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設立“一帶一路”獎學金

(2018-01-01 22:09:04) 下一個

成都設一帶一路獎學金:申請人須擁有沿線國家國籍

川大設絲綢之路獎學金

江蘇大學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

 

中國將設“一帶一路”獎學金

   中國日報網 2015-03-30 15:19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2015-03/30/content_19951814.htm?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28日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其中指出,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請看《中國日報》的報道:

  China plans to set up a scholarship designed exclusively for students coming to study in the country from nations involved in Beijing's initiatives to build 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中國計劃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的學生提供專屬獎學金。

  中國計劃設立的這個獎學金為“一帶一路”獎學金( "One Belt and One Road" scholarship )。28日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Vision and proposed actions outlined on jointly build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指出,中國每年將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government scholarships)名額。中國政府獎學金分為全額獎學金(full scholarship)和部分獎學金(partial scholarship)。

  另外一個常見的與獎學金有關的詞是fellowship,這個詞與scholarship在有些情況下可以互用,不過二者也有一些微小的區別:fellowship多指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在深造的同時協助導師工作時得到的報酬或者因為在某方麵表現突出而得到的獎勵;scholarship則多指在本科或研究生階段可以用來抵消部分或全部教育支出的獎學金,這一類獎學金需要申請才能獲得,而且有些獎學金的申請要求較高。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Helen)

  江蘇大學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和產學融合研究院

 

  2017年12月22日,在江蘇大學承辦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上,江蘇大學揭牌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和“一帶一路”產學融合研究院。安信地板作為江蘇大學華留學教育發展基金的資助單位,受邀參加此次論壇,見證 “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的揭牌成立。

  江蘇大學是全國首批“有資格接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奧地利、日本等國家的128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與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共建了孔子學院和漢德語言文化中心,先後接收110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校學習。2016年底,學校留學生規模達1897餘人,生源國拓展到108個,培養層次涵蓋本科生及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曆生規模列江蘇第一。

  目前,江蘇大學擁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在校和已畢業留學生1400 餘人。學校“一帶一路”非洲延伸國家生源遍布非洲全境,擁有來自45 個非洲國家在校和已畢業留學生近1600 人。

  聯係方式

  江蘇大學   江蘇省鎮江市學府路301號 郵編:212013

招生類型 電話 網址
本科招生 400-0511-365    0511-88780048 zb.ujs.edu.cn
研究生招生 0511-88780086 yjsb.ujs.edu.cn
京江學院招生 0511-88780120 jjxy.ujs.edu.cn
成教招生 0511-88791068 www.ujsde.com

安信地板受邀參加江蘇大學“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

2017-12-27 21:35:50 來源: 網易家居舉報

12月22日,在江蘇大學承辦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上,江蘇大學揭牌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和“一帶一路”產學融合研究院。安信地板作為江蘇大學華留學教育發展基金的資助單位,受邀參加此次論壇,見證 “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的揭牌成立。

此舉意味著江蘇大學以項目化形式為“一帶一路”建設定製專門型國際化人才,中外學子從此有了一個共同成長的全新平台。

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揭牌。

據了解,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掛靠在該校海外教育學院,主要職能是麵向“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中外在校生學曆教育,組建“一帶一路”訂單培訓班,開展中外在校生非學曆培訓,承擔國家教育援外培訓項目,推進創新型國際人才國際科研創新和成果創業孵化與融資扶持。

據了解,2014年設立的安信地板-江蘇大學的留學教育基金,是江蘇大學留學生教育首次接受企業大型資助。江蘇大學檔位數據袁壽其此前表示,此舉為高校和企業共同合作、推進留學生教育打通了一個嶄新的通道。安信董事長盧偉光認為,安信會為來華留學生提供工作實習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工作技能。他說:“希望江蘇大學的留學生,能夠更加知華、友華、愛華,學成之後更多地為兩國友誼作出貢獻。”

“一帶一路”產學融合研究院揭牌。

通過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抱團“出海”的形式,將學校、企業等市場主體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機聯結,形成生源鏈、產業鏈、師資鏈、就業鏈的全線暢通。正是嚐到了抱團出海的甜頭,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的成員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製訂和實施,通過“訂單”培養,直接將企業人才需求貫穿到國際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中。

在校企合作方麵,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突出強調培養環節國際業務實踐所占的比重,派遣中外學生參加中國企業“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提高實踐工作能力,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無縫對接。此外“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還將打破內循環培養模式,實行校校合作多國、開放式培養。積極與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相關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鼓勵在讀學曆生到合作機構學習或進修。

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介紹,學校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今年又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和“一帶一路”產學合作研究院,目的就是在高校和國際化企業之間架起互聯互通的橋梁,為企業“走出去”提供知華友華人才支撐。“教育就是要服務於國家戰略。我們招收的留學生,不但在學術上能達到要求,還要對中國的文化、傳統及政策有更多的了解。期望他們回去以後在創新創業方麵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貢獻。同時,國內有誌向於國際化的學生,也是學院培養的對象,針對他們,主要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曆史、文化、傳統及國家特點,包括了解一些走出去的企業的情況,他們將來到這些企業就業能很快適應。”袁壽其說。

據了解,江蘇大學是全國首批“有資格接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奧地利、日本等國家的128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與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共建了孔子學院和漢德語言文化中心,先後接收110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校學習。2016年底,學校留學生規模達1897餘人,生源國拓展到108個,培養層次涵蓋本科生及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曆生規模列江蘇第一。目前,江蘇大學擁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在校和已畢業留學生1400 餘人。學校“一帶一路”非洲延伸國家生源遍布非洲全境,擁有來自45 個非洲國家在校和已畢業留學生近1600 人。

“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以“融合共建大平台,多贏同築強支撐”為主題,邀請了外交、教育、商務、工業等各界領導、專家以及外方院校、企業精英,共同探討新時代深化校際、校企之間跨國跨界交流合作,搭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平台,探索“一帶一路”產業布局與教育對外開放、國際人才培養等協調發展的新機製。

據了解,江蘇大學與安信地板共同建立了“江蘇大學留學生教育實踐基地”。來華留學生可以在安信地板中國以及非洲、巴西的公司和工廠實習實踐,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在實際操作當中。

首屆“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側記

信源:中國科學報|編輯:2018-01-02

2017年底,一份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編製的《中國對外投資報告》正式對外公布。這份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達到1961.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已經超過3萬家,足跡遍及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首屆“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現場

中國海外投資步伐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一個問題也就越來越被世人所關注——我們的人才夠用嗎?

或許是一種巧合,就在該報告發布不到一個月後,2017年12月22日,由江蘇大學主辦的首屆“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該校拉開了帷幕。在這場論壇上,來自高校、政府和企業的專家所談論的一個中心話題,便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大背景下,我們的人才能否適應企業“走出去”的問題。對此,他們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找不到的“總經理”

作為一名資深的外交家,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南南合作促進會會長、外交部原副部長呂新華目前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為此,他所在的南南合作促進會還專門成立了一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然而,時至今日,這家公司總經理的位置卻依然空缺著。

“我們希望能找到一個有國外經商經驗、懂得國際商務規則、英文熟練的人士擔任這一職位。為此,我們甚至開出了百萬年薪,但仍然找不到這樣的人。”在論壇的發言中,呂新華說。

不久前,一家在吉爾吉斯斯坦開設分公司的浙江企業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擔任分公司總經理,希望南促會能幫他們推薦一個人選。這讓呂新華很有些哭笑不得:“我們自己的總經理還找不到呢……”

人才難求,這成為了很多與會者的心聲。

對此,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在發言中表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推進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急需大批具有跨文化勝任能力的人才。“我們在培養熟悉國際規則、擅長國際交流的‘外國通’的同時,也要協助沿線國家培養更多了解中國文化、認同中國道路和熟悉中國標準的‘中國通’,不僅要擴大國際人才培養規模、提升培養質量,也要深刻把握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他說。

那麽,在人才培養方麵,國內高校應該作哪些改變呢?

唯一的解決方法

就在此次論壇召開的幾天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一份《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製,全麵推行校企協同育人。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看來,這份《意見》有著特殊的意義。

“當前,我們已經步入了改革發展的新時代,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的基礎就是科技和人才。”陳鋒說,在產業鏈中間,怎樣把創新的要素加進去,也就是把科技和人才要素加進去,就要把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與產業鏈相結合,而這就必然會改變高校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

事實上,當前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也的確不適合新型人才的培養。

“當前國內高校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隻是將現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從知識到課堂的模式,已經決定了人才的落伍,對於高校來說,這就是核心的挑戰。” 陳鋒說,而在麵對挑戰的過程中,推動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幾乎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就在這次論壇上,江蘇大學“一帶一路”校企合作國際人才實踐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多家企業現場與江蘇大學簽訂校企戰略協議。而早在一年前,江蘇大學還聯合國內近百家企業,成立了國內首個“1+N”類型的校企合作聯盟——“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通過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抱團“出海”的形式,將學校、企業等市場主體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機聯結,形成生源鏈、產業鏈、師資鏈、就業鏈的全線暢通。

“當前,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要求作為高端人才培養基地的大學,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中國企業走出去,關鍵是需要有國際視野、懂商務、懂外語、了解當地文化習俗的複合型人才。而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我們的高校認真思考。”呂新華說。

極其重要的“外來”資源

作為我國地板行業的一家知名企業,安信偉光地板有限公司早在十幾年前,便已經將自己的企業設在了萬裏之遙的巴西,而在巴西建廠之初,找到一個合適的翻譯人員就成為了公司董事長兼CEO盧偉光最頭疼的一件事。幾經尋找,他們最終在一個不大的中餐館裏,找到了老華僑。“中文不是特別好,但能找一個翻譯,我們就已經欣喜若狂了。”在交流中,盧偉光回憶說。

正是有了這段經曆,當盧偉光將企業發展的步伐踏入非洲時,如何培養一批熟悉中國的非洲留學生便成為了他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正因如此,早在2014年,安信偉光地板有限公司便在江蘇大學設立專門的留學教育基金,以此鼓勵來華留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更加熱愛中國。

應該說,近年來大型企業聯合國內高校,在校設立留學生獎學金的現象並不少見,而且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對此,國家留學基金委副秘書長王勝剛表達了欣喜之情。“企業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立足可能是當前,卻又有著長遠意義。”他說,必須承認,解決走出去企業的人才短缺問題,必須以本地人才為主,但外國在華留學生也是極其重要的資源。

2016年,我國共招收外國來華留學生44萬人,2017年這一數字還會增加。在王勝剛看來,這些資源是國內企業在國外發展的最優質資源。而當企業愈加重視這份資源的時候,如何提升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從而吸引更多留學生,則成為了國內高校麵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對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欒鳳池表示,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來華留學生質量評估體係,增強高校的核心競爭力。“質量就是生命線,通過建立控製與服務、監督與建設於一體的內部質量體係,切實將日常教育實踐轉變為質量保障行動,真正成為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建設的捍衛者和行動者。”他說。

江蘇大學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

2017年12月26日 17:07:27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12月25日電(記者朱筱)記者從江蘇大學獲悉,在江蘇大學承辦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上,江蘇大學揭牌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和“一帶一路”產學融合研究院。

本次“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以“融合共建大平台,多贏同築強支撐”為主題,共同探討新時代深化校際、校企之間跨國跨界交流合作,搭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平台,探索“一帶一路”產業布局與教育對外開放、國際人才培養等協調發展新機製。

據了解,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掛靠該校海外教育學院,主要職能是麵向“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中外在校生學曆教育,組建“一帶一路”訂單培訓班,開展中外在校生非學曆培訓,承擔國家教育援外培訓項目,推進創新型國際人才國際科研創新和成果創業孵化與融資扶持。

此外,“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還將打破內循環培養模式,實行校校合作多國、開放式培養。積極與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相關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鼓勵在讀學曆生到合作機構學習或進修。

作為全國首批“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生接受院校,江蘇大學目前正在開展機械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方向)“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曆教育項目,以“3+1”模式為俄羅斯格林伍德工業園、泰中羅勇工業園等單位定向培養流體機械國際人才。

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表示,學校將以國際格局為人才培養的著眼點,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國際思維,育成學生國際精神,促成中國學生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參與者,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知華友華人才支撐。(完)

2017“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在我校舉行

發布時間:2017-12-25|瀏覽次數:1062

 

12月22日,由我校承辦的2017“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開幕。本次論壇以“融合共建大平台·多贏同築強支撐”為主題,百餘名中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共同參與了論壇研討,就新時代深化校際、校企之間跨國跨界交流合作,搭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平台,探索“一帶一路”產業布局與教育對外開放、國際人才培養等協調發展的新機製等議題展開了廣泛交流。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南南合作促進會會長、原外交部副部長呂新華,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南南合作促進會副會長佟明濤、須同凱、傅水根,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方軍,國家留學基金委副秘書長王勝剛,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組委會執行秘書長、“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校企聯盟理事長劉寶利,聯合國工業合作組織中國南南工業合作中心主任郭力,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周燕,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絲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心副主任楊光,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成斌,鎮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曹麗虹,吉爾吉斯斯坦國立交通工程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埃爾米拉、絲路商學院院長愛卡,巴黎絲路商學院駐滬辦主任喬曉峰,美國國際科技大學駐中國代表艾竹軒,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副秘書長、CCN預科聯盟會長於書誠,新華社新華網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總經理姚予疆,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校長顏曉紅等出席了開幕式,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國際投資促進中心、鎮江市外事辦、商務局等相關負責人,部分國內外專家、兄弟高校和合作企業的代表以及江蘇大學有關校領導、各職能部門、各學院負責人,師生代表共8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論壇開幕式由我校校長顏曉紅主持。

開幕式上,校黨委書記袁壽其致辭,他簡要介紹了學校的曆史沿革和近年來跨越式發展所取得的相關成就,著重就學校來華留學教育、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等國際化教育工作的基本情況和成果向與會嘉賓進行了詳細介紹。他表示,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員,我們要深入領悟新思想,緊跟新時代的發展步伐,積極承擔國際交流合作的新使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促進高校進一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促進產教跨界融合,共同培養“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助推“一帶一路”沿線特別是歐亞非地區“一帶一路”建設,努力為對外開放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作出更大的貢獻。鎮江市副市長曹麗虹,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南南合作促進會會長、原外交部副部長呂新華分別致辭。呂新華會長和方軍副司長共同為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揭牌,陳鋒主任和曹麗虹副市長共同為江蘇大學“一帶一路”產學融合研究院揭牌,江蘇大學“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學院、產學融合發展研究院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我校以項目化形式為“一帶一路”建設定製專門型國際化人才,中外學子從此有了一個共同成長的全新平台。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實踐基地授牌儀式以及校企合作簽約儀式。

論壇期間,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組委會執行秘書長、“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校企聯盟理事長劉寶利先生主持了訪談會,王勝剛、周燕、王成斌、顏曉紅、於書誠,盧偉光(安信偉光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六位嘉賓分別從政府、企業、高校的視角就如何解決走出去企業的人才短缺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聯合國工發組織中國南南工業合作中心主任郭力、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絲路國際產能促進中心副主任楊光分別圍繞產教融合新篇章、聯合國工發組織項目海陸絲綢之路項目、“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才支撐等主題作了主旨報告。呂新華做了題為“外交與人生”的報告,方軍做了題為“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報告,與會專家還開展了豐富的交流活動。

本次論壇還開展了“一帶一路”政策解讀、產學融合專家講座、出海案例分享、政產學座談研討、外國人才招聘等係列活動。22日晚,在美輪美奐、中外學生共同打造的的文藝演出中,2017“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發展論壇圓滿落幕。本次論壇碰撞的思想火花,帶來的一些列合作成果,將促進高校進一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促進產教跨界融合,共同培養“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助推“一帶一路”沿線特別是歐亞非地區“一帶一路”建設。(宣傳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