期,中非貿易占非洲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3.82%增加到16.13%。(根據《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2013)白皮書》)。
以坦桑尼亞為例,中國企業承包工程占坦桑尼亞80%以上的市場份額,每年簽訂的合同金額達30多億美元。
2,政府間貿易以及央企的大單。中國作為非洲長期的基礎建設,大眾運輸,以及礦產業開發的援助商,那麽首先在這些領域,當地政府或多或少需要側重考慮這些領域需求中,和中國的政府間項目。
比如,中國鐵建與尼日利亞政府的131億美元的鐵建大單顯然與總理推薦關係匪淺。 5月5日中鐵建子公司與尼日利亞交通部簽訂尼日利亞沿海鐵路項目框架合同,線路全長折算單線裏程1385公裏,設計時速120公裏/小時。暫定合同額131.22億美元,約折合807.79億元人民幣,約占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的13.77%。。
3,商品傾向市場,廉價好用的中國商品,尤其是消費品和產品等,一直占據著非洲市場,而非洲市場的消費能力,也足夠我們借著大規模的出口勢頭,在整個消費群體鋪開。
四,新貿易,產業共同體的建構。
中國的產業規模目前最為齊全,雖然在精度上有待提高,那麽中國轉型為統籌產業總體的國家,將規模產業部分轉移出去,通過拓展貿易空間,形成一個中國為主導的貿易共同體是可行的路子,尤其是在整個新興經濟體背負著世界經濟發動機的責任,而增長點普遍缺乏,而我朝最近的經濟減緩最明顯的因素就是“沒有足夠強力的增長點”,那麽在內政上有其他方法。但是在對外上,“產業擴散+產業承接+產業轉移”是完全可行的路子。發達國家也是這麽想,可是人家不帶我們玩。比如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就沒鳥我們。。。
那麽我們自己來,中國可以選擇的地方隻有兩翼:
一個是東南亞,一個是非洲。
東南亞相對條件更好,人工成本低,社會也算穩定,人口體量大,港口資源形成體係,那麽在這裏從中國源頭開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非常容易,商品轉出口的地理位置很近。
所以我朝主要的產業下放會針對東南亞。。
但是當這條上下遊產業鏈擴大,貿易空間在亞非鏈條上展開的時候,那麽非洲的地理存在就是很必要了,所以目前而言,先在非洲通過投資,援助,形成一個產業架構,為未來做準備是可以的。。
簡而言之,就是想辦法通過“輸血”的方式,讓非洲學會“造血”,從而把龐大的循環係統建立起來。。
下麵來做些批評:
1,上麵說了,我們對於非洲“輸血”是為了“造血”,
當非洲會造血的時候,給我們的利益點就在於:
“產業投資輸入市場”和“消費市場”。
而要保證我們能夠達到這些,需要:
“建立基礎的產業架構導向”,和“繁榮和豐富非洲的就業市場”。
這兩者做的都還不夠,商業投資很多,但對當地的就業市場刺激遠不如預期,而產業集群的統籌,也還不夠給這一批國家做一個大的規劃。。
所以這方麵,繼續努力。
2,對非洲政局的掌控力還不夠,對民眾的關注也不夠。。
確實我國承諾“不附加政治條件”,但是“側麵影響力”還是要保持存在的。
近幾年非洲政局還算可以,但是不確定因素還有很多,
而我國的“產業輸出”需要建立在一個“由當地友好合作政府的配合”以及“一個穩定的民生狀態”。。
而我國的把控力還是不夠的,側麵影響力還有待加強。
而在對民眾的工作中,當地不少民眾不覺得收到了“中國人的紅利”,不少地方,出現了仇華情緒。。而企業投資很多時候照搬我朝模式,幾乎使用我朝團隊的做法雖無可厚非,但是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民眾的排斥
這點是需要注意的。。
3,最後,隨著我朝對非援助的增大,整個國際社會都注意到了這一點,非洲開始學會在中國和西方傳統援助國(法國)之間左右搖擺,以求在夾縫中漫天要價,這個是棘手的事情,而對於非洲的戰略意圖這麽多年過於明顯,勢必要引起國際社會的一些非議。發布於 2014-05-08
排名第一、第二的答案都不靠譜。產業轉移,現在的非洲根本就不適合產業轉移,主要原因有好幾點:第一,非洲政局不穩定,安全缺乏保障,貪腐瀆職嚴重,對於資金人力密集型的產業風險很大。第二,非洲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配套太差,除了南非等少數國家,連電力都沒法保障,也完全沒有產業鏈的配套。第三,非洲的人工成本其實不低,更重要的是他們幹不了活。非洲的法律很多沿襲歐美,對勞工的保護很嚴,勞工組織的鬥爭也很厲害,比如讚比亞2012年的礦工最低工資標準是250美元。非洲人剛剛走出采集狩獵生活時間短,沒有經曆定居農業生活,因此非洲工人缺乏時間觀念,工作時今朝有酒今朝醉,發了工資就不來上班了,吃苦耐勞的能力遠遜於中國人,所以建房築路這種苦活都是中國人在幹。最後一個就是生活問題,非洲條件惡劣,文化不同,中國人在那裏生活工作會遇到較大難題。
這些使得非洲很難成為中國的產業轉移基地。在這方麵,非洲遠不如東南亞,甚至不如印度。
第二個說,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可以看做是馬歇爾計劃。這個也行不通,馬歇爾計劃的錢那真是花在了刀刃上,立竿見影(戰後經濟反彈,是世界各國普遍規律,此時的投資最安全,二戰後這樣的機會再也不會有了)。美國投錢後,歐洲經濟立馬起來了。但非洲呢?非洲接受世界各地的援助這麽久了,請問有哪幾個國家經濟能夠長期高速發展的?如今,黑非洲經濟唯一維持長期增長的是博茨瓦納,但這個國家經濟主要依靠農牧業,而不是工業。非洲腐敗橫行,基礎設施太差,都使得馬歇爾這樣的政府援助投資會出現很多問題。把錢給這些國家,既加劇了他們國家的腐敗,還被他們老百姓敵視。
所以中國對非洲的投資要慎之又慎,政府投資最好是投在基建領域,完全由中國企業經手,資金不經過受援國;企業投資鼓勵民營企業,對於要求中國進出口銀行借款出口項目,需要嚴格審核。編輯於 2015-12-05
我們給非洲貸了款,這些錢幹啥,當然是買中國的產品和服務。 推薦閱讀《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中國現在對非洲的玩法其實和當年美國玩東南亞和南美洲如出一轍,差別就是中國顛覆不合作政權和暗殺該國不合作領導人的手段沒有美國那麽慘烈(當然也可能是能力不行)。 華為就是靠著搭夥中國非洲援建, 掙了高利潤,然後反過頭來補貼歐洲市場,給攻城獅們發獎金的。
非洲的政治精英也都是哈佛耶魯學出來,吃過見過的,也在和美,中,歐這些大國博弈, 推薦閱讀 非洲買礦記(讓你知道中國海外獲取資源何其難!) 中國高校也有很多非洲二代進修班, 幹嘛用的? 就是培養帶路黨的。 弱小的國家和民族, 頂尖精英中的中下層是非常有當帶路黨的動機的,但頂尖中的頂尖,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真正統治者必須維護自己的統治階級地位--說白了金牌馬仔願意投靠有前途的大哥, 而大哥是不可能再去當馬仔的。
這個世界國家民族之間的博弈是非常血腥激烈的,地球的資源不足以讓全世界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經過百年掙紮,重新爬回了食物鏈的上遊,雖然在肉食動物的競賽中經常吃虧, 但可不是吃草的小白兔了
----------------------------------更新----------------------
美澳非三塊被歐洲殖民者蹂躪的大陸,非洲是唯一一塊原住民沒有被屠殺幹淨的大陸。當年非洲酋長主動認慫, 還幫殖民者抓捕自民去當黑奴,何其卑鄙無恥,哪比我大澳土著,大印第安民族的熱血抗爭。 但事後看, 認慫者還活著, 英勇者都死了。 非洲幾百年年下來積累的弱小民族生存智慧也不可小看。 我們能窺視到的非洲的博弈策略一些點:
1. 引入美(老大),歐(原宗主國),中(新貴)各方勢力進來,進行平衡,充分融入西方主導下的世界規則,在規則內博弈牟利
2. 對外國人歧視性待遇,但是允許多重國籍。 靠國民優待換取對外國人的司法管轄。 很多非洲白人富豪都是三重國籍,原歐洲國籍(資產所有者原國籍),美國國籍(能提供武力保護者國籍), 非洲當地國籍(享受國民待遇,但要被司法管轄)
3. 如果想拿走我的資源, 我要拿大頭:
a). 靠高稅收控製礦產資源外流速度 (超高所得稅,還有股東稅,黑人權利等),等待時機為未 來的騰飛留下本錢
b) 與世界接軌,極為複雜的礦業法律體係,中國在這方麵幾乎沒有專業人才能夠應對
c). 通過腐敗, 允許高折舊(可以快速折舊衝抵利潤,變為滾動投資,但要把利潤拿走就要交巨額稅)等方法,吸引投資維持日常運轉。
c). 現代國家和土酋政權雙線管理, 進一步分潤資源收益
有人想非洲人如果像中國人一樣努力工作,我們也能過上美國人那樣的生活了。 遺憾的是,在可見的未來,非洲人永遠不會像中國人這樣努力的工作, 人家鐵了心吃資源飯了, 非洲普通勞動人民寧願做原始森林裏的猿猴, 也不願意像中國普通勞動人民一樣做套上車的騾馬。
中國在非洲能分到多大的利益盤子, 事關國運, 有誌有力者可參與其中, 無誌無力者隻能觀望祈禱了。編輯於 2014-05-14
冷哲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正確的,但有一點不太對。
對非援助,和“產業轉移”沒有什麽關係。
中國對海外的產業轉移,主要發生在以下幾個國家:越南、印尼、柬埔寨、緬甸、孟加拉。
這是因為,產業轉移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穩定的社會製度。
2,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
3,龐大密集的人口。
4,離產業轉出區較近的地理距離,達成緊密的上下遊分工網絡。一件商品,上遊零部件大多需要從產業轉出地進口,然後在落地區組裝生產。
非洲與東南亞相比,最大的劣勢,就是第4點。由於遙遠的時空距離,非洲幾乎不可能成為中國產業轉移的候選對象。
中國的對非援助,可以參考“馬歇爾計劃”。
二戰結束後,經濟崩潰的歐洲接受了美國130億美元的援助,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這筆資金相當於今天的1300億美元。通過經濟援助,歐洲經濟恢複了生機,不但成為了美國商品的重要市場,更重要的是,歐洲的政治命運基本被美國掌控,成為了美國在冷戰中最重要的小夥伴。
同理,如今的中國對非援助,可以大致看作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1,非洲將成為中國一個重要的商品傾銷市場。
非洲人均收入低,對商品的價格尤其看重,因此中國商品在非洲市場上競爭力非常強大。
我舉幾個例子。
華為最初海外擴張,非洲就是最早獲得成功的地方;國產汽車出口海外,全世界都不太受待見,隻有在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這些北非國家才獲得了成功;中國的摩托車在東南亞輝煌了一陣子,因為質量差,幾乎把市場都做爛了,你猜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場在哪裏?
滿足你們的小心思~~~
猜到了沒?
————是非洲的尼日利亞。
當非洲經濟繁榮,對中國的出口無疑是一大利好。
2,非洲是中國重要的資源獲取地。
特別是石油,除了中東,最大的待開發區就是非洲了。
在中東,你知道,那是歐美的自留地,除了伊朗伊拉克,中國很難插得進去。
而非洲,則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石油儲量僅次於中東的地區之一,最近幾年,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已經占了總石油進口量的三分之一。建鐵路、橋梁、公路,無非都是為了讓當地的資源更便利的運輸到中國來。
3,政治結盟。
非洲國家多呀,53個國家,各大洲排名第一。在各種世界組織中,投票時一個國家一票,把他們都拉攏了,中國說話的分量將大大地提升。
話說,歐洲、中東、南美是美國的小弟,中亞是俄羅斯的小弟,東南亞中國正在跟美國爭破頭,目前最容易收買,收益性價比最好的就是非洲了。
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編輯於 2014-05-08
根據新聞報道,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參與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全球氣候會議之後,前往非洲國家津巴布韋和南非訪問,與津巴布韋政府簽訂了兩國政府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及基礎設施建設、產能、投融資、野生動物保護等領域合作文件的簽署,在南非的第一天就簽署了26項雙邊協議,總價值達419億人民幣。而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又參與了中國-東盟峰會,並訪問了馬來西亞,簽署了一係列合作協議,之後李克強總理又在蘇州接待了來自中東歐16個國家的領導人。
在2015年這一年,中國在海外拿到例如印尼高鐵,中泰鐵路,津巴布韋價值11.74億美元的項目合同。從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出,中國資本走出去的趨勢越來越強,並且去向主要是欠發達國家,即第三世界國家,那麽為什麽中國的資本和技術要流向這些國家,幫助他們發展經濟?這對中國有什麽好處?我們今天來研究分析這個問題。
其實總結起來答案也沒有那麽複雜,中國之所以幫助落後國家發展經濟,無非三個原因,一是出於經濟利益,二是出於政治利益,三是出於國際道義,下麵分別說明和解釋。
經濟利益
短期來看,中國投向落後國家的資金在3到5年之內難以收回成本,但長期一定是有經濟效益的。打個比方,某國家有一座金礦,但是沒有工具和技術開采,這時候中國提供工具,提供技術,雖然在開采的過程中需要一些花費,但金礦開采出來之後中國能分享收益。
現在投資落後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把工廠建好,把路修好,把產品賣出去,賺到的錢分給中國一部分,分給當地國家一部分,從經濟上來說對雙方都有好處。
經濟利益理解起來比較簡單,隻是投資和回報的關係,所以這裏不做大篇幅的闡述。
政治利益
如果說經濟利益要數年以後才能兌現的話,那麽政治利益就來得快得多。中國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經濟,自然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立場上都會站到中國這一邊,這是利益的驅使,也是道義的所在。
當今世界仍然是美國一家獨霸的時代,美國通過美元和軍隊在世界建立起自己的帝國時代,美國處理國際問題的方式是以強淩弱,胡蘿卜和大棒結合,胡蘿卜如果不吃,那就大棒伺候,當今的國際秩序是由美國所主導的,本質上其實是一個霸權秩序。美國憑借超強的軍事實力將美元和石油掛鉤,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從而控製世界的經濟命脈,這使得美國有了一大批的跟班,如英國、日本等,跟著美國能吃到一點肉和湯。在西邊,美國搞了一個北約軍事同盟組織,以對抗國土麵積廣大,軍事實力很強的俄羅斯,在東邊美國和日本組成同盟,經濟上希望遏製中國發展,比如搞個TPP協議,在IMF投票權上遲遲不肯讓步,軍事上希望將中國鎖在第一島鏈,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鼓動或暗中支持台獨以及南海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爭端。
為什麽美國要這樣重視和針對中國?因為中國是唯一一個在人口體量、經濟規模、軍事實力等綜合方麵有機會接近甚至超過美國的國家,這已經是世界的共識,美國限製中國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是大國戰略的問題,美國同樣不待見歐洲國家組成的歐盟。美國建立的國際秩序使得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受益,但是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美國,美國擔心失去在世界的統治地位。在美國建立的國際規則內,中國取得了發展和進步,但當有一天中國會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地位的時候,美國便會建立新的秩序來排斥中國這樣的新興挑戰者,TPP便是一例。這個道理全世界通用,在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之所以會發生,之所以白起要殺光趙卒,原因都是趙國對超級大國秦國形成了挑戰,世界上對這樣的問題有一個稱呼叫做“修昔底德陷阱”,中國的領導人當然也知道這個問題。
據新聞報道,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提出未來5年中國的目標是要避開兩大陷阱,一個外部,“修昔底德陷阱”,一個內部,“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世界很多國家或地區發展到人均國民收入進入到一個階段之後就不再增長了,而“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曆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麵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
如果中國也和美國那樣搞,到處派兵,用軍隊說話(此處不包括打擊恐怖主義),那麽“修昔底德陷阱”將不可避免,到時候隻有通過戰爭來解決,一如“一戰”和“二戰”一樣,這當然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中國崛起不能再走美國的霸權路子,要施以德政,遵循“和平和發展”的理念來增加自己的朋友。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中國能幫助落後國家發展,那麽中國在國際上得到更多支持是可以想見的。
(“和平和發展”並不代表中國要放棄武力,否則一切就是空中樓閣,完全靠道德是腐儒的思想。而應該在軍事上維持積極防禦思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結果也的確是這樣,中國在國際政治上收獲了巨大的回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恢複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是被第三世界的國家抬進聯合國的說得一點都不過分。
筆者之前文章中寫過的一段話:
若論在國際場合的支持度,哪個國家做得最好?是中國,中國從毛澤東時代的外交政策就傾向於和中小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改革開放之後除了引進外資之外還積極地走出去。世界上國家或地區數量最多的是亞洲和非洲,而中國過去幾十年一直在苦心經營和亞非各國之間的關係,中國是第三世界的領頭羊。美國的國際戰略集中在中東、歐洲和遠東,在大國或者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那些偏遠的小國美國看不上,中國不一樣,中國幫助這些小國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廉價但性能好的商品,如低端手機等,切實地提高了這些小國的生活水平。如果一個和中國有關的事情在G8集團討論,那多半對中國不利,如果放到G20討論,對中國一半一半的樣子,而如果放到全球來討論,那肯定是支持中國多於反對中國。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中國是真的在幫助第三世界發展。
現在中國所提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目的就是將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資金投入到落後國家或者地方的基礎建設中去,幫助發展經濟。筆者認為,“一帶一路”並不是新創的理論,實際上是中國過去多年執行對外政策的歸納、總結和打通,由一個一個點連成線,連成麵,中國已經過了隻掃自家門前雪的階段,現在是時候邁出更大的步子了。
國際道義
有的讀者可能會說,什麽?國際道義??這什麽時代了,還講道義?國際上有道義可言嗎?筆者認為國際上仍然有道義,你今天強並不代表你會一直強,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曾經繁榮過,但都沒落過。荷蘭、西班牙、英國等都曾經是世界霸主,但是到今天不也衰落了?如果隻講暴力,以勢壓人,那麽當被壓迫、被歧視的人一旦有機會便會展開報複,甚至可能因此引發戰爭。
就和人和人之間一樣,看到別人有困難,有的人會選擇走開,有的人會伸一下手。當然這可能都沒有錯,但伸出手的人會獲得更多的精神回報,社會也會認為這是個更加正義的人,他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國與國之間也同樣如此,中國幫助落後國家建設不僅僅源於同情,也源於責任,因為中國曾經也接受過別的國家的幫助。
二戰中美國和蘇聯幫助過中國,不管美國和蘇聯分別出於什麽利益,但是幫了就是幫了,這是事實。二戰結束之後,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迎來了一個發展經濟的黃金時期,大量的美元投入到日本建設工廠,戰場中物資的快速消費刺激了日本經濟,日本很快便從戰爭中恢複過來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此後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之後,日本開始了對華援助(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彌補日本的戰爭罪責),來自日本的資本、企業家和技術人員紛紛來到中國,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有他們的貢獻。
改革開放的早期,雖然中國此前曾在蘇聯的幫助下建設了基本完善的工業基礎,但這個基礎很薄弱,由於工廠停工,學校停止招生,國內很難找得到大量的專業人才,這時候日資如果要在中國建廠,基本上相當於平地建起一座高樓大廈,廠房要自己建設,機械要從國外運過來,工人要自己找來培訓,最開始要投入一大筆錢,一段時間之內一定是虧損經營的,而等到磨合得差不多了,工廠能大批量生產了,這時候才慢慢有錢賺。理論上隻要市場足夠大,堅持投入,總有一天會盈利,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經曆從0到1這個階段。想吃肉喝湯的人到處都是,但願意生火煮飯的人卻沒有幾個。除了日本之外,還有來自韓國、香港和台灣等國家或地區的資金進入中國大陸,一起為改革開放添磚加瓦。
很難想象,日本今天仍然在援助中國植樹造林,1999年,時任日本首相小淵惠三提議設立總額約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2億元)的“日中綠化交流基金”,植樹援助項目由此開始。今年6月時該基金僅剩約15億日元,因此外務省提出除植樹造林外,再增加青少年交流項目,希望追加投入數十億日元,最新的新聞報道日本正在討論這個事情。
(筆者認為我們今天應該理性看待日本這個國家。你可以不喜歡日本的一切,但你不能否認日本是個很強的國家,日本國民的平均素質排在亞洲前列。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戰爭狂魔,不要看到日本人就打,看到日本車就砸,那是盲目地愛國,隻是讓別人看笑話而已。筆者認為好的做法是認識到日本的優點,坦誠地向他們學習,隻有自己強大了,才沒人可以傷害你。近代中國被欺負,最根本的原因在自己身上,是自己太弱小,太封閉保守。我們一定不要再去重複過去的那一段曆史,巨人的倒下往往因為盲目自負和無知。)
除了中國貧窮的時候,有外國朋友幫助過我們,在中國遭遇災難的時候也有來自外界的幫助。汶川大地震時中國收到過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援助,這些事情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中國現在雖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幾乎已經是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了,中國也應該回饋一下這個世界,盡到有責任的大國的義務,幫助更貧窮更落後的國家,帶著小夥伴們一起過上好生活。
NASA的回答
我想一定有人會問,中國自己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還有數量眾多的貧困人口,為什麽不把錢投到這些地方而要拿去幫助他國建設呢?曾經有人問過一個類似的問題,不過對象不是中國政府,是NASA,NASA是美國的航空航天機構,其航空航天技術處在全世界的領先位置。
1970年,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麽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麽能舍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修女回了信,他的回複是NASA可以通過太空項目,來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饑餓問題作出貢獻,並且他還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經常做慈善的德國伯爵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那時經常爆發席卷全國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台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裏,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裏,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
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麽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而他卻為那個閑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盡可能地接濟大家,”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時期其他人的努力)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伯爵為支持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其最終結果大大減輕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這回報遠遠超過單純將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筆者認為這個回答也能回答我們剛剛提出的那個問題,跟NASA做太空實驗一樣,通過援助第三世界國家,中國能收獲長遠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從而使中國政府和企業有更多資金和時間來改善本國國民生活水平。
舉一個例子,現在中國的養老金比較吃緊,需要政府從財政開支中劃撥一部分資金,這時候如果中國政府另外撥一部分資金用於第三世界國家的投資建設,3到5年之後這筆資金將獲得數倍的增長,到那時侯就可以減輕更多養老金上麵的壓力,還可以把增長的錢投入到國內落後地區的基礎建設當中去,這可能比直接將錢投入養老金或者國內落後地區的基礎建設效果要好,因為地方和地方不一樣,有的地方基礎建設一建起來經濟馬上就帶動起來了,而有的地方隻能做成公共事業,沒有經濟回報。
簡單地說,一塊錢如果出去滾一圈變成十塊錢,再回來建設十處地方,比直接拿一塊錢建設一處地方可能要更好。如果能所有需要建設的地方都建設那自然最好,可是中國沒有這麽多錢啊,沒錢怎麽辦?把已有的錢拿出來滾大,這樣就有錢做更多公共事業方麵的事情了。
對於企業也是一樣,在欠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投資建廠,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國,一方麵普通居民能買到更便宜的商品,另一方麵企業獲得更多利潤,促使企業投入更多資金到國內的研發當中,以提供更好的產品或者服務,從而改進我們的生活。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麽中國要幫助第三世界的國家發展了吧?不管從國際道義,從經濟利益還是從政治利益出發,中國都應該幫助第三世界的中小國家發展經濟,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這也將使中國變成更好的中國。
最後,安利一下我的專欄:“南山快評”,一個原創雜文專欄,關注國際局勢和台海關係熱點話題,偶爾涉及曆史或者文化,每天更新內容,歡迎關注。
知乎專欄:南山快評 - 知乎專欄
微信訂閱號:“南山快評”,掃描二維碼關注。
直接轉載文章,出處提示信息 - 茶館
曾經西西裏河、茶館的風雲人物wxmang寫的《我們為什麽必須進行海外投資》,可以從另一麵回答題主的問題。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出處。
~~~~~~~~~~~~~~~~~~~~~~~~~~~~~~~~~~~~~~~~~~~~~~~~~~~~~~~~~~~~~~~~~~~~~~
1、基本觀點
(1)、國家安全問題與經濟問題從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麵。
(2)、政府的最終目標不論是什麽,追求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行動總是最直接的目標。國家必須尋求追求提高國塚綜合實力的行動,因為隻有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才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促進公民的福利。
(3)、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行動是國家利益的中心內容。國家利益包括戰略安全利益(生存和穩定)和戰略經濟利益(全球市場、全球自然資源和技術資源占有的份額)。其中國家戰略投資在和平時期是最主要的保障戰略利益的手段。
(4)、國家戰略投資的優先任務是保證在全球資源和全球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取得絕對的經濟安全、最高的經濟利益和最好的消費水平。為此,可以主動采用的工具包括產業標準、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全球自由化、資本全球自由化等經濟手段。
(5)、其中盡可能的擴大世界市場的占有份額比盡可能的擴大世界自然資源的占有份額對中國這個以製造業作為發展戰略的國家,具有更大的戰略價值。所以我們的國家海外戰略投資的優先目標首先是市場占領,其次才是資源控製。
(6)、目前社會的主要特征是:從製造業經濟轉向服務性經濟,專業和技術人員階級處於社會的主導地位;理論和技術知識居於中心地位,成為社會革新和製定政策的源泉,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製;新的智能技術興起並成為製定決策的工具。傳統的資本主義競爭原則已經 過時,市場決策讓位給非市場性政治決策。經濟職能將從屬於政治秩序,政治秩序將成為社會的支配體係,社會上組織活動的首創力 主要來自政治製度。知識取代土地和機器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2、中國麵對的壓力
(1)、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末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毫無疑問,實行開放政策,加入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經之途。
但是在開放的條件下,中國的發展必然受製於冷戰以來所形成的資本主義全球體係。作為不受美國控製且奉行不同意識形態的大國,中國不可能得到美國在冷戰中對其盟國那樣的經濟扶持,特別是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後,美國決不可能容忍再出現日本和歐共體那樣強大的經濟對手。
在這樣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中國如果依靠從外部獲得資本和技術,隻有推行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大幅度開放本國市場,這就必然會危及國內產業的生存和發展,使得追求“趕超式”發展的國家產業政策難以有效實施。這是開放的風險所在。因此,如何在有限開放的情況下通過技術自立實現本國產業的自主振興,是中國確定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
(2)、但是目前急功近利的“發展主義”思想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盲目建設,從而把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在片麵的“比較優勢”原則的基礎上。
中國自1992年以來積極實施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卻未能通過國內市場的大量出讓換來國外的先進技術,相反,還使國內產業遭受到了嚴重衝擊,經濟增長不得不日益依賴外資和海外市場。
隨著中國產業對國外技術依賴的不斷加深和消費主義的彌漫,在國內外產生了要求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的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與此同時,因無力振興民族工業而產生的失敗主義情緒與全球化的“雙贏”幻覺交織在一起,造成了中國可能沿著依附式發展路徑加入經濟全球化。
(3)、興起於90年代初的經濟全球化迫使中國加入了發展中國家相互爭奪跨國公司投資的行列,與國際慣例接軌於是成為中國不可替代的政策選擇。中國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自由經濟體製的熱衷,在客觀上有利於美國推進全球貿易和金融的自由化。
(4)、90年代末,中國出於必須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以緩解社會危機和借助外力來倒逼國內經濟體製改革的雙重政治考慮和緊迫感,加入了世貿組織。
美國利用中國入世談判之機,積極推動中國建立以所謂規則為基礎的市場體製,迫使中國承諾實行激進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政策,不再堅持外資企業對華技術轉讓要求,放棄對國有大企業的特別保護,並在3-5年內開放金融、分銷和電信等關鍵產業,把中國的產業完全置於“全球平等競爭條件”之下,為美國的跨國公司開辟全球資本主義的“新邊疆”。進一步加深中國了對西方發達國家技術和投資的依賴。由於“利用美國經濟的優勢並擴大自由貿易的國際經濟政策是影響國際政治的決定性措施”是美國利用中國入世要實現的目標,是強迫中國全麵開放市場,將中國經濟完全納入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全球體係,從而控製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全麵推進美國的經濟、政治和安全利益”。
(5)、最近美國《財富》雜誌列出了西方跨國公司必須出巨資加以整合的中國最大的100家公司,列入名單的大多為能源和石化類事關中國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
(6)、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跨國公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建立全球市場、全球品牌和全球采購係統,已經在世界產業競爭中處於寡頭壟斷地位,美國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尤其明顯。
盡管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的國有大企業在政府的扶持下實力上升較快,但在運營效率和技術水平等核心環節,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中國承諾的入世條件導致國內市場的競爭完全國際化,因此,加入全球化後的中國產業升級機會存在被西方跨國公司壓製的可能,不得不全麵置於國際分工的底層,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有可能發生根本逆轉。
(7)、在目前情況下,為扭轉被動局麵,擴大中國參與國際垂直分工的層級,增加中國占有世界資源份額、產品市場份額、勞務市場份額和技術份額的競爭能力,防止被全麵置於國際分工的底層,必須主動出擊,參與國際競爭,必須主動向外輸出資本、技術、產品和勞務,力爭獲得公平的國際經濟地位。
(8)、一般認為海外投資不僅會給企業帶來海外商機,同時也對整個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海外投資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外自然資源。我國石油、森林、橡膠、鐵礦、銅礦等重要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相對價格高,不少資源需要長期大量進口。中國將長期加入對全球範圍內的自然資源爭奪戰,將依靠海外投資在境外建立一批戰略性資源開發生產供應基地。
海外投資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外科技資源。我國經濟今後能否持續穩定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推動技術進步的能力,而發展這類相關產業需要先進的技術、技能和管理方法。
海外投資可以帶動出口,貼近海外市場。
3、我國已經進入重化工業化時代
全球經濟和產業結構大調整正在帶來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這一輪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是中國。
目前為止,僅埃克森美孚、殼牌、BP、道達爾菲納埃爾夫、杜邦和拜耳6家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額已超過300億美元。其中,BP,在華投資超過65億美元;拜爾投資超過40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殼牌投資額超過50億美元等等。未來這6家公司還將再投入百億美元以上。而這些公司在中國投資全部是重化工業。
目前世界主要的75家化學品生產商中,陶氏化學、杜邦、埃克森美孚、亨茨曼、GE、巴斯夫、雪佛龍-菲利浦、殼牌、BP、羅門哈斯、阿托菲納、德固薩等公司均已投資中國。這就說明世界開始向中國轉移重化工,同時也說明重化工產業是下一階段中國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
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重化工製造基地和產業資本流向地。例如據美國SRI谘詢公司(斯坦福研究院)認為,2002~2012年間,世界石化產業的資本有29%投向中國,28%投向中東,16%投向亞洲其它國家,11%投向北美國家,9%投向拉美國家,4%分別投向西歐和中東歐國家。近幾年,重化工業向中國轉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其中,以石化、汽車、機床製造和金屬冶煉等行業增長趨勢最明顯。
除了石化行業外,其他重化工業如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等也成為外資進軍的主要領域。因為中國的工業利潤正逐漸向重化工業傾斜。這一趨勢從2003年開始就表現得十分明顯。2003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居工業行業之首;以汽車為代表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利潤總額首次位居工業行業第二位;鋼鐵行業利潤創紀錄。隨著鋼鐵、有色金屬等高耗能行業以及汽車、裝備工業的高速增長,出現了缺電現象,電力需求增長持續超過了15%。
我國已經成為諸多跨國公司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加工生產基地乃至研發基地,被納入其分工體係之中,正在成長為世界級的製造業基地。
國內重化工業供需能力不足是國內企業從一般加工製造業進行產業升級到重化工業的原因和動力。
例如,2003年,中國石油及化學工業市場總量為9702億元,占國內GDP總量的9%左右,已經為中國第一大產業,但是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例如乙烯國內產能隻能滿足國內消費量的60左右%;合成橡膠國內產能隻能滿足國內消費量50%左右;苯乙烯國內產能也大致隻能滿足國內需求50%。(以上數據比較老,最近2年數據沒有找到)
從其他重化工業產品看,也是供需矛盾突出。例如國產鉀肥隻能滿足需求的70%,染料品種數隻能滿足紡織行業需求的50%,農藥品種數也隻能滿足農業需求的65%。而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無法生產。而這種市場需求增長趨勢今後若幹年將繼續保持。
所以從2000年至今,我國進入重化工時代,產業結構由輕紡工業占優勢向重化工業占優勢變化。目前各區域經濟之間的競爭激烈,而贏得競爭的關鍵手段就是製造業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為製造業配套的服務業升級為高端服務業。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工業來拉動,特別是鋼鐵、石化等資本密集型行業對地區經濟的推動作用非常突出。重化工業化是中國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如果抓住了重化工業化這一機遇,經濟就完全可以再維持20年的高增長,就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
居民消費結構由吃、穿、用向住、行的升級和轉變,使房地產、汽車等產業成為新的高增長產業,對相關產業,尤其是對鋼鐵、機械、化工等重工業產生了較大需求,成為近年來重型工業加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從2003年起,工業高增長行業,如電子設備製造、汽車製造、冶金和化工等,都與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電子信息產業、房地產業和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重化工是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而且是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但重化工業化又對自然資源、技術資源和市場提出了強大的需求,中國國內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經濟規模的需求,必須向海外擴張。
4、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我國必須進行海外投資
主要標誌是我國前幾年執行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對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大規模集中投資,培育和發展了相對成本低的經濟優勢,形成了在國際分工中逐漸接近發達經濟的某些優勢,迅速建立起加工工業,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加工工業並大部分出口,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贏得了大量外匯,為進口和工業化創造了重要條件,擴大經濟規模,形成產業集群。
但這種發展戰略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一是勞動力富裕而資本技術等要素缺乏從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可以形成比較優勢;二是世界市場對一般加工工業產品出口需求擴大。
當一大批發展中國家普遍根據這一原理決定發展戰略時,世界市場的有限容量便使這種以勞動力要素為基礎的一般製造業存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這類產品出口導向戰略就不可能長期有效了。
實際上世界市場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供求現在已經明顯失衡。199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便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發展政策失誤的結果: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出口結構遇到了激烈的外部競爭,出口困難無法繼續支持匯率的穩定,金融市場開放進程過快誘發了危機並為整個經濟帶來了災難。
顯然,為了應對這種困難,我們增長戰略必須進行重大調整,擴大經濟腹地和擴大對低成本資源的控製,才可以繼續保持相對更高而穩定的持續增長。
目前歐、美、日市場的日益飽和與嚴重保護限製著產品的出口,其市場需求結構的細化使原有的產品難以全麵適應,開辟其他市場是彌補市場缺失的重要步驟。同時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能隻是來自出口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或服務業,而是應由二者相互支持和相互補充,共同支持經濟的發展,以減小經濟發展的風險。
同時跨國公司實現了全球資源配置和全球運營為標誌的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了經濟競爭的遊戲規則,突出了優化的經濟結構、優秀的技術、知識、人才,在競爭中重要性。使我國麵臨升級產業,提高係統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經濟的迫切問題。我國經濟增長不能再單純地依賴外部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市場的需求狀況和僅僅依賴於某些少數局部的市場。產品和服務必須多元化與細化,才能增強了抵抗風險的能力。我國經濟結構必須從一般低附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向以知識為基礎的高附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型。
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向重化工業升級。而進入重化工業的前提是必須有國際貿易體係提供原材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服務;有資本市場提供升級資金;有工商服務支持係統提供產業升級的方向、技術和管理經驗。
近年來,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發展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發展戰略。而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對自己國家的各種製度,外資政策,市場準入等條件都作了修改,為吸引外資做好了準備。
目前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為我國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與融合提供了便利條件,如亞太經合組織內部合作機製的日益完善,與東南亞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等等,都為我國企業參與全球化競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在過去,都是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湧向國際市場,而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資金也得到了歐美發達國家的青睞。這種格局的變化說明‘走出去’戰略在得到世界回應的同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同樣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贏得了國外政府、企業的信心。當然這也是我們自身發展觀念轉變的表現,我國由商品進入國際市場轉向投資進入,用資本帶動出口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有利於扭轉我國對外貿易麵臨的困難局麵。
中國國內資本積累、適用技術積累、企業管理等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有能力也有動機對外直接投資。隨著中國資金積累和放鬆對外投資管製,預計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投資促進機構來華招商引資。
2004年,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調查結果就顯示,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促進機構將中國與美、德、英、法並列為主要外資來源國,中國對外投資潛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五大潛在資金供應國。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我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來減輕,因此有關部門製定了各項財政、金融、外匯和稅收等促進政策,這對於想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良好機遇。因此全球市場為我們準備了很好的外部條件與時機,我們應該很好地把握這次難得的機遇。目前在我國貿易順差、資本流入、外匯儲備居高不下且其負麵作用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進一步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宏觀經濟平衡的作用日益顯著。與此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們規避貿易壁壘、獲取重要資源、獲取先進技術、提高外貿效益等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崛起,一般加工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政策共享、平等競爭將取代地區傾斜政策。如果仍隻靠大規模投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粗放經營,甚至犧牲環境的質量,那麽發展將難以持續。
此外,由於中國商品的“廉價競爭力”,進口國對我國產品出口製造了很多障礙,反傾銷調查接踵而來,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為了抵製中國產品的大量出口,各國的技術貿易壁壘等也逐漸增強。國內同行過度競爭導致利潤微薄,加上國內資源的瓶頸限製和進口石油價格的急劇上漲,大量成熟產品企業在國內已經很難再生存下來。而國內大企業要想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走出去。
依靠科技進步,加速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國內外兩個市場,合理配置資源,加強區域合作,組織協調重大基礎設施和生產力布局,將是我們的戰略選擇。
5、用產業鏈整合的方式進行海外投資
我國資本的原始積累已經到一定規模,客觀上存在擴張的需要;不少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型產業,因為麵臨土地、勞動力成本提高、資源逐漸耗盡等問題,需要向成本低、社會環境與商業信譽好的地方擴張。這種擴張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重化工業化要成功,從技術上來看,前提是產業鏈、資金鏈、信息鏈、人才鏈、技術鏈和物流鏈有強大的整合協同能力,從經濟發展的原則來看,必須優先整合產業鏈。所以需要調整產業分工及整合資源,形成新的戰略增長基礎。
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一般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供需失衡,新的國際市場開發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相當一部分資金需要尋求新的生產領域、新的市場、新的發展空間。中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拉美和非洲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有投資機會和市場潛力。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不僅可以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能夠為我國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市場空間和資源供給,用好國際資本市場和國際貿易市場的信息資源和資金資源。
但是前幾年我國在這些地區的投資並不順利,主要原因是當地的產業沒有加入到整個國際經濟循環中。如果我們能夠把中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拉美和非洲看成不單純是一個原材料供應者和產品市場,也是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一部分,那麽在現有的產業梯度層次下,就可能通過資源整合形成統一市場,讓市場機製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我國產業在提升的過程中,就能不斷向中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拉美和非洲進行產業轉移,為我國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活動空間,將潛在產業梯度優勢化為現實優勢。
其時實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在拉美的投資全麵失敗,就是采取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開發,結果導致拉美國家的反彈,使其不得不退出。所以日本現在對資源項目控製是使用股權投資,而且不占控股,把大部分利益留給當地。
目前拉美、非洲等國對引進外資的戰略總結起來是:
(1)、與跨國公司的投資合作是本土企業進入世界經濟主流社會、直接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有效途徑,是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方法。
(2)、由於跨國公司發現,投資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和利潤空間並不像他們想象得那麽大,更多的跨國公司開始把進入發展中市場的目標定位於占有中長期的市場份額,而不是隻為眼前的利益。相當一部分跨國公司將工作重點轉向調整、整頓已有投資項目,辦好現有企業,力圖夯實基礎,站穩腳跟。多數跨國公司經過前期投資失敗的教訓,對外投資活動將更加理智和慎重,更加重視地區比較和可行性分析。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背景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跨國公司的對接難度加大,競爭更加激烈,必須強化自己的優勢,做好充分的心理和工作準備。與跨國公司合作,要注重與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不僅引進其設立製造中心,還要創造條件鼓勵其建立研發中心。
(3)、隨著經濟全球化,從事服務貿易的跨國大公司將越來越多,應有重點、有步驟地在旅遊、商業、金融、保險、運輸、會展等方麵積極開展與跨國公司合作,這是利用外資的新增長點。
(4)、加大加工貿易項目的引進力度。按世貿組織“原產地規則協議”,製成品和半製成品出口到發達國家將享受普遍的、非歧視的和非互惠的優惠關稅待遇,將吸引企業來進行加工貿易。
(5)、在加強針對大型跨國公司招商的同時,不忽視引進中小企業。在6萬多家跨國公司周圍,由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中小企業為其進行配套,大型跨國公司生產基地的轉移,必然引起眾多中小配套企業的追隨。應注意這些中小企業的動向並積極的予以引導。有不少中小企業在飽和的市場競爭中艱難維持,發展中市場對這些企業有較大的吸引力。
在拉美、非洲普遍覺醒的情況下,采用以前那種資源掠奪性投資模式已經完全不可能,不可能再實行把汙染、環境破壞和失業留給當地,把資源運走的開發模式。同時我們又還不具備象美、日、歐那種通過股權投資控製資源的投資模式,因為可以控製的他們全部控製了,而且很難轉讓出來,現在我們的機會是那種還不具備股權投資控製的資源(可以用股權投資控製的資源有三個條件,一是資源的經濟價值完全清楚,二是資源當地國的市場體係,尤其是資本市場體係基本建立,三是其法律體係完備,否則股權投資就有極大的風險,不如“綠地”投資)。
而要投資開發還不具備股權投資控製的資源隻能進行“綠地”投資,前麵已經強調單純掠奪性開發不可能,就隻有進行產業鏈整合開發。
產業鏈整合是區域合作的主導運營模式。產業鏈整合是以自身的優勢資源與合作方相對優勢,例如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條件相交換的合作方式,參與區域性產業分工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自身的產業升級,促進自己經濟發展。產業鏈整合將為優勢產業的發展,使之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支柱產業,提供技術支持,並推動產業升級,促使區域經濟合作深化,實現被投資區域參與國際分工。
產業鏈整合,就是在各自的優勢產業領域,實行投資便利、貿易便利和市場準入條件開放的各項政策,發展各方產業相對優勢,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增強產業競爭能力,以加快拉動產業升級;實現各自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發布於 2014-05-06
湊巧,前幾天吃飯,席間有負責該項目並受到總理接見的某同誌,說起這個,答曰:非洲是我黨在聯合國的票箱啊。非洲四十還是五十多國,多數很支持我黨呢。上次日本入常被否啥的,非洲兄弟給了很大支持。不過據說日本人也在經略非洲,上次聯合國啥事情投票前某國就接見了中國大使,門口日本大使排隊等著。
票箱啥的比產業轉移啥的靠譜多啦。雖然資源啥的確實也有,但多數都送的,還不是我等納稅人付錢嘛!發布於 2014-05-20
全線路及沿途相關設施全部是中國製造和中國標準,今後全線的任何零部件的更新換代都隻有進口中國產品才能匹配。真是一本萬利。要想買中國產品,就得拿資源換取。當年法國人用武器占領非洲殖民地,死了不少人,花費大量財力維持駐軍,不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嗎?中國人兵不血刃,就占領了新殖地,培養了親中派代理人 不行麽?
當年德國和日本先後占領山東後,前仆後繼地修建膠濟鐵路,俄國控製東北後急忙修建中長鐵路,法國占領越南後修建越南到昆明的小鐵路,英國控製了華東後,修建津浦鐵路,這些老牌殖民國家有幾個是為了中國利益投資的。他們都明白,控製了鐵路線,就控製了沿線地區和市場。鐵路,列車,站台建築,信號係統,維修機械,甚至一顆螺絲,都要從這些國家進口,而且每天使用每天維修,除了服務工作,所有工程技術人員都是這些國家的。這不是一本萬利嗎?中國的一帶一路,就是這個目的。
當年的坦讚鐵路讓非洲人把中國抬進了聯合國安理會,從此中國為了本國利益,一勞永逸地在國際舞台上謀取利益。當時坦讚鐵路雖說是無償修建,現在他們用了四十多年,不斷續簽協議,用資源換取中國對這些設施的維修和運行,至今仍在局部使用,他們嚐到了甜頭,所以才有今天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的新殖民。美國在當年在坦讚鐵路旁邊同時建造了一條坦讚高度公路,結果如何?非洲人不維修,不買美國維修設施,怕美國人附加政治條件,現在廢掉了。美國那家企業早已破產不知去向了。
中國在吉布提建立第一個軍事基地,租借70年,修鐵路,建港口,這不是中國的利益嗎?這不比英國強占香港九龍租借99年,德國強占膠州灣租借99年,俄國強占旅大港租借99年並修建鐵路港口更有利可圖更名正言順嗎?發布於 2017-05-01
與其說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如說我們不附加那些西方國家的“附加政治條件”,比如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人權問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的援助絕不是做慈善,都是政治投資,低息貸款、免費援建是經濟投資更是政治遠見,看你眼光放多遠了。
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中國入駐了,相當於中國開始和他們從前的西方宗主國分庭抗禮,從此非洲國家的現代化望遠鏡有了一個中國窗口,何況中國還是後發國家跟歐美相比更具參考意義,何況我們和非洲之間沒有殖民曆史負擔,中國是現在世界上崛起的大國,來華留學成本也低。經濟教育文化上的中國存在必然反映在非洲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中來,非洲可能是當今世界潛力最大的一個區域,現在做了這麽多基建投資,將來配套發展自然也更可能使用中國的產品設計,政治上的緊密更為將來的市場準入提供良好條件,文化上想象下非洲各國政客雖然肯定維護自己國家利益,如果有一段在華留學經曆,畢竟總是積極的吧?
中非合作論壇
這些在06年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之後開始進展加速,當時非洲五十多個國家元首幾乎都來了,萬國來朝嗬嗬……雖然不至於讓自己太自大但也說明一定問題就是非洲不想錯過中國這班經濟快車,之後的投資就是多快——好省不清楚做到沒……當年大陸取代台灣進聯合國就是非洲兄弟力挺啊,政治上中非之間確實共同點很多,各取所需。這類論壇是拋開了其他國際平台的雙邊平台,中國是主導方,類似英聯邦的英帝國,但是和諧多了吧,至少沒有那些殖民血淚史的羈絆,未來自然也更好展望。
當然這方麵其實大家不用擔心我們的援助是無償之類的,反倒是國際上對中國這種援助有“新殖民主義”的責難,有些道理但我覺得跟歐美的殖民主義比我們還是人道多了這個不解釋了吧?歐美現在就是嫉妒,真照他們說法,其他國家最好不要跟非洲國家接觸,任何接觸肯定都是不平等的啊,你受益了他們指責你剝削掠奪非洲,你長遠投資他們又說你動機不純,陰謀殖民非洲。隻是不知道那些前宗主國那些殖民遺產他們自己清理的怎麽樣了,還是根本就不清理繼續“做生意”,他們當初去非洲沒經過人家同意吧?我們至少是雙方簽訂協議,你不怕被孤立可以不跟我們合作,我們也不會軍事入侵。我絕非說中國人比西方人道德上更高,隻是現在的國際環境不是五百年前的國際環境,中國顯得更人道更尊重非洲隻是現實使然。中國要是先發近代國家,會做和歐美國家類似的事的。
我在芬蘭學城市研究專業,有一個加納博士就研究中國移民在加納的生存狀態,seminar 上我問他說怎麽看歐美國家對中國的新殖民主義責難,他還很真誠的說不是一回事。但你如果去非洲某小鎮問村民可能答案又不一樣,這個問題我覺得最關鍵不要從個人或者人情來看,它是國家行為不是某位熱心腸看見叫花子心生憐憫叫掌櫃的給他來碗爛肉麵,切勿感情用事情緒化看待這種問題。編輯於 2018-03-10先說一下結論。這兩者不矛盾。
建設農村的事我國一直在做,前麵的答主說了很多了。從就業角度而言,農村也隻是一種市場空間,當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進入飽和狀態,難以提供更多的機會。
如圖所示,中國的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高。也就是說,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勞動力流入勞動市場。不過與之相對應的就業崗位增長速度並沒有這麽快。所以說對於一些綜合素質不那麽高的大學生而言隻有兩個選擇——一是留在大城市從事二三檔的工作,二則是離開大城市去別處尋找機會。
在這一方麵,zf既然培養了這麽多人才,就要想辦法在大方向上給他們尋找出路,不然就會產生越來越劇烈的社會問題。他們中的不少人留在了大城市,有一些則回去建設家鄉,而規模越來越大的非洲援建項目則是國家給人才市場開辟的一條新出路。換句話說,養活一個人才需要給他工資,但前提是他有相對應的工作價值,而施展工作價值需要一定程度的市場,既然國內的市場增長需求已經沒那麽快了,為什麽不去國外呢?為什麽不用別人的市場來養活我們自己的人才呢?
為了便於理解,我舉一個航空方麵的例子。美國的民航強大本質上是因為用別國的市場支持本國的航空先進技術。而我國援建非洲也是一個道理,用廣闊的非洲大地積蓄我們的人才。
從這個角度而言,即便投資非洲無利可圖,也是值得的。因為它給了中國過剩勞動力一條出路,緩解了可能的社會矛盾,中國在非洲的援建、投資,都是中國人在那邊去做,等於說是中國的公司出錢給中國人提供在國內顯得多餘的崗位,何樂而不為。更何況,援建往往捆綁著其他利益,是有利可圖的。
一個國家若想鑄成強權,需要擁有工業霸權、金融霸權、文化霸權和軍事霸權,但這些霸權的本質,是這個國家在這四個方麵的人才數量高於第二名一個檔次,再大的宏圖偉業,也需要一顆顆螺絲去實現。
在座的不妨再把思路放寬些,讓我們跳出非洲。輸出人才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這個國家的人才“溢出”,這是一件好事,如今我國以各個國企為主框架、同時鼓勵私企,用類似的方式在非洲、南美洲、東南亞、中亞、中東等地廣泛布局,在增強我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前提下,不僅能夠為不少人找到一條待遇不錯的出路,也可以說在無形之中對該國的產業產生了壓製,切斷了後來者的路。
甚至,越來越多的出國留學生也將成為擴張影響力的一部分。是的,有很多留學生一旦出了國,也許就永遠無法為祖國做出貢獻了。但即便是最不愛國的人,他也會潛移默化地輸出文化。
英國霸權在於成為全世界的工廠,美國霸權在於用全世界的資源供養美國人高質量的生活,而我想,超越美國的強權則需要用全世界的資源來培育自己的人才,去搶占所有國家的中高端工作機會。
非洲很大,機會很多,但我們眼裏不該隻有非洲。
以上,拋磚引玉,還是那句話,大家不妨把思路放開些。編輯於 2017-10-09
殖民
2007年10月15日 11:13 來源:《新民周刊》
快退休的保定外貿局長在非洲見到一批不肯回國的老鄉,感受到在非洲的美好,回國後,先後組織去非洲的人員已經達到15000名,在28個國家建立了50多個“保定村”。而他也被非洲六部共推為“聯合大酋長”。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重要標誌之一應該體現於在國外企業發展的多少。
如同一隻連續漲停的權重股,當整個燕趙大地的農民、工人、公務員、白領和撞運者與冒險家都在熱議一個叫做“劉建軍”的人時,“中非商會保定直屬分會”會長劉建軍事實上恨不得把自己給雪藏了。
人們背後叫他“金手指”,因為從理論上說,他可以給每個生活不如意者都帶來光榮與夢想。
他,差不多就是金子、鑽石、紫檀、美玉和無窮無盡的非洲寶藏。
於是,2007年2月1日,在保定市商務局二樓辦公的劉建軍成了全國各地成千上萬人要找的人。
2007年的9月25日,在保定市商務局二樓辦公的劉建軍仍然是全國各地成千上萬人要找的人。
事發是偶然的
9月25日,中秋節。門外走道上站著不願意回家過節的人,辦公室裏坐著等待劉建軍點頭的人。
桌上的電話鈴聲頑固地重複著;傳真機不斷吐出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真;手機一刻沒有離開過耳朵。可憐的劉建軍用嘶啞的聲音解釋著——烏幹達、肯尼亞、安哥拉……
如同當下的股市,已經不僅僅是各地農民(散戶)來谘詢了,各地基層的政府組織(機構)和民營企業(基金)也加入了戰團。
焦灼的電話因為無法進入而向鄰近的辦公室粥一樣地漫溢……最後一個戲劇性的細節是秘書長淩燕無奈地過來請示:“我們的電話實在打不進來,市裏呢剛剛過來電話,讓我們趕快再添電話。電話都不顧一切地奔市裏去了,嚴重影響市政府正常的工作……”
濃眉大眼,身高1米8的劉建軍向我敦厚而無奈地笑笑,“都是要去非洲開發的。自從央視播出我的故事後,我這裏就爆炸了。”
劉建軍前年剛從外貿局局長位置上退休。他不抽煙,也不喝酒,辦公桌後麵的牆上掛著非洲七個國家的國旗,這使他的辦公室看上去有點小小聯合國的味道。
牆上掛滿了他和非洲各國政府高層和民間人士交往的照片,最引人注目的一張是在科特迪瓦的拉克塔廣場,莊嚴而盛大的加冕儀式,他被非洲六部共推為“聯合大酋長”。
那是一個榮銜,如同當年蘇秦掛封六國相印。
500年前,哥倫布宣布發現了“新大陸”以後,整個歐洲就是這樣沸騰的(當然那時沒有電話),所有生活中的失敗者、窮光蛋、流浪漢、野心家、破落貴族、退伍軍人和農民,以及逃避債務的賭棍、躲避通緝的逃犯……都湧上了開往美洲的雙桅船,一句話,它給了大家無限想象的空間,如果哥倫布也有辦公室,我想也會像今天一樣熱鬧。我說。
“除此以外,還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東南沿海一帶青年東渡日本留學的熱潮,一個時期,家家戶戶晚餐桌上的話題就是日本,日本。”
劉建軍聽了哈哈大笑起來。他的笑聲單純而粗獷。“你的比方很貼切”,他說著拿出一疊表格來,“隻是我們堅決不允許逃犯進入非洲,我們應該像愛護眼睛一般地愛護非洲!”
比如我現在就要去非洲。比如我這就要去非洲。那,該怎麽辦手續呢?你這裏有沒有門檻呢?我攥著護照,很想在他的辦公室裏模擬一番。
“先得把護照辦出來。”他拿出一張表格來:然後把它填了,接著我會仔細詢問你,有什麽專長,多少資金,身體怎麽樣,是否配備翻譯,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同意你一個人去非洲——絕對不是不安全——而是出於產業的需要,去非洲最低的職業門檻,就是種植,種蔬菜或者糧食,簡單地說,當個農民吧,你得聯絡五六個誌同道合者,最起碼把種子準備好吧,然後我們替你們辦簽證,介紹最適合你去的國家。費用,就是各國大使館標出的簽證費,我們不收一文“中介費”。
“土地租賃費多少?”
“每年1美元一公頃。有的國家甚至不要錢。租賃期39年至99年不等。”
“租來的土地?想幹嘛就幹嘛?!”
“當然!隻要不違反當地法律。”
“就這點門檻?”
“就這點門檻!”
“不收任何費用?”
“中非商會是非營利組織,不能收取費用。”
我承認我一刹那有點暈。光榮與夢想再度襲上心頭。“去非洲當個農場主?擁有草場、水井、磨坊、牛羊、池塘、森林和獵槍……薄暮時分,倚著大樹欣賞西天的雲彩,順口吟哦幾句惠特曼的‘草葉集’……”如果再年輕10歲,我會毫不猶豫地要求填表的。
劉建軍看我犯傻就拿過來一份租賃土地的協議書樣本,乙方是當地政府或部落酋長,關防公章紮上一大堆,每一份合約都經過當地司法部門的確認和公證。
這就是說,凡經過劉建軍牽頭而在非洲落腳的開發活動,都是規範的,合法的。
我還是問他要了一張表格,然後定定神,聽他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
故事發生在2000年,那一年河北省保定市發了一份特殊的招聘簡報,號召保定市農民到非洲“插隊”。
滿大街的反應是:這年頭的人都瘋了也沒有這張簡報的瘋!
都忽悠誰呐,咋不拿北極來忽悠呢。
可事實上,發出這則招聘廣告的人卻是河北名人、曾任易縣縣長和保定市外貿局局長並且因反腐敗而案驚中央的劉建軍。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精心策劃的招聘簡報推出後,竟然石沉大海,根本就沒人接他的茬。
三個月都沒有一個人報名,年近60歲的劉建軍坐不住了,急得就像發了瘋一樣,拿著非洲的資料照片到處宣傳,車停到一個村,見門就進,見人就說。
他說,非洲是地球上唯一的一塊沒有被完全開發的地方。非洲太富饒了,太肥沃了,說土地,到處是黑土腐殖層,說寶藏,到處都是資源,到處都是財富。當地人吃飯從來都不是問題,餓了,爬到樹上去,摘果子吃飽了就可以了,有些果子伸伸手就可以了,比如香蕉,比如芒果。所謂“吃飯靠大樹,穿衣一塊布。”就是非洲一些國家現狀的真實寫照。
我們已經習慣地生活在偏見中,非洲其實根本不熱,和我們現在動輒就是40℃的苦夏比,那裏的平均年溫度就是25℃到30℃,而且早晚格外涼爽,根本不用空調,酷熱的隻是撒哈拉大沙漠,隻是北非,更多的非洲國家氣候像雲南,上帝,對非洲太眷顧了……
每到一戶,劉建軍都說得神采飛揚,可任憑他磨破了嘴皮,也沒人相信非洲是個實現夢想的好地方。很多人還對他產生了懷疑,還縣長呢,反腐敗的英雄呢,哪來這麽個大忽悠,該不會改行做人口販子了吧?他說非洲好他幹嘛不全家都去?酷熱,貧窮,饑餓,疾病,戰亂,全世界凡拍恐怖照片的拍饑荒照片的都去了非洲,怎麽擱他這兒就變成天堂變成上帝後花園了?
折騰了三個月,還是一個人沒有應聘,大家心想這下劉建軍總該放棄了吧。沒想到劉建軍卻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個村沒人報名可以理解,全保定地區22個縣,這麽多人,總該有人報名吧?於是他在保定召開了“走進非洲”大會,以他在政界的影響,請來了各縣的縣長,作動員報告。甚至請求各個縣政府開通電視直播,讓所有保定的農民都能在家收看。
那天,幾十萬農民同時收看了他的動員報告大會。
問題是,如此大動幹戈的宣傳,還是沒人響應。人們悄悄議論著,非洲?路途千萬裏,人生地不熟,能不能發財先不說,如果掙不到錢,倒先在那裏給“曬”病了,曬蔫了,想回家都難啊。
劉建軍朋友多,可是一個個朋友都不解地問劉建軍,為什麽非要大動幹戈地動員自己的父老鄉親去非洲呢,你馬上退休了,可以享清福了,怎麽又和非洲較上勁了呢。
事情緣起1998年,東南亞的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外貿出口日漸萎縮。時任保定外貿局局長的劉建軍率隊去非洲考察,考察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國駐讚比亞共和國大使館的朋友找到了他,一定要他幫大使館做件事。
他說,保定有一大群人在讚比亞滯留,簽證過期了。但蹊蹺的是,當地人民不讓他們走,他們自己也不想走,問題是簽證過期了,再不走就走不了,都過期七八個月了,您是保定父母官,趕緊做做工作讓他們回國吧!不要搞出什麽糾紛來。外交無小事。
聽完大使的話,劉建軍頓時傻了眼。非洲還有自己的老鄉?不是都說非洲苦嘛,真有“樂不思蜀”,寧可滯留而不想回家的?
他明白滯留不歸的嚴重性。帶著滿肚子的疑問,打聽好地址,400美元租了輛出租車,他火燒眉毛般地出發了。6個小時後,到達讚比亞河畔,車子還沒停穩,劉建軍就心急火燎地跳下車。一聽口音,還真是保定的,大家都很高興。
原來滯留在這裏的人都是保定定州呂家莊的農民,前幾年,他們跟隨北京一個建設單位來援助讚比亞興修水壩工廠,在這裏生活了兩年多,與當地人成了好朋友。兩年間他們發現非洲的水源非常豐富,而且土地肥得根本不用施肥,種什麽產量都很高,很多地方看上去幹旱不堪,其實隻要一挖下去,地下水多得噴出來。
工程結束後,他們就萌生了在非洲種菜的想法。現在他們與當地的黑人朋友一起種菜,種水稻,一公斤白菜可賣2.6美元,蔥尤其貴,一根1美元;水稻,一年可以收獲三季。不少中國的盆景植物,在這裏可以長成參天大樹,因為雨水充足,雨季時,每天一場雨,雨過就天晴。他們還發現,當地人對農耕知識幾乎是零,對開溝挖井一類的地下水灌溉知識尤其不懂,一個中國最尋常的農民,到這裏就是種植專家,可以“設帳授徒”,而如果是一個農技人員,那就可以在此坐享“大師”的稱號啦。
顯然,這裏的錢比國內好賺幾十倍,隻要不懶,伸手就來,所以都不想離開。
劉建軍做了一整天的動員工作,就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回去。眼看著動員無望,劉建軍正發愁回去怎麽向大使館交代,那些“賴在非洲”的老鄉又給他出了個大難題:我們的簽證延續手續請您辦一辦,還有我們的老婆、孩子能不能都給辦過來啊?我們想孩子、想老婆,快得相思病了啊?
回到讚比亞首都,劉建軍隻好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大使館。懷著複雜的心情回到國內,工作之餘,那些在非洲的老鄉的麵孔不時浮現在他的眼前,他想這些人呆在國外也是有道理的。與其讓他們沒名沒分地呆在異國他鄉,不如幫他們辦好簽證,安心留在非洲發展。
曆經曲折,兩個月後,劉建軍不但幫那些非洲老鄉辦妥了簽證,還幫他們的妻兒辦了簽證。可是看著這些辦好的簽證,待人至誠的劉建軍又犯起了愁:幾十個孩子都去了,得找個老師啊,不然這孩子可怎麽上學啊?以後豈不廢了?
放下手頭的工作,他又到處奔波尋找老師,可是跑了多日,都沒有說動一個人。誰願意去非洲啊。最後好不容易有對夫妻被說動了,兩人都是老師,願意前往試試,卻又顧慮重重。說去了非洲以後,回來怎麽辦啊?我們這碗“皇糧”丟了怎麽辦啊?劉建軍說,給你停薪留職,我給你聯係,你們去就行了。
原本以為劉建軍就是說說而已,沒成想他真的幫老師們辦好了停薪留職手續,感動之餘,老師們終於答應去非洲,臨行前又給他提出了一個條件:我們去,可以,但是肯定不在那裏長呆,放年假、放寒假的時候我們就得回來!
帶著劉建軍準備的幾百斤菜籽,兩名老師上了去非洲的班機。
送走他們之後,劉建軍一直牽掛著他們。一年之後,他又有了第二次非洲之行,一下飛機,他就急匆匆地奔向了那個讚比西河畔的小村莊。一路上腦海中不停地想象著見麵的場景,他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這些家鄉父老到底在讚比亞生活得怎麽樣,那對教師夫妻都還住得習慣嗎?
還沒有到村口,劉建軍就透過車窗看見兩名老師等在村口,一下車,老師們抱著他的肩膀就哭,劉建軍心裏頓時“咯噔”了一下。異國他鄉,一見麵就抱頭痛哭,天哪,老師們究竟出了什麽事了?裝著一肚子的疑問,劉建軍一邊安慰老師,一邊設想著老師們痛哭的無數可能性。好不容易兩個人止住了哭聲,劉建軍才知道,兩人居然是喜極而泣!
“太好了!劉局長!您真的給我們找了一個天堂!”
原來兩位老師無限感激劉建軍能送他們來這麽好的地方。什麽黑非洲?想也不用想就是人間“桃花源”!到非洲謀生的農民,男人種菜,青菜、白菜、香菜、韭菜、大蒜、芹菜、花菜、辣椒、土豆、豇豆……女人種花,康乃馨、月季、玫瑰、紫薇、菊花、蘭花、茶花、杜鵑、桂花、海棠、梔子……籬笆圈裏,六畜興旺,雞、鴨、鵝、羊、豬,幾乎不用喂太多飼料,遍地的活食和野食,草原上的羊群像白雲,讚比亞河裏的鵝群鴨群也像白雲,無論是蔬菜種子還是家畜家禽,在非洲都長瘋了,簡直一天一個樣,蔬菜和花卉根本不用打農藥、施肥。玫瑰和紫藤狂長,半年就把你的高腳樓掛滿,月季一不留神就長得海碗一樣,黃瓜掛秧後5天就能長到一尺長,一斤可賣2.5美元,成垛的蔬菜賣給小鎮的收購商人,運往首都,大家生活都過得十分富裕,一年下來,人均收入起碼3萬美元。
由於耕種技術相差太大,中國農民帶去的一切都讓當地居民覺得神奇先進,為了能和中國農民交流,兩個中國教師開辦的“中國學校”裏天天都擠滿了學習漢語的非洲人。他倆除了種植的收入每年4萬美元,辦學所得也有2萬美元。
上世紀60年代有一首歌叫《新疆是個好地方》怎麽唱的?“新疆是個好地方,遍地鮮花牛羊壯……”
那歌詞在讚比亞河邊被輕鬆地改了改:非洲是個好地方,遍地黃金牛羊壯。
劉建軍傻了眼。雞鳴犬吠,屋舍儼然,道路整齊,鮮花錦簇,一個天天能收看央視四套節目的嶄新的“保定村”不經意間已在讚比亞河畔悄悄崛起,全村380多人,幾乎把定州整個“呂家莊”都克隆了過來,村長還是村長,教師還是教師,會計還是會計,男耕女織,鄉音繞耳,正月還是鬧元宵,中秋還是嚐月餅,大概空間大了,資源多了,錢包鼓了,心情好了,人際關係再也不像國內那麽緊張和複雜,在那無垠的非洲,在那綠得快融化的非洲,機會和心胸都趨於無窮。
既要百萬大眾,也要百萬富翁
那是一些徹夜難眠的日子。劉建軍說,留在非洲的河北農民生存情況,觸動了他在非洲廣建“保定村”的想法。事實上,作為一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縣長、縣委書記、外貿局長,他一直關注著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國內資本“流動性泛濫”的問題。
這是一個天大的問題。甚至是一個比天還大的問題。
耕地高度短缺著。保定農民人均還不到2畝,江南人口密集地呢,有的地方農民人均才幾分地。
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地矛盾將會更加突出,耕地和其他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將會日益嚴重,農民將更加貧窮。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既是我國在新時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麵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中國農業實現新的飛躍麵臨的一個極其富有挑戰性的難題。要解決好這一難題,需客觀分析製約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諸多因素,結合我國產業特點和農業勞動力的特點,統籌考慮。
其中一個繞不過去的方法,一定就是分流和疏散。
向沿海城市分流和疏散嗎?這樣的分流和疏散早已開始了,所有的城市如同被強迫注水的潟湖,脹了、滿了,溢了,無數的進城務工者爭奪著有限的工作機會。
人像困獸。錢也像困獸。資本市場內的“資金流動性泛濫”是誰見誰頭疼的大難題。
加息、加息、再加息。樓市高熱。股市高熱。錢,就是不肯安生。錢的本性就是想使自己無窮大。
如果把龐大的人群和龐大的資本都“引渡”到無垠的非洲去呢?
把更多的農民送去非洲脫貧致富!把更多的資本引去非洲擴大盈利!既要百萬大眾,也要百萬富翁。
他越想越興奮,回國後,就迫不及待地發了招聘簡報,召開了全市動員大會。
於是就發生了開始的一幕:根本就沒人搭理。人人都說,好好的一個官,口碑一直好,怎麽臨退休了反倒“販人”了,而且是往黑非洲販!
人,就是這麽奇怪。
“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想得更多的是百萬大眾,但是要大眾接受福音,有時是那麽困難!”
就在劉建軍心灰意冷的時候,卻意外接到了一個報名電話。
一個在保定做布匹生意的溫州人前來谘詢。一聽到“溫州人”,劉建軍肅然起敬,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群。
你隻知道他們現在在幹嘛,但你永遠也不知道他明天在幹嘛;不按常理出牌,卻又常常贏牌;敢為天下先,但“出頭椽子”不先爛……
當時以為要去可能也就他一個人,可沒有想到的是,那個溫州人一張嘴就是50個。這保定農民沒招到,卻招來了50個遠離溫州的溫州人,雖然與自己預想的情況尚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溫州商人的加入無疑給已經沮喪的劉建軍打了一針強心劑。有人總比沒人強吧。他開始樂嗬嗬地幫他們準備出國手續。
第一批到達非洲的溫州人主要從事的還是商業貿易,劉建軍能夠體會他們在異國他鄉創業的艱辛。
因為不通當地語言,到市場上買賣東西要用計算器來完成。“你按出一個1000,他搖頭;他按一個500,你如不同意,再按一個800,他點頭就成交了。”劉建軍說,時間長了之後,年輕人就能學會許多當地語言。有很多外出人員,用漢語拚音把當地語言記下來,活學活用,急用先學。如斯瓦希裏語“你好”,就用漢語拚音標出“哈巴瑞”;“請幫助”,標出“它法打裏”。開始拿著本本說,時間長了就不用了。後來這種交易和學習的辦法變成了“保定村”裏通用的方式。
溫州人在保定有很多朋友,出國後繼續保持聯係,於是,讓人想不到的是1個月後,保定農民報名的竟然慢慢地多了起來。
原因是劉建軍怎麽也想不到的:看,連中國做生意最精明的溫州人都報名去了非洲,50個!還會有問題嗎?!
北方農民們慢慢地動了心,一個月報名的人就達到了500人之多。
幾年後,這些來自保定市各個縣城村莊的農民,全都成了劉建軍的免費宣傳“大使”。
看到以前比自己的還窮的人出去僅僅一年,回來又蓋房,又買車,樸實的村民們漸漸相信,非洲真的象劉建軍說的那樣是個賺錢的好地方。是“上帝的後花園”。
很快,要求報名的電話就一個接一個響了起來。而且報名的人不僅僅是農民,就連一群一群的知識分子和白領也報名加入了這個行列。
有人替他算了細賬,手機、辦公電話、寓電和市政府辦公廳電話,平均每天要求報名的電話為200個。到2007年9月25日中秋節的那天,經“中非商會”組織去非洲的人員已經達到15000名,在28個國家建立了50多個“保定村”。
怎樣把更多的農民送去非洲合作發展,把更多的資本引去非洲擴大盈利,從而升格為“外向性經濟”呢。
中秋節那天,我們談得相當酣暢——
新民周刊:這麽多人去非洲,走什麽程序呢?合法嗎?
劉建軍:當然合法!一般第一次去非洲,我們為你們簽的都是“商務考察”,一般為3個月,到期後再在當地政府續簽,可以再簽3個月,甚至半年。
滿2年或3年後(各個國家規定年限不同),你就可以申請“永久居住”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綠卡”。
新民周刊:社會上,好像有人頗有微詞?
劉建軍:怎麽就不想想我們這是“外向型經濟”?有人看人看事為什麽老愛“看低一線”?“看暗一線”?
改革開放,不隻是要引資,而是要到國外投資、去開發資源!改革開放這麽多年,算沒算過我們被外資耗去多少資源?
德國、法國、波蘭,成年人在外國發展的占30%,日本更厲害,經濟外向度達到70%以上,國內企業就算全部關閉,單靠國外企業,還可以維持日本正常開支30年!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重要標誌應該體現於在國外企業發展的多少,反之,一個國家的(產品)如果全部內產、內銷,自己人賣給自己人,那永遠不會強大。
最糟糕的是我們總是過於強調“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其實不是那回事。中國和澳大利亞國土差不多,可我們人口13億,人家才2000多萬,和上海差不多;河北和蘇裏南一般大,河北人口7000萬,蘇裏南才80萬……人均看,你地大嗎?你物博嗎?要說耕地資源,我們一半以上的國土是貧瘠的。
我們不搞勞務輸出,那不是我們分內事。我們中非商會隻是介紹商務考察,非洲各國歡迎我們介紹的人,那是非洲的事!通過這樣的途徑既為農民兄弟脫貧,為下崗工人脫貧,也為非洲解決困難,我們堂堂正正!怎麽了,又看不順眼了?
我們現在硬就硬在為人介紹從不收費!我就知道會有人嘀咕找茬,“本縣”早就備好了“跌打損傷丸”,自救。
事實上,我曾經有機會,直接向國務院領導匯報“保定村”現狀,國務院領導的意見是:“這很好嘛,我們的經濟,就是要走出去!”
新民周刊:您剛才談到資源,您給聊聊非洲的資源和機會吧?
劉建軍:那,你會受不了,你要是個經商的、玩資本的,你會受不了。耳熱心跳。
先從農業資源說起吧,肥沃的土地之遼闊,不是我們所能想象。首先,赤道幾內亞、科特迪瓦一類的國家,種地根本不要你租金!也就是白種!你說1000公頃,就給你1000公頃!你說10000公頃,好啊,就給你10000公頃!政府和你簽合同、保證書、法律文本,30年、50年,還有99年的,那地閑著,也就閑著,而且非常肥,當地農民永遠也不會去種植。所以,是他請你去耕種開發,他們就是不會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就是“采集”,到處是野生食物,隨便采著吃,你拿他怎麽辦?現在,他要的就是你地裏產的稀罕東西,什麽都稀罕,五穀雜糧、蔬菜、水果,他都收購,沿海大城市很多,供不應求,出很高的價格,前麵已經說過,尼日利亞、尼日爾、加納、科特迪瓦、貝寧等西非國家,青菜、西紅柿、韭菜都賣到三五十元(人民幣)1斤,他們就是愛吃,非洲一向是“富人吃菜,窮人吃肉”。
非洲人普遍不愛吃魚,嗨,我們當寶他們還嫌腥,甲魚、螃蟹、大蝦隨地爬,老死了也沒人吃……先給你們介紹介紹維多利亞湖。
提起非洲,大多數人一定會聯想到一個廣袤無垠而又幹旱荒涼的大陸,其實在非洲這個高原大陸上,水資源是相當豐富的。非洲不僅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量豐富的世界第二大河剛果河等著名河流,而且還擁有眾多的湖泊。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的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其麵積超過68800平方公裏,大致相當於愛爾蘭的麵積。
維多利亞湖還是烏幹達、坦桑尼亞與肯尼亞三國的界湖。理論上說,維多利亞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產地之一。為什麽說“理論上說”?因為,非洲人很少吃魚。他就是沒有這個習慣!這裏的魚,種類繁多,我們根本叫不上名稱來,淡水蝦多得鬧災,個頭個個像我們的“賴尿蝦”那麽大,根本不用漁網,用笸籮一兜,密密麻麻,最顯眼的是數量眾多的尼羅河鱸魚。肥極美極,一條尼羅河鱸魚重量能超過45公斤,還曾有紀錄達到94公斤,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問題就在於他們根本不去烹調。那麽好的東西,肉味像三文魚,比東海的黃花魚還嫩,但當地人就知道烤,就知道煮,弄得麵糊一樣,又腥又爛,什麽作料都不放,怎麽吃?幹脆不吃。
我住在維多利亞湖邊,每天早上總是看到湖邊的水翻滾,問為什麽,當地人回答,我們不吃魚,湖裏的魚就會老死,老死以後就成了魚群的餌料,那是一條很大的魚老死了,魚頭跟豬頭一般大。
湖中還有很多鱷魚和河馬。乘船遊玩維多利亞湖,可以看到成百隻河馬相互追逐嬉戲。鳥類數量也極其豐富,塘鵝、白鷺和鸕鶿的數量令人咋舌。維多利亞湖周圍森林茂密,牧草豐富,野生動物繁多,獅子、大象、豹子、犀牛、斑馬、長頸鹿等隨處可見。湖濱地帶還盛產各種熱帶水果,尤其是綠色的芭蕉樹比比皆是,品種達200多個。
如今,烏幹達、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三國都要求我幫助引資開發維多利亞湖,我還犯愁呢,因為我知道,淡水養殖和捕撈技術最發達的是江南地區。
西非地區也不吃海魚。我們看到過一艘日本漁船,就地捕撈,船上加工,冷凍之後運回日本銷售,打上來的海蝦足足有半尺長,又闊又壯,比咱們的對蝦還牛,運到日本光一隻就賣40元(人民幣)。馬達加斯加的大蝦賣給日本人,1美元一公斤。東非海岸的玳瑁還爬滿海灘,沒人抓捕都成了當地一害。
木材。非洲的木材很多地方都在爛。白白地爛掉。紅木黑木花梨木什麽木材沒有?!就是沒人利用。樹,都是大樹,大得出奇,直徑2米的樹到處都是,直徑2米是個什麽概念呢?那就是,我身高1米8,那樹倒下來,橫躺著還比我高。
非洲人不會做家具。馬普托的板式辦公桌4000多元一張,同樣的東西在保定東關商場才200元一張。一些地方的木材多得妨礙交通,自己去拉吧,拉出來每立方米交1美元。
玉,在我國向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可是在幾內亞,玉石論噸賣,專家鑒定後說,質量決不遜於我們的岫玉、新鄉玉和獨山玉。
要說玉礦,那更是論山賣,一座玉礦山多少錢,談好價錢,整座地拿下來,由著你開采……
許多礦沒人開采,金礦也是,剛果(金)的金礦都是一級富礦,怎麽個概念呢,就是我們最富的金礦和它的貧礦比,都是貧礦。甭說他的富礦有多富了。河北蠡縣的亨豪集團已經捷足先登,在剛果(金)拿下了一個金礦——當然是富得流油的富礦——現在正開得歡呢。
新民周刊:更高層次的產業空間還有沒有?
劉建軍:就是要和你說層次高一點的產業,輕工業和加工業在非洲的前途更大。千萬別以為去非洲隻能種地。
礦產加工、木材加工、水產加工、糧油加工、水果加工、服裝加工、乳品加工、手表自行車收音機家具帳篷……非洲什麽都缺。
當地一個致命的弱點是缺乏經營缺乏管理。過去外界援建的紡紗廠、農機廠、服裝廠、罐頭廠現在都垮了,幾乎全部倒閉。為什麽?原因就是他們不懂管理,確切地說,是“不耐煩管理”。不是我們不教他們,不是我們隻“授之以魚”沒有“授之以漁”,而是他們已經習慣接受“魚”,而不是“漁”,那不是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的聰明更多體現在別處,比如體育,比如藝術。
盧旺達的一家中國援建的、可以容納500人就業的服裝廠垮了,原因,縫紉機壞了沒人修,我們特地做了調查,發現根本沒有大毛病,有的傳動係統出點問題,齒輪打了,換一個就行,備件明明就在那裏,沒人搭理;有的半截針折斷了,他也拿不出來,扔在那裏。我的一個同行的懂得縫紉機,半小時就修好了6台,有的隻是用螺絲刀撥弄一下,就重新運轉了。
食品業也“錢”途遠大。非洲過去是歐洲的殖民地,食品廠都是歐洲人所建,歐洲人走後,食品業全垮了,非洲的飲食業態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倒退到很原始的階段,隻會煮(什麽都往水裏扔)和烤。許多國家礦泉水靠歐洲進口,啤酒和果汁都不能生產。
我們考察了很多類似的工廠,因不善管理或“不耐煩管理”而垮掉的例子實在太多,結論幾乎隻有一個,非洲歡迎我們、甚至懇求我們過去管理。
養殖業在非洲也是“零”度。以赤道幾內亞為代表的許多非洲國家居然不產雞蛋。大使許昌才說,實在想吃雞蛋了,隻好坐飛機去外國吃。
原因笑死人。當地論飼料,不缺,論活食,更多,可是那雞,就是不生蛋。我們過去一琢磨,謎底解開了——它太熱啊,太熱了當然不生蛋。中國農民就是聰明,把它們移到半山腰——非洲高原,一上半山腰就涼快多了——馬上生蛋!又大又紅又亮。
如果開養雞場,像大連韓偉集團那樣幾千萬隻蛋雞的規模,就可以把非洲的禽蛋業壟斷!
新民周刊:聽說非洲缺醫少藥的情況始終沒有解決?
劉建軍:可不是嘛,一幫中國人在非洲經營藥品,都成大老板了。非洲人感冒不治療,高燒發得滾燙的時候,就找來清涼油,抹在嘴裏,所以那裏清涼油奇缺,在我們國內幾毛錢的清涼油,在非洲每盒1.5美元。你在非洲無論遇到什麽麻煩,隻要從兜裏拿幾盒清涼油,就什麽事情都好辦了。有的地方幹脆直接叫中國人“清涼!”“清涼!”針灸更神奇,外國人永遠搞不明白,怎麽東紮紮,西紮紮,那病還真好了!牙,不疼了。燒,退了。大小便也暢通了。手腳也麻利了。
告訴你:到那裏開醫院,不賺也難!
不過,我覺得,去非洲開發,不能總是“小農規格”的去,非洲最歡迎我們的是辦企業,承攬工程,做貿易買賣。開廠,我們剛才說過了,隻要是輕工業、加工業他那裏都缺。承攬工程,國外工程項目造價都很高。在坦桑尼亞,一個小水壩,歐洲一家公司開價6000萬美元,北京的一家公司從保定組織勞務,一年半幹完,才花了2000萬美元,以後非洲人造壩都找他,要造的壩太多,怎麽忙得過來;還有一個國家造水廠,日本一家公司開價1億美元。我2次去了現場看看,這個工程哪,5000萬美元綽綽有餘了。
蠟燭廠、電池廠、乳品廠、果汁廠……一句話,我們國家工業目前的產能和產級去發達國家發展,不容易。可就是適宜去不發達國家、去非洲,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正好。
新民周刊:非洲雖然是天堂,但是天堂裏的玫瑰也有刺。更何況非洲畢竟落後,疫病、災害、動亂、種族衝突畢竟是客觀存在,而且有利益,就一定有風險,“保定村”是怎樣規避風險的呢?
劉建軍:走向非洲,首先做好三個篩選。一是選好項目。幹什麽?怎麽幹?誰來支撐?哪件事是重點?二是選好方向。如果辦服裝廠,做休閑,要選歐洲;做風衣,選俄羅斯,有做皮衣和大袍的技術,怎麽也不能去非洲,那麽熱的地方有穿皮衣的嗎?還有燒磚的,那裏的土雖然用之不盡,可是沒有煤炭,沒有煤炭怎麽燒磚呢?
三是選好合作夥伴。如果你誰也不認識,可以找中國使領館、經商處、華人公司、華商協會。
要了解、尊重人家的風俗,非洲的風俗非常奇怪。有的國家雖然落後,但是環保法律特別嚴酷,假如你破壞了一個垃圾桶,那不是賠的問題,而是要承受可怕的鞭刑。一鞭子下去,皮開肉綻,二鞭子下去,骨傷筋爛,三鞭子下去,半身癱瘓。
這就是非洲的鞭刑。大概是大象皮和犀牛皮做的,亞洲人的身子骨經不住。
在科特迪瓦,全國極少有小偷。因為無論偷了一隻杯子還是一隻皮包,或者是盜竊、洗劫銀行,罪行都是一樣處死。在大街上,有人喊你是小偷,你千萬不能跑,站下可以解釋。如果你一跑,開槍打死活該。
相反,有一個國家專門養著小偷市場,征稅。張三偷了李四的彩電,就要送到小偷市場去“洗一洗”,也就是賣給小偷市場,如果彩電值1000元,市場就付給小偷200元,但是小偷必須告訴被偷家的地址,市場便通知失主來認領,失主因此必須交納300元的贖金,扣去已經支付小偷的200元,市場盈利100元。他們國家的理論家解釋說,這叫社會財產的理性流動。
後來,這個國家的做法被聯合國抨擊,改了。取消了小偷市場。但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凡是偷東西,人贓俱獲,二人以上指證,一律剁掉一個手指頭,而且非常民主,三次征求意見,讓你自己決定剁掉哪隻手指。剁下來後用紙包好,走人。
規避風險,前麵有“三個篩選”,後有“四個不去”。
那就是:允許個人持槍的,我們不去;正在發生戰亂的我們不去;自然環境不適合生存的我們不去;還有一個就是疾病爆發的地方當然我們也不去。
正是因為堅持“四不去”的原則,直到今天,非洲保定村的人們從未遇過一次叛亂,一次戰爭。畢竟安全第一!
時已晌午,劉建軍雖然談興遄飛卻不得不和我們分手,還有太多的演講在等他,還有太多的文本等他簽署,摸著地球儀,他隨口吟誦著當地的順口溜:“不到非洲怕非洲,到了非洲愛非洲,離開非洲想非洲。”
最近的一次非洲之行,劉建軍從非洲帶回來一疊“保定村”的發展登記表。表上登錄著“保定村”項目的所在位置、投資人、項目內容和進展程度。
忽然想到報酬問題。劉建軍的“金手指”點化了那麽多的中國農民和投資者,難道這麽多年就是“白幹”,沒有得到一點物質的回報嗎?
“沒有。”年過花甲的劉建軍指指辦公室牆壁上的一張非洲地圖:我不收取任何投資者的饋贈,但是除了非洲,除了非洲以國家、以全體人民的名義給予我的榮譽和物質饋贈,我將永遠銘記和永遠收藏。
那就是五年前轟動非洲的“加冕西非六部聯合名譽大酋長”。
2002年的8月20日。科特迪瓦共和國拉科塔市禮炮轟鳴,鼓樂喧天,非洲六部為劉建軍舉行隆重的加冕儀式。
40輛高級轎車列隊迎出20公裏,40名身穿中國旗袍的非洲姑娘列隊獻上鮮花。上午11時11分,市政廣場萬眾攢動,歡聲如濤,為表彰劉建軍對非洲人民作出的卓越貢獻,由科特迪瓦共和國內務部長率領六位地方大酋長向劉建軍授職加冕的儀式開始了,一位黑人長老用樹枝向劉建軍頭上點撒香水後,六大酋長齊步上前,為他戴上大酋長桂冠,穿上大酋長雲靴,披上金絲法袍,然後內務部長宣布:中國的劉建軍先生被非洲六部共推為聯合大酋長,茲以國家名義永久性贈與沃土1000公頃,榮威永駐,福祉綿綿!
禮畢,三軍儀仗隊為他撐起紅羅華蓋,廣場上萬眾跳起了盛大的民族舞蹈,新華社、法新社、安莎社和非洲諸國的記者紛紛按下了這曆史性的一刻。
除了二十年前一屆的美國總統,這是中國民間人士在非洲所能達到的最高的高度。更遠更高處,是非洲無垠的森林和永遠的乞力馬紮羅的雪。
(胡展奮)
近代史大師霍布斯鮑姆認為,無論殖民者的語言如何冠冕堂皇,殖民地總是在為殖民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補充。這種情況並未隨著殖民時代而終結,阿爾及利亞和馬裏事件一方麵折射出西方國家至今仍在前殖民地擁有巨大利益;另一方麵,也凸顯出這種利益所激發的碰撞與衝突,極端主義的崛起就是最好的寫照。
都是資源惹的禍
本月11日,法國出兵馬裏,打擊北方的極端恐怖勢力。美英德三國立刻派出運輸機,並且提供情報支持。
幾天之後,誓言報複法國出兵馬裏的極端伊斯蘭分子劫持了近800名人質,其中有100多名外國人。這些外國人質來自美英法日等國家,而且遭到綁匪劫持的天然氣處理廠也由多家跨國公司合營,這包括著名的英國石油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彭博《商業周刊》認為,多國人質和該天然氣處理廠的所有權性質,表明了這塊沙漠地帶蘊含著廣闊的經濟和戰略利益。
阿爾及利亞是歐洲主要的天然氣供給國,美國多家大型石油公司在此擁有龐大資產,埃克森美孚和意大利Eni石油集團正在阿爾及利亞發展頁岩氣。
阿爾及利亞和馬裏的動亂牽動了整個歐洲的神經。馬裏雖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其國土麵積不小,且地理位置重要,這裏是撒哈拉沙漠貿易之路的中轉站。馬裏周邊的國家多資源豐富,阿爾及利亞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尼日爾是世界上第4大鈾礦供應國,毛裏求斯、科特迪瓦、幾內亞、布基納法索這些國家都有未被開采的豐富礦物資源,包括金礦、錳礦和銅礦。
源自殖民主義的“後院思維”
一旦極端伊斯蘭分子攻占馬裏,這些利益將受到嚴重威脅。社科院非洲問題專家賀文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法國也擔心馬裏危機蔓延到周邊國家,“馬裏危機不僅關乎馬裏,與法國的安全也緊密相關。在馬裏有6000多名法國人,在法國也有好幾萬馬裏人居住。如果極端伊斯蘭勢力快速擴張,可能對法國本土安全也會構成威脅。”
地理位置上決定了非洲就是“歐洲的後院”,歐洲對非洲事態都很敏感,特別是北非和西非。賀文萍說,馬裏乃至大部分西非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至於為何是法國出兵馬裏,一是為反恐,二是馬裏戰局變化突然,馬裏總統寫信懇求法國。如果不施以援手,巴馬科可能很快就會淪陷。再加上西方大國心態上的“後院”劃分,而馬裏就是法國的事,這也就是為什麽出兵馬裏的是法國而不是美國。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者卡廷·索爾德說,“長期以來,法國在北非地帶亦有大量能源利益,特別是石油和鈾礦。”據悉,法國控製尼日爾鈾礦的開采和銷售長達一個世紀。
雖然經濟利益牽動法國,但索爾德認為,更讓法國緊張的是安全利益。北非與歐洲隻隔一個地中海,過去兩年,好幾名法國人被馬裏極端分子綁架。“基地”分支恐怖分子威脅將在法國本土進行綁架和襲擊,並且威脅到了在馬裏生活的法國僑民。“法國擔心如果馬裏政變,馬裏會成為恐怖分子的大本營。”索爾德說。
如何“再套牢”殖民地?
如同法國一樣,其他前殖民國家也緊密維係著與前殖民地的政治經濟紐帶。在政治上,非洲國家政治理念多來源於曾經的宗主國,很多非洲領導人都是西方名校畢業;在文化上推崇歐美,非洲國家官方語言多是英語或法語;軍事上,西方國家在非洲多國有駐軍;在經濟上,原來的宗主國在非洲進行大量投資。
一位常年在西非尼日利亞工作的華人對新京報記者介紹稱,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殼牌”公司等西方石油公司於1936年就開始在尼日利亞勘探石油,占據了尼日利亞石油開采的很大份額。目前,尼日利亞每日240萬桶左右的石油產量大約一半出口到美國。
在老牌殖民國家不斷鞏固利益的同時,美國也在非洲擴張。在經濟上,美國大石油公司在非洲主要產油國也要分一杯羹;美國去年出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新戰略》,還建立非洲司令部。今年,美國還擬向35個國家駐軍打擊恐怖主義,進一步擴大在非洲的影響。
■ 鏈接
西方國家在非洲投資
【英國】
通過貿易和國防協定以及英聯邦對十多個前非洲殖民地保留巨大影響。雖然不再控製蘇伊士運河,但仍與埃及聯係緊密,獲得關鍵性貿易利益。還與尼日利亞、南非、加納和肯尼亞簽訂諸多貿易協定,很多英國大公司在非洲均有業務。過去幾十年中,英國為非洲捐資20多億美元。
【法國】
法國在非洲的前殖民地主要在西非和北非。法國通過經濟、政治和軍事協定,與前殖民地保持緊密聯係。法國曾經協助前殖民地喀麥隆、加蓬、塞內加爾避免政變。法國和非洲之間的出口額每年達到350億美元。法國能源業公司在塞內加爾、尼日爾、加蓬和剛果(布)獲利巨大。
【德國】
盧旺達是德國前殖民地。在大屠殺之後,德國為其提供了數目可觀的人道和發展援助。此外,德國與喀麥隆和納米比亞也聯係密切,參與了很多能源、安全、減貧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例如,德國著名建築材料製造商在納米比亞開設工廠。
中國所提供的援助項目中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相比於西方國家通過IMF或者World Bank這兩大渠道對非洲國家進行的援助而言的。西方的援助一般是“conditionality-based aid”, 即如果非洲某一國家需要得到西方國家的援助,該國政府需要滿足一係列條件,比如一係列經濟政策或者政府的改革,才能真正得到援助。中國因為一直秉持”non-interference policy”的觀點,一般不會對非洲國家的內政進行幹擾,從這一點考量,確實是不帶政治條件的。
但是如果非洲國家想要得到中國的援助,他們也是有幾條高壓線是不能觸碰的。第一就是必須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即不承認台灣的獨立性。這點我們從讚比亞2006年總統大選可以看出來,總統候選人Sata在得到一些台灣商人的政治資金後承諾如果當選總統就會承認台灣為一個獨立國家。中方的應對是積極的支持Mwanawasa競選總統。 第二就是必須支持中國在西藏問題的做法。肯尼亞和南非是唯二兩個非洲國家比較支持達賴的,而中國的做法是大力支持在野黨或者援助他們基礎建設從而降低他們對達賴的認同度。第三就是中國政府對人權的考量。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通過援助非洲國家從而得到他們在UN的支持。在2004年,中國在UNCHR(UN Commission on the Human Rights)的一個防止人權譴責的方案上得到了所有非洲國家的同意。從這些方麵可以看出中國的援助不像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而且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不是中國直接把錢給非洲國家政府,然後非洲政府用這些錢來進行進出建設,醫療改革之類的。這是一個“Eximbank Cycle” 即中國進出口銀行一般會把支援資金直接提供給中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再在非洲國家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非洲國家的政府是不會得到直接資金援助的。對於剩下的資助,這又是一個“tied aid”的過程,即非洲國家需要使用中國的goods和services。這樣不僅可以支持國有企業又可以把中國過剩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有效的從國內轉到非洲地區。各位答主都提到了非洲的raw material豐富,中國可以從這些地方把這些資源轉移到國內。但是在非洲地區,基礎設施極為缺乏,公路和電力的缺失使中國缺乏開發這些資源的可能性。所以幫助非洲國家建設公路和水利發電站等基礎建設可以使中國更好的從這些國家extract自然資源。
對非援助是一個政治考量,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可以挑戰美國的話語權,從而更好的構架一個multipolar world。
參考資料:
Brautigam, Deborah. The Dragon’s Gift: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
Clegg, China’s Global Strategy
D. Shinn and J. Eisenman, China and Africa: A Century of Engagement
天朝套路
非洲:我有石油和礦產。
歐美:我給你開采!
非洲:被你們剝削上百年了,我現在要自己建廠,自己加工原材料。
歐美:你沒錢沒路沒水沒電沒頭腦,建個毛?!
中國:非洲兄弟,我來幫你!
中國:你看啊,礦區上遊正好有條河,咱把這一攔,就是個大型水電站
中國:有了電,就得把路也跟上:我們直接電氣化鐵路打通礦區和港口,讓資源好挖又好賣!質量你放心,我們家的中鐵和中鐵建修高鐵都是世界第一, 港口全球前十咱家占七個,中國交建和招商局專門幹這個。大英國建航母都買的咱的龍門吊。
在鐵路沿線和港口附近,我們再給建兩個工業園區,專門往歐美出口零關稅的消費品。這個我們經驗十足,中信集團、華夏幸福、泰達都是老油條了。
非洲:太夠哥們了!可是我沒錢......
中國: 沒事兒,我借給你!進出口銀行有優貸(優惠貸款)、優買(優惠買方信貸),國開行有中非發展基金,工行、中行有商貸、隨你挑。很簡單,隻要拿礦產、石油和國家主權擔保一下就行。實在不行,你們的可可,芝麻,也能運到中國還款(注:中國吃的香油,很多是埃塞俄比亞出產)。利率嗎,肯定比日本和美國高不了太多……
非洲:那,那我美元外匯儲備不夠咋辦?
中國:這太好了啊!咱兩個央行抓緊弄個貨幣互換,以後咱哥倆交易,用什麽美元!
非洲:就這麽辦!
中國:對了,既然通了電,那過去用不上的電視機、微波爐啥的也得配一下吧。我們這海爾、格力都是全球第一;給你修水電的中國電建還能拉著 美的電器 給你把白色家電都送貨上門。價格嘛,好商量,我們現在搞家電下鄉,買一批送一批。
非洲:我們這兒電視台沒什麽節目,天天就是看新聞和廣告,要電視沒什麽用吧
中國:正好!北京有個四達公司,專門把我們特別好看的電視劇翻譯成豪薩語、斯瓦希裏語等當地語言。以後你們看廣告看煩了,就看我們非洲版的《三生三世》,《亮劍》,《射雕英雄傳》。兄弟之間,好東西,要分享!
中國:還有啊,現在都4G了,上網嗖嗖地。你這2G網絡得讓華為中興給升級一下,價格是歐美的1/3。絕對親兄弟,剁手價。
非洲:這個我喜歡啊!
中國:你看,咱們現在把貧窮落後的家鄉的這麽好,保不齊有人會眼紅,會羨慕嫉妒恨。所以咱得保衛勝利果實啊。
非洲:這個,咋保衛啊?
中國:不如團購點梟龍?再來批 99A?這可是好東西,物美價廉還抗造,陸軍指揮學院包教包會包分配。(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外國學員中,已經出了5位總統、1位副總統、1位總理、8位國防部長 )。這事兒你就交給出門右拐的保利和中航技就行。
非洲:成了!兄弟一生一起走!
歐美:我有句媽賣逼不知當不當講?發布於 2017-05-29▌來源: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
▌作者:陶短房 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旅加學者
▌本文為瞭望智庫特約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每年7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都會發布一份《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近年來的“白皮書”顯示,中國對外援助的“大頭”是對非援助。
對此一些人表示不解甚至不快,理由是“中國窮人還很多,不應該在非洲亂花錢”、“對非援助是花錢買虛麵子”,這種說法流傳久遠,且幾乎“遇火就著”,每逢能“沾邊”的熱點,就會有人把前麵這幾句“車軲轆話”拿出來翻炒一番。
來源:《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
這些論調如何看?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頭說起。
建國初期
1政治上的互相支持
中國對非援助始於1956年,大規模展開則在上世紀60年代。
1964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訪問非洲時提出中國對外援助8原則:
2
中國政府在對外提供援助的時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3
中國政府以無息或低息貸款的方式提供經濟援助,在需要的時候延長還款期限,以盡量減少受援國的負擔。4
中國政府對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國對中國的依賴,而是幫助受援國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經濟上獨立發展的道路。5
中國政府幫助受援國建設的項目,力求投資少、收效快,使受援國政府能夠增加收入,積累資金。6
中國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產的、質量最好的設備和物資,並且根據國際市場的價格議價。如果中國政府所提供的設備和物資不合乎商定的規格和質量,中國政府保證退換。7
中國政府對外提供任何一種技術援助的時候,保證做到使受援國的人員充分掌握這種技術。8
中國政府派到受援國幫助進行建設的專家,同受援國自己的專家享受同樣的物質待遇,不容許有任何特權要求和享受。在日常生活中,自私的人沒有真正的朋友,幫助別人與自己的錢包是否殷實並無必然聯係。這一道理在國際關係中同樣適用。上述8項原則的提出,使剛剛掙脫殖民枷鎖、百廢待興的非洲各國得以在不犧牲主權、尊嚴和國家利益前提下,獲得急需的經濟、軍事支持。
“文革”期間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非但未停滯,反倒進入高潮,例如坦讚鐵路等幾個著名的大項目都是在70年代建成的。正是中國這種無私的幫助,使中非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坦讚鐵路被譽為“非洲自由之路”的鐵路,是聯結起中非之間跨種族、跨世紀的真摯友誼,是中非人民友好史上的不朽豐碑
一個人身處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也是這個道理。建國初期,西方國家對中國施行孤立的政策,不承認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獲得國際認可、打開新中國的外交局麵,就是這一時期外交工作的重心之一。
而我國這一階段的對非援助特點正是緊密配合政治和外交戰略需要,絕大多數援建項目的實施主要從意識形態理想主義和無條件國際主義出發,以政治利益和政治效果為優先考慮,經濟效果則忽略不計。
1963年12月,周恩來和陳毅訪問阿聯(現埃及)期間參觀獅身人麵像時留影。
許多國內外學者指出,中國在自己相當困難的前提下對非洲進行長期、大量的無償援助,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地位和威望,爭得了影響,打破了朝鮮戰爭後西方國家孤立中國的戰略。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中國恢複了聯合國合法席位,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會心大笑的照片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如果沒有非洲的“窮兄弟”的支持,中國要想重回聯合國幾乎是不可能想象的。用毛主席的那句名言就是: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
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中國代表團笑逐顏開。左為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右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
發展新時期
2
經濟上的互利共贏
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之後,中國開始反思對非援助攤子大、花錢多、效益差的局麵,原先“無私合作”的理念被“互利合作”的務實態度所取代。
中國當時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新的援非四項原則,自此中國采取管理合作、代管經營、租賃經營等方式,鞏固老項目,慎重對待新項目的上馬;1995年下半年,中國對援外方式又作出重大改革,變原先的無償援助為主,為優惠貸款和援外合資合作方式;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對非援助又進入新的高速增長時期。
新時期的中國對非援助,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互補”基礎上的,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贈與”。
2012年1月28日非盟會議中心落成典禮在這裏舉行。由中國政府援建的非洲聯盟(非盟)會議中心是中國援助非洲重點項目之一,工程耗資2億美元,也是中國政府繼坦讚鐵路後對非洲最大的援建項目。
中國和非洲存在獨特的互補關係:
一方麵,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產業和製造業,需要大量能源、礦產和其它自然資源,龐大的製造業產品、產能和大量的資金,又需要穩定、開放的市場需求;
另一方麵,非洲各國經濟嚴重依賴資源出口,本身則資源豐富,而製造業的匱乏需要輸入門類齊全、價格可以負擔的工業品,落後的基礎設施則需要借助外力興建,方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後勁。
中國所有正是非洲所需,反之亦然。不僅如此,中國對非援助還可有效提升非洲資源開采、運輸效率,改善非洲市場購買力,這些同樣會反作用於中國自身。
2015年12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約翰內斯堡會見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
正是這種相互需要的“互補關係”,讓中非雙方在改革開放至今的20多年裏共同獲益。
1950年,中非貿易總額僅有1200萬美元,2000年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自2000年到2009年,中非貿易總額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13年達2103億美元,是1950年的近2萬倍,2000年的21倍多,自2009年起,中國已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按照IMF的計算,中非合作對非洲發展的貢獻度,如今已高達20%。
不僅如此,和出口歐美成熟市場普遍存在的低利潤率和“退稅依賴”不同,對非出口的利潤率,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準。
中非未來
3
高性價比的合作
可以說,倘沒有非洲這個“外掛”,中國經濟、尤其“世界工廠”的加工經濟,很難在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熬過歐美工業化國家需求大幅下降的衝擊,產能過剩、開工不足,將導致地方經濟遭受重壓,大量藍領工人喪失工作,並帶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治安後果;倘沒有非洲這個“外掛”,中國在能源、原材料來源上,就會受到更多的製約,從而大大提高經濟運行的成本。
而非洲“外掛”的“啟動泵”和“潤滑劑”,正是雪中送炭般的對外援助,沒有這些援助,基礎設施匱乏、流動資金短缺的非洲各國經濟,就很難一下子“轉”起來。而即便撇開對非援助的政治回報和國際義務不談,僅就經濟回報而言,已不愧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援助中最高效、回報最多最直接的項目。
10月5日,非洲首條中國標準、中國建設、中國裝備的亞吉鐵路(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正式通車。
應該承認,中國在對外援助方麵也存在不足之處。但更應看到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經驗的積累在不斷減少,中國對外援助的實效性、針對性不斷增強,回報率也穩步上升,具體到對非援助,說是“中國迄今性價比最高的對外援助”,也絲毫不過分。
非洲是最晚邁向工業化的大洲,也是人口結構最年輕的大洲,而中國則正麵臨經濟結構轉型,雙方在未來的合作、發展中如何繼續維持這種互利互補的關係,如何繼續確保對非援助的高效、高回報,需要彼此間更多的探索、努力和智慧,而如何讓其它外援目標、項目也獲得同樣的價值和回報,則是值得有關方麵認真思索的問題。
過去援助非洲有過去的邏輯,今天援助非洲也有今天的邏輯。中國援助非洲是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的,國家發展需要我們有更大的國際視野,要有胸懷,有智慧。世界在變,非洲也在變,中非關係的內涵與形式也在變,但是中非關係的重要性沒有變。
END
附:中國對非援助60年一覽(資料綜合來源於中非合作論壇官網、外交部網站、人民日報、新華網、中國網、國際在線等)
▲1956年
1956年起,中國對非洲國家開始援助,至今已為非洲援建成套項目千餘個。坦讚鐵路是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最大援助項目之一。該項目於1970年10月開工,曆時近5年,1975年6月全線鋪通,一年後正式移交坦讚兩國政府。在鐵路建設期間,中國先後派遣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5.6萬人次,其中有65人犧牲在坦桑尼亞和讚比亞。這條由中國援建的鐵路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讚比亞中央省新卡,全長1860.5公裏,是一條貫通東非與中南非的交通大幹線。
▲1959年
1959年,中國向剛剛獨立的幾內亞政府無償提供糧食援助,拉開了援非農業工作的曆史序幕。50多年來中國為非洲國家培訓了大量農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實施了一批農業技術試驗示範項目、派遣了一批農業專家,為非洲國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1963年
1963年,剛剛獨立的阿爾及利亞政府通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向全世界發出緊急醫療援助呼籲。中國迅速組織一支由24名優秀醫務人員組成的醫療隊奔赴阿爾及利亞工作,拉開了中國醫療援外的序幕。截至2015年,中國已向非洲派遣醫療隊員2.43萬人,診治了2.7億多人次的非洲患者,51名中國醫療人員永遠長眠在非洲大地。
▲1995年
1995年起,中國政府向非洲國家提供政府貼息優惠貸款,鼓勵和推動中國企業與非洲企業對援外項目進行合資合作。從2013年到2015年的3年裏,中國向非洲提供了300億美元的貸款,支持非洲國家發展項目,還成立了50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用於支持中國企業對非進行投資。
▲2000年
2000年,中國政府首次宣布減免非洲債務的措施,免除了31個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到期債務共109億元人民幣。《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白皮書顯示,從2000年至2009年,中國已免除35個非洲國家的312筆債務,總計189.6億元人民幣。201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宣布,中國將免除對有關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其中就包括許多非洲國家。
▲2011年
2011年9月,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非洲之角饑荒問題”部長級捐助國大會時透露,中國政府在半個多月內兩次宣布提供緊急糧食援助和糧援現匯,總額共計4.432億元人民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外提供的最大一筆糧食援助,是中非真誠友好、患難與共的又一生動例證。
▲2012年
2012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中國宣布為非洲提供200億美元的貸款額度,並同非洲建立跨國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夥伴關係。
▲2014年
2014年3月,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中國政府率先緊急馳援,累計向疫區及周邊共13個國家提供4輪總價值超過1.2億美元的援助,派遣了1200多名醫護人員,為塞拉利昂援建固定生物安全實驗室,為利比裏亞援建治療中心,為疫情國和周邊國家培訓醫護及公共衛生人員1.2萬人次。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2014年
2014年12月1日,由中國鐵建承建的尼日利亞鐵路現代化項目第一標段、首都阿布賈至卡杜納的鐵路項目宣告全線鋪通。這是中國企業在非洲實施的第一個完全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的現代化鐵路項目,阿卡鐵路成為中國鐵路標準落地非洲的第一個“標杆”。
▲2015年
2015年9月20日,由中國中鐵公司承建、深圳地鐵集團提供運營管理服務的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輕軌正式開通運營。這是埃塞俄比亞乃至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首條現代化城市輕軌。該項目采用中國標準和技術,主要由中方提供融資支持,是中國企業在非洲承建並提供運營管理服務的首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
▲截至2015年9月
截至2015年9月,中國通過援助和融資在非洲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鐵路長達5675公裏,公路達到4507公裏。中國還為非洲建設了14座機場、18座橋梁、12個港口、64座電站、76個體育場館、15座議會大廈、34座政府辦公樓、9座國際會議中心、200多所學校。
▲2001年-2015年
2001年-2015年,中國已幫助非洲建設120餘個教育設施,近40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或改造醫療衛生設施70多個,邀請約8萬名非洲各國人才來華研修,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發布於 2016-12-22
補充:產業轉移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一名低技能的埃塞俄比亞工廠工人的月均工資僅為同類中國工人的約25%。也就是說,在中國月均工資2000元,在埃塞俄比亞僅需500元。
林毅夫表示,隨著低技能中國工人與亞洲其他地方以及非洲同類工人的工資差距擴大,未來幾年可能有多達8,500萬個工廠崗位離開中國。很多知友都從政治、經濟方麵進行了全麵的宏觀闡述,不過我們還是來從微觀的操作層麵上來看看對非援助給中國帶來的好處吧。
首先,對非援助中現金的比例非常少,所以就不要說中國給到非洲的錢都被貪汙挪用了,有是肯定有,但是量很小。主要的援助是通過以下模式進行:項目、物資、人力。
項目援助,就是直接造好一個東西交給非洲國家管理,比如修一個體育館、建一個機場、修條路這種,中國政府的資金會直接給到中國的企業(國企為主,現在也有一些民企),中國的企業負責這個項目的設計施工,最後交付給非州國家使用。很自然,今後的維護保養也就由中國企業承擔了。對中國企業來說,這樣的項目沒有收款風險,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在項目所在國樹立企業形象,今後再去這裏承接一些商業項目就會容易很多。很多中國施工企業現在在非洲業務開展熱火朝天,開始的時候都是從承接援外項目入手的;
物資援助,就是根據對方國家的需要,中國援助對方繼續的物資,藥品、汽車等等。當然了,這些錢也是到了中國企業手裏,中國企業再把相應的產品送到非洲去,順便打開自己產品的非洲市場;
人力援助,就是根據對方的情況,派出中國的專家為當地服務一段時間,中國醫療隊也是屬於這種類型。這種方式一方麵會加固中國和非洲的雙邊關係,同時也為中國的技術和標準走出國門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人力援助中還有一種方式是援外的培訓,即為非洲培養需要的人才。多年來中國為非洲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很多已經到了部長、總統的位子上,為中國的非洲戰略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在援外培訓方麵中國的企業也同樣參與其中,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發展方向設計援外培訓班,再和大使館一起去這些國家邀請相關的官員和專家來中國培訓,培訓的費用中國政府予以補貼。等到這些人培訓完回國後,中國企業再去開拓當地市場也就便利很多了。有些答主:
人蠢就該多讀書,
了解到一點: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處,任何好處的獲得都要看對方想獲取點什麽?
我的看法。
1、這些援助中方表示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真是如此嗎?
相對而言吧,與接受世行或美國的援助相比,中國所要求的的那些諸如減少赤字、民主改革等方麵的政治條件那估計是沒有的。但如保護援助國其它投資財產(利比亞的損失在前)、援助項目需采購和采用中國的產品和服務等估計是有的。
2、中國援助的動機是什麽?援助背後我們獲得了什麽?
一可擴大中國中低端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市場。
二可作為換取能源投資的交易保證和籌碼。
三可作為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一種更好的利用方式。
3、在我國大部分山區偏遠地區還如此困難,卻如此大力度的向外援助,值得嗎?
現國內困難和矛盾重重,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利隻是其中的一種困難。這麽多年來,黨一直利用外部投資帶動經濟發展來緩解國內困難及矛盾,那現對外援助與投資其實是一條相同的拉動經濟來緩解內部矛盾和困難的方式。
4、經過這些的援助中非之間有取得哪些方麵的合作,非洲又為我們做過些什麽?
中國從非洲取得礦產、石油、木材等原始資源,消化中國中生產的巨量中低端產品。
亳無疑問,中國目前自主生產的大部分還是隻是中低端產品,同時代工中高端產品。而自主產品又主要以打火機、拖鞋、電風扇這樣的低端產品基數最大,江浙某些地方,往往一個鎮、一個縣都是幾乎全做某一種產品的。所以,擴大這些產品的市場是非常有必要,也是正當時的。
而非洲正是這樣的一個幾乎完全消費中國便宜貨的市場!如果你看到滿眼貨架,甚至一包衛生紙也是來自遙遠的中國大陸,售價還翻倍的貴,你就會知道它是一個多麽好的市場!
至於中高端代工,富士康賺進一塊錢的同時,蘋果同時賺進的可能是幾十塊上百塊。
所以,別看中美貿易額很大,但能賺進的裏子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麽多。中非現在貿易額稍少,但賺進的裏子可能不比你預想的少。
窮生意、富生意,賺進銀子的才是好生意。截圖來自非洲調查機構afrobarometer發布的關於中國的調查報告
投資成功的好處,什麽大局咯,什麽世界格局咯,什麽經濟改革,產業轉型咯。。。都不說了。。。
問題在於,投資成功與失敗?有清單有公開的審計報告來告訴我們納稅人嗎?畢竟,你們朝廷在拿我們老百姓的錢去投資啊。。。
如果這動輒幾百億上千億美刀的投資失敗,誰來負責?哪個級別的領導應該下台或者坐牢?發布於 2015-12-09
很多年以後,20xx年,好吧,21xx年!
非洲已經被中國建設的如同天堂,人人安居樂業,人口控製穩定,教育普及,大部分傳染病被控製。
美國播放電視劇《根》的續集,《根2》,主要內容講的是美國黑人的家鄉自古以來就是非洲,美國黑人號稱非洲是美國黑人固有的家鄉。資本開始鼓勵美國黑人回流非洲,並武裝奪取政權,一如當年以色列奪取巴勒斯坦。
這次行動等級絕密,代號《根號2》。編輯於 2018-01-29
我隻想針對你第三條邊遠山區的。
我想問問你“你去過邊遠山區嗎?你知道什麽叫新農合嗎?你知道五保戶低保戶一年給多少錢嗎?你知道什麽叫精準扶貧嗎?你知道什麽是危房改造嗎?你了解過村村通嗎”
不要給國外捐幾個校車,簽幾個項目你們就嗚嗚紮紮。我家在農村包餃子還知道給鄰居送一盤子呢。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治國要先把自己做好了,你和別人打交道本身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小模型。發布於 2017-05-27我想玩過維多利亞這個遊戲的朋友都看得懂中國這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