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7)
2022 (104)
最近有幾個話題特別不願意麵對,但不得不麵對。幾周前就有史上最大規模中國人穿越雨林跨國境來到美國,需要公益救助的信息散播。暗自琢磨不曉得這文案是誰做的,非常巧妙。這不就是偷渡嗎?穿越雨林,死裏逃生,這得經曆多少波折,帶著多大的勇氣呀。第一反應是,這是在尋找生機,一定要幫。要怎樣幫呢?
偷渡是非法移民的一個途徑。寫偷渡這個話題是因為關注了這個話題近30年,我有一些故事線索和偷渡有關。現代社會,偷渡不是生詞。
我家在市中心的學校大院兒,某種程度上承擔著信息中心的作用。學校大院兒長大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個目標:高考。偏離了這條主線後,人的命運幾乎被定義為坎坷,連愛閱讀,愛寫作,任何愛好都是偏離高考這條主線的。高考是80、90年代唯一能改變命運的途徑。
唯有教育改變人生,就直白地嵌在整個人生裏。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以為教育就是考大學。隨著人生閱曆的變化,我對“教育”這兩個字的理解一直在發生質的變化。
第一次聽說偷渡這個詞匯是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沿海城市開始熱鬧起來。90年代中期,沿海城市的中小企業非常活躍。有些家庭突然變得比周邊人富裕,帶進很多海外物品。而這些家庭的一些孩子們,因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管教,不好好讀書,直接輟學去沿海城市打工,帶進很多與學校格格不入的氣息。
初中沒畢業收入比老師高;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一個月收入比老師半年工資都高。考大學不再是改變生活的唯一途徑,學校教育麵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生源受挫。
我們學校是寄宿學校。我初升高那幾年,青春期反應比較厲害。從出生一直被關在學校大院兒,很少出去,和做教師的爸爸衝突連年升級,總試圖轉學或者尋找別的出路。爸爸有一次和我很認真地談話,說再等一年,你那一屆高中會很強。縱使這樣我也一點都不盼望,隻想著離家出走,越遠越好。
那年中考和高考結束後,爸爸經常帶領學校老師們開會。因地域性排外,加上爸爸懷才不遇,和當地校長並不融洽。但一直負責教務,是真正的實務者,非常有號召力。所有老師們也都一清二楚,很多也是爸爸的學生,非常給力。在爸爸和幾位骨幹老師的帶動下,大家意識到麵臨著史無前例的局麵,也意識到對於這所半死不活的學校是巨大的機會。爸爸和老師們分成很多組,開始走訪周邊城鎮,下鄉到戶,挨家挨戶拜訪,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尋找優良生源。開學時學校異常熱鬧。那一屆高考成為全省同類學校翹楚,那一屆出了該校建校以來首位清華、同濟等各高校的學生,大概率地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從此該校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著各種錄取記錄。這些孩子裏就有很多是偷渡客的孩子。
爸爸在我眼裏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家,改變了很多孩子和家庭的命運。直到過世很多年,仍有學生們念念不忘。我成年工作後和爸爸談過這個話題,爸爸的結論是能出去就出去。做為看顧那麽多偷渡客家庭孩子的老師,甚至是人生導師,他時常會說一些類似內容的話:不要困住自己,要尋找生機。
我在美國沒有接觸過偷渡客,在韓國、東南亞、歐洲都有接觸過偷渡客,接觸過偷渡日本的人,有的人甚至輾轉了好幾個國家,有在好幾個國家偷渡工作的經曆。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在當地邊緣化,所有人的願望全部是葉落歸根,賺夠錢就回家!!!
很遺憾的是我也沒看到任何一位出走的偷渡客回到家鄉重建家園,回到家鄉安度晚年。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大都滯留在偷渡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完結了外麵的人生。在這樣的人生動蕩中家人分離,妻離子散,經曆著各種不安定,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呢???
唯有一個主題是精準的:尋找生機。
未完待續
(備注:非常不完整,先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再做整體梳理)
偷渡的問題早有解決辦法。民主黨提出類似於沙特等海灣國家的辦法,辦勞工簽證,不能入籍,可惜兩黨忙著派鬥,無法進行移民改革。
下一篇咱們關注偷渡客本人的生存環境和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