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這周去小學傳統的Science camp一周,我也12年來第一次迎來自由放飛的一周。
昏天黑地的睡一覺是一定要的,車拿去維護清洗,家裏徹底清潔告別他的兒童期也是要的,最最盼望的是我終於可以安靜一會兒隨心所欲碼幾個字。這些理清了,工作的事也就更加順心上手了。
我們是有理想的人!對於誌在用版稅生活的人來說,沒碼幾個字著書立作傳播善的影響,做任何事賺生活費總覺得是不務正業,做得再好也覺得是臨時工。
但積攢經曆,體驗生活會便於寫作。這樣一想,就會覺得做什麽都是正事兒,充實又快樂。也留了時間把平時顧不上的各種連接,問候一一都補上。
我看過一篇紫檀的帖子,是說關於孩子社交的事兒,說這孩子帶了很多零食去學校分給同學,結果被學校傳喚。我認為,無論學校什麽態度,這是非常好的一次社交訓練,就看父母怎樣來引導。當時就想寫關於社交訓練的主題。
就先寫怎樣判斷孩子內向還是外向的問題。我不是心理學專家,都是各種拚湊加自己的體驗,結論也是怎樣讓孩子有安定幸福的人生。
基於我的經曆,各種年齡段和經曆的觀察量並不小,但這種觀察量永遠不嫌多。最近幾年Covid,明顯感覺自己的話語更加有力量,對很多人都有正麵直接的幫助,也就更加確信這是在為神所用,而不僅限於個人的智慧和能量在增長。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勇氣極限,很多事根本就超出人為智慧,分明是神在揀選,是神在通過人做工。
有一則研究說的很有說服力,判斷一個人內向與外向並不取決於在眾人麵前的表現,而取決於能量獲取的方式。
比如,一群人活動總有一個在調動氛圍,總有一個被眾星捧月,你看著這人挺享受,大家也因這種人的存在而有關注目標。這種人大都被定義為外向型性格。其實不然,這要取決於這個人獲取能量的渠道。如果這人是獨處時獲取能量,在眾人麵前展現的是社交技巧,那事實上這人是內向型,而非人們看到的外向型。
但有的人在眾人一起時更容易感覺能量充盈,不僅享受眾星捧月,或者眾人互動,還擅長調動別人的情緒,隻有這時候才感覺活著,才有自我認同感,那麽這種人可能就是外向型。
這裏有模糊地帶,就是怎樣判斷這是個性取向,社交喜好,還是社交技巧。結論就是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內向 or 偏內向,外向是後天開發的結果。這種說出於人的自我保護本能,比較有說服力。
國內的教育係統中缺少係統性的有層次的社交訓練,通常會籠統地概括。這孩子活潑,外向型;那孩子不愛說話,內向型。人生是分階段的,所以籠統概括不僅不利於孩子天性的開發,有可能會曲解和誤導未來的人生。
我隻能以自己為個案來解析,方便大家自我分析。我長在學校大院兒,上學早兩年比同學小,隻有同學沒有同齡朋友。娃娃臉,加上爸爸被矚目,到哪裏都比較受寵,也比較隨心所欲。應該說被保護得比較全麵,但隻有孤獨成長,沒有事實上的社交訓練。這種結果積極一麵是比較獨立,不大會被幹擾,消極一麵是比較容易自我邊緣化,有融入障礙。舒適區是獨處的時候,獲取能量也是通過獨處自我修複、自我學習、自我肯定,自我認知,絕對內向型。
我媽媽出身不錯,個人認為到還沒見過比我媽媽出身好的,不是財富地位的問題,而是社會整體上多子女重男輕女的大環境下獨享外公寵愛的優越感和自信。後來辭職下海成為比較成功的個體戶(當時創業隻有個體戶),把我爸整個家族都給影響了,家裏有餐廳有廚師,有現金流。一文一武,這種父母組合比較無敵,自然會讓人羨慕,所以無論從文從商一直都有優越感。這裏的關鍵是相對環境中的自我優越感。
我媽媽家庭世代引領人和助人(這是另一套移民故事),我爸又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師,社區裏有一些是非我爸不可的事,一直有影響力,幫助很多人。所以看到父母一直被感謝被肯定,而父母灌輸的思想是這是雙向的。這裏的關鍵是孩子看到了父母在社交圈的積極影響力。雖然缺少訓練,但處在社交的安全地帶,埋下了積極的種子,成為後來潛移默化的模仿對象。
根據我自己複盤,外公雖然寵女兒,但過世早,所以是否寵了我不得而知,但我爸寵女兒。但這種內心的安全感給了我一生幸福的保障。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愛固然重要,家庭穩定固然重要,但做為父親,“我父”的角色給予的情緒價值是不可取代的,具有權威性。這是母親付出多少都替代不了的內心強壯和心裏健康的絕對保障。就是父親的崇拜和肯定的情節,潛台詞應該是:我爸最愛我,生命初始唯一的男性毫無保留地愛我,而這個男性是強壯可以依賴的,安全的
現在單親家庭多,各種原因分隔兩地獨自育兒的情況也不少見,在父母一方缺位的育兒過程中,一定要想辦法為孩子構建被身心健康的與成熟異性的社交練習機會。
我先生生長在大家庭,經濟條件比絕大部分家庭優越,但就沒有我這種情緒優越感和自信。所以我們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有大量溝通,來強調父親的角色。這個時期也是我先生做為男人迅速成長的時期,明顯感覺男孩兒情緒轉化為男人化,也更富有擔當,逐漸散發成熟男性的魅力。
無論對於女性還是男性,這種育兒育自己的經曆甚至比職場中的成長來得更迅猛,是恩愛伴侶無法給予的成長經曆,非常寶貴。
所以我總結,
1、最原始的社交練習來自家庭,孩子健康與否取決於父母智慧。在此基礎上拓展社交訓練圈兒,我們社區就做故事會,讓孩子們在故事會內交叉接受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也感受各自父母的榮耀,建立社交優越感。Tips:小社區裏飽滿的成長比一開始就放入大海要更容易有安全感,內心也會更強壯。
2、大部分人是內向型,外向型的表現基於社交技巧的應用。社交技巧和許多能力一樣可以後天開發。但過早開發,過度開發,或者應用不當,年少不成熟的心態下沒有被正確引導,及時梳理,就很可能會難以應付,形成變異、扭曲,甚至潛在變態的社交習性,在極限環境中就會顯現極端的表現。
3、把社交訓練列入日常規劃,不要拘謹於眼前得失,豐富經曆,鼓勵多體驗,和孩子共同體驗,允許孩子犯錯。一定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在父母的庇護下犯錯誤及時糾正是必要的練習過程,也隻有這樣才能在放飛時自動設置糾錯模式,最大程度體驗社交的樂趣與自由,在社交環境中體驗健康的社交與溝通,感受安全和自信,也才能自如地表達自我。
4、社交訓練是雙向的。隻要前提是誠實和真實的表達就總會有積極的解決方案。這也便於建立積極健康的社交環境,商業環境,學術環境,各種職場工作環境,生活環境。
這裏有個坑就是與不誠實的具有欺騙性,或者魅惑性的社交對象的交往過程,這真的很難判斷。如果不存在利益和特別的關係,還是比較容易規避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尤其經濟往來中要做一些心理準備來應對挑戰職場規則的不健康的社交經曆。這在職場,或者生活中都不會有愉快的結果,也相當挑戰耐心和浪費時間。
應該說當下大陸教育的社交環境相對單一,像美國這樣的安定的社會環境比較有機會衍生有層次感的社交練習機會。難點是與多種文化相交集的時間點和環境成長的人建立關係,更難的是與這種環境中的不健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人建立社交關係。會有很多始料不及的情緒和環節難以應對。
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轉變思維,無需身陷困境。視野放開闊,過於複雜的環境也恰恰是產生突變和提煉新創思維的沃土。
這是超出個性外向與內向的社交技巧的應用,有的人社交技巧是童子功,在童子功麵前大部分人都隻能顯得遲鈍和蠢笨。如果沒有特別的必要,最好繞行,不要應對。專注事務,規避不必要的社交,以免過度內耗。如果不小心觸碰了,那麽盡快翻頁朝前走,時間會治愈一切傷痛。盡快修複自己,圓滿人生整體大格局。
如果在美國,建議孩子成長中盡量多參加公益活動,走進Open的社區。公益活動中接觸的人大都積極樂於助人,助人樂己,大部分公益活動都有開放的帶入門兒的培訓係統,是美國生活的一部分,這些來自教會文化,也真正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學校教育以外,各種體育團隊,女童軍,男童軍,尤其教會兒童團契各種團隊都在家長義工的引導下漸進式體驗,參與地區性的各種大的event也是非常好的社交訓練。無論哪種性格的孩子,無論攻守,禮貌教育都是未來生活之必須的社交練習項。
總而言之,神與我們同在。育兒育自己,生活永遠第一位!
開心很棒,一直跟著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