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想起了“愛國肉”

(2019-12-10 07:08:58) 下一個

Image result for 愛國肉

想 起 了“愛 國 肉”

去年以來中美爆發貿易戰,中國停止由美國進口豬肉,改從俄羅斯進口。始料未及的是,正在俄羅斯流行的非洲豬瘟,竟隨之進入中國大陸。僅僅一年,非洲豬瘟就蔓延到所有省市,造成大量豬隻死亡。受此影響,豬肉價格飆升近百分之七十,老百姓叫苦不迭。

看到此消息,不由得想起吃“愛國肉”的往事。吃肉居然關係到愛國,現在的年輕人一定以為是開玩笑,這二者風馬牛不相及嘛。但在中國大陸,確實有過一段時間,是以多吃豬肉為愛國行為的。1964年時我在南京大學讀書,某日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來校作報告。談到大好形勢時,他說這幾年吃豬肉要憑票限量供應,大家受苦了。接著他宣布:很快吃肉就不要票,可以隨便買了。聽到這個好消息,師生們無不歡欣鼓舞。

江渭清的報告,讓我想起聽過的另一個報告。1960年中國大陸陷入空前大饑荒,我家在沈陽,每人每月三兩豬肉,平均到每天隻有三根肉絲,塞牙縫都不夠。1961年某日上級一個女部長來我讀書的中學作報告,她說雖然豬肉供應少了些,但形勢還是大好。她解釋說在舊社會隻有地主資本家才能吃上肉。現在是新社會,大家都能吃;吃的人多了,平均下來每人就隻有三兩了。我聽了將信將疑,有的同學卻悄悄地說她在騙人。

那麽怎麽會在短短三年裏,就從每月三兩肉變成取消限量呢?其背景是,由於實行劉少奇的“三自一包”政策,放鬆了對農民的控製。從1963年起農業複蘇,生豬存欄數量和屠宰數量猛增。各地存放豬肉的冷庫紛紛告急,說如果再不把陳年凍豬肉處理掉,冷庫勢必爆棚。於是政府決定取消限量,把陳年豬肉盡快賣掉,以便存入剛宰殺的新豬肉。

北京一聲令下,各地肉店案板上的豬肉突然增多。經受了幾年饑餓,老百姓忽然可以無限量買肉,不禁欣喜若狂。許多人一下子買了幾斤,上頓接下頓地吃,過足了吃肉的癮。可是沒過多久,豬肉銷售量就下降了。這又是為什麽呢?首先是由於老百姓的錢包是癟的。多數人的工資隻有每月幾十元錢,購買力低下。每斤豬肉要六、七角錢,而每斤蔬菜隻要幾分錢;豬肉比蔬菜貴得多,不可能天天買肉吃。其次是由於買到的豬肉在冷庫存了幾年,甚至過了保質期。這種肉化凍之後質地鬆散,有的甚至變了色,瘦肉發綠,肥肉發黑;於是許多老百姓對吃肉的興趣大減。

為了早日出清冷庫裏的陳豬肉,政府推出了種種辦法。最重要的是號召老百姓急國家之所急,誰買得多誰就愛國。“愛國肉”的名稱,就是這麽來的。在中國大陸,當事情上升到愛不愛國的政治高度時,老百姓就明白這豬肉是非買不可的了;不買意味著什麽,是顯而易見的。再就是推出優惠政策降價促銷,由工作單位組織職工賒帳認購:先吃肉、欠下的肉帳從工資裏慢慢扣。政治與經濟雙管齊下,於是豬肉的銷售量急劇升高。

可是一下子買進十幾、二十斤愛國肉,家家戶戶卻麵臨一個大難題:當時老百姓家裏根本沒有冰箱,如不及時處理,必定壞掉。這個頭等大事,考驗著人們的智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人家把愛國肉全部煮成紅燒肉,上頓下頓都是肉,很快就吃得見肉要吐。有的鄰居買了愛國肉,一部分醃成鹹肉,一部分製成肉包子,餘下的肉就炒在菜裏。

我家則用獨特的方法來處理二十多斤愛國肉。先把肥肉剔下來,熬成豬油裝瓶,豬油渣就成了美味零食。然後把瘦肉切成一寸見方的肉塊,加上鹽、醬油、糖和茴香等,放進大鍋裏煮熟,再以小火將湯收幹。下一步是把煮熟的肉塊扯成盡可能細的肉絲,這是慢工細活,我放假在家沒事,自然就由我承擔了。最後一步是把細肉絲用微火熏幹,自製的豬肉鬆就大功告成啦。肉鬆不但能長時間保存,還便於攜帶;假期結束,我就帶了一瓶家製肉鬆回到南京大學去。

隨著老百姓大吃愛國肉,庫存的陳年豬肉終於銷售一空。於是愛國肉就成了曆史名詞,如今隻有六十多歲以上的中國人還記得這碼子事。這些年來時而發票限量,時而又放開肚皮吃愛國肉;時而大降價,時而又大漲價。豬肉是中國人食用最多的肉類,豬肉供應與生活息息相關,若能早日遏製非洲豬瘟,並恢複進口美國豬肉,保證市場平穩,則百姓幸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