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養神

如果你不幸進來了,你會失望。如果在這裏,你學到點什麽,或有什麽感受,那更是浪費你的時間了,咳,咳!
個人資料
金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論六零年代三年自然災害中的人為因素

(2011-12-09 09:06:18) 下一個



曾任中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對六零年代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起因有過很好的總結(不是原話):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句話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引用,不少人將其奉為至寶大作文章,用來攻擊當時的中國政府不顧民生。甚至還有人認為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其實並不存在,所存在的隻是在極左路線下,人民公社化及大躍進後造成的農村經濟的嚴重失衡,進而引起“大饑荒”。

如果認真的邏輯思考,雖然五十年代的中國農業基礎差經濟底子薄弱,就算是風調雨順的常年,國家仍沒有解決全體人口的吃飯問題。但是中國那麽遼闊,究竟有什麽災難(指天災)能夠造成饑荒、並且還延續三年之久呢?這在邏輯上好像講不通。

要弄清楚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起因,還得從劉少奇的“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話入手。

現在的人們都很有知識和經驗了。比如說要造三峽大壩,光論證就論證的十幾年。其建設對周圍及長江下遊和南部中國的生態環境、水文地理的影響是很大的。有人甚至將某年南方大雪,或者來年雲南幹旱的都怪罪在三峽大壩上。雖然不少是無稽之談,但很多人還是健忘的,他們忘記了“三年自然災害”發生的前幾年,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了。

我這裏要提醒那些健忘或者不知道這段曆史的朋友們,三年自然災害發生的前三年或更早些(主要是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及農村合作化走人民公社道路後),中國農村進行了改天換地的大興水利工程建設。比如攔河築壩、修堤造田,引水通渠,聚水建閘等等、等等。有些地方在一條河流上,大大小小的建立起十幾座水庫和水電站。所有這些工程,對國家水文地理乃至氣候的影響是巨大的。

舉幾種可能的例子。一些良田因為修閘築壩被水淹了,或者因為斷水或者氣候改變變得幹旱顆粒無收了。當然也會有更多的荒地開始灌水可以播種,但因為它們很貧瘠產量很低,需要好多幾年的調理才行,等等、等等。因為水利建設工程鋪的很廣泛,所以它們對廣大地區氣候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幹旱暴雨、水患洪災等。肯定有不少地方還需要整個村落的移民(移出來、移進去等)。

我不否認有些地方因為當地官員謊報產量造成部分農村饑荒、或者吃大鍋飯坐吃山空等。但這些因素似乎不可能連續影響三年。而能夠連續影響三年甚至更久的,甚至在這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後,繼續需要調整或改造的就是農村的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比如安徽是三年自然災害的重災區,當時治理淮河(攔壩築堤)很可能就會造成不少農田的丟失(原來是水泛區域)。

總之,將三年自然災害的起因歸咎為地方官員瞞報謊報糧產或因為極左實行吃大鍋飯等因素是不對的,至少是很不完全的。國家政府在後來實行了一係列調整措施,並縮小基建規模是為證例。

當年中國農村進行的大量的水利建設,對後來中國農業的持續發展肯定是起到促進作用的。甚至今天的中國仍在吃這些老本。但在當時確實有點悲壯。假如我們當時的領導者頭腦不要太熱,水利建設的規模不要一下搞那麽大,而是慢慢的穩步的搞;假如當時的建設者和領隊者們對於水利建設對氣候改變等有更多的認識的話,可能一些地方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劉少奇總結說“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即自然災害肯定也是有的,但不少主要的。主要的是一些地方的災害就是因為人為因素而造成的。如果要我用最重的口吻批評的話,我也隻能說這是“心急辦壞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yuan222 回複 悄悄話 糾正一點:六零年代三年大饑荒並不是由自然災害所導致的,許多人餓死是由黨中央的政策所導致的。咱們政府的拿手好戲就是把成績歸於自己,把缺點錯誤罪行歸於天災,歸於“外國勢力的支持”。

三年大饑荒,歸根結底,還是中國政府不把老百姓當人看。你讀一讀所有中國領導的回憶錄,有幾個人談到打開國庫救濟饑民的?沒有。但是你一定會讀到1959/1960年由於國際糧價高,中國甚至加大糧食出口;你一定會讀到領導人堅定地講:戰備糧一定要保護。悲哉!中國人!
飄萍千裏 回複 悄悄話 不知情嗎?
資料一:根據李銀橋,權延赤執筆的《走向神壇的毛澤東》記載,“廬山會議結束後才一個月,各地餓死人的絕密電報已經到達中南海。”
資料二“1959年,國內糧食緊張情況已開始露頭。這一年的春天,在國務院會議廳討論當年外貿進出口計劃時,正式開會之前,趙發生同誌同外貿部副部長雷任民同誌正在研究出口多少糧食合適,兩人爭論得比較熱烈。總理一進門就問,你們在談論什麽?趙發生同誌講,外貿在表上列的出口糧食數,我們認為多了(我按:怎麽不知情???已經有人反對出口糧食了趙是當時的糧食部副部長)。總理當即表示,不用爭了,定下來吧!為了償還蘇聯債款,維護國家信譽,自己有點困難,另想辦法克服。為了保持中國人民的誌氣,三年困難時期,周總理帶領我們節衣縮食,如期還清了蘇聯的債款。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人民領袖周恩來>>回憶懷念 周恩來與我國的糧食工作 楊少橋 趙發生,:

點評:從以上資料來看,中央最早從59年春天,最晚到59年冬天已經知道農村的困難情況了。那采取了什麽補救措施?我看到的是59年出口了415.75萬噸糧食,而60年還出口了272.04萬噸糧食。對外援助數額更是在58年基礎上逐步提高,61年還有個階躍。


楊尚昆日記:
1961年3月,赫魯曉夫對我國作出姿態,提出願意以貸款方式供給我國小麥100萬噸和轉口古巴糖50萬噸,事關重大,劉少奇主持政治局會議進行討論後,要向毛澤東匯報,請毛定奪。此時,毛已退居二線,住在廣州,但所有重大問題仍需老人家親自拍板。為此,周恩來、鄧小平、彭真專程飛穗。毛一錘定音,不要糧食,可以接受糖。
點評:毛在赫魯曉夫前的麵子保住了,但千萬中國人,中國農民餓死了。
飄萍千裏 回複 悄悄話 饑荒的最主要原因是明知大量餓死人卻不積極救災!!!

ZT:
資料一:
1950-64年中國償還外債和對外援助支出(億元)
年份    償還外債  對外援助
1950~55    6.80    12.60
1956     5.97     4.04
1957     6.08  4.67
1958     7.23     2.76
1959     7.11     3.50
1960     6.73     3.63
1961     6.58     5.19
1962     6.42     8.54
1963     2.86     9.61
1964     0.96     12.16
資料來源:償還外債數摘自《中國財政統計:1950-1991》 (財政部綜合計劃司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第 135-136頁。對外援助支出摘自曆年國家預算決算報告。
資料二:
全國普遍餓死人的災難始於一九五九年十一月。許多地方秋收甫結束、糧食被“國家征購”後不久就開始了。廣西扶綏縣是個典型的例子。“素稱魚米之鄉的那江公社板包大隊……秋收後口糧標準由上半年每月人均叁十市斤下降到二十市斤穀……死亡率達百分之八點七”。一九八九年版《扶綏縣誌》第十七頁。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期間,彭德懷曾在筆記裏抨擊:“出口過多,並且一度在國外采取傾銷政策。”“為了完成豬肉出口任務,規定農村叁個月不殺豬”,,彭德懷《為什麽要寫信給毛主席》,《新華文摘》一九九○年十一月號,,。彭抓住了問題的症結。大量出口搞征購得來的糧食,正是一係列導致數千萬農民餓死的錯誤中極重要的一環。
  與一九五七年相比,一九五九年的糧食產量減少了一千五百萬噸,出口卻增加了二百二十叁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多了一倍以上。,,中國國家統計局編的一九八叁年《中國統計年鑒》第四二二、四叁八頁,,這完全超出了當時中國的國力。當時外貿部有人主張在國際市場拋售黃金,換取外匯購買糧食,可是中央卻認為黃金價格正低,是買進的好機會。結果非但不賣,反而購買了幾十萬兩黃金。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文獻和研究》一九八四年匯編本第二七二頁;紅旗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紀實:曲折發展(1958-1965)》第叁十四頁;中央文獻出版 社《不盡的思念》第二六一頁。
一九五九年叁月,即張聞天夫人說“雲南、海南島都發出了餓死人的警報”時,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了一個“關於製止農村勞動力盲目外流的緊急通知”。所有未經許可即離開鄉土、“盲目流入”城市的農民都是“盲流”。這是一九五六年農村搞社會主義之後出現的新名詞。
不許農民逃荒尋活路,將他們困在家中活活餓死,這是曆史上從沒有過的。一九六一年一月,在安徽鳳陽縣新縣委召開的批判原縣委書記的大會上,考城大隊農民王家來這樣控訴道:“我們大隊原有五千多口人,現在隻有叁千二百口人了。日本鬼子來了我們也沒死這麽多。那時我們還能跑,一九六○年我們哪兒都不能跑。我家六口人,死掉四口……”伍仁編《共和國重大事件紀實》卷叁第六十叁頁。

資料三
中國曆年糧食進出口
1949—1974
單位:萬噸  
年份 出口 進口 合計進口小麥
1950 122.58 6.69
1951 197.11
1952 152.88 0.01
1953 182.62 1.46 1.36
1954 171.1 3 2.68
1955 223.34 18.22 2.16
1956 265.12 14.92 2.26
1957 209.26 16.68 4.99
1958 288.34 22.35 14.83

1959 415.75 0.2
1960 272.04 6.63 3.87
1961 135.5 580.97 388.17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1》P368,P384
上流Man 回複 悄悄話 都搞清楚了,那幾年沒有自然災害,標題立論有嚴重錯誤,打回重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