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裏的非文學博客

醫學史為主,健康科普為輔,偶爾發些議論
正文

不幹不淨,減少過敏?

(2016-08-05 08:33:08) 下一個

過敏可以有很多不同症狀。有人是吸入花粉打噴嚏,有人是吃了雞蛋起皮疹,有人是打了青黴素鬧休克。因為症狀能出現在毫不相幹的地方,古人就很難發現過敏的真正原因。古代中醫認為過敏這種突然出現的皮疹是一種叫做"風邪"的神秘物質引起,所以叫做風團。古代西醫(古希臘醫學)認為哮喘是大腦分泌粘液過多導致。

20世紀現代醫學逐漸成熟,就知道過敏症狀雖然千差萬別,背後的原理其實相通。

過敏這事,可以說是友軍誤傷。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過敏反應就是免疫反應,隻不過弄錯了打擊對象。

免疫反應是人體自帶的防病戰線。免疫係統可以派吞噬細胞去吃掉入侵的病原體,或者釋放抗體去消滅病原體。很多病我們不吃藥就能痊愈,就是因為有免疫係統。很多病吃那些流傳民間的傳統藥物能痊愈,也是因為有免疫係統——讓病痊愈的不是那些傳統藥物,而是您自己的免疫係統。

如果沒有免疫係統,人生下來之後活不過一個星期。人死之後屍體會腐爛,就是因為人死了,免疫係統停止工作,於是身體裏麵的和身體外麵的細菌就可以不受拘束的湧上來吃掉人體的細胞組織,這就是腐爛。活人如果沒有免疫係統,也就會同樣迅速的出現這樣的腐爛。

免疫係統很強大,但是如果它弄錯了打擊對象,它惹的麻煩也會很大。

不幸的是,有時候免疫係統真的能弄錯打擊對象。

它應該打擊的是細菌,病毒和寄生蟲這些病原體,可是,有時候,它會出現識別錯誤,把一些無害的東西,比如花粉,魚蝦,花生,錯當作敵人,然後對這些“敵人”發動攻擊。戰火殃及城池——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於是就導致了那些過敏症狀。

國內文獻喜歡用“過敏體質”這個詞。但是歐美文獻很少把這個詞直接用到病人身上,最多是在討論過敏病理學的時候會提到一下。因為,這個詞是一個比較含糊的描述,就類似傳統醫學的“陰虛體質”或是“陽熱體質”那種含糊概念。這種含糊的描述,容易讓人不受限製的隨意理解。比如,一說“過敏體質”,就讓人覺得,這人會對什麽都過敏。

有人說過敏是遺傳的,那就是基因有問題才導致過敏,這不就是“過敏體質”嗎?

基因問題是導致過敏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不是說有某種基因就一定過敏。看看過敏現象的遺傳規律就知道了。過敏是有家族傾向,但是過敏患者的子女,最多也隻有70%會有過敏問題,而且,到了子女這兒,引起過敏的物質未必跟父母一樣。這就是說,基因跟過敏並沒有一一對應的明確關聯。有若幹基因會增加過敏的可能,但是並沒有“注定”一個人會過敏,更不能決定他對什麽東西過敏。

而且,如果過敏真是由基因決定,那麽從古到今,人口總體的過敏發生率就應該大致恒定。但是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不是這樣。過敏的總體發生率其實在不斷變化。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發生率的變化,似乎是一種倒行逆施。這麽說是因為,最近這幾十年裏,各國的醫療水平越來越高,可是,有過敏的人卻越來越多了。

本來這個也不一定就是不合邏輯。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就是隨著醫學進步而增多的。原因並不神奇。那是因為心腦血管疾病都是人到了老年才容易出現的疾病。古代醫學落後,能活到50歲以上的人不多。活到70更是古來稀。所以那時候的人,感染性疾病是主要死亡原因。20世紀之後,醫學進步讓人活得更長久,工業化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都查過70,於是人們就更“有機會”患上這些老年病,而且,同樣因為醫療技術的進步,他們患病之後還能活很久,這又進一步為這方麵的統計數字添磚加瓦,結果記錄在案的心腦血管病人就越來越多。

診斷技術的改進是另一個原因。心腦血管都藏在身體內部,而且,心髒和大腦都是特別寶貴特別敏感的器官,輕易不能打開查看,所以,在過去,早期的心腦血管硬化狹窄就很難發現。那時即使病人出現了一些心腦症狀,因為檢查手段不足,就沒法確定這些症狀是血管狹窄引起的。現在有了各種影像檢查技術,再跟臨床表現對照觀察,對心腦疾病的診斷能力就大大提高,很多原來會漏診的心腦疾病,現在都能及時發現。這也讓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看起來好像是“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而增多”了。

但是這些原因不能用來解釋過敏。過敏不是老年病。過敏是小孩更常見。所以,過敏發病率的增高沒法用壽命延長來解釋。然後,用診斷水平來解釋也說不通。過敏的診斷並不難。即使在皮膚和血液檢查技術出現之前,絕大多數過敏也都可以通過病史和臨床檢查來確診。

可是,過敏居然也出現這種“隨著醫學發展而增多”的逆襲現象。

這是咋弄的?

觀察研究多年之後,科學家有了一個聽起來很怪異的結論:過敏的增加,似乎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太幹淨了。

最早注意到這個奇怪現象的,是一個英國科學家。他在研究枯草熱(花粉導致的過敏性鼻炎)的時候,發現一個孩子是不是容易得這病,跟他兄弟姐妹多不多大有關係:兄弟姐妹越多的孩子,就越不容易患上枯草熱。

這現象有點十三不靠,他覺得需要找個合理解釋,就繼續深入調查,逐個排除不相幹的因素。最後他發現,孩子多,枯草熱發病率就低,其中的原因,不是因為孩子多能打群架,不是因為孩子媽生育能力強,不是因為孩子爸陽氣旺,而是因為孩子一多,通常他們就比較邋遢。

這個不是在汙蔑誰。您想,孩子多了,肯定就喜歡一起嬉鬧。這種嬉鬧不停的孩子,肯定身上比較邋遢。

邋遢的孩子,跟健康有啥關係呢?

邋遢的孩子,接觸微生物就多。

因為,孩子們嬉鬧之際,首先就容易觸碰身邊各種物件,包括地上的泥土。然後,嬉鬧的孩子,通常就會有頻繁的肢體碰撞,這又讓他們有機會互相交換各人身上的微生物。

把這個現象整理一下思路,這位英國科學家就提出了一個假說:孩子小時候接觸的微生物越多,後來就越不容易出現過敏問題。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假說。一開始,這種說法是遭到鄙視的。但是大家順著這個思路展開一些調查之後發現,他說的還真不算離譜。因為,越來越多的調查都往這個結論靠攏:衛生條件越好的地方,各種過敏性疾病就越多。

具體的例子有:

  • 工業化國家裏,過敏性疾病發病率高於發展中國家。這怎麽解?這個,你知我知,發展中國家的衛生條件是不如工業化國家的。那就是說,在衛生條件好的工業化國家裏,過敏發病率反而更高。
  • 城市人口的過敏性疾病發病率高於農村人口,原理類似。
  • 剖腹產出生的孩子,過敏性疾病發病率高於自然產道出生的孩子。這個可能需要解釋一下。剖腹產的時候,腹部切口是嚴格無菌消毒的。而腹腔之內更沒有細菌。所以,剖腹產的孩子,出生的時候不會接觸到任何細菌。可以說是一菌不染。而產道常年有機會接觸大自然,所以是有一撥常駐細菌的,隻不過這些細菌對人無害,叫做共生菌叢。因為這個道理,產道出生的孩子,從剛剛看到這個世界開始,經曆就比剖腹產的孩子要“邋遢”。
  • 一歲之前用過抗生素的孩子,過敏性疾病發病率也比較高。跟前麵幾個現象聯係起來看,這個也就有了一個順理成章的解釋:他身體裏寄居的細菌被大批殲滅了,所以他一歲之前沒能接觸到足夠多的微生物。

另外一些調查,從反麵給這個假說提供了證據,就是說,衛生條件差的環境下,孩子出現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就比較低。比如,家裏有寵物的,尤其是寵物定期到外麵跑的。這種家庭,如果做室內菌叢檢查,就會發現他們家裏的細菌數量多,細菌的種類比沒有寵物的家庭多。而這種家裏的孩子,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卻比較低。

有一個橫向對比,反差也很鮮明。北歐有個卡累利阿(Karelia)地區,二戰中被分成兩塊,一塊歸俄國,一塊歸芬蘭。芬蘭地處北歐,北歐人做事嚴謹認真是有名的,體現在醫療衛生方麵,那就是他們對環境衛生的管理非常嚴格,包括飲用水的微生物含量都有嚴格控製。俄國呢,老毛子的作風大家應該不是太陌生。所以俄國這邊的卡累利阿,飲用水裏的微生物含量,比芬蘭那邊的要高好幾倍。可是呢,芬蘭那邊的孩子,有48%有過敏問題,而俄國這邊的孩子,隻有16%有過敏問題。

所有這些資料都指向一個解釋,就是說,小時候生活越邋遢,就越不容易出現過敏問題。

為什麽會這樣?這事也耗費了科學家好些年的研究。一直到最近,這裏麵的原理才慢慢有了一些眉目。就是說,這種過敏發病率的逆襲現象,是因為幼年跟微生物的接觸過程,能讓免疫係統內部的一種勢力均衡出現變化。

啥叫勢力均衡,我們得稍微解釋一下。

免疫反應的戰術,有近身肉搏,就是派免疫細胞直接出兵吞噬,也有化學武器作戰,就是用抗體消滅病原體。這個勢力均衡,說的是抗體產生的兩大支流的均衡。

抗體產生是一個連鎖反應。簡單的說,這個過程是這樣:首先有一種叫T輔助淋巴細胞的,簡稱TH,就是 T-Helper的縮寫。這個TH,在身體各處布置有線人。線人發現有入侵致病原,就帶著病原體的特征標誌(抗原)來給TH報告敵情。TH細胞收到情報之後,拿著這個抗原,一路小跑跑去跟B淋巴細胞集團(另外一種免疫細胞)見麵,見麵之後,按照抗原特性,找到一個合適的B淋巴細胞,這個入選的B淋巴細胞就被激活了,就開始嘩啦嘩啦的釋放抗體。

說得再精煉一點:TH(T輔助淋巴細胞)激活B淋巴細胞,於是開始產生抗體。

抗體是化學武器。如果是在軍隊裏,針對不同的場合,可能會用不同的化學武器。比如鎮壓群眾遊行是用催淚彈,而戰場上對敵國就會用芥子氣。

免疫係統也有類似策略,對不同的致病原,會調用不同的抗體。對那些能鑽進細胞的致病原,比如病毒或是某些細菌,會派出一種TH細胞,激發一種抗體,主要是IgA和IgG。對隻在細胞外麵活動的比較大型的致病原,比如寄生蟲,會派出另一種TH細胞,這種TH細胞,激發的主要是IgE抗體。

因為有這兩種不同策略,TH細胞也就分做兩類,簡稱就是TH1和TH2. 這就是我們說的兩種不同的勢力。

有意思的是,負責抵抗病毒和細胞內細菌的TH1係統,對於負責抵抗寄生蟲的TH2係統,有一種抑製作用。TH1越強大,TH2就越低調。反過來,如果TH1不怎麽強壯,那麽TH2就會非常活躍。

什麽情況下TH1會強大?

如果小時候接觸病毒和某些種類的細菌很多,TH1勤於工作,就會發展得比較壯大。

如果小時很少接觸髒東西,TH1鍛煉機會不多,就會不太發達。TH1不發達,TH2就會超常活躍。

TH2超常活躍有啥問題嗎?

問題就是:過敏增多。

因為,TH2主要是針對寄生蟲的。可是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工業化國家的城市裏,人們基本上不再有機會遇到寄生蟲感染。沒寄生蟲感染,TH2就長期無所事事。可是TH2怎麽說也是一種防禦係統,是有戰鬥力的。總不讓它殺敵,就好像讓李逵握著兩把板斧卻不許他上戰場,它就憋得慌,想找個由頭衝殺一場。於是遇到花粉牛奶這些跟人體自身的化學結構不大一樣的東西,它就借題發揮,說我發現敵情了,我要保護主人!於是就啟動一場免疫反應,就是調動肥大細胞,釋放炎症因子,比如組織胺和白三烯什麽的。這些東西會導致血管擴張,組織液滲出,還會刺激神經。結果就是各種過敏症狀,比如風團,瘙癢,哮喘,腹瀉等等。

(關於TH2係統產生IgE導致過敏的細節,可以參見我的另一篇文章《過敏反應和抗體IgE》)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根據這個原理,故意讓孩子小時候多接觸髒東西,於是讓孩子將來不大容易出現過敏問題?

還真有人這麽想。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荷馬-鮑希(Homer Boushey)教授,專門研究幼兒哮喘和其他過敏疾病。他對這種過於衛生導致過多過敏的現象做了多年研究,然後,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說,要讓孩子將來不大可能有過敏,我們應該盡量讓孩子早期接觸各種各樣的微生物。

他甚至給出了很具體的一些建議:

  • 最理想的方案,是把家搬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不是,是去接受新鮮土壤的擁抱。鮑希教授根據調查結果,加上他自己的個人經驗(鮑希教授出生在鄉下,小時候媽媽總是早上10點就把他趕出去,說到樹林裏玩去,不到晚飯時間別回來),發現小時候孩子不能太幹淨。以前天朝有句老話,說不幹不淨,吃了沒病。這話照字麵意思理解肯定不行。就是說如果您的炸雞翅掉地了,那還是別撿起來吃。吃那個很可能鬧肚子。可是這話如果稍微修改一下,說成是“不幹不淨,減少過敏”,那就跟鮑希教授主張的原理暗合。這原理就是:如果小時候多接觸各種微生物,能讓TH1係統充分發育,於是TH2係統就不至於過度發達,這就能減小過敏發生的機會。
  • 如果搬到鄉下有困難,那就在家裏養貓養狗。要是有條件,養隻豬更好。因為豬喜歡到處拱,是傳播微生物的利器。養寵物最好不止一個。越多效果越好。而且,得讓寵物們到外麵去玩,在泥地裏打滾,然後,回到家裏,還得允許它們上床玩。總之怎麽髒怎麽來。
  • 要是養寵物也不方便,拿就幹脆讓孩子在泥地上玩。咱不借助貓狗了。咱直接讓孩子跟微生物零距離接觸。
  • 還有一個一般不容易想到的秘技,就是,打算要孩子的話,算好時間,秋季受孕,這樣,生孩子的時候是春夏之交,那麽到冬季感冒病毒開始猖獗的時候,孩子的免疫係統正好到了發育成熟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接觸這些病毒,對TH1係統的鍛煉價值最高。
  • 根據最早的發現,兄弟姐妹越多,孩子就越不容易出現過敏。那麽目標就很明確了:多生孩子!要是有啥客觀條件不能多生,或者趕上國策不允許,那麽就把孩子送幼兒園。反正要多跟別的孩子在一起,而且,別讓孩子太文靜。多少給培養點打鬧的愛好。就預防過敏這件事來說,打打更健康。
  • 母乳喂養也是個可以做文章的因素。孩子出生之後,應該母乳喂養。如果不能堅持太久,至少應該給喂6個月。原因吧,不管您愛聽不愛聽,事實就是,母乳比奶粉“髒”,就是說細菌含量多。因為,孩子吃奶是要含著乳頭的。而乳頭是不可能無菌的。所以,母乳喂養的孩子,能從母乳裏得到的,不僅是更完善的營養,不僅是免疫球蛋白,還有更多的微生物——別驚慌。這種細菌,不會讓孩子感染,倒是能及時豐滿孩子的腸道菌叢,於是讓他的TH1係統充分發育。
  • 吃酸奶也多少有些幫助。酸奶裏的乳酸杆菌也是能培植腸道菌叢的。
  • 接下來這個建議,聽起來是老生常談,隻不過出現在這個話題裏,有一點像是逛超市意外見到老熟人。這個建議就是:若非絕對必要,別用抗生素。原理無需多解釋。抗菌素,即使是有正當理由使用的時候,也會連帶著殺死一大批共生菌叢。如果是為了治療烈性感染,這個犧牲屬於無可回避。可是沒來由的濫用抗生素,既沒啥好處,還會害死對孩子有益的正常菌叢。所以,您自己別濫用抗生素,也應該留意防止不負責任的醫生給您亂開抗生素。
  • 為了防止煙民找到一種出人意表的新穎理解,鮑希教授特別強調了一下:這裏說的“邋遢”,指的是接觸各種微生物。但是別把“邋遢”引申到別的事物,比如吸煙上麵。吸煙會增加身體裏的白三烯,這是導致過敏反應的化學物質。所以,吸煙這種邋遢,不會減少過敏,倒是會增加過敏的可能。

為了加深印象,鮑希教授在講課的時候,曾經展示了這麽幾張圖,意思是說,咱帶孩子應該這麽帶:

第一,讓他到泥裏玩。

 


第二,讓他跟貓狗玩。

 


第三,如果發生下麵這種事件,就是說孩子去吃貓狗的口糧,別太緊張。那些糧食跟您餐桌上的東西一樣衛生,也沒啥毒性。唯一的不同就是貓啊狗狗啊嘴巴到處舔,能把地麵的微生物帶到他們的食盆裏——這是好事。就讓孩子多接觸一下這些微生物好了。

 


當然,這些建議是一個美國教授的建議,麵向的聽眾是美國老百姓。這些建議,放在美國還不算離譜。美國的醫療衛生現代化已經走過了許多年。整體環境衛生條件非常好。家裏孩子餅幹糖果掉地上直接撿起來吃都不會有問題。所以,在他們那裏,總體來說,確實有點“大環境太過於幹淨了”,以至於孩子小時候接觸的微生物就不足,這就導致TH1係統發育有點不充分。

您如果生活中咱天朝,情況有點不一樣。雖然天朝的政府大樓比美國的政府大樓氣派,老百姓的生活環境還是不如人家的幹淨。單位麵積裏的微生物含量還是太高,寄生蟲疾病在天朝仍然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以,中國的環境衛生還沒達到“太過於幹淨”的程度。中國人口總體的哮喘發病率仍低於2%,或許也真是跟這個總體衛生水平不足有關係。(美國的哮喘發病率是6.9%-9.9%)

不過,這個是說總體狀態。到了具體的家庭裏,中國的育兒方式有一些特殊性。因為實行多年的一胎政策,中國父母普遍對孩子有過度保護的傾向,包括對“幹淨”的要求,常常到了強迫症的地步。過度保護的另一個後果是孩子社交興趣不足。獨生子在家本來就沒玩伴。缺乏社交活力的話,出門跟別的孩子互動也就不多。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幼兒TH1係統的發育。這種“獨生子個人環境過於幹淨”的特殊現象,理論上說,有可能導致中國兒童的過敏發生率增加。事實上是否如此?一些中國媒體確實有報道,說近年中國兒童的過敏發生率“猛增”。我試圖在學術文獻裏找到具體數字,可惜沒啥收獲(跟查英文學術文獻比,網上查中文學術文獻真的像是從岩層下找蜥蜴)。不過,從身邊接觸的人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印象,就是各種過敏,尤其是哮喘,發病率比以往增加了。

中國的總體衛生條件還沒這麽理想,那麽,這位鮑希教授的彪悍養兒秘技,咱在中國就不好簡單模仿。如果真的去吃貓食,或是把掉地的餅幹撿起來吃,染上寄生蟲或是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所以,在中國,咱平時說的那些衛生原則,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勤洗澡勤更換內衣,這些原則還是需要認真對待。

另一方麵,那些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無菌保溫箱裏的父母們,從鮑希教授的觀點裏,或許可以學到一個不同的視角,就是說,帶孩子,不需要這麽的一塵不染。別因為隻有一個孩子就過度保護。過度保護不僅對心理發育有害,對免疫係統的發育也可能有不利的影響。幼兒的免疫係統,在發育過程中需要經曆一個訓練階段。這個階段多接觸各種微生物,能增強孩子將來的防病能力。所謂接觸各種微生物,不是說要去接觸糞尿垃圾。不要這麽極端。但是把孩子關在家裏圈養,肯定不是一個理想的育兒方式。應該讓孩子多到大自然環境裏玩,多跟別的小朋友互動嬉鬧,這不僅對心理發育有好處,對免疫係統的發育同樣有幫助。

從這個角度說,提倡母乳喂養也多了一個理由。除了我們已經知道的營養方麵的優勢,也因為它順便讓孩子更有機會接觸微生物,於是能刺激免疫係統的發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