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候醫學不發達,真正有效的藥很少,所以那時有病,主要就是靠“養”。也就是靠人體自己的免疫功能和組織修複功能把病給壓下去。
老前輩這麽做了幾千年,習慣很深,所以即使從上個世紀開始,現代醫學越來越成熟了,在不少疾病的治療指南裏,還是能看到這種“養病”的影子。
比如骨關節扭傷的治療,一直到20年前醫生們還是強調靜養。
但後來越來越多的觀察研究發現,過度的靜養不但對扭傷的康複沒幫助,甚至會幫倒忙。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腰痛。
很多人到現在還是有這個印象,就是說我們如果扭傷了腰,當然是需要休息保養,不然肯定會加重症狀。
其實骨關節受傷之後,隻要沒有嚴重繼發神經損傷的症狀,靜臥休息的時間不應該太久,一般不要超過三天。三天之後就應該逐漸開始鍛煉康複。
這有幾個原因:
第一,過度靜養會使腰部肌肉軟弱。骨關節的穩定性是需要肌肉張力來維持的。肌肉軟弱就導致骨關節的穩定性減弱,這會影響傷情的康複。而且,軟弱的肌肉為了勉力維持骨關節需要的穩定性,就容易出現僵直性的收縮,這更會加重傷痛症狀。
第二,骨骼的鈣質含量不是一成不變的。平時人體運動對骨關節產生的物理刺激,是一種重要的反饋信息,能“提醒”骨骼保留足夠的鈣質,維持骨骼的強度。而過度靜養的時候,這種物理刺激幾乎消失,這會加速鈣質的流失,導致骨質疏鬆。而骨質疏鬆當然也就直接影響傷情的恢複。
第三,如果是腰部扭傷,過度臥床靜養會導致椎間盤腫脹。椎間盤是一個有彈性的東西,平時脊椎處於直立狀態的時候,椎間盤承受上半身的重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壓扁”了。但人類直立了三百萬年,這已經是椎間盤的正常狀態。如果長時間臥床,椎間盤失去平時的壓力,就會反彈膨脹。這種膨脹就導致新的腰痛。坐月子這種陋習之所以能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一百多年了還不消失,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對這種腰痛的錯誤詮釋。不了解生理學的產婦和老中醫會把臥床期間的腰痛解釋為“身體還很虛弱,需要多多臥床靜養”,而沒有想到這種腰痛其實本來就是因為臥床給臥出來的。越臥床腰痛就越好不了。
所以多餘的臥床靜養,其實隻會耽誤康複。而積極鍛煉卻有很多好處,對於腰部扭傷尤其如此。因為腰背鍛煉可以:
所以,根據現代醫學,骨關節扭傷之後,關於鍛煉康複的原則就就是兩個:
1)盡早開始鍛煉。
2)注意鍛煉方式。
就是說,受傷之後,隻要沒有嚴重的神經功能或是內髒功能受損的症狀,比如脊神經損傷導致的大小便失控,發燒,消瘦,嚴重虛弱等,那就應該及早開始用鍛煉的方式促進康複,具體來說就是從第三天,最遲第四天就應該開始做和緩的鍛煉,然後逐步增加強度。如果是有骨骼結構異常的人,比如骶椎隱裂的,就更需要通過鍛煉來強化骨關節的穩定性。
當然,這些是一般原則,至於腰傷有沒有導致神經或是內髒功能損傷,自己未必能準確判斷。所以腰扭傷之後如果劇痛不止,必須到醫院讓醫生檢查確定。專業檢查可以了解有沒有內部器官嚴重損傷。而且醫生能給你指導今後的鍛煉方式。
排除嚴重內傷之後,早期的自我處理原則包括:
三天之後就可以開始康複鍛煉。當然,鍛煉不是不管不顧的一頭紮進去猛練。鍛煉是需要的,但是一個半月之內不要做負重(比如杠鈴或是啞鈴鍛煉)或是旋轉腰背的動作(比如打球或是體操)。具體的鍛煉方式和進度安排,應該以醫生的指導為準。剛開始可以做比較柔和的鍛煉,比如散步,緩慢的遊泳。一個星期之後可以開始增加強度,比如慢跑,快走,乒乓球,跳舞,和緩的自行車健身機鍛煉,或是柔韌鍛煉(比如瑜伽或是不發力的太極拳鍛煉)。這些鍛煉方式可以增加腰背血流,於是促進康複。也可以增強腹部和腰部力量。
腰部狀況比較穩固之後(通常是三個星期之後,具體應該聽醫生指導),可以做腹部肌肉力量鍛煉,比如俯臥抬腿,仰臥起坐。這可以減輕腰部壓力。如果醫生沒有建議,康複期間不要做這些力量訓練。
關於腰部扭傷的防範,注意腰部用力方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抬重物用力方法不當是很常見的一個扭傷腰部的原因。具體原理和預防方法參見拙文《為啥抬東西不要彎腰》。
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細節可以多少幫助減少腰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