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被人抄襲了
文章來源: 加成2017-08-29 12:24:32


我從事人體組成學研究,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20多年。近日偶然以“人體組成學”為關鍵詞,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的中文文章。有一篇排在很前麵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其題目為《人體組成學研究近況》,作者是山東濱州醫學院的陳強譜、傅廷亮、管清海三人,刊登在《濱州醫學院學報》2006年29卷第1期。

出於對中國人體組成學研究近況的關心,我設法找到了這篇文章的全文(下稱陳文)。不看則已,一看吃了一大驚:這篇陳文竟怎麽看怎麽像是我11年前發表的綜述文章(下稱王文)的翻版。我的那篇舊文題為《人體組成學:曆史、現況和未來》,發表在《生理科學進展》2000年第31卷第2期185-192頁。

對比之後,我可以斷定,發表於2006年的陳文就是抄襲了發表於2000年的王文。兩篇文章的PDF文件請見附件。從下麵的例子,不難看出兩篇文章的相似度是出奇地高。例1為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兩篇文章隻有個別單詞的差異。

2000年的王文:“人體組成學(Human Body Composition Studies)是人體生物學的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體內諸多組份之間的數量規律,體內外各種因素對組分間數量關係的影響,以及活體測定人體組份的方法。”

2006年的陳文:“人體組成學(human body composition)是人體生物學的重要分支
之一,主要研究人體內各種組成成分之間的數量規律、體內外各種因素對組分間數量關係的影響以及活體測定人體組分的方法。”

如果說不同作者對同一學科的定義可能雷同,那麽請看例2對古代研究的陳述,兩篇文章幾乎完全一樣。

2000年的王文:“人類很早就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組成奧秘。公元前440年,被後人稱之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學者Hippocrates就認為,人體由四種要素即血液、粘液質、黃膽質和黑膽汁所組成。古代中國學者則認為人體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種組份,並認為這五種組份的平衡維係著人體的健康,平衡破壞則會導致疾病。”

2006年的陳文:“人類很早就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組成的奧秘。公元前440年,古希臘醫生Hippocrates就認為,人體由四種要素即血液、粘液質、黃膽質和黑膽汁所組成。古代中國學者則認為人體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種組分,並認為這種組分的平衡維係著人體的健康。”

如果說例2的雷同也是偶然,那麽請看例3,對人體組成學起始的陳述。2000年的王文:“人體組成學作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分支,一般認為始於德國化學家Justus von Liebig (1803 - 1873)的工作。1850年,Liebig以化學分析為手段,發現人體組織含有高濃度的鉀和低濃度的鈉;反之,體液則含有低濃度的鉀和高濃度的鈉。” 

2006年的陳文:“人體組成學成為現代科學的一個分支,通常認為始於德國化學家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1850年,Liebig采用化學分析的手段,發現人體中許多成分在食物中也同樣存在。同時還發現人體組織中含有高濃度的鉀和低濃度的鈉,而體液中則含有低濃度的鉀和高濃度的鈉。”

接下來可比較例4關於屍體研究的陳述,兩篇文章如出一轍。

2000年的王文:“由於無法在活體上測定人體組份,早期的研究者們不得不主要依靠屍體研究,來探討體內組份之間的數量關係。”“通過屍體研究,積累了大量人體組成的基本數據,這對探索組份之間的數量關係和規律起了重大的作用。”

2006年的陳文:“1900年以前,由於不能在活體上測定人體組分,所以人們主要依靠屍體研究來探討體內組分之間的數量關係。通過屍體研究,積累了大量人體組成的基本數據,這對探索人體組分之間的數量關係和規律起了重大的作用。”

再看兩篇文章對分子層次組成的陳述,又是幾乎一字不差。

2000年的王文:“在分子層次上,人體由超過100,000種化合物所組成。這些化合物的複雜性與分子量有著極大的差異,最簡單者如水,最複雜者如核糖核酸。人體組成學將這些化合物分類為若幹組份,主要有水、蛋白質、脂、礦物質以及糖類。身體的質量等於所有這些組份的總和。”

2006年的陳文:“在分子層次上,人體由超過100000種化合物所組成。這些化合物的複雜性與分子量有著極大的差異,最簡單者如水,最複雜者如核糖核酸。人體組成學將這些化合物分為若幹類,主要有水、蛋白質、脂、礦物質及糖類。身體的質量等於所有這些化合物的總和。”

兩篇文章中,這樣的極高相似度的的句子和段落太多了,可以說俯拾皆是,沒有必要再逐一列舉了。更有甚者,陳文就連參考文獻,也是照抄王文的參考文獻不誤。

近年來,中國大陸學術界抄襲、偽造的歪風愈演愈烈。對此,網上已有許多報道與揭露文章。我離開中國大陸已有20多年,發表論文都是以英文來寫的。隻是為了促進中國的人體組成學研究,才用中文寫過幾篇綜述。沒想到第一篇文章即中招,被人抄襲,實在令我驚訝不已。

驚訝之餘,我不禁對陳文的第一作者陳強譜先生起了點好奇:他是何方神聖,竟不惜寶貴時間,把我的文章再抄(炒)一遍?由百度百科搜索得知,這位陳強譜先生並非等閑之輩,頭銜與光環一大堆:他是濱州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濱州醫學院教學名師、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臨床營養支持中心主任、山東省臨床營養與代謝重點實驗室主任、濱州醫學院外科學教研室副主任、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副主任、肝膽外科主任;近年他又榮升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除了上述職務,陳強譜先生還有大大小小的學術頭銜十餘個。

按說陳強譜先生混到這個份上,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也該小心謹慎、收斂點了。如果實在是手癢到非抄不可,也該抄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高檔次文章,再不濟也該抄抄中國的院士們的文章,真的犯不上抄我這樣一個普通科學工作者的文章,丟在水裏也冒不起幾個泡。為陳強譜先生感到不值之餘,又不禁想到,陳教授在台麵上是濱州醫學院的“教學名師”,又身兼五、六本學術刊物的編委或特約編委,暗地裏卻是“文抄公”的幹活,他還能為人師表嗎?還好意思審查、反對他人的學術不正之風嗎?

陳強譜先生會因為抄襲我的文章被我揭發,就像在美國的類似事件那樣,賠上他的“半世英名”、身敗名裂嗎?我可以有把握地說:99.99%是不會的,因為陳強譜先生有幸不是生活在美國,而是在中國大陸。陳強譜先生的教授、名師、院長還將會當得好好的。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朋友問我:“既然如此,你還寫這麽一篇無用的文章做甚?”

我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