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外華人學者的“得到”、“失去”與“糾結”

(2019-01-01 07:58:38) 下一個

改革開放40年:國外華人學者的“得到”、“失去”與“糾結”

作者:程宗明  原載《科學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作為這個大變革時代的隨行人(或見證者),在這40年的年末,總有一種“使命感”,似乎一定要寫點什麽紀念一下,才能讓這一年滑過去,這個元旦才能過好,2018年才算沒有遺憾。寫點什麽,卻成為一個大難題。從大處寫,這類的文章已是鋪天蓋地,我也沒有這個資源和精力。從個人角度寫,又似乎很渺小。家人、朋友、同事在各種場所發表過無數感想,好像也沒有什麽意思。但不論怎樣,別人寫的,總不是自己的完整感受和記錄。快到年末了,又不想掃全家度假的樂趣,我想隻能開個頭,或者寫個序,或者寫個“摘要”,明年慢慢寫,細細說。

這些天一直在想,我們這一批早年出國留學的人,特別是留在美國的這批人,得到了什麽?失去了什麽?錯過了什麽?糾結著什麽?當然看你站在什麽角度,想過什麽樣的日子,你的夢想是什麽,什麽是你的核心關切,都會有不同的結論。

在美國的華人常常在議論這個話題,每個人的情形都不一樣。我覺得:

我們在開革開放早期來到美國(我是1985年來的),算是幸運的,是最早見證美國的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發達程度,那種震撼一直印在腦海中,不時拿出來比比說說,特別是和當下中國比比說說。算是“得到的”。

我們最早的一批人留在了國外,特別是美國,8x8的原因我們這代人都知道,快30年了,這一代人在美國“奮鬥了30年”,有所獲,有所得。得到的,即失去的,失去的,即得到的。好壞無法評說。毫無疑問,留下的在學術科技界很多都大有作為,但失去了,錯過了參與中國大變革的大時代。盡管很多人都為中國的同行學者提供了一些幫助,如很早年的時候copy一些文獻寄到國內,回到國內做個學術報告,等等,都是微不足道。算是“失去的”,“錯過的”。

後來我們當上faculty(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的總稱)(我是1990年開始的),接受了很多來自中國的研究生和訪問學者,這個過程延續了30年,現在仍在延續,估計還要持續10-20年。這大概算是我們的間接參與吧。算是把“失去的”和“錯過的”補了一些。

“糾結的”仍然在糾結。想回去的回不去了,回去還能幹什麽?以前還覺得有點“用武之地”,現在感覺就是已經被“淘汰了”,或是即將“被淘汰了”。

當然最糾結的還是在美中,或者中美,在全方位競爭或可能打冷戰的未來幾十年,我們能做什麽?我們是希望兩國和平競爭,大家越來越好,不要陷入零和遊戲。但我們幾乎不能做什麽。MIT的華人教授黃亞生,寫道:“中美關係:母親和丈母娘吵架,我該怎麽辦?”。我想我們還是想做“和事佬”,為雙方的和平做點小事。

這是2018年最後一博。祝大家2019年事事如意!

程宗明,2018年12月31日星期一,San Jose,Costa Ric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