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34

(2016-08-15 05:06:56) 下一個

3.債歸日本-為誰辛苦,為誰忙?

上麵的敘述看下來,細心的同學會發出疑問:那日本的貿易狀況也是連年逆差呀?他的情況又如何解釋呢?的確,別看日本對中國這樣巨額的連年順差,他總體的對外貿易是逆差的,而且逆差金額不小。1900-1913年的逆差總額3.75億美元,年均2678萬。1921-1938年的逆差總額18億美元,年均1億。可以這樣說,日本自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以來直到二戰,他的國際貿易收支就是逆差的。這個好理解,日本的工業化,從輕工業到重化工業包括軍事工業一直沒有停過。他的輕工產品對應歐美的重化工產品,自然逆差連連。即使到了一戰,那麽的大好機會,日本對世界的貿易仍然是逆差。日本真正賺錢的是運輸保險業,銀行服務業,1868-1931,光是運輸一項就為日本賺進了35億日元,理論上衝抵了日本1868年到1931年總共57.6億日元貿易逆差的大部分。[1]但是這隻是報表上的數字,實際日本國際收支出超巨大,絕非57.6-35=22.6億日元這樣簡單。那麽日本是怎麽來應對它的國際收支出超的呢?依靠外債和黃金。

咦,剛才你不是說了嗎?逆差會導致資本流入,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呀。為什麽日本的逆差就非要用黃金流出來平衡呢?那你要看和誰交易了,和有支付能力的富人交易,順差自然可以要求用黃金結算。和窮人交易你那個順差難道也可以用黃金來結算?那麽日本到底是富人還是窮人呢?日本的對外逆差到底是怎麽結算的呢?嗬嗬,你猜對了,日本人自認為是富人,不願意被目為窮人,現在也一樣啊,1億中流嘛!這個還不僅僅是大眾情緒,還有理論出來指導,從曆史文化,民族性格上來說明日本人本來就是和歐美同步的,是屬於富人俱樂部的,和亞洲的那些窮鬼們不是一路的。那好,既然你自認是富人,那你就要有富人的樣子。日本明治維新之始,就不斷地騷擾歐美,要求改約,關稅自主,取消租界,取消治外法權,理由很簡單:你看,我現在也穿燕尾大禮服,我們一樣了。歐美也不停地拿這個做題目逗他玩,你這個還沒做到,你那個還和我們不一樣。其中一個重要的就是金本位。

日本的金融最早是以美為師的。和美國一樣,早早年也胡亂宣布過日元的含金量,現實裏麵用紙幣。而且它連個銀本位的國家都不算,因為1885年之前的日元是不可兌換的。這樣的日元也隻能榨取國內的老百姓,國際貿易上人家是拒收的。怎麽辦?還是和美國一樣,國際貿易用銀元。一般是用墨元,還有專門為對外貿易鑄造的日本貿易銀元。在長崎,橫濱那裏通行銀元,內地則用紙幣,一國兩製。紙幣對銀元理論上是一比一,1877-1882年的平均匯率是1.34日紙兌1銀元。高峰時可以達到1.8比1。那麽這對貿易商自然很不方便,收購用日紙,賣出收銀元,進口再要用銀元兌成英鎊,美元。英美對非金本位國家的壓力是一樣的,都要求你幣製改革,改了,就納入了體係。債權債務關係清晰明確。不聽話那你就比較慘。1884年橫濱正金銀行就在倫敦設立了分行,代表日本財政部想在英格蘭銀行開設結算賬戶。不想英國佬就是不答應。你的貨幣是金銀嗎?不是,你們日元是一張紙而已,你拿張紙頭也想來參加國際銀行間結算?弄得日本狠了狠心在1885年切實實行了銀本位,代價是1880-1886年的全國的大蕭條。

那麽英美為什麽要這樣逼迫大家都加入這個遊戲呢?拿中國做例子好了。在中國,外商是有點鬱悶的。這叫怎麽回事呢?明明是我的本金,我的利潤,可我不能自由匯出,必須要英國人來提供外匯,方可匯出。提供外匯,這個對英國人來說不是問題,問題是債權債務關係不清晰呀。我拿出外匯,我自然是債權人,那誰是債務人?誰欠你錢了,不是早就銀貨二迄了嗎?那英國放出外匯後拿著這堆銀子有什麽用?不還是要去找債務人接受這堆銀子?開始找錢莊,後來找政府,都需要英國人努力取尋找。英國人外尋外匯,內尋債主,不容易的。這樣一直搞下去,連維持貿易量都不容易,遑論發展貿易。

那麽就按照美國給我們的方案,白銀交美國,中國用紙幣,自然隨便印,要多少印多少,隻是每張紙幣後麵都是美債做擔保,和美元掛鉤。隻要美國肯認這個債,這個紙幣就是外匯,美元擔保之下的外匯,我叫它“二級外匯”,考慮到美元當時自己都是二級外匯,那我們的這個應該算作三級外匯。管它什麽級吧,隻要擔保牢靠,你就通行天下無礙。這下你中國再也不能說你沒支付能力了吧。你就用紙幣結算你的逆差,匯出的紙幣集中到倫敦,紐約,我拿你存放在我這兒的金銀清算,金銀耗盡了就算你的債務。誰印的鈔票就是誰的債務,幹幹淨淨。這其實就是後來的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國為之奮鬥了50年,為公為私,一時間也說不清楚,全球化的經濟體係必然要求統一的貨幣體係,執其牛耳者,自然好處多多。

這樣一個方案,中國是抵製的,因為債務不可控製,紙幣的價值完全要靠美國的支持,美國一個翻臉,你的紙幣就是一張廢紙。那你的整個經濟都成了美國的人質了。當然,誠如我上麵說過的,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認識到這麽深,他隻是靠直覺拒絕了美國。但是日本不一樣,現代貨幣製度這套東西,日本接受的非常快。雖說其間風波不斷:紙本位,有1880-1885年的經濟危機,那就銀本位吧,又有1890-1895年的經濟危機。思之再三,還得更上一層樓,最終加入了金本位。結果就是日本的對外逆差表麵上可以用日紙結清,實際上你要麽用黃金結清,要麽用債務結清。換句話說,日本雖然和中國一樣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對先進國家的大量貿易逆差,但解決方式大不相同,中國由於逆差導致了先進國家的社會資本向中國轉移,而日本則是通過黃金和債務結清的,因此沒有發生先進國家的資本向日本流動的情況。[2]

那麽日本為什麽要這樣急吼吼地加入金本位?難道中國士大夫都能看出來的問題,放眼世界的日本精英反倒沒看出來?這個嘛,加入金本位基本上是鬆方正義個人的獨裁決定,反對者不少,但是都不成氣候。而且為了加入金本位,日本是做出了犧牲的,1897年到1913年,日本出口商品的平均價格同世界平均出口價格相比下降了25%左右,就是說日本要靠降低價格來抵消日元的升值,從而保持日本產品的競爭力。日本吃虧了嘛,這就是很多人當初反對日本加入金本位的理由。那麽,為什麽後來又不顧一切地加入進去了呢?答案之一,大勢所趨。都說日本人沒戰略眼光,這個基本是胡扯。日本人雖然追逐細節,但是對大趨勢還是很敏感的,反而是我們中國人托大,遲鈍。貿易的全球化必然要求貨幣的全球化,早點晚點都是這條路,這個日本人懂。答案之二,日本缺錢。

日本這個民族變態地排外。所謂“歐化”就是一層殼,殼下麵的東西是一點都不讓外人碰的。比較中國,我們的工業化之初主要是外資帶動,而日本不到萬不得已根本不允許外資進來。直到二戰前,日本的經濟體係裏隻有一點點外資。那你日本是個小國,資源貧乏,就算口袋裏有祖上留下的幾個錢,麵對工業化這個吞噬資金的怪獸,你靠那幾個錢能撐多久?你唯一的希望就是在耗盡最後的一分錢的時候,你的工業體係能有效的運轉,為你生出錢來。這個戰前日本從來沒做到過。你看看他巨大的貿易逆差就明白了。1894年之前,日本還是以輕工業為主,那時的逆差還可以用國家統製手段人為控製,以後隨著工業化運動的深入,逆差越來越大,根本控製不住。二戰前日本的工業體係能為日本賺錢的時期就是一戰這幾年。即使在那時,日本實際上到底賺了沒賺還是個問號,理由上麵說了。所以說日本這樣的小國,走大工業之路實際上是條死路。它到了甲午就走不下去了。3億日元的公司資本,12.3億的國民產出,8千萬到1億的財政規模,5000多萬的外匯儲備[3],2.5億的貨幣流通,2億的國債,1.3億存款,3.3億貸款,無論從哪方麵看,都已經繃得死死的了。那麽賺錢了沒有?死統住進口,才會出些貿易順差。略鬆口氣,一年的逆差可以吃掉前麵四,五年的順差。出路在哪裏?二條,一條深化工業化進程,走向高端,二條,向外擴張,這二條路都需要錢,需要源源不斷地投錢。錢從何來?

外債,日本人起初是能不借就不借的。1880年大偎重信實在撐不下去了,提出借個5000萬日元的外債來整理手上的這堆爛貨幣,被集體否決了。換了鬆方正義上來實行緊縮政策。殺貧濟富,牙齒縫裏奪鈔票,從日本人的骨頭殘渣裏麵又榨出了5000萬外貿盈餘。1886年日本正式進入銀本位,5000萬的金銀儲備對應的貨幣發行上限就是1.5億日元,勉強可以撐破到2億日元。外加1.33億存款,大概3.5億左右的資金要應付12-13多億的GDP, 維持尚且艱難,遑論發展。在日本經濟史上1894,1905這二個年份都是瓶頸年,要靠一戰而勝來突破瓶頸,尋求出路。但是打仗要花錢,而且這個錢花得隻有比搞建設多。比如甲午戰爭,整個花費2.3億日元,當時日本公司總資本才3億日元嘛。以後,日俄戰爭18億日元,一戰暨西伯利亞幹涉行動15億日元,有學者統計1894到1945年為止的日本軍事開支總額是15萬億日元,而截至1945年的日本公司總資本才3,4百億日元。所以日本人後來想開了,不借外債,沒法活。政府出麵借到無法再借,讓城市出麵借,總之離開外債沒法過。

有張表,列出了甲午戰爭的軍費來源,什麽馬蹄銀,銀輔幣都開列出來了,就是說日本翻箱倒櫃每個犄角都搜遍了,總共2000萬日元,不到整個戰爭費用的十分之一。另外的1.8億日元列明是紙幣。那就奇了怪了,日本總共才2億紙幣,都拿去打仗了,家裏不過了?所以這1.8億日元的出處一定不是紙幣,是外債。隻是當時英國表麵中立,不能明著借給日本,這1.8億裏麵一定有英國軍火商的對日軍火放賬。當時中日勝負未定,英國軍火商就敢讓日本賒欠,沒有英國政府的背書,打死我也不信。可以這麽說,沒有英國的支持,日本打不了這場戰爭。你看日後中國賠款的去向也可以看明白。中國這3.6億日元的賠款,日本要得很急,小部分在柏林過賬,大部分在倫敦過賬。他有一張預算表,國防用多少,教育用多少,皇室用多少,都是扯蛋。這個錢大部分在倫敦就沒了,債主一大堆呢。最後剩下8500萬日元存進了英格蘭銀行作為日本加入金本位的平準基金。有了這個外匯儲備,日本銀行及其外匯執行部-橫濱正金銀行才被英格蘭銀行正式承認為結算夥伴,可以開立結算賬戶。一句話,日本總算可以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了。那麽加入上流社會有什麽好處?可以借錢。大家都是金本位了嘛,1英鎊=9.7個日元,這個可是你日本自己宣布的,那你把黃金抵押在我這好了,你篤定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發行你的貨幣,紙頭的數字的都可以,反正你的日元流來流去,最終總要流向倫敦的嘛,1鎊9.7元,我有多少結算多少。黃金結算光了怎麽辦?那你再補倉呀!要不我借給你?其實這個錢也不是我的,我出個市場,錢是全世界的,他們拿到我的市場裏來賣,你想買,找市場呀,你不是已經準入了嗎?

就這樣,日本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二戰前的外債對英還到了1968年,其實到了1968年他還是沒還了,他是在倫敦市場發行英鎊債券還的,這不還是外債?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眼前的好處是大大的。日本通過金本位,如同阿裏巴巴敲開了寶庫的大門,從此倫敦金融市場成了日本經濟的血庫,一刻都離不開。1900-1913年,再從1921年-1938年,這32年裏日本的對外貿易逆差總額是21.76億美元,相當於3148噸黃金。他同期服務項下,雖然有大概11.3億美元的盈餘,但是這個盈餘大多來自中國,無法衝抵他的貿易逆差。再進一步看,他那個21.76億的逆差數字也是對衝了對華貿易盈餘後的數字,而如上所述,對華貿易產生的盈利根本不可能補償日本對歐美貿易的逆差。所以別看日本通過一戰橫財,儲備有這麽多黃金,牛B哄哄的,到二戰結束時,日本的黃金存量才幾噸,外加一身的債務,截至到1913年,他的總債務19億日元,比中國略少一點,合1.95億英鎊,其中10.5億做了日俄戰爭的費用,2億國內建設,剩下6.5億日元主要投在了滿,韓,台。此後日本的長債增加不多,但是他的短債特別厲害。1920-1929年的數據,日本在倫敦,紐約金融市場的短債淨貸入額28.6億日元。他同期國際收支出超額達32億元,這個出超日本自身無法平衡,隻能靠不停地在倫敦,紐約金融市場借入短債平衡,靠債務轉期維持。哪天這個世界金融市場對日本關閉了,那天就是日本的末日。1931年9月18日,對日本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這一天開啟了對戰前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的總清算。9月21日,英國退出金本位,世界金融秩序垮掉了。以後的6年裏,隨著日英,日美關係的好好壞壞,日本又陸續融進10億日元短債,平均每年1.8億日元,速度遠遠小於以前每年2.8億的短期融資,1937年以後,國際社會徹底關閉了對日本的融資

 

[1]理論上的,實際沒衝抵這麽多。因為日本的服務業利潤和日本的貿易順差一樣都是依托中國才發生的。他從中國入超的是白銀,對世界出超的是外匯。白銀和外匯之間的匯兌非常複雜,權柄捏在英國人手裏,而且這個量又太大,所以日本取自中國的,並不能用之於世界。這是日本二戰之前的基本經濟難題。

[2]基本如此吧,一戰後日本對美貿易的巨大逆差不全是用黃金結算的,他沒有硬頂,而是利用了當時退出金本位後的浮動匯率,通過降低匯率,用更加便宜的貿服來抵消這個逆差的。

[3]一說日本1893年外匯儲備8216萬日元。這個是將2760萬元的短期外債統計進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是的,中日還要再較量一百年。不過TG不打敗仗經濟還能保七,還能再撐幾十年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他還是有機會的,不要以為他敗了一次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他忍辱負重60年,就是在等下一次機會,這個機會會由中國送給他。國運在人,比較一下二個公子哥,abee and dada, 一目了然。看人就知道國運。 日本真是沒白等。不過我不認為會打仗,不打仗照樣可以解決問題。你看著錢就是了。據說蘇聯最後的時候,科爾巴喬夫打電話給bush 要借幾百萬美元,想得到嗎?才幾百萬美元!bush說沒有,要是你繼續改革我可以想想辦法。赫赫。老李那邊貼出了一部書,中國叛逃者寫蘇聯的,可以看看,大廈之將傾的末日時刻是什麽樣子的。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日本國小心大,終究為人所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