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Meta泛濫
回到形而上學預設。如《形而上學暢想 - 現象學懸置》篇所述,胡塞爾認為,傳統哲學和現實科學都建立在一係列預設之上,而這些預設都未經過清算,因而必須懸置起來。胡塞爾在《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s)裏給出明確的例子,{ 外部世界存在,外部世界展現於時空之中,空間是三維的歐氏幾何空間,時間是一維的線性流形,任何過程都遵循因果規律 }。這些預設見於亞裏士多德所說的第一哲學(Aristotle’s First Philosophy)。
一般來說,亞裏士多德的第一哲學是研究在之為在的學問(the study of being qua being),大致屬於如今的形而上學,亦即狹義的本體論。亞氏本人從未使用“形而上學(metaphysics)”這個名稱。彼時,朦朧初開,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分野。亞氏試圖作初步區分,把與外部世界有關的知識稱為natural philosophy,即自然哲學,亦稱physics。如今,Physics即物理,而亞裏士多德所說的物理包括如今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心理學,甚至氣象學。
在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裏,在之為在的學問先於與外部世界有關的知識,故稱第一哲學。然而,在英語裏,metaphysics被普遍釋為after-physics或post-physics。概因古希臘字為μετ?,拉丁化為metá,字麵意思為在...之後,在...之上,超越。於是,陰差陽錯,先於physics的第一哲學,意思卻成為after-physics或post-physics,字麵意思為“後物理學”。
在時髦的漢話語體係裏,meta一般被譯作元,physics則被譯作物理,如此說來,metaphysics應該叫元物理才對。也許吧,可惜先賢已有“形而上學”一詞與之對應。據說,發明這一詞匯的是明治時代的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顯然,形而上學是對the study of being qua being的字麵翻譯。舊時文人講究對仗,相應地,與physics對應的應該是形而下學才對。無奈,同樣來自日語的“物理”更簡明達意,華夏思想界從善如流,以至於形而上學到如今還是單身。
放眼當今思想文化界,凡事冠以meta,遂有高深之意。Meta大有泛濫之勢,如,metamathematics (元數學),metalanguage (元語言),metalinguistics (元語言學),metamodernism (元現代主義),metaverse (元宇宙)。甚至meta-emotion,meta-discussion,meta-joke,meta-gaming,等等,莫名其妙,不知所雲,遑論準確翻譯。連沒臉的臉書①都改稱meta,名字雖大,難掩中空,將meta譯作“沒它”,甚好。老北京有句俗話,沒了臭雞子,就不做槽子糕啦?沒它,照做。Biden四年,瘟疫與言論管控齊擴散,Facebook和Twitter助紂同為虐。沒了Facebook,世上少一分言論管控,甚好。
在某些領域內,meta的用法已經走向反麵。如前所述,metá本意為在...之後,可漢譯的元字意思分明是在...之前,一元初始,元者,始也,初始者當然在先。元的字麵意思雖與meta相悖,深層意思卻與first philosophy之first相合。譯meta為元者,高人也。你再仔細品味那些meta學問,意思也是在...之前。且以metalanguage為例,展開說明。
在數學領域裏,元數學是把數學本身當作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懷特海(Alfred Whitehead 1861/02/15 – 1947/12/30)和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05/18 – 1970/02/02)合著的Principia Mathematica被認為是元數學的典範。在這一意義上,元數學的確後出於數學。然而,在數理邏輯裏,元語言是用來描述另一個語言的語言,被描述的語言稱為對象語言,用來描述的語言稱為元語言。比如,一階謂詞邏輯隻量化個體,二階謂詞邏輯也量化屬性,關係,函項,三階謂詞邏輯可以量化二階謂詞邏輯的謂詞,或集合的集合,以此類推。相對而言,自然語言是一階語言的元語言,一階語言是二階語言的元語言,以此類推。高階邏輯是{ 一階,二階,三階,...,n階 }邏輯的結合,允許對任意嵌套的集合進行量化,嚴格區分語言層次,對保持論證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理論既抽象又枯燥,嚇退多少有誌者!實際應用卻沒有那麽玄乎。波蘭邏輯學家塔斯基(Alfred Tarski 1901/01/14 - 1983/10/26)有關真理的定義雖未涉及謂詞及量化,但可視為一階語言的佳例。
"Snow is white" is true if and only snow is white.
“雪是白的”當且僅當雪是白的。
在這個定義裏,“雪是白的”出現了兩次,括號內那次屬於對象語言,作為命題出現,括號外那次屬於元語言,作為事實出現。“雪是白的”這一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它與雪是白的這一事實相符。至於高階語言,和尚講故事的故事可為佳例。局部展開如下,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講的是,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講的是,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講的是,從前有座山...
這個故事可以無休止地講下去,玩弄的是高階語言的遊戲。如果其中涉及對低階語言裏的屬性,關係,函項等的量化,那就是貨真價實的高階謂詞邏輯語言。根據塔斯基的定義規則,需要用括號將語言層次區別開來,如,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講的是,"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講的是,"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老和尚講的是,"從前有座山,...""".
句末右引號的個數等於語言的階數。是不是沒有什麽玄妙?在這個故事裏,句末右引號的個數為3,故事涉及三階語言。括號外那部分屬於元語言,第一層括號內那部分屬於一階對象語言,第二層括號內那部分屬於二階對象語言,以此類推。對於本文的目的來說,元語言不是在後,而是在先。換言之,元語言的元與metá的本義正相反。坦白地說,不把腦燒出燎泡來,還真不容易發現。
還有更不可思議者。平時大部分時間,我都是按meta的字麵意思去理解新概念。既然meta與post同義,第一次見到metamodernism,我想當然地把metamodernism等同於post-modernism。後因需要細究meta,仔細一查,Holy, moly, macaroni! metamodernism ≠ post-modernism,metamodernism = after post-modernism。post-modernism一般譯作後現代主義,如此一來,元現代主義豈不等於後後現代主義?Metamodernism之後再出現新玩藝怎麽辦?豈不等於後後後現代主義?連大日本皇軍的語言專家都不免結舌,新新新の現代主義。子在川上曰,現代主義都沒整明白,又出來個元現代主義,落伍如斯夫。我在旁邊添油加醋,meta這,meta那,淨整大詞兒!埋汰這,埋汰那,埋汰不埋汰?
--------------------------------------------------------
① 沒臉的臉書
臉書的確沒臉。不信?有詩為證。
Facebook是何方神仙?原來是小鬼想當判官。
為大鱷白當手套,助邪惡審查言論。
Facebook也好意思稱臉書?臉在哪兒呢?
敢是因為娶了漢人婆娘,故而身在曹營心在漢?
Hey, Mark, suck a burger.
Oh, wait, suck 230② burgers.
詳情參閱拙文《Suck A Burger》。
② 230 即所謂230條款
1934年《通信規範法》第230條(Section 230 is a sec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s Act of 1934)通常為網絡服務供應商提供豁免權,使其不因用戶生成的第三方內容而承擔法律責任。當年的Facebook, Twitter, Google, Youtube等大媒體無不利用該條款大肆施行言論審查。Twitter後被Elon Musk收購,改稱X,徹底廢除言論管控,大快人心。川普強勢回歸,其餘幾家也有所收斂。形勢逆轉,始料不及,極左人士,如喪考妣。唾沫橫飛罵川普,明火執杖圖複辟。黃粱夢白日。從旁觀之,樂從心起。喜上眉稍,一時性起。亮了一嗓,聊表心意,
力拔山兮氣蓋世,炸神棍兮驚同誌。同誌驚兮思瘟疫,瘟兮疫兮奈若何!
MAGA黨人,再加把柴,左棍越是耍無賴,其崩潰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