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匯告急-借不到一分錢的外債
南京政府總算能看懂中國缺白銀。這個難能可貴。怎麽解決呢?注入白銀啊。以前北洋政府沒了白銀,第一選擇就是借外債。外債是推動中國金融運轉的靈魂。一個,外匯有著落了,再個,白銀從外資銀行裏放出來了。用句時髦的話,是個抓手。外債為綱,綱舉目張。偏偏南京政府借不到一分錢的外債。這個隻能怪它苦命。前麵北洋政府把中國人的信譽丟了個一幹二淨。中國的外債有關鹽二稅做擔保的就是甲午戰爭那會兒的3億兩和老袁的善後借款2億兩,共5億兩。等到南京政府接下盤子,中國的外債麵值總額大概15億兩。就是說10億兩是沒有擔保的。不是銀行團有規矩,沒有擔保的一律不借嗎?那,關鹽稅的擔保是硬擔保,銀子由海關收入直接存入外國銀行,洋人老鬼不脫手,中國人想賴也賴不掉。那所有的外債都用關鹽做保好了。咳,這樣當然是最好的羅,不是當中橫出了老佛爺惹出的庚款嘛!那個4億兩也是用關鹽做保的。這麽一來關鹽不夠了,得另外找擔保。所以以後的外債,比如鐵路外債,通信外債都是拿營業收入作擔保的,最多加一句,一旦關稅收入上升,得準許用關稅做最後的保證。這些個擔保都是軟擔保,最終還是基於信譽的。那中國人的信譽如何?來看看這張倫敦市場的中國國債交易行情表。
100鎊麵值 | 1898年4.5厘英德借款 |
| 1913年5厘善後借款 |
| 1912年5厘克裏斯普借款 |
|
| 高 | 低 | 高 | 低 | 高 | 低 |
1926 | 77 | 53 | 72.5 | 51 | 69.5 | 59 |
1929 | 80.5 | 74.5 | 69.5 | 59.5 | 45 | 42.5 |
1932 | 98.5 | 77 | 78.5 | 53.5 | 47.5 | 33 |
1935 | 105 | 100 | 99.75 | 86 | 90.25 | 71.5 |
甲午的那筆外債信譽最好,因為它不但是關稅做保,在外債還本付息的順序上它排第一。所以價格也最高。老袁的善後也是關鹽做保,但是順序上排在庚款後麵,價格差點。克裏斯普那筆不是銀行團認定的。當時為了借它還和銀行團吵了一架。擔保不硬,它的市場價格也最差。100鎊麵值賣到45鎊。如果你買了100元國庫券,準備在大街上45元賣給隨便誰,你覺得這國庫券的信譽如何?你是否準備再掏100元上第二次當?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的。辛棄疾“將欄杆拍遍”,我們是“將外國銀行的櫃台拍遍”。能借的地方都去借過了。美國商業銀行,本來對借錢給中國不感興趣,能借給中國的都是些小款項,幾百萬美元,就是這些小款子,除了第一個月付給了利息,以後再沒聲音了。中國的鐵路,通訊都是賺錢的行業,說好的營業收入呢?沒有聲音了。那說好的關稅做最後的擔保的呀,你實行了新稅則,收入增加了呀,該還本付息了吧,政府不同意。政府不同意,海關就不能付款。海關總稅務司雖說是洋人,但是如果不聽政府的,立馬滾蛋。政府說了海關附加2.5%的關稅,這個違反國際條約,總稅務司洋大人反對,立馬下課。換上個新洋大人,乖乖地執行。1930年起關鹽稅款不再存入外資銀行,你洋人憑什麽要捏牢我們中國人的錢?是啊!憑什麽我們要捏牢你們的錢?你說呢?
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我南京政府主政,我孔宋是明白事理的。外債我答應整理,還本付息,一分都不會少你們的。這個是事實。南京政府在清理外債上的確做了很大努力。積欠外債本息,關稅做保的,1928年7月1日,南京政府成立前是2.36億美元。到了1937年7月1日,減少到1.5億美元。要不是打仗,28年前的積欠會逐步還清的。這個態度,洋大人看到了,所以倫敦市場的中國國債價格飛升。嗯,不過事情還沒完呢,還有鹽稅做保的呢?這個嘛,可否通融暫緩?28年7月1日積欠金額8600萬美元, 到了37年7月1日還有7500萬美元,還得不多。洋大人的臉色就不好看了。不過好在28年以後的正常還本付息,我一分都不欠你,月月正常支付。這樣總可以了吧。所以你看中國的外債賠款年均支付金額,1918年到1927年,才3737萬兩。黨國一來,1928年到1936年,7205萬兩,幾乎翻倍。同期中央財政支出年均5.65億兩,外債賠款的還本付息要占到12.75%。公平地說,南京政府是發了血性想解決外債問題的。
可是南京政府是個民族主義政府呀,打倒帝國主義口號喊得山響,你在喪權辱國的外債問題上怎麽表現得比北洋還要喪權辱國?咳,不當家不知道油鹽貴,不就是為了再借點錢來過日子嘛!老話說得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那麽你南京政府借到新債了嗎?嚴格來說是一分沒有。這個就要說說銀行團了。這個銀行團,我總覺得類似現在的世界銀行。但是機製上不同,它沒個行長,沒董事會,但的確是個組織,參與者是四國在華銀行,挑頭的是參與國的領事,背後是各國的外交部。它有例行會議,對團員有約束力,這個約束力還得到了各國外交部的背書。一句話,銀行團的決議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它最主要的協議就是集體捆綁,單獨對外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違反集體協議,否則非但無效,還會引起外交交涉。麵對這樣的一個龐然大物,南京政府的態度是不承認,視而不見,什麽?銀行團,哪裏?我怎麽沒看見?那你要借錢怎麽辦?這有什麽,我可以和他們一個個單獨談判。這就是南京政府的方針,絕不集體談,單獨分開談。李鴻章的老花招,以夷製夷。不過這次不靈了。你和人家單獨談什麽,無非是談借款,那要借款就得先談以前的欠款。你總得還上點,然後再可以續借。可是銀行團有協議,集體捆綁的,你不可以單獨對一家進行償還,一點點都不可以。你們二家一開始談,其他三家耳朵都豎起來了,一有風聲,不管對不對,外交抗議書先遞向你們二家。弄到最後,南京政府是有錢也還不出去呐。何況有些錢,他根本不想還,比如西原借款那1.45億日元,這應該是最大的一筆欠款了。你不還,日本這關就過不去,日本一票否決,你和人談也是白談。
所以南京政府的財政在抗戰前是靠內債過日子的。外債屈指可數,還都不是現錢。德國給了一筆鐵路信貸,用材料做抵,怡和洋行也給過材料信貸,這些嚴格來說是商業信貸,不在我們說的外債範疇裏麵。英國給交通部建設費用800萬英鎊,這個倒是現錢,是從庚子退款中撥付的,不違反銀行團的協議。但是這個錢你都看不到,瞬間就匯往英國購買機車材料,通信設備了。可能會有些暗盤,留下些現匯給你,噓,你自己有數,不要出去亂講。這個會有多少?最有喜感的是美國的棉麥貸款。1931年長江大水,全世界賑災,美國積極響應,但是沒有錢,有小麥,就運過來讓中國災民先吃,嗯?先吃?對呀,先吃後付錢,一共吃掉921萬美元。這事啟發了美國,這是個推銷小麥,棉花庫存的好辦法,於是1933年就和南京政府談,要給貸款,5000萬美元,要不要?那當然要了。於是大批棉花,小麥就運過來了。南京政府一看,傻了,說好的5000萬呢?老美說,你賣了不就是錢嗎?我不著急,你慢慢還。於是堂堂的中國政府就成了美國棉花,小麥的推銷商,還不是獨家代理,最後結算,1715萬美元的貨,才賣了3800萬銀元,當時的匯率是一美元=3銀元,你就是拿到銀行裏去換,那也能得5145萬元呀,做了人家的推銷商居然還虧了1345萬元。這筆生意不知道怎麽做的。但是輿論無論是當時還是今天從來沒有說這是喪權辱國的。
這些外債的共同點是沒有現匯。上麵說了,南京政府是意識到中國缺銀的,他要維持統治,必須解決這個問題。白銀你拿什麽去買呢?你需要外匯,缺銀的背後實質上就是缺外匯,一旦外匯供應充足,白銀會自己流進來,不用你操心。這個意識,南京政府在1935年之前是沒有的。在實踐中,從1930年起,他就動用外匯,每月從國際市場買入白銀投放下去,所以1930年以後的白銀淨流入,海關紀錄的是民間的白銀進出口金額。政府購買要比民間金額大得多,隻是不公開罷了。那麽 政府哪裏來的外匯?這就要說到關金了。
中國曆史的規律,定都南方的政權很少有長命的。
大大的道路有點你說的意思,
不過現在大大的本錢比那時足多了,
當然也沒有到了可以笑傲江湖的地步。
日本的優勢是地方小,人心齊;劣勢是地方小,人少。
中國的優勢是地方大,人多;劣勢也是地方大,人多。
世事難料,米國藍派現在最懂這個道理:)
KMT比較命苦,政治上受到蘇聯和日本的影響太大,無險可守,
如果沒有這兩家,政治上穩住局麵,經濟假以時日可能就撐過來。
反過來說,TG有些政策和選擇也是參考的KMT的前車之鑒
也不知道能創多少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