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53)
2020 (55)
2021 (46)
2022 (66)
2023 (59)
2024 (63)
2025 (3)
《莊子•大宗師》裏有兩個故事與子桑有關。於其一,我們看到一個超然物外,遨遊太虛的道人,於其二,我們看到一個窮困潦倒,怨天尤人的俗人。兩個故事連起來讀,子桑的自相矛盾躍然紙上。
故事一
原文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譯文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結為朋友,其中一人問,“誰能相交於沒有互相結交,相助於沒有互相幫助?誰能超然物外,遨遊太虛,忘掉自己的存在,永遠沒有終結?”三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於是成為摯友。
解讀
子桑戶,即子桑,又稱子桑伯子,魯人,古代的隱士。子桑姓來源於周代。子桑姓氏本是夏末殷初淮河長江養蠶取絲的部落,長年供奉絲織品給從事占卜、祭祀等神職工作的聿明氏,聿明氏為了感謝他們,請求周王免去部落納貢,並賜姓氏為“子桑”,子表示尊貴,桑代表部落的性質。隨著部落的增長和繁榮,逐漸形成自己的名族群,子桑複姓也從此延續下來。
莫逆於心,相與為友,此所謂莫逆之交;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此所謂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此所謂聖人或真人之所為。這表明,三人都是入道者,體道者,修道者,或悟道者,尚未達到真人或聖人境界,但有誌朝那個方向努力,讓我們簡稱或統稱之為道家。
故事二
原文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 天乎人乎? ”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曰:“吾思乎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譯文
子桑與子輿是朋友。一次,大雨連下十日,子輿自忖:“子桑恐怕病了!”準備了點飯菜去看望子桑。到了門口,聽見子桑邊彈琴邊吟詩,氣短而促,象唱更象哭,“怨爹?還是怨媽?怨天?還是怨人?”子輿進門說道,“你這詩怎麽吟成這樣了?”子桑說,“我琢磨了很久就是琢磨不透,我怎麽窮成這樣?爹媽願意我受窮嗎?顯然不是。天地想讓我受窮嗎?也不是。天蓋著所有的人,地托著所有的人,天地無私,肯定不會偏心眼兒讓我受窮。我真想不出誰會讓我受窮,可我就窮成了這樣,這是命啊!”
解讀
子桑這是在哭窮,真正意義上的哭窮。
然而,子桑是道家弟子,道家講究不亊於務,不趨利,不違害,天欝天食。天欝如天雨,旱澇無定,受食於天也會受貧於天,天既無私覆,人亦當無私忿。
幾年前,汶川牆倒屋塌,物毀人亡,若是美軍轟炸所為,中美之間的全麵戰爭將是不可避免的,是地震所為,沒有人咒天罵地(象征性地發幾句牢騷的還是有的,並不認真),更沒有人欲與天公試開戰(那個試比高的也許會,不過他早已下地了)。
豔羨劉員外有三妻四妾的佛門弟子大概是要被逐出佛門的;飽讀詩書的人吟著詩挖墳盜墓是極富喜劇效果的;聲稱隻給不給自己剃頭的人剃頭的剃頭匠是不該問給不給自己剃頭的;主張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人是不該把自家包括其中的。
因此,道家不該哭窮,而應安貧樂道。在這一意義上,子桑之歌表現的是其自相矛盾。
其實,道家應該清楚,其學說在本質上是為君王服務的,可以說,道家之道乃君王之道。關於這一點,另有專文討論。
君王不用為稻梁謀,不必從事於務。這是因為,作為統治者,君王們超越了基本生存需求這一層麵。然而,作為一介布衣,普通道家遠未擺脫基本生存需求的羈絆。他們的現實是,形而上與形而下,如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對現實主義者來說,必先飽足,而後循德。
子桑及其朋友顯然不是現實主義者,故事一表明,他們是一夥理想主義者。莊子與子桑大致是一類人,他本人也未免於家貧,曾窮到要貸粟於監河侯的份上。他們不流於世俗,在紛亂的時代中,保持著自己的價值取向,執著於修道或殉道。溫飽沒有解決,卻整日相忘乎道術,焉有不貧之理。
既然他們所修之道乃君王之道,或許他們憧憬有朝一日能親自治大國烹小鮮? 即便如此,有王候將相寧有種乎之呼,也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之說。將欲王候,稻梁先謀。王候不到手,稻梁不止謀。無論王候成與不成,稻梁必得有人謀,或人或己。
稻梁人謀,或被豢養,或被投資,或被憐憫,或被供奉。除非王候已成,稻梁有人供奉,否則,其它情況無論哪種,道家都放不下那份清高。稻梁己謀,或富於稻梁而貧於道徳,或富於道徳而貧於稻梁。道家不屑以名利為亊,很難物與道得兼,因而,在形而下方麵,他們注定了是窮困潦倒一族,也許,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子桑歎曰,命也夫!
不過,子桑雖貧,但有一份執著,一份對形而上的執著,其形而下的困惑部分地來源於這份對形而上的執著,這使得他雖可悲猶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