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人體組成學研究,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20多年。近日偶然以“人體組成學”為關鍵詞,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的中文文章。有一篇排在很前麵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其題目為《人體組成學研究近況》,作者是山東濱州醫學院的陳強譜、傅廷亮、管清海三人,刊登在《濱州醫學院學報》2006年29卷第1期。
出於對中國人體組成學研究近況的關心,我設法找到了這篇文章的全文(下稱陳文)。不看則已,一看吃了一大驚:這篇陳文竟怎麽看怎麽像是我11年前發表的綜述文章(下稱王文)的翻版。我的那篇舊文題為《人體組成學:曆史、現況和未來》,發表在《生理科學進展》2000年第31卷第2期185-192頁。
對比之後,我可以斷定,發表於2006年的陳文就是抄襲了發表於2000年的王文。兩篇文章的PDF文件請見附件。從下麵的例子,不難看出兩篇文章的相似度是出奇地高。例1為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兩篇文章隻有個別單詞的差異。
2000年的王文:“人體組成學(Human Body Composition Studies)是人體生物學的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體內諸多組份之間的數量規律,體內外各種因素對組分間數量關係的影響,以及活體測定人體組份的方法。”
2006年的陳文:“人體組成學(human body composition)是人體生物學的重要分支
之一,主要研究人體內各種組成成分之間的數量規律、體內外各種因素對組分間數量關係的影響以及活體測定人體組分的方法。”
如果說不同作者對同一學科的定義可能雷同,那麽請看例2對古代研究的陳述,兩篇文章幾乎完全一樣。
2000年的王文:“人類很早就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組成奧秘。公元前440年,被後人稱之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學者Hippocrates就認為,人體由四種要素即血液、粘液質、黃膽質和黑膽汁所組成。古代中國學者則認為人體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種組份,並認為這五種組份的平衡維係著人體的健康,平衡破壞則會導致疾病。”
2006年的陳文:“人類很早就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組成的奧秘。公元前440年,古希臘醫生Hippocrates就認為,人體由四種要素即血液、粘液質、黃膽質和黑膽汁所組成。古代中國學者則認為人體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種組分,並認為這種組分的平衡維係著人體的健康。”
如果說例2的雷同也是偶然,那麽請看例3,對人體組成學起始的陳述。2000年的王文:“人體組成學作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分支,一般認為始於德國化學家Justus von Liebig (1803 - 1873)的工作。1850年,Liebig以化學分析為手段,發現人體組織含有高濃度的鉀和低濃度的鈉;反之,體液則含有低濃度的鉀和高濃度的鈉。”
2006年的陳文:“人體組成學成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分支,通常認為始於德國化學家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1850年,Liebig采用化學分析的手段,發現人體中許多成分在食物中也同樣存在。同時還發現人體組織中含有高濃度的鉀和低濃度的鈉,而體液中則含有低濃度的鉀和高濃度的鈉。”
接下來可比較例4關於屍體研究的陳述,兩篇文章如出一轍。
2000年的王文:“由於無法在活體上測定人體組份,早期的研究者們不得不主要依靠屍體研究,來探討體內組份之間的數量關係。”“通過屍體研究,積累了大量人體組成的基本數據,這對探索組份之間的數量關係和規律起了重大的作用。”
2006年的陳文:“1900年以前,由於不能在活體上測定人體組分,所以人們主要依靠屍體研究來探討體內組分之間的數量關係。通過屍體研究,積累了大量人體組成的基本數據,這對探索人體組分之間的數量關係和規律起了重大的作用。”
再看兩篇文章對分子層次組成的陳述,又是幾乎一字不差。
2000年的王文:“在分子層次上,人體由超過100,000種化合物所組成。這些化合物的複雜性與分子量有著極大的差異,最簡單者如水,最複雜者如核糖核酸。人體組成學將這些化合物分類為若幹組份,主要有水、蛋白質、脂、礦物質以及糖類。身體的質量等於所有這些組份的總和。”
2006年的陳文:“在分子層次上,人體由超過100000種化合物所組成。這些化合物的複雜性與分子量有著極大的差異,最簡單者如水,最複雜者如核糖核酸。人體組成學將這些化合物分為若幹類,主要有水、蛋白質、脂、礦物質及糖類。身體的質量等於所有這些化合物的總和。”
兩篇文章中,這樣的極高相似度的的句子和段落太多了,可以說俯拾皆是,沒有必要再逐一列舉了。更有甚者,陳文就連參考文獻,也是照抄王文的參考文獻不誤。
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術界抄襲、偽造的歪風愈演愈烈。對此,網上已有許多報道與揭露文章。我離開中國大陸已有20多年,發表論文都是以英文來寫的。隻是為了促進中國的人體組成學研究,才用中文寫過幾篇綜述。沒想到第一篇文章即中招,被人抄襲,實在令我驚訝不已。
驚訝之餘,我不禁對陳文的第一作者陳強譜先生起了點好奇:他是何方神聖,竟不惜寶貴時間,把我的文章再抄(炒)一遍?由百度百科搜索得知,這位陳強譜先生並非等閑之輩,頭銜與光環一大堆:他是濱州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濱州醫學院教學名師、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臨床營養支持中心主任、山東省臨床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主任、濱州醫學院外科學教研室副主任、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副主任、肝膽外科主任;近年他又榮升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除了上述職務,陳強譜先生還有大大小小的學術頭銜十餘個。
按說陳強譜先生混到這個份上,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也該小心謹慎、收斂點了。如果實在是手癢到非抄不可,也該抄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高檔次文章,再不濟也該抄抄中國的院士們的文章,真的犯不上抄我這樣一個普通科學工作者的文章,丟在水裏也冒不起幾個泡。為陳強譜先生感到不值之餘,又不禁想到,陳教授在台麵上是濱州醫學院的“教學名師”,又身兼五、六本學術刊物的編委或特約編委,暗地裏卻是“文抄公”的幹活,他還能為人師表嗎?還好意思審查、反對他人的學術不正之風嗎?
陳強譜先生會因為抄襲我的文章被我揭發,就像在美國的類似事件那樣,賠上他的“半世英名”、身敗名裂嗎?我可以有把握地說:99.99%是不會的,因為陳強譜先生有幸不是生活在美國,而是在中國大陸。陳強譜先生的教授、名師、院長還將會當得好好的。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朋友問我:“既然如此,你還寫這麽一篇無用的文章做甚?”
我無語。
活躍一下氣氛,再分享一網友聊說抄襲時一雷言:“中國文字的原創者是倉頡,若要說抄襲,隻要是用到文字的,自倉頡外都屬抄襲!”。大家當個笑話,笑笑吧。
第二步,我覺得應該寫信到他所屬的學校和係裏去投訴。
第三步,也許可以參考下麵建議去中紀委投訴,也許院士委員會。這個過程我不太熟悉。對這種事情不能聽之任之。
她粗粗看了一下CV,博士剛畢業就發表了這麽多論文,好厲害。再仔細一看,那人做的工作和她以前做的很像,她做過的那人也都做過。
於是她去把那人發表的文章找來看,結果越看越不對,怎麽這麽眼熟,再找來自己寫的一對,怎麽這麽像,基本上就是改頭換麵一大半都是抄她的。
最後她把那個人CV上的論文幹脆全找來,結果發現有五篇都是抄她的。
我跟她打趣說,這人真是你的大粉絲啊,要不為什麽不抄別人,光抄你的?
古人雲“天下文章一大抄”, 毛主席說過“抄一遍也是好的(原文記不很清了)”。
發表評論
我不敢苟同您的看法。綜述文章就能隨心所欲地抄嗎?再說,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不但可以啟發後來學者,甚至可以開啟新的研究方向。
這在美國必然會丟工作,身敗名裂的。但在中國不好說。
您說他有那麽一大堆頭銜。看來是一個很忙的人。他哪裏有時間查資料,寫文章。弄不好是槍手寫的。槍手寫東西是為了掙錢。有現成的抄襲。幹嘛還費勁。反正將來被查出來,也不敢槍手什麽事。他敢起訴槍手沒有好好完成交易嗎?
國內存在這麽多的抄襲事件。源於目前國情。聽說現在連高中老師提職稱都需要發表學術論文。沒辦法呀。僧多粥少。七個副教授來競爭一個教授位置的時候,以什麽來比出差距呢?還有就是,某些評級考英語。盡管這些人的工作一輩子都用不上英語。
根本根源呢。就是好攀比。別人是教授,你要是不是,回家老婆孩子興許都不給好臉色。民族劣根性。
我以前見過一個人的抄襲是明目張膽的。她年長我沒幾歲。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我和同學有事去找她。她正在粘貼東西。她把一本書,一本鉛字印刷的書,用剪刀剪開段落或句子。然後用漿糊貼到一張空白紙上。一邊張貼,一邊告訴我們。中間留出的空白部分,她將寫上自己的句子。也就是說,她把別人的書分解,然後,再用自己的句子把它們串聯起來,就是一篇新的論文。現在連剪刀都不用了。對吧。我和同學都看傻了。後來那篇文章還真的發了。但是,我相信,這樣抄襲的人,不會有太大成就。後來,我們的這個女老師雖然曾經竄的很高,最後真的是重重地摔了下來。摔得很出名。隻得提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