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水珠作品

登載亮水珠的文學作品
個人資料
正文

“你們這裏就像美麗的監獄”:孩子,老人,鐵飯碗在美國(4):知青洋外傳(8)

(2016-02-04 14:04:44) 下一個

晚飯後像往常一樣,大家一起收拾好飯桌,洗了碗,帶好明天上班的中飯,曉明就回屋做功課去了。龍春亮和魏曉霞各自在飯桌的一邊打開手提電腦,攤開各自的書本,開始晚上的工作或學習。龍春亮的爸爸媽媽也各自拿著人民日報海外版或當地的中文報紙,帶上老花鏡,湊到飯桌邊。他們沒有看電視,一來怕自己耳朵不好,聲音小了聽不清楚,聲音大了又怕吵了龍春亮他們。二來在家悶了一天了,龍春亮他們好不容易回來了,想和他們多呆呆。雖然這些報紙他們都看過了,可他們還是反反複複地仔細看著,好像要把每段每個字都要看到是的。

              龍春亮眼睛盯著電腦的熒光屏,可他注意到爸爸媽媽在看報的時候眼睛不時地向他這邊瞟瞟。他心裏明白爸爸媽媽是想和他說說話。可他搞計算機這行的,加班工作是家常便飯,再加上計算機技術變化非常快,要想做好工作,就要不停地學習,充實自己。他隻好不時地抽空和父母聊上幾句,他明白其實爸爸媽媽不是有什麽大事要和自己說,隻是想和自己說說話,聊聊家長裏短而已。隻要和他們說說話,父母的臉上就會流露出滿意的神情。

       龍春亮的爸爸媽媽是三個月前來美國探親的。在文化革命中,他的爸爸媽媽都吃了不少苦。龍春亮曾擠在人群裏看著自己的爸爸和其他高級技術人員在台上被造反派批鬥。後來他們都下放到幹校,一家六口分了五個省份。龍春亮從北京到延安插隊是老奶奶幫他收拾的行李. 龍春亮現在還記得那時老奶奶在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一針一線地為他縫被褥的情景。魏曉霞的父母在文革中都被關進了牛棚,(牛棚是文化革命中關押所謂有問題的人的地方,因為這些人被稱作牛鬼蛇神,所以把關押他們的地方叫做牛棚) 家裏隻留下她和年幼的弟弟。魏曉霞在她們住的大院裏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帶著寫有“反動知識分子”的高帽子在大街上勞動。魏曉霞插隊離開北京的時候,父母還在牛棚裏沒放出來。所以他們在美國稍微穩定一點兒,他們就熱情地邀請他們的父母到美國來探親,希望他們能在這裏享享福. 而且龍春亮的妹妹和魏曉霞的弟弟都在美國,他們的父母可以輪流在他們幾家住。

       龍春亮他們的父母來美國之後,大家都非常高興。龍春亮他們一有空兒就陪著老人們到各處玩兒。幾個月過去之後,龍春亮的父母慢慢地開始沒有了剛來時的新鮮感,他們開始和龍春亮討論什麽時候能回國的事了。而龍春亮總是千方百計地勸他們多住一段時間。這不,龍春亮的老爸今天又和他談起了他們要回國的話題。

       “春亮,我和你媽商量了,我們再住幾個星期就回北京。你給我們看看回國的機票怎麽樣?”老爸手裏拿著報紙,眼睛從老花鏡的上麵看著龍春亮說。

       “爸,怎麽又來了?不是說好了你們在美國住上一年再回去嗎?”龍春亮手不離手提電腦的鍵盤,轉過頭來說。

       “我們這次帶的藥不夠一年的,而且總是擔心歲數大了,身體會有病。萬一生了大病,會給你們添不少麻煩。”老爸說。

       龍春亮爸爸說的的確是個事兒。在美國醫療費用非常昂貴。龍春亮在給他們的父母辦理探親手續的時候,就想為他們在美國買醫療保險。可一打聽,保險公司根本不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辦醫療保險,特別是從國外來的老人。即使龍春亮找到一家保險公司可以提供醫療保險給他的父母,每月的保險費就幾千美元而看病時保險公司付的醫藥費又很少,大部分得他們自己付。龍春亮也問了不少從國內來的朋友,他們的老人來美國探親都沒有買醫療保險。大家都憑運氣,別生病。一旦生了病,就趕緊想辦法回去。龍春亮沒辦法,隻好把汽車保險裏的人身險提高了很多,並囑咐爸爸媽媽盡可能把日常吃的藥帶到美國來。

       “爸,你們別擔心。我們和弟弟說好了,到時候他想辦法把藥寄來或托人從國內帶來嗎。” 龍春亮的雙手在鍵盤上敲著,臉衝著老爸說。 “再說,你們現在身體都不錯。我在這裏有些朋友,他們原來在國內就是醫生。萬一有事,他們能幫上忙的。”

       “話雖這麽說,我們總是有點兒不放心。” 老爸放下手中的報紙,伸手摘下老花鏡,“再說你們每天都這麽忙,忙工作,忙學習。一到周末,除了買菜,洗衣服,還要收拾院子,修汽車,修房子。我們在這裏沒事做,還給你們添麻煩。”

       老爸說的不錯。美國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留學生們來這裏,初來乍到,沒有什麽根基,全憑著自己的能力,才幹和努力工作來打天下。平時上班,經常加班加點,晚上還要抽空學學新技術,新知識。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要買足全家一個星期的菜,做好一家人下個禮拜的主要的肉菜,為平時工作日的晚飯做好準備。有車的人那時常常自己換機油,保養車。有房子的人要收拾房子,春天給草地灑肥補種,  夏天割草,秋天掃樹葉,冬天鏟雪。他們的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總覺得不夠用。老人們來了,他們總想方設法擠出時間來陪陪老人,除了休假,平時也隻能在周末陪他們出去走走。

       “爸,你說什麽呢。”看來老爸這次挺認真,龍春亮放下手裏的事,存下計算機上的文件,轉過身來對老爸說。“我們小時候,你和媽媽工作忙,經常出差不在家。我們見不到你們。都是奶奶照顧我們。文革中你們都受了不少罪。你們來美國,我們高興得不得了。我們平時忙,你們就出去溜溜彎兒,看看電視,讀讀中文報紙。還有你們幫我們做了飯,我們一回來就能吃現成的,怎麽說是沒事幹呢?再說了,你們倆都退休了,就是回到北京,不也是成天溜彎兒,看報紙,看電視嗎。”

       “那可不一樣。” 一提國內的退休生活,老爸來了神。“我在我們住的小區組織了老年橋牌隊,每周活動兩次。去年在區裏的橋牌比賽上,我們隊還拿了獎牌呢。我的橋牌搭檔還來信問我什麽時候回去呢。”

       龍春亮知道老爸的橋牌打得好。來美國後,老爸好幾次想教龍春亮打橋牌,可因為他實在太忙,每天忙得團團轉,哪兒有時間學橋牌呀。

       這時老媽也插上話來,她原來是音樂老師,退休後參加了市裏的老年合唱團。由於她有專業的底子,能唱也能彈伴奏,不久就成了團裏的頂梁柱。“我們合唱團活動的時候,老姐妹們見麵可高興呢。唱完歌聊聊天,心情可好了。這一到美國來,我有時還真有點兒想她們呢。”

       “我們來美國,和你們住在一起,當然很高興。” 老爸接著說, “這裏環境很好,房子也很舒適。車進車出。以前在國內,總說美國怎麽怎麽樣,百聞不如一見,到這裏感受一下,住在這裏了。就知道美國的條件是真好, 還有就是了解了你們留學生是真很辛苦。”

       “我們在國內,朋友多,熟人多,故事多。你讓你媽給你講講她逛菜市場買菜不但不要錢,反而倒找錢的事。” 老爸笑著說。

       “買菜不要錢?還倒找?媽, 有這事嗎?”龍春亮好奇地問坐在一邊兒的媽媽。

       老媽笑著接過話茬說,“別聽你爸瞎說,什麽買菜不要錢還倒找錢的。我那天像往常一樣去到咱家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到了那兒轉著轉著,發現有新到的活魚挺好,就想買上一條給你老爸改善一下夥食,打打牙祭。可我一摸兜,帶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錢不夠了。我尋思,回去取吧,又要耽誤做飯了。不買吧,有點兒舍不得。我正在猶豫,賣魚的大嫂看出我在為難,就問我怎麽不買,聽了我的難處,她挺爽快地說,大媽,你把魚拿去,有多少錢就給多少,哪天方便了,把剩下的錢捎回來就是了。我說我本來錢就不夠買其他菜的了。那大嫂更痛快,從錢箱裏抽了三十塊錢,遞給我說,魚先不用交錢,這錢你拿去買菜。以後你有空再一起還我。就這樣,我那天拎著魚,買了不少菜就回家了。我可是第二天就去把錢還給那位賣魚的大嫂了,還一再感謝她呢。”

       “真有意思。”龍春亮說,“那可能你經常在那菜市場買菜。人家賣魚的認識你,不怕你不還錢。”

       “那你再聽聽鞋店給我們上門送鞋的事。”老爸說,“你媽有糖尿病很多年,腳有點兒變形。要買到合適的鞋不容易。有次我們去王府井辦事,順便到鞋店裏轉轉。老媽試了一雙鞋,挺合腳。我們就想買,可一摸兜,錢差不少。不買吧,找到合適的鞋不容易,再來一趟吧,我們出趟門也挺麻煩。幫你媽試鞋的店員挺熱心,她讓我們留下家裏的地址,說晚上她下班後給我們送來。我們當時有點兒半信半疑,從王府井到咱家可不近。當天晚上八點多,那個姑娘就把鞋送來了,還讓你媽又試了試。這真是讓我們不知怎麽感謝她才好。”

       “國內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比較緊密。”龍春亮聽了也挺被這些故事感動的。

       “你們這裏呢,環境挺美,就是見不到人。”老爸接著說。“我和你媽到外麵溜彎兒,走半天,一個人見不到,隻有幾輛汽車開過。你家這個大曬台挺好,我在上麵走來走去,周圍除了鳥叫,什麽聲音都沒有。除了鬆鼠,其他什麽也見不到。說得不好聽點兒,這裏挺像美麗的監獄。”

       “美國的郊區就是這樣。白天人們都上班去了,你們出去當然見不到人了。”龍春亮解釋著。

       曉明這時做完了作業,從屋裏出來,聽到爺爺奶奶要走,趕忙過來搖著爺爺奶奶說,“你們不要走嘛,我不讓你們走。”

       老爸老媽看著撒嬌的孫子,笑著答應著,“好,我們不走,陪著我們的乖孫子。” 龍春亮在一邊看著,心裏挺高興。 可他知道,爸媽在這有點兒悶得慌。我們得找找有沒有中國來的老人,可以和他們認識一下,一起說說話,聊聊天。

       說幹就幹,龍春亮和魏曉霞立馬就在朋友中間打聽有沒有從國內來探親的老人。沒幾天,他們就得知小湯的爸爸是從國內來探親的,正在她那裏幫她帶孩子,而且他們住的並不遠。周末休息的時候,龍春亮趕緊把自己的爸爸媽媽介紹給小湯的父親,希望他們能有空多走動。老湯也很高興認識龍春亮的爸爸媽媽。他退休前是在國內是搞煉油設計的,是一家全國著名設計院的主任設計師,負責過很多國內大型煉油廠的項目。他和龍春亮的爸爸都是搞技術的,很談得來。他們還發現倆人在抗日戰爭時先後在重慶的南開中學學習過。這更使得他們格外親熱,無話不談起來。

       有一次,老湯和龍春亮的爸爸聊起來美國探親,他擺擺手說,“我兩個孩子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現在都在美國。我和老伴兒退休後就來美國和他們團聚,同時幫他們帶帶孩子。”

       “那怎麽沒見你老伴兒呢?”龍春亮的爸爸問。

       “她在加州我兒子那兒幫忙呢。”老湯輕輕地歎了口氣說,“我們可沒想到來美國探親是這樣的。我女兒的孩子四歲多了。我每天要接送孩子上幼兒園,打掃家裏的衛生,收拾院子,還要抽空做晚上的飯和第二天他們上班的帶飯。每天還挺忙。我老伴兒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我兒子的孩子剛一歲多,老伴兒要給孩子做飯,換尿布,洗衣服,洗澡,哄睡覺。我們退休前都是高級技術人員,領著科室團隊做大項目的。沒想到退休後,來了美國,變成幹家務勞動了,快成老媽子了。”

       “那你孩子他們為什麽不幹這些呢?”龍春亮的爸爸有點兒奇怪。

       “他們倒是有時搶著幹,可忙得一點兒時間也沒有。有時一整天,連好好說會兒話的機會都沒有。我們隻好盡可能地幫助他們。你也知道留學生在這兒打拚都不容易。我們老人也想盡可能幫幫他們。” 老湯說。“我和我老伴兒在國內一直生活在一起。沒想到老了老了,在美國倒變成分居生活了。我們隻能晚上都忙完了,一起通通電話。”

       “那你們的親家不能也像你們這樣幫幫他們的兒女們?”

       “他們也幫。我們說好了每家半年,輪流值班。誰都知道來這兒要受累,活兒多不好做。我們的親家身體又不好,經常說好了來接班,到了時候又有事一時來不了,讓我繼續在這兒頂一頂。女兒倒挺樂意的,可我老伴兒不高興了,她心疼我,怕我累著了。本來有半年回國的休息團聚時間,又要打折扣了。”

       “看來,每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呀。”龍春亮的爸爸說。

       經過幾輪討論,幾回勸說,幾次挽留,龍春亮的爸爸媽媽終於沒有住滿一年就要回北京了。他也試著問爸爸媽媽是不是願意移民美國,反正都退休了,他和妹妹都在這裏,他們可以移民來,和他們住在一起多好呀。老爸婉言謝絕了,說人老了,故土難離,落葉歸根,還是希望在老地方安度晚年,不折騰了。再說了,在北京還有那麽多老朋友呢。你們要是想我們,常來電話,有機會多回來探親就是了。

       龍春亮他們打心眼兒裏希望他們的爸爸媽媽能在美國住長些。他們好有機會好好孝敬老人們,可眼瞅著留不住他們,又沒有什麽好辦法。

       讀者朋友們,你們有什麽好主意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