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百年女童遺駭出土

(2017-07-25 16:05:07) 下一個

轉載自《世界周刊》作者:顏伶如

2016年5月,舊金山居民卡納爾(John Karner)與妻子艾瑞卡(Ericka)決定重新裝潢住家,畢竟房子是建於1936年的老宅。他們請來工程包商挖除車庫水泥地麵時,地底泥土挖出一個造型怪異的長方型鐵盒,施工人員仔細一瞧,這個鐵盒上頭有著細微的雕飾,進一步查看赫然發現,盒內有具女童遺骸。原來,這個看似“鐵盒”的奇特容器,事實上是具棺材。

熱鬧繁華的舊金山,住宅區地底下為何埋著孩童的棺材?消息傳出震驚社區民眾。法醫辦公室接獲通報後,派遣一名驗屍官前往卡納爾住家查看,勘驗發現這是美國早期的金屬下葬容器(Metallic Burial Case),而在這個密閉容器的保護下,裏麵躺著年約兩歲至三歲之間的女童,遺體不但沒有腐爛,反而保存相當完好,仿佛才剛入殮不久一樣。女童的眼睫毛依舊栩栩如生,皮膚也十分完整。她穿著手工縫製的白色蕾絲洗禮儀式洋裝,頭發上編著紫色小花飾品。同款紫色小花紮成的一個十字架,則放在女童胸前。

驗屍官研判,女童應該是1870年至1890年之間被埋葬在這個地點。卡納爾住家現址的羅西街(Rossi Street)26號,當年是一座名稱叫做“怪人墓園”(Odd Fellows Cemetery)的所在地。百餘年的物換星移,當年的墳場如今成了住宅區,女童墓地的位置也已變成卡納爾的住家。

時間回轉到1890年代,有鑒於舊金山地區“活人與死人爭地”的狀況日趨嚴重,價值可觀的居住空間竟然都被用來當做墓地,舊金山市議會因此表決通過,下令市區全麵禁葬,市區內現有墓園也一律予以關閉。這項決議導致舊金山市內大約30萬座墳墓麵臨遷移命運,必須從市區被移往當時人口僅1500人,名叫科爾馬(Colma)的小鎮,科爾馬也被當地民眾冠上“死人之城”(The City of the Dead)的封號。

然而,從1923年起陸續展開,大批墳墓另遷他處重新安葬的重大工程,顯然出現疏失與遺漏,才會在多年之後,卡納爾房子重新裝修的時候,讓入土已經超過百年的棺材,突然被挖了出來。

安葬女童 屋主需自費

驗屍官對卡納爾夫妻表示,既然是百餘年前就埋於此處的棺木,而且事發地點屬於私人住宅而非公共領域,市府機構並沒有管轄權,身為屋主的他們可以自行將其埋回地底原處,或者屋主也可自行付費,將棺木送往科爾馬安葬。驗屍官還建議卡納爾夫妻,不妨聯係考古組織,請專家對這具遺骸進行更多檢驗。

就在卡納爾夫妻攪盡腦汁,設法處理這具女童遺骸的同時,這具金屬棺材隻能一直放在他們家的車庫裏。工程承包商自行為這具兒童棺木打造了一個可以暫時存放的木箱,避免這名百於年前隕歿的孩童,身後仍要麵臨出土後遭到棄置的不安命運。卡納爾夫妻打聽之後發現,如果要自行付費重新安葬,將是一筆龐大開銷:這具棺木送往科爾馬埋葬,費用大約要7000美元,若請考古機構前來評估遺骸並將棺木遷走,花費更是上看2萬2000美元。重點在於,就算經費方麵不是問題,由於卡納爾夫妻無法出示死亡證明,他們也無法讓這具棺木得以重新安葬。

後來,卡納爾夫妻在專門為無家可歸孩童提供援助的非營利組織“純真花園”(Garden of Innocence)協助下,終於找到了希望曙光,開始為這名埋藏此地已經百餘年的無名女童,重新尋找長眠之所。“純真花園”邀請卡納爾全家為女童取名,卡納爾年僅6歲、4歲的兩個女兒一起為這名女童取了一個名字,叫做“瑪蓮達?夏娃”(Miranda Eve)。

“純真花園”請了專業木匠,為無名女孩特別手工打造了一具可以讓鐵盒直接置入的櫻桃木棺材,讓她免於麵臨鐵棺被開啟並重新入斂的驚擾。為了配合她的紫色小花陪葬飾品,這座櫻桃木棺材也選擇了深紫色襯裏,並由工作人員親手點綴了黃色小花。另外,“瑪蓮達?夏娃”的墓碑,有大半是空白的,因為“純真花園”希望等到確認小女孩的明確身分之後,再為她補刻完成。

2016年6月4日,“純真花園”為“瑪蓮達?夏娃”在科爾馬綠坪紀念墓園(Greenlawn Memorial Park)舉辦了一場溫馨而隆重的葬禮,約有140名與她素無淵源的來賓參加,來自各界人士捐贈累計約一萬美元的善款,讓喪葬費用有了著落。

戴維(Elissa Davey)“純真花園”創辦人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這段期間以來她曾經被人問道,怎麽能夠那麽費心費力,為一名完全不認識的孩子籌備後事?她說:“我的回答是‘我怎能不去做呢?’”她說,這是她協助安葬的第328個孩童。從1998年起,戴維便開始協助遭遺棄的孩童處理喪葬事宜,讓她起心動念的契機,則是一則大學校園垃圾桶找到男嬰屍體的新聞報導。

為了追查“瑪蓮達”的真實身分,“純真花園”義工團隊保留了她的20縷頭發,送交戴維斯加州大學(UC Davis)人類學教授厄爾肯斯(Jelmer Eerkens)進行DNA檢測。

尋找“瑪蓮達”真實身分的重責大任,在她的葬禮結束之後便緊接著展開。由生物分子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圖書館員、專研冷案調查的私人偵探以及係譜學者共同組成的義工研究小組,開始透過核對上個世紀當時的殯葬紀錄、墳地配置圖、鑒定員實勘地圖、墓園地圖、郡政府資料、街道地圖、以及大批老舊照片,仔細與如今的舊金山地圖對照比較,一一抽絲剝繭,尋找任何可能有關女孩身世背景的線索。

研究團隊發現,當年光是“怪人墓園”之內,就有2萬9000具遺骸被遷到科爾馬的“綠坪墓園”(Greenlawn Cemetery),但其中絕大多數都以萬人塚方式下葬。

皇天不負苦心人,這個研究小組確認這款鐵金屬棺材是當年某家殯儀館擁有專利的產品,進而透過這項重大線索,比對了2萬9982筆已經完成數位化的安葬資料之後,負責核對資料的研究義工,同時也是係譜學者的戴維,終於在2016年9月間發現,有名兒童的各項個人資料,與“瑪蓮達”幾乎呈現完美符合。研究小組進一步追查之後,甚至找到一名迄今仍然在世、住在加州納帕(Napa)的家族後代成員。

2016年10月29日,厄爾肯斯親自前往納帕,拜訪高齡82歲的彼得?庫克(Peter Cook)並采集DNA樣本,讓跨越百餘年時空的DNA比對檢驗,得以跨出讓研究團隊振奮不已的第一步。庫克對研究人員指出,他對父係的家族曆史完全不了解,研究人員提供的“家族樹”(family tree)族譜資料,讓他感到非常好奇。

投入千小時人力 確認女童身分

檢測結果證實,“瑪蓮達”的真實姓名為伊迪絲?霍華德?庫克(Edith Howard Cook),生於1873年11月28日,卒於1876年10月13日,實足年齡為2歲10個月又15天,死亡原因為消瘦(marasmus)。這種疾病通常是傳染疾病所引發,導致患者嚴重營養不良,健康衰弱最後死亡。她是當時社交名流尼爾森(Horatio Nelson)與庫克(Edith Scooffy Cook)的女兒。研究小組在長達11個月的期間內,共計投入1000小時人力,2017年5月終於獲得了圓滿結果。

為了讓小小年紀就因病過世,死後140年棺木卻因緣際會之下重新出土的小女孩,能在世人心目中留下完美印象,戴維找來身為影像設計師的表妹華納(Jennifer Onstrott Warner),為伊迪絲的照片進行修圖。這張照片是透過鐵棺上的玻璃小窗所拍的,拍攝時間正是鐵棺被工承包商從地底挖出的那天,照片中可以看出,她的嘴唇與下巴部位略有發黴,額頭則有一些白色斑點。

透過華納的電腦修圖,下巴與嘴部的發黴已移除,白斑也變得較不明顯,原本伊迪絲微張的嘴唇也已合起,照片經過色調重新設計,讓她看起來就像沉睡中的美麗天使。“純真花園”指出:“如同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她是一個美麗的孩子,被她的家人以及我們所有人深深愛著。”原本充滿離奇甚至詭異色彩的住家地下挖出孩童棺材事件,在眾多善心人士憑借愛心的聯合努力下,終於得以溫馨圓滿落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erracottaWarrior 回複 悄悄話 女童遺骸的處理以及身份認證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一種認真求是的精神,令人不禁心動感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