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文的含義就是美麗之國,美好之國。剛來美國的人都會讚歎美國之美,陽光燦爛,藍天白雲,遼闊平坦的大地鬱鬱蔥蔥。它東臨浩瀚的大西洋,西靠廣闊的太平洋,地處溫帶,幅員遼闊,河流分布,是最適合人類居住和耕作的地方。不少朋友都會感歎,這上帝真是偏心眼,把這樣一塊寶地給了美國。有個美國朋友聊天時說,北美這塊土地,原來沒有人居住,是他的祖先幾百年前從歐洲來到這裏,艱苦拓荒,辛勤建設了自己的家園。不過,他可能忘掉了或者忽略了,在歐洲移民來北美大陸之前,這裏就有人類居住,那就是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
在史密森博物館群中,有一個特殊的博物館,印第安國家博物館。在這裏,人們可以了解到美洲大陸一段奇特的曆史。
圖片來自網絡
印第安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國會山腳下,靠近著名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不同的是,很少有國內的朋友參觀這個博物館。很多史密森的博物館都是模仿希臘建築或現代建築的形狀,而這座博物館在外型上是由圓滑的曲線而建的棕黃色建築,博物館周圍圍繞著布滿蘆葦的池塘,種植有玉米棉花的土地和伴有溪流的巨大岩石。它展示著印第安民族從大自然來,生活於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整個博物館大廳就像一個巨大的印第安人以前居住的帳篷,通往各樓展廳的通道環繞在大廳的牆壁上,大廳的頂端是個巨大的天窗,好像是這個帳篷的頂窗。
走進博物館,漫步在展廳裏參觀,一件件展品,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在觀眾麵前展開了印第安民族的曆史長卷。
早在大約一萬五千年以前,人類就來到了富饒寬廣的北美洲大陸。在歐洲移民來到這裏之前,北美洲有將近500多個印第安民族,據說有大約一千八百萬印第安人在這裏生活,繁衍,祖祖輩輩,安居樂業。各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風俗習慣,自己的組織領導。博物館的人說,原來沒有印第安人的稱呼,印第安人是歐洲移民對北美大陸原住民的統稱。久而久之,它成為對原住民的官方稱呼。
印第安的各個民族有各自的領土範圍,通過協商製定協議來解決他們之間的各種糾紛。類似於中華民族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他們重視對別人的口頭承諾,認為這與書寫的協議同等重要。在爭議協商中,他們更重視的是分歧的解決和信任的建立,產生的協定可以在今後根據情況不斷進行修改。
地大物博,廣闊美麗,物產豐富的北美大陸養育了眾多的印第安民族。
十五世紀末期,歐洲人發現了這塊肥美的大陸。從1490年開始的漫長年代裏,他們逐步向這裏移民,尋找礦產,開發資源,安營紮寨。印第安民族歡迎新移民的到來。眾多移民經過長期海上顛簸,到達北美大陸時已經貧病交加,饑寒交迫。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他們提供玉米,豆類等糧食,教他們如何捕獵火雞,幫助他們在新土地上安定下來。麻州展出的五月花號就是其中的例子。
歐洲移民需要土地安家。作為北美大陸的主人,印第安人與移民簽訂協議,將土地出讓給新來的移民。下麵就是著名的“貝殼念珠協議”,其中的兩條平行的深色帶子,表示北美的原住民和歐洲新移民應該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和平相處,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圖片來自印第安國家博物館
隨著歐洲新移民的不斷地湧來,他們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多。在幾百年的時間裏,新移民的殖民政府以及後來的美國政府與各地的印第安民族大約簽定了400多個協定。大多數協定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很多協定是不平等,不公正的。絕大多數協定不是被破壞就是被遺忘,或者沒有被正常執行。甚至就像俄國和日本在中國東北簽訂停戰及勢力範圍協定時,沒有中國政府介入一樣,很多有關美洲土地劃分的協定,也沒有印第安人的代表參加。例如,1783年,當美國新政府與英國殖民政府談判新誕生的美國疆土範圍時,盡管這裏包括了很多大片的印第安民族賴以生存的土地,自始至終並沒有他們的代表參加談判。
美國1776年建國的時候,宣稱人人生來平等,都具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當時這些權利都隻局限於歐洲移民,沒有賦予黑奴,也沒有賦予在北美洲世世代代生活的印第安民族。美國政府宣稱,在現代社會裏是不能容納土著民族即印第安人的,提出幾點改造印第安民族的改造計劃,然後才能賦予他們美國公民的地位。
在與其他歐洲殖民政府的較量和戰火中,美國的疆土不斷向西擴張。1830年,美國政府通過了印第安人的搬遷行動法案。根據法案,印第安人被迫從他們現有的家園,搬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專門為他們劃分的保留地去。多個印第安民族從富饒的美國東南部,在軍隊的包圍和押送下,離開他們世代生活的家園,拖家帶口,跋山涉水,被迫移居到美國西部荒蕪的保留區。這些保留區都是在偏僻荒遠的地方,很多是在戈壁中,不適於人類居住,更不宜耕種莊稼。在漫長崎嶇的搬遷路上,由於疾病流行,饑寒交加,很多印第安人,特別是衰弱的老人,多病的婦女,幼小的孩子,死在了搬遷的路上。這場印第安人的搬遷活動直到1850年前後才結束。這就是美國印第安人曆史上著名的“泣血的曆程”。
圖片來自印第安國家博物館
自從歐洲移民來到北美大陸,印第安人的人口數量開始急劇下降。新移民帶來了北美大陸當時沒有的疾病,當地人群沒有抵抗力。而當疾病流行時,移民並不提供藥物給當地人,造成當地人的大量死亡。同時,戰亂,饑餓,背井離鄉等各種原因,印第安人的人口到1900年時隻剩下了大約25萬人。而在同一時期,在北美洲的移民人口則指數型地增長。
物產豐富美麗富饒的北美洲,天還是那麽藍,地還是那麽寬廣,對印第安民族來說,這裏已經不是他們的家園。自1817年開始,直至1960年,美國政府才逐步確認所有土生土長的印第安人為美國公民。
根據美國2010年的人口統計,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人占總人口的0.8%,大約200萬人。將近一半的人口住在地處偏遠貧瘠荒涼的印第安人保護區裏。他們目前在社會裏是經濟上貧困,就業少,健康,教育和收入水平低,居住狀況惡劣的少數民族。
自1960年以來,隨著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的蓬勃興起,印第安人開始組織起來,建立自己的政治文化團體,反對種族歧視,爭取改善民族的生存權利,用一切手段保護印第安人的文化傳統。建立印第安國家博物館就是一個顯著成果。印第安的政治團體還利用曆史上他們與美國政府簽訂的協定,正在努力爭取在他們的社區取得自治權利。
走出印第安國家博物館,從那段沉重的曆史裏回到陽光燦爛的現代社會,遊客們會深切地感觸到,前事不忘,後人之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長期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奮發圖強,獨立自主。所有平等,自由,公正和正義都不可能被別人賦予,更不是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要去主動地爭取,去奮鬥。一個家庭,每個個人,也很可能是同樣的道理。
參考網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Museum_of_the_American_Indi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ive_Americans_in_the_United_Sta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il_of_Tear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y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