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來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形而上學暢想 - 反溯推理

(2025-07-18 06:48:42) 下一個

六,反溯推理

在一般認知裏,傳統邏輯的推理形式有兩種類型:演繹與歸納。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演繹推理的結論是必然的,歸納推理的結論是或然的。嚴格說來,現代數理邏輯隻涉及演繹推理,而歸納推理屬於科學方法論的範疇。然而,還有一種推理,人們普遍運用卻不知其名,即反推。顧名思義,如果正推是從原因到結果,那麽,反推就是從結果到原因。讓我們展開細述。

18-19世紀之交,美國哲學家Charles Peirce(1839/09/10 - 1914/04/19)從人類思維實踐中總結出反溯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亦稱反溯法,溯因法,反繹推理,反向推理,等等。簡言之,根據已知現象,反推最佳成因的過程。從形式上看,反溯和演繹有共性,區別在於推理中使用 p ⇒ q 這種規則的方向。換言之,反溯同演繹反向,狹義地講,演繹是根據已知現象推導因果關係,反溯是根據已知現象解釋成因。

給定:p為前件(原因),⇒為蘊涵,q為後件(結果)。
演繹:p ⇒ q,即從原因推出結果。
反溯:q  p,即從結果反推原因。

從結論上看,反溯和歸納有共性,結論是或然的。換言之,根據已知現象推導出最佳成因,盡管解釋最佳,卻不必然為真。在這一意義上,所有科學假說都是反溯推理。所謂假說就是一組命題,假定為真,表麵協調。至於那組命題是否真的反映事實,及是否窮盡相關事實,並無保障。假說之間拚的是誰能以較少的預設,給出合理的解釋,並做出可驗證的預測。現代科學越來越重視可驗證的預測,這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異曲同工之妙。認真說來,“唯一標準”過於絕對,顯然是經驗主義的翻版。稍加限定,變“唯一標準”為“終極標準”更接近真理。

不過,並非所有假說都可以被實踐驗證。諸如,數學假說,如圓周率π的小數表達式3.1415926...中有20個連續出現的9; 物理假說,如宇宙大爆炸;曆史假說,如華夏中心論;古字溯源,如漢字自源論。在經驗無法證實的領域,邏輯實證主義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隻能行至山窮水盡處。不過,放棄實證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僵硬的條件,退而求其次,邏輯協調性則帶來柳暗花明。可以說,整個數學就是建立在邏輯協調性上的,其它理論科學,諸如理論物理,也大致如此。當然,邏輯協調性隻是其必要條件,需要輔之以合理性以趨近充分條件。

所謂合理性並無嚴格的定義,大抵相當於合乎常識,直覺,或現行知識體係,支持的論據越多越接近真理。在這一意義上,反溯推理充分表現出歸納推理的特征,其準形式化描述如下,

演繹:p ⇒ q,p是q的充分條件。
反溯:q  p,q不是p的充分條件,p也不是q的必要條件,p隻是q的眾多成因中最好的一個。

在古字源考的問題上,任何解釋都是假說。尤其是關於甲骨文和金文字的解釋,因為商代留下大量文字,並無字書,字義都是根據所謂造字原則及上下文歸納而得。統計之下的上下文屬於可靠的依據,一個字出現的上下文越多,解釋為真的或然率越高。所謂造字原則基本不可靠,僅供參考,然而,在一般讀者心目中,許慎的六書幾成教條,因而有必要稍作深入分析。

東漢學者許慎(58 AD - 147 AD)在《說文解字》中把古漢文字的造字方法概括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具體敘述如下,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如許慎自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換言之,所謂六書不過周代教孩童識字的助記口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上升為造字原則,顯然是過度拔高。再將周代的識字口訣尊為造字教條就走向反麵了,禁錮後人思想。顯而易見的論據有四。

一,所謂六書隻有前四書{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可以說是造字原則,後二書{ 轉注,假借 }隻是使用原則。最初參與創製原子字符的一階原則可能隻有{ 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為二階原則,即利用原子字符生成分子字符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六書並未窮盡二階原則。常見於蘇美爾楔形字的堆疊造字法的{ 疊加,對頂,交叉,立方 }也常見於華夏上古文字,詳情參閱拙文《堆疊造字法》

二,說文解字以小篆字為本,而大量小篆字離{ 甲骨文,金文,楚簡字 }相去甚遠,因此而導致的望文生義比比皆是。略采幾例,聊表笑意。諸如,“若,擇菜也”,“爲,母猴也”,“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詳情參閱拙文《望文生義是如何發生的?》

三,許慎對六書的總結已是千年之後的事情,帶有濃重的猜測成份。離開正確的方法論和統計的支持,一千年之後的猜測曾不如三千年之後。茲好比,同樣的行為,兩千年前叫詩禮發塚,兩千年後叫考古發掘。在性質上,不過五十步與百步,在技術上,其間差距豈止千萬步。

四,許慎關於文字起源的論述更不可信。庖犧氏作八卦,神農結繩,倉頡造字,五帝三王改易殊體,前三者可以斷定是神話,不足為訓。這就是說,華夏文字自源論是建立在神話的基礎之上,況且,我有堅實的證據顯示,華夏上古文字與蘇美爾楔形字大麵積相似,且其相似性絕非偶然性。既然如此,自源論可以休矣。至少別在人前拿捏耶穌腔調,我是真理,我是道路。執此論調者,扒了官皮,什麽都不是。

推而廣之,說文之解,乃至任何古代字書,隻可供參考,不可尊為教條。若有過硬依據,不妨大膽提出新的假說。新假說可能被守舊派斥為狂妄,然而,真理麵前,人人平等。不敢直麵守舊意識,有違批評理性精神。現有文字為已知現象,根據已知現象反推古字起源,是典型的反溯推理。得出的新結論與已有的舊結論,都是假說,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有合理性強弱之比。在這一意義上,以說文解字為圭臬,以專家解釋為終極權威,都不符合批評理性。從現象學的觀點看,恰恰相反,那些權威意見或成規假說,都是需要被現象學懸置的對象。

對所有既有假說實施現象學懸置之後,從現象出發,回到事物本身,再經先驗還原,逐漸接近本質。在古字溯源問題上,事物本身即上古文字,且越古老越接近本質。揭示本質不是一錘定音的過程,而是各種假說互相砥礪,最佳者勝出的過程。

兩個不同書寫係統的象形文字之間存在大麵積的相似性,這是顯而易見的現象,而現象中包含本質。懸置舊有假說,撇開權威意見,在沒有理論汙染的畫布上,繪製最新最有說服力的畫卷。在古字溯源過程中,現象學懸置是有效的方法論,反溯推理是得力的邏輯工具,字形比對是分析現象的基本功。有道是,美在審美者眼裏。曾幾何時,左媒把Michelle Obama捧為當代孟薑,我就看不出她美在何處。字形比對酷似審美,是個高度主觀的行為。我認為,,有人卻說我“獨具慧眼”。這如何是好?沒關係,主觀際性有助於解決問題。

主觀際性譯自intersubjectivity,與之對應的是subjectivity(主觀性)和objectivity(客觀性)。主觀際性概念有多種定義,與本文直接有關的是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04/08-1938/04/27)的先驗現象學(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對主觀際性的原始討論。先驗現象學曾遭多方攻擊,殺傷力最大的是它與唯我論劃不清界限。有人甚至戲稱之為先驗唯我論(transcendental solipsism)。為回應這一批評,胡塞爾晚年以法文出版了《笛卡爾的沉思 - 現象學導論》(Méditations cartésiennes: Introduction à la phénoménologie 1931)。現象學導論一書詳細討論了主觀際性概念。

主觀際性概念是對傳統哲學的基本預設進行現象學懸置(Epoché)的產物。胡塞爾認為,傳統哲學嚴重割裂主觀和客觀。他崇尚笛卡爾懷疑一切的精神,但不同意其身心二元的結論。笛卡爾把哲學建成一個龐大的公理係統,其致命弱點是割裂身心。我心連我身都懷疑,如何知他心?笛卡爾的解決方案竟假上帝之手。

胡塞爾的解決方案是用主觀際性溝通主客觀。主觀際性允許認知主體假定,世界對自我的呈現同於對其他自我的呈現,這不是因為我能猜透他人的心思,而是因為我假定,如果他人在我的位置上,他們也會象我這樣看待這個世界。個體有關世界的經驗不僅自身可以獲取,他人也可以獲取。主觀際性是私人的與公有的,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橋梁。

主觀際性強調共有的認知或共識對形成意識與關係的重要性,它是構成客觀對象的基礎。嚴格意義上的客觀性是上帝的視角,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現實存在的是主觀際性,人類通過主觀際性向客觀性不斷逼近,但永遠不能到達。換言之,所謂客觀的必定是主觀際的。這就是說,是否相象,不是權威或懷疑論者說了算,學術共同體自有定論。按John Wayne的說法,如果一屋人都說你醉了,你最好在桌子底下趴著。那一屋人可不僅是一夥被洗了腦的老朽,世界大著呢。天涯何處無芳草,他山之石可攻玉。

成規預設懸置了,理論障礙掃清了,讓我們從現象出發,回到上古字形本身。從最簡單的字開始,詳情參閱《越簡越象字百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