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說浪漫,大致上就是吃個燭光晚飯(有紅酒加分),或者亮出一顆石頭心石頭肝什麽的。可是您聽說過人家騎士是怎麽浪漫的嗎?跟浪漫騎士比比,燭光晚飯實在小兒科。比如德國當年有個叫烏爾瑞奇的騎士,可浪漫,狂追一位貴婦。為了展現實力,就找別的騎士打架,手指頭都打折了。他托人給貴婦帶口信,說咱為了您都受傷了。可是人家貴婦看不上他,嘲弄他說說啥受傷啊?蹭掉了一塊油皮吧。烏爾瑞奇這可急了,一咬牙就把那根受傷的手指頭剁下來,讓人帶給那貴婦看,說咱就是為了讓您看看咱這可是認真的。貴婦覺得這孩子挺逗,就說你這麽想見我啊?你要是真心,我給你個題目哈。我城堡外麵有個麻風病人呆的窩。你到他們那兒,穿他們的衣服,吃他們的飯。你要是能做到,過一天我看心情。要是心情好,我讓你來見我。烏爾瑞奇二話不說就到麻風窩裏穿上人家的衣服跟人一塊吃飯。完了來到城堡前。貴婦讓人帶話說今兒沒空。你要夠誠意,今晚你就在城堡外邊地上睡一晚——先說明白了,我可是聽說今晚要下大雨。烏爾瑞奇說下雨算啥。為了您,下刀子我都杵這兒不挪窩!他就真的在城堡外邊淋著雨睡了一宿。第三天貴婦說我今兒還是沒空。看你挺有誠意,你今晚不用睡泥地上了。我城牆下麵有塊平地,你今晚可以到那兒睡覺去。烏爾瑞奇激動得肝都化了。女神讓我挨著她的城堡的牆睡覺!這多幸福!他就跑那兒睡覺去了。沒成想半夜裏城牆上邊巡夜的城管對著這片空地撒了泡巨飽滿的尿。烏爾瑞奇是整個浸淫在尿液裏了。這事件十分可疑,九成九是設好了套讓他鑽進去承受這泡尿的。可烏爾瑞奇半點怨言沒有,天亮之後依然仰望著城堡用帶樂感的腔調為女神祈福。女神終於給感動了,於是用一條舊床單把他給吊上城樓,讓他到近處看了自己一眼——就看一眼。完了趕緊回去。身上的尿還沒洗掉呢。
您說跟這個比,別說送石頭心了,瑪瑙心都拿不出手啊。
您要是有心跟人家學,你得注意別隨意發揮。人家浪漫騎士追心儀女神的過程,都是有章法的。通常騎士就是在某個命中注定的時刻,一眼看到一個儀態萬方的貴婦(必須是貴婦,就是某個貴族老爺的老婆。在騎士追女神的年代,貴婦就是完美女性的代名詞),虎軀一震,頓時陷入愛河不能自拔,於是就遠遠的尾隨著這位女神來到她家。從此天天在她家門前的某棵小樹下為心中的女神祈禱,祈禱女神的生活中不能有頭發絲這麽小的一點點皺褶。因為接近女神的心願無法滿足,祈禱的間隙還應該痛苦的呻吟。女神經過身邊的時候,他會麻起膽子向女神表露心跡,然後自然是要被端莊賢淑的女神一口拒絕。但是騎士鍥而不舍,各種賭咒發誓。騎士堅持表白,女神堅持不受。騎士痛苦萬狀,日漸憔悴,但還是忍辱負重,不斷找別的騎士打架,讓女神一睹自己的歐洲雄風。終於有一天贏得女神歡心,兩人秘密相愛——必須是秘密的。被公開讚美的東西那屬於官府老爺鼓吹的主旋律。俗。騎士必須是秘密的愛慕一個已婚的貴婦。而且千萬不能跟女神結婚。結婚了還能叫冒險嗎?還能叫騎士嗎?於是這位騎士雖然得到女神的歡心,卻仍然要沒完沒了的承受各種磨難,千難萬險之中偶爾能爬到女神的窗下伸長脖子親吻一下女神的手指頭就幸福到家了。有時候,女神為了考驗騎士的忠誠度,還會故意往手指頭上抹一點苦膽什麽的。
您或許已經看出來了。這種騎士太浪漫,大概隻能在小說裏有。
浪漫生活可能是小說裏的。不過騎士這東西卻是真的有過的。那起源跟咱戰國時候四公子豢養門客的做法差不多。戰國時候的貴族可以養一批門客,關鍵時候幫個忙,偷個皮袍學個雞叫什麽的。中世紀的歐洲貴族也養一些相當於門客的人,他們叫做騎士。隻不過當平原君孟嚐君的門客呢門檻不算太高,所以雞鳴狗盜的人才都能上位。給歐洲貴族當騎士就有點挑戰,必須經過一套訓練才能進門。而且,說起來很嚇人,練騎士這一門的,目的自然是為了當兵,而且那時都是冷兵器,全靠兩隻胳膊掄的,這麽凶險的活,卻要從七歲就開始培訓。當然七歲的孩子掄不動大劍長矛。又不是鹹蛋超人對吧。他七歲開始的這個培訓,其實就是到一個貴族老爺家裏寄宿,就像做門客那樣。隻不過人家不叫門客,叫 page,大致可以翻譯做侍童吧。當然老爺自己是不會來培訓侍童的。這個階段主要是文化課,就是由老爺的太太,也就是貴婦(注意亮點)來上課,教導宗教知識啊舉止風度啊,當然也有一些孩子能做的,比如駕馭獵鷹。整個培訓過程不用交學費,吃飯不要錢,還能領有領主標誌的製服。不過天下沒有真正免費的午餐。做侍童的得幹一些雜活,喂馬啊刷馬啊掃地啊跑腿送信什麽的。私人生活也得管,比如伺候老爺和師娘用餐更衣,倒馬桶洗馬桶。那時沒廁所。連國王都是用馬桶解決。好在侍童也不用提著馬桶到河邊。就到大門口往外邊一潑就完事。(所以那時出門一定要穿高幫鞋。)幸虧那時不時興抹趾甲油,不然做侍童的多半還得給師娘抹油。
稍微大一點,體力比較強一些了,就開始練習一些基本功,比如拿比較輕的長矛練習突刺,不過這時候還不能真的騎馬練功。說起來有點跌份,這些侍童是騎在木馬上練槍法的。
再大一點,還可以跟著學長去看看打獵什麽的,甚至可以去觀摩一下騎士們的比武大會(tournament)。
到騎士時代的中期,公元1000前後,文化課裏還會也有一些比較風雅的課目,比如下棋,吟唱,還能學一些樂器。鋼琴不行。那東西得到18世紀,騎士都過氣之後才有。但是吹個笛子彈個豎琴還是有可能的。
做侍童的年齡是7到14。滿14歲就進入下一個階段,就是從14歲到21歲。這個階段也有個詞,叫 squire。根據維基百科,大致咱可以把他叫做侍從。侍從還得打雜,不過技術含量有所提高,比如臨戰之際伺候騎士披掛上馬,沒開戰的時候給騎士提行李背武器盔甲。盔甲為什麽要讓侍從背著?因為太沉,沒到跟人交手的最後關頭,人家不願意穿上。您問這盔甲能沉到什麽地步?這麽說吧,穿著盔甲的騎士如果從馬上摔下來,自己是爬不起來的,必須有兩個侍從給拽起來。
對了,侍從還得給騎士掌旗。這是個累死人的活,而且很危險。所謂樹大招風。有旗幟的地方就是主將所在地。這個讀過三國的都知道。所以人家放箭是朝旗幟下麵放,圍毆也是朝有旗幟的地方衝過來。偏偏這個時候侍從功夫還沒練全乎呢。所以這種時候掛掉的機率是蠻高的。當時侍從不能畢業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個是掛科太多。另一個就是上戰場掌旗的時候命不好,群毆之際陪著騎士一塊給劈了。
侍從也有文化課,內容算高級班的,要學習俠義精神,比如忠誠,勇敢,保護弱小,尊重婦女。還要學習更多的禮儀風度。音樂方麵,光能唱歌奏樂不夠了,得學作曲。
當然,武功還是最主要的學習內容。所有武功都是這個階段學習。不過,以我大中華的眼光觀之,騎士的武功很是初級,都沒啥招式。就是一手拿一根長矛,一手拿個盾牌,對方也一樣,一根長矛一麵盾牌。兩人迎頭衝,用手裏的長矛去頂對方。誰能把別人頂下去就贏了。說了,那時盔甲可沉。掉下去就爬不起來。後邊來倆小嘍羅,用菜刀就可以解決遺留問題。就這本事,他要聽說了咱的楊家槍法還不得嚇尿了。
如果侍從能勤學苦練,文武都及格,21歲藝成,就可以辦儀式了,念一段誓詞,被一個貴族用劍在肩膀上拍一下。這就算是受封的騎士。
當騎士雖然有丟命的風險,但是回報也還算不錯。一個騎士可以得一塊封地,不小,能有幾百英畝。封地都有佃農耕種。所以騎士基本上可以不事生產專心追貴婦——不對,專心打仗護主。尋常騎士是追不了貴婦的,身份不夠。而且按道理也不能追。因為教會不讓追。那時候教會很有權勢的。雖說騎士代表的就是軍隊,可是那時軍隊要聽教會的。要不教會怎麽能指使騎士們鬧十字軍東征呢。這跟黨指揮槍一個道理。玩政治的都知道這招。
您說當騎士這麽爽,有封地有佃農,那豈不是人人都搶著當騎士?
這麽想的人有。不過不是誰都能走這條路的。因為,你得是騎士的後代才能有機會到某個老爺家裏當侍童。要是家裏就普通農民,那算了。老爺家門檻太高,進不去的。
當然,普通農民變成騎士的事也不是絕對沒有。什麽情況下能有呢?比方您那時是位佃農(咱就是個比方),然後您那塊的老爺(歐洲中世紀每塊地都封給了某個老爺,所以種地的佃農都隸屬於某個老爺)跟人打起來了。您作為忠心護主的好佃農,跟著老爺上了戰場。然後,雖然您沒進騎士班受訓練,可是您天生有把子力氣,加上勇敢機智,在戰鬥中救了老爺一命,老爺一感動,就說這娃真要求進步,要不你明兒個到我家,跟班學做騎士吧。
這個可以說是把大門向您敞開了。不過這還不等於說您就可以開始學習了。您最好等老爺說完下半句話再答應。
哪下半句話?
就是關於資助問題。
如果老爺不開口說“學習費用包在我身上”,那您最好回家翻翻錢袋再做決定。
因為,雖然進騎士班不交學費,可是您得準備行頭。別的不說,有兩樣東西不能少。第一是馬匹。第二是盔甲武器。那時候,一匹馬的價格相當於6頭牛。盔甲和武器要辦齊了,得花17頭牛的價錢。
還沒算馬飼料。那個是持續性開支。
那時候歐洲可窮。隻有國王才能時不時吃鮮肉。小貴族都是常年吃又臭又硬的幹肉。農民就更別說了。冷不丁置辦相當於23頭牛的行頭,哪兒弄去?搶?練成騎士了大概真有搶的(騎士的曆史成就之一就是十字軍東征的時候到東方國家去搶東西)。可是這不還沒開始練嘛。
門檻問題,加上開銷問題,普通農民是很少有機會成為騎士的。基本都是貴族代代相傳。
可能就因為這套行頭這麽值錢,所以騎士的比武大會是用這個做彩頭的。就是說,贏家可以拿走輸家的馬匹和盔甲。想想都殘忍。當騎士的真的是輸不起。
早先咱說真的騎士不能追貴婦,教會不答應的。既然不能追,那麽為什麽會有開頭說的那種浪漫故事?
您要知道,故事裏的人物跟現實裏的人物通常都是有點差距的。有時候差距能大得厲害。比如,您不能照著金庸小說裏的標準到現實裏找武俠大師的。那樣的大師隻能在小說裏拉風。
騎士文學也跟武俠小說類似。名字叫騎士文學,其實裏麵的騎士跟現實生活的騎士,差不多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了。
為什麽騎士文學裏的騎士,形象會演化得這麽離譜?
有兩個因素可能有關。第一是一個神奇女人的作用。第二是文藝複興時代,人們思想解放的時候有點用力過猛。
先說這個女人的作用。
1122年,法國誕生了一個很傳奇的女人,叫做埃莉諾。因為她的封地在法國阿奎丹,所以又叫做阿奎丹的埃莉諾。她的一生端的叫做豐富多彩。1137年她15歲的時候,嫁給了一個法國王子叫路易的。7月25日嫁人,8月1日路易的老爸死了。父座子承。路易當了國王,就是路易七世。老公當國王了,埃莉諾也就成了王後。但是這個埃莉諾性情妖嬈,不怎麽守宮廷規矩,所以不光路易七世家裏人看她不順眼,連法國人民都覺得她太不淑女(要說法國人民覺悟還真高。正能量滿滿的)。好在路易七世很寵這個妖嬈的王後,給她花大把的錢裝修一個島上行宮,大致上可以看做是頤和園故事的前傳。這麽花錢如流水的哄了埃莉諾十多年。可是接下來埃莉諾過剩的能量沒地兒使,跟另一個貴族叫亨利的好上了。不過呢,埃莉諾行止雖然癲狂,卻也講究道上的規矩。既然跟亨利好了,她就要把這事合法化,要真跟亨利結婚。可是要跟亨利結婚先得跟路易離婚。要離婚就得大主教批準。大主教本來就看她不順眼,死活不讓她離婚,還逼已經跟路易分床的埃莉諾恢複夫妻生活(大主教連這都能管。將心比心,誰說咱天朝沒自由啊)。大主教的建議有半截效果。有效的半截是:埃莉諾果然懷孕了。沒效的半截是:生下來的是個女孩,還是不能繼承王位。這下法國臣民忍無可忍,堅決要求廢掉王後。大主教看民間呼聲很強烈,隻好順從民意,宣布埃莉諾的婚姻無效。埃莉諾巴不得呢,說正好,我去跟亨利結婚去。
這埃莉諾天生就是個出狀況的主兒。就她從路易那兒回娘家這麽簡單個事,路上居然先後有兩個貴族想半道上把她搶走做媳婦。當然這事您必須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結婚的主要任務不是談情說愛,不是生孩子,甚至都不是為了性福生活。結婚就是為了錢財。埃莉諾名下有阿奎丹,那可是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按法國法律,誰娶到埃莉諾,誰就擁有這片土地。這能沒人搶嘛。不搶的人他是沒那本事。能搶的不出手才怪呢。
不過,即使是出手的也沒得逞。埃莉諾身邊顯然有幾個級別不低的騎士,保著埃莉諾平安到家。到家之後30歲的埃莉諾就給19歲的亨利傳話:奴家如今是自由身了。你還等啥呢?
埃莉諾3月21日跟路易離婚,5月18日跟亨利結婚。時間概念夠強,閑置時間加起來不到兩個月。
而且,兩年之後,亨利他爸死了。亨利他爸是英國國王。老爸死了,亨利繼位,叫做亨利二世。於是埃莉諾又成為王後。這回當的是英國王後。
說了半天,這個埃莉諾跟騎士的浪漫風情有啥關係?
是這樣:這個女強人有個風雅愛好,喜歡資助文學藝術活動。資助的意思就是養著。管吃管住,不用幹活,你就呆我這安心寫詩就行。埃莉諾養了好些這樣的文藝人才,有一般的,也有很牛的。比如裏麵有個克雷蒂安就是行吟詩人裏麵的大牛,寫過聖杯傳說的故事,豐滿了亞瑟王的傳說,在中世紀文學裏這兩個內容都是重量級的。所以克雷蒂安的作用不容小覷。然後,這些詩人不是受著埃莉諾資助嘛,那麽在故事裏提升一下貴婦的形象,也算是對得起女主人發給的飯票對吧。就是因為這個,騎士們心中的女神都必須是貴婦。追鄉下女孩是不行的。就算是天仙妹妹都不行。人家埃莉諾給吃給喝的,咱馬屁不能拍錯了方向對吧?好在說騎士心中隻惦記貴婦也不是一點根據都沒有。咱說過,騎士早年開始培訓,做侍童的那個時節,還沒學耍劍就先跟師娘學文化,見天的受師娘教誨,14年下來,不小心培養出一點類似戀母情結的情愫也不是很意外的事。所以現在詩人們隻需要把騎士戰友們心底的這份甜蜜情愫給高光加亮一下,這種貴婦情結就怎麽看怎麽有了。於是從那時開始,行吟詩人故事裏的騎士,單單會打架就不夠。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埃莉諾的循循善誘下,那時大家信奉的是“不想追女神的騎士不是好騎士”。從那以後,騎士們除了打仗還多了個任務,就是要追女神。一個好騎士必須有一個心目中的女神,然後為了女神行俠江湖,創立各種英勇業績,有仗打仗,沒仗打,找個風車打一架也行。如果女神有難,那就更是表現忠誠的最好機會。作為騎士,為了捍衛女神的名譽,那是應該不惜犧牲繩命的。
這個時候,騎士們雖然開始具備風情細胞,但程度上還不算太誇張。如果拿武俠小說做類比,這個時候的騎士故事,大致也就相當於《三俠五義》那樣的。再怎麽風情萬種,那些業績都還是凡人能做到的。
到文藝複興時候,就是14世紀前後,教會對“不健康思想”的約束能力,如同咱這進入21世紀之後的居委會大媽,實力不複當年。而且文藝複興時候出來耍筆杆寫東西的人如同雨後春筍,類似網絡出現之後紛紛出籠的博客(嗯,對,包括在下)。愛寫東西的人多了,教會檢查文字的功力減弱了,結果可以想見。被禁錮一千多年不能寫風情故事的歐洲人開始發飆,從心所欲沒規矩,於是騎士們搖身一變個個都犯了花癡。
您說在這些詩人筆下,騎士老是追已婚婦女,大有好騎士就必須當(男)小三的意思。這好像太缺乏正能量了啊?難道歐洲人就這麽道德淪喪?
其實也不能就因為這個說人家道德淪喪。這事是有個曆史原因的。就好象沒民權的國家就特別喜歡宣傳他那兒民權地位高一樣,人通常都是缺什麽的時候就喜歡吹什麽。那個年代的詩人們喜歡渲染這麽生猛的愛情,不是因為那時真的愛情這麽泛濫,而是因為那時愛情這東西在現實生活裏基本缺貨。
咱前麵提過一句,說中世紀歐洲人結婚不是為了愛情不是為了性福。目的實實在在就是為了增加財富和社會地位。孩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爸媽就開始百度所有能記起名字的親朋好友,看看誰家有歲數差不太多的孩子,然後看誰家財產最多(比如喬二嬸家不但有5隻雞,甚至還有一頭能擠奶的羊),誰家人脈最廣(比如聽說老約翰家他三叔曾經在集市上親口跟領主老爺說過一聲“老爺早上好”),找好了候選人就去求親。人家答應了就開始籌備。到日子了就把女孩接過來就完事。因為整個過程都是爸媽在琢磨,沒孩子什麽事,所以到了日子女孩連哭帶喊不願意過來的事也不是沒發生過。不過這好解決。把女孩往肩上一扛帶回家就霸王硬上弓。當時的法律明文規定一結婚丈夫就可以合法打老婆。說打打長感情。風俗如此,所以強拉硬拽不算失禮。不過為了防止女孩回頭鬧別扭自己跑回娘家,扛上肩之前得弄塊布把臉蒙上,不讓她認道。(婚紗頭上那塊布就是從這個蒙麵布演變過來的。)
因為這種習俗,那時歐洲人家,夫妻之間有沒有愛情,完全是靠運氣。從貴族到農夫全都一樣。你想吧,比如你學校這麽多同學,有幾個你覺得是特別投合,天天一塊生活也不覺得膩味的?那種自己沒交往,就等父母看財產背景抓來的另一半,跟您閉著眼隨便往學校花名冊上點一個人來做另一半是一回事。能不能處擦出火花來,您挑個順眼的神仙然後慢慢跟他祈禱吧。
現實生活裏難得撞到愛情,這東西就讓人向往。向往又得不到,就隻好在幻想裏滿足,就是勤勉的寫一些浪漫故事,讓愛情在故事恣意綻放。這就是為什麽那時候詩人們寫騎士的愛情故事會這麽生猛的原因之一了。有人可能把這叫意淫。咱尊重人家追求真愛的良苦用心,別說這麽難聽。咱管這叫做心理補償機製吧。
就是說,人家不是真的這麽沒臉沒皮鬧作風問題。人家就是因為生活裏太缺乏浪漫感情互動,可是人追求真感情這個心理需要還是沒法泯滅的對吧?那怎麽辦?當然就隻好在文學這種白日夢裏補償一下。至於追有夫之婦是不是“破壞家庭生活”,那時的行吟詩人們還真不在乎。他們本來就覺得那時的婚姻都是沒有愛情的空殼,追求真感情的人根本就不該受這種空殼的約束。
不過,有夫之婦也不是都是貴婦啊?村婦不也是有夫之婦嗎?咋的騎士就隻盯著貴婦不放?
這個的起源前麵說了,這跟埃莉諾的引導有關。騎士本來就是貴族家裏培養出來的,自身也算貴族,雖然是最低級的貴族,但受的教育都是正規的貴族教育,琴棋書畫,紳士風度等等。這種熏陶自然會影響到他們追女神的口味取向,所以他要惦記當然也就隻惦記貴族。要知道跟那時候的價值觀跟現在是有點不一樣的。咱如今說到貴族多半覺得那就是一群帶著假發腆著大肚子的蠢貨。在騎士文學那個年代不是這樣。那時候說貴族,就好象50、60年代的時候咱這兒說的“我檔”一樣,是一種高大上的代名詞。所以那時候說騎士追貴婦,大家不覺得他傍大款,倒是覺得他有品位,積極向上。
真正的騎士雖然沒有那些故事裏的騎士這麽驚天地泣鬼神,但在曆史上還是很有一些地位的。在歐洲,從羅馬衰落之後就沒有真正的軍隊了。可是打仗的事卻三天兩頭不斷。靠誰打?就是靠騎士。畢竟人家受過14年專業訓練的,比嶽不群可能比不上,比一般百姓那是厲害得多了。所以騎士從8世紀到15世紀一直是歐洲貴族和君主們的主要軍事支柱。一直到火槍出現,騎士才式微了。沒辦法。練騎士要練14年。火槍這東西,隨便抓個阿貓阿狗練一個小時就可以上戰場。上來放一槍能把騎士撂下馬。打不中要害都沒關係。騎士落馬就起不來了的,還記得這個茬吧?
現在還有騎士嗎?
還真有。不過現在的騎士,不需要會騎馬打仗,甚至有沒有貴族血統都沒關係。比如比爾蓋茨2005年就被英國女王封為榮譽騎士,理由是他的“經商技巧和為解決貧困做出的努力”。還有一些騎士呢,被封為騎士,既不是因為能打也不是因為濟貧,而是因為……能唱歌。比如唱歌劇的多明戈,還有披頭士裏麵的麥卡特尼。看來當年的騎士,武功是沒傳下來,唱歌這一門技藝倒是後繼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