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老電影叫《平原遊擊隊》,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鬆井帶人到李向陽家找地道,吳有貴突然碰掉牆上的瓦罐,屋內外的鬼子偽軍漢奸全部趴下,唯有鬆井保持了冷靜。他原地站立,對趴下的一幹人不滿地說,“慌什麽? 一個李向陽就把你們嚇成這個樣子?” 在中國現代文化裏,鬆井式的冷靜被稱為大將風度。究其原因,大概是出自宋朝蘇洵《心術》裏的那句名言,“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假設吳有貴碰掉的不是瓦罐,而是地雷,對那一屋子人來說,無異於“泰山崩於前”。鬆井雖然是鬼子,但他做到了“色不變”。作為一個職業軍人,鬆井堪稱有大將風度。
春秋時代有沒有“大將風度”一說,不得而知。不過,那時候有三個寓言故事描述的都是鬆井式的冷靜。這三個故事見於《莊子·達生》篇,亦見於《列子·黃帝》篇。許多國學大家都認為,列子是魏晉時代的偽書甚至剽竊之作,因此,我取原文於莊子。在列子和莊子中,三者出現的順序都是,醉者墜車,丈人承蜩,呆若木雞。為了敘述方便,我把順序倒過來。看看遠古時代人們是怎麽說的。
一,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翻譯成白話,上麵一段大意如下。齊王請紀子幫他訓養鬥雞。十天後,派人來問,雞訓好了嗎? 紀子說,沒好,一見對手就沉不住氣。又過十天,齊王派人再問。紀子說,沒好,還有點目怒氣盛。又過十天,齊王再次派人來問。紀子說,好了。別的雞叫,它已經沒有反應了,看上去像隻木雞,它功德圓滿了,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不敢應戰,全嚇跑了。
此處的木雞之呆,與《莊子·齊物論》裏南郭子綦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相似,表示進入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在道家的話語係統裏,物我兩忘是聖人的境界。這鬥雞似乎是得道了,隻是它還惦記著一樣俗務,與雞鬥其樂無窮。
二,丈人承蜩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①;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誌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翻譯成白話,上麵一段大意如下。孔子去往楚國,從林中出來,見一位駝背老人在捕蟬,就象拾取一般熟練。孔子說:“老人家真靈巧,有什麽門道嗎?”老人答,“我是有門道的。用五到六個月的時間,練習在竿頭摞彈丸。摞兩個而不垮,失手的機率為六分之一,摞三個而不垮,為十分之一,摞五個而不垮,捕蟬就象拾取一樣容易。我立定身體如豎木樁,控製手臂如伸枯枝。天地雖大,萬物雖多,我一心隻在蟬翼,心無旁騖,目不側視,用什麽來換蟬翼我都不換,如此怎麽會不得手呢!”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專心致誌,方能出神入化,說的就是這位駝背老人!”
佝僂丈人一心隻在蟬翼,什麽都不換,說明丈人也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隻是這丈人還惦記著一樣俗務,捕蟬。
三,醉者墜車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
翻譯成白話,上麵一段大意如下。喝醉酒的人從車上摔下來,雖然受傷但沒死。骨節與別人相同而所受的傷害不同,是因為他心神沒散。乘車不知,墜車不覺,死生驚懼,概不入心,所以撞了車他也不知道害怕。借著酒勁凝神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因得道而凝神的人呢!聖人藏神於天,所以外物傷害不了他。
醉者乘亦不知,墜亦不覺,驚懼死生,不入於胸,這說明他也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隻是這境界是在酒精的作用下進入的。所謂酒中仙,體現的大概就是這種境界吧? 去掉酒的作用,那就真的成仙了,或曰得道,或曰成聖。
鬥雞的木訥無變,丈人的用誌不分,醉者的迕物不慴,體現是同一種品質,專注於道,物我兩忘。這種品質,於三者,屬於儻來之物,是偶然性;於聖人,屬於內在品質,是必然性。換言之,三者由於各種原因,偶然獲得了聖人的品質。
據此,在古中國文化裏,鬆井式的冷靜應該被稱為聖人風度。
在古希臘文化裏,鬆井式的冷靜被稱為哲人風度。古希臘哲學有一個流派叫懷疑主義,亦稱皮柔主義。懷疑主義者既不相信感覺也不相信理性,主張對一切保持沉默,不做判斷,不為之動心,試圖以這種方式謀求靈魂的安寧。
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愛利斯的皮柔(Pyrrho of Elis 365-275BC)。皮柔去印度跑了一趟,帶回一個概念,叫“懸置”(?ποχ??),原指對外部世界存在的所有判斷及其行動采取懸而不決,存而不論的狀態。皮柔將這一概念發揮到了極致,據說,一次,他乘船遇到風浪,眾人驚恐不安,他卻指著一頭安然進食的豬說,哲人就應象它一樣無動於衷。
一種冷靜,三種風度: 大將,聖人,哲人,我必須在一實的三名之間做出取舍。
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有風度的大將往往是用萬千士卒的白骨堆出來的,大將風度透著暴戾之氣。一個民族尚武固然不是壞亊,然而,說一個平頭百姓有大將風度,猶如說他見過血,或殺過人,甚至殺人如麻。這不好。
聖人是中國古人美好理想的化身,不食人間煙火,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況且,現實中不少想當聖人的人反而害人不淺。遠的不說,就說上個世紀,那個追求內聖外王的家夥,輕用民死,短短幾年,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這更不好。
相比之下,古希臘的哲人與春秋時代的聖人有某些共性,但比聖人實在。無論什麽時代,什麽文化,哲人總是存在的,他們隻是比其他人更具批評精神而已。因此,我傾向於古希臘文化的叫法,將彼實名為哲人風度,並在現實生活中盡力將其付諸實踐。
一次,有人請看橄欖球比賽。在看台上落座後,前排右側一個人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個禿頂的胖子,其頂全禿,猶如剛煮熟才剝皮的雞蛋,極光亮,不對,應該說,油亮。蒼蠅,蚊子,虱子,跳蚤等害蟲,如果不經滑冰訓練,在那種光亮的表麵上無法立足。
看著胖子的禿頂,我想起一首西北花兒。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唱的,“鐵青騾子大呀大紅馬,三三二嘛六,哎吆我的鞭聲大呀,你看我這尕騾娃的跑法”。那一刻我有一種抑製不住的衝動,想站起來,把花兒漫上,你看人家尕腦袋這亮法!
我的理性清楚地告訴我,有這樣的想法,不僅政治上不正確,而且還有點缺德,可我就是抑製不住想唱的念頭,當然,我最終沒有唱。這種糾結使得我更傾向於接受人之初性本惡這一判斷,並因此對假正經者有了一定的理解。他們在假裝正經的時侯,內心裏該有多糾結呀!
突然,一泡鳥糞從天而降,正中胖子的禿頂。那是湖邊水鳥的排泄物,挺大一泡,黑白相間,呈半流質狀,著陸時,還發出挺響的濺落聲,周圍的人都清楚地聽到了。有好幾秒鍾,胖子沒有做出反應,他那一刻的表現讓我想起幾十年前的我。
那時,我還是學生。一日,在食堂吃飯,一桌人邊吃邊聊。我偶然咬到一顆沙,感覺顆粒不大,而且已被咬碎,心想,雞吞食那麽多沙粒都沒亊兒,我咽下一星半點也無妨。想到此,我想表現一下哲人風度,於是,裝作什麽也沒有發生,繼續咀嚼。這時,餐桌對麵的一個同學突然用筷子指著我說,你咬了一顆沙,而且還明確指出,在左邊。頓時,一桌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臉上,無奈,我隻好吐了出來,心中暗暗不悅,真有好管閑事的!
那一刻,胖子也想裝作什麽也沒有發生,無奈,身邊的人不爭氣。
左側的呼喚一聲,我的上帝!
右側的乜斜一眼,運氣!
後麵的湊上熱鬧,我送你一罐啤酒!
胖子無奈,隻好做出反應,眼睛上翻,若無其事地問,很糟嗎?
呼喚上帝的那位遞過去一塊紙巾答,粘在那兒了。
胖子接過紙巾說,好嗎,說話的味道很象天津人。他不經意地擦了一下,然後,一手持紙巾,一手搭涼棚,繼續看球,一時無話。
我在旁邊自忖,什麽叫哲人風度? 說的就是這位胖子。
----------------------------------------------------------------------
① 錙銖,春秋時代的舊製,四錙為一兩,六銖為一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