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22

(2016-05-24 05:59:57) 下一個

2.怎麽來理解外資匯入的作用?

剔除僑匯,能平衡中國的國際收支的關鍵所在,隻有外資。這個沒有疑問,問題是怎麽合理地解釋外資進來的過程,方法。因為不可以籠而統之,認為金本位後歐美白銀泛濫,流為無用之物,中國是用銀大戶,白銀自然就大量流進了中國。要知道印度一直是吸收世界金銀的大戶,吸收能力遠遠高於中國。東南亞草莽之地,二百年的開發,經濟就繁榮過中國,那邊華人多,也隻相信銀元,因此也吸收了大量的白銀。所以白銀要進入中國需要過印度,東南亞二道關,最後流入的數量並不很多。海關紀錄顯示,1894年到1913年,戰前這些年白銀淨流入不過1億關兩,一戰中還倒流回歐洲8170萬關兩。[1]戰後1918年到1931年才有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淨值在8.4億關兩左右,這筆白銀是中國近代史裏的又一個謎。謎底我以後慢慢會給大家猜一猜的。現在我隻想說,簡單地認為這就是外資匯入,是不妥當的。而且這些流入的白銀跟外匯平衡又有什麽關係呢?外資要起到平衡中國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以外匯形式進來。

中國比較早的外資研究就是1930年代的雷麥,即使他也隻是籠統地辨認了當時的外資,估算了它的價值,30億美元。那麽這30億美元中哪些是利潤留成?哪些是外部匯入?哪些是原始資本?哪些是資本增殖?這位開山鼻祖也是稀裏糊塗的,隻是粗略地認為50%的外資是外部匯入的,這個無從考證。後來的研究都是在雷麥的基礎上發展的,根本拿不出準確的外資中由外匯匯入部分的數據。有當然肯定是有的,我知道很多外資廠商(英資居多)的股票票麵都是以英鎊或者港幣計價的。說明這些公司廠商都是在倫敦香港注冊的,那麽就存在著外資企業從國際金融市場募集資金的可能性。比如開平礦務局,100萬鎊的總股份,海外公司債50萬鎊。至於從1900年到1930年期間到底有過多少中國企業,不管外資中資在海外發行過股票或公司債?總金額多少?我還有待學習。即使按雷麥說的,曾經有過15億美元,3億多點英鎊的外資匯入,那麽你也得和投資利潤匯出衝抵以後才能得出淨值嘛!西方殖民主義者從1850年到1930年80年對華殖民,不可能沒有利潤匯出,不可能都留在中國追加了投資。有些研究認為外資在中國的利潤匯出可能在30億兩左右。那就是20億美元了,外資匯入和利潤匯出相衝抵,還指不定是正是負。再者說,華人對外投資也不能不考慮進去呀!中國資金就沒有購買海外股票,債券的?據楊格講,中國的外債很多掌握在中國人手裏,最多可能達到三分之一。什麽概念?截至1930年,中國的名義外債15億兩。所以不光是外人的利潤匯出,華人對外投資也是很厲害的,所有這些都需要和外資衝抵以後才能說事。那你怎麽來理解外資是平衡中國國際收支的關鍵?!

所以說難呐!不難,匯豐吃什麽飯?匯豐的利潤讓人羨慕,匯豐的地位讓人嫉妒。中國近代史上曾經有過多少人夢想取代匯豐,就拿華資方麵來說,有盛宣懷的通商銀行,有大清銀行,有中國銀行,甚至還有新加坡僑資的幾家銀行。最後都失敗了。沒有一家成功的。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也一樣。那你想想,這裏麵沒有什麽技術含量呀!不就是匯兌嗎?拿自家的外匯先墊一下,買入白銀,買出外匯,等外麵的外匯來了,再買入外匯,賣出白銀。有何難哉?哈!不難嗎?盡管去試好了,最後都死了。死之前都要長歎一聲:“要能知道匯豐是怎麽幹得就好了,如此雖死無憾。”這就是匯豐的秘密所在,其實也是大英帝國統治世界的秘密所在,不說出來就能統治世界,說出來一錢不值:聽好了!你們大家做匯兌都是從多倉開始的,獨獨匯豐的匯兌是從空倉開始做起的。

 

[1]這是海關統計數。個人攜帶進來的白銀當以億計。見前文中國勞工一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英鎊和美元歐元共存,雖然英鎊的流通範圍有限,
但是倫敦的金融中心地方還是很穩固,
歐洲美元歐元人民幣都在那裏交易。
TG把市場開到家裏的想法是自己坐莊,
生產大宗商品的不是中國的小農,是跨國大公司和國企,
能多大程度上對價格有影響,看TG國企的能力了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謝謝哈總的連接,那個姓方的,不就是上次瑞士誰都不願去,拿他去充數的嘛.現在居然被認為能辦洋務了.整篇文章我打不開,大概是公司的機器老了.看了下介紹.我如今對實時的東西不太關心.盡是些自娛自樂的把戲,瞎耽誤工夫.不過對於他們是生死攸關的.看看每天流出的資金數好了.
貨幣這個東西,雖然得有政權支持,但是它有自己生存的規律,老是拿槍往櫃台上一拍,不是個長久之計.再說總有你拍不到的地方,是伐? 所以,發鈔容易,後麵的事情難.首先一條你發的鈔你得自己收回,這條中國古代就做不到.近代總算做到了,但是馬上又來一條:得可以兌,可以匯,不然想要人持有又得掏槍,這裏有個成本核算的問題.這條中國現在都做不到.做不到後麵所有的一切都免談.什麽國際化,定價權,what the hell are you talking about>? 等這一步做到了,那麽下一步是爭取世界主要商品用你的貨幣標價,這是關鍵的一步,也最難。這一步美元直到1930年代都沒有做到。要不是二戰,美元到今天是不是取代了英鎊都不一定。到了這個層次掏槍都沒用了,使用習慣一旦形成牢不可破。過了這個坎,則順風順水了。世界主要商品用你的貨幣標價,意味著你的貨幣相對於所有其他貨幣而言是沒有匯率風險的。如此商品的價格才有意義。最後一步才是建立市場來決定商品的價格,定價權長期來說是市場博弈的結果,不是誰掏出槍來往桌上一拍搞定的。中國作為商品的大買家本來就擁有部分定價權,難道非要把市場開到家裏才算定價權?
整個這套東西,中國還在幼兒園階段,門都沒摸著呢。現在是滿眼望去都是好玩的玩具,都想玩一下,覺得自己牛鼻,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所以我現在不太關心這些實時的東西。寧肯鑽故紙堆。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哈,今天看到的新聞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5-25/new-york-london-on-notice-as-china-targets-commodities-pricing
“China Wants to Set Prices for the World's Commodities”
擁有印鈔權不容易,要先取得政權,
有了印鈔權還得有定價權,不然印出票子來最後由別人給定價,跟沒有一樣,
像陳雲那樣把黃金交易所關了也不行,TG沒能力把全世界的交易所都給關了,
也不能像開供銷社那樣一口價,所以擁有定價權更不容易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哈神探:銀本位,未必流通銀元或白銀。拿我熟悉的香港做例子,港元就是銀元,最初英國人,準備發行香港銀元。後來在流通中失敗。因為沒有人肯用它。那個造幣廠,後來賣給了日本,成為日本銀元的造幣廠。那麽港元以什麽形式存在呢!就紙幣形式存在。實際上港紙是銀元的兌換券。匯豐香港的銀庫裏存有大量墨元,隨時可以將港紙兌成銀元。因為匯豐和其他英國銀行的卓越的信譽,因為港英當局優秀的金融管理,很少有人需要將港紙兌換成銀元。所以香港的銀本位是用紙幣的。海峽殖民地的情況我不熟。大致可以參照香港。那邊的貨幣叫叻元,應該也是紙幣,實際上是銀元。海峽地區不同於香港的情況是實際使用中大量使用銀元。可能和中國人印度人往家鄉匯款的習慣有關。來自南洋的僑匯大量的是銀元的攜入。那麽海峽金融當局勢必大量投放銀元,這和香港不同。香港老廣要往家裏匯錢就直接匯港紙,廣東港紙是硬通貨,所以香港市麵沒有大量的銀元。至於銀元的種類主要是墨元。印度造幣廠造過英國貿易銀元,所謂"柱銀"的就是。主要是這二種吧。華人在南洋的金融勢力,很厲害。由於福廣那邊的地下錢莊的傳統,這些勢力都是從匯兌上起家的,就是說搶了英國人的飯碗,數十年後這些勢力幾乎全軍覆沒。不得不佩服英國人,隻要按照遊戲規則,你什麽都可以玩,明麵上是自由的。但是一旦服從規則,長期來看,你肯定玩不過他。因為他就是規則!除非你自己約束自己,心甘情願為他跑龍套,你可以發展的很好。浙江興業銀行還是浙江實業銀行就是這樣的,總經理姓李。可是中國人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大多數雄心勃勃,一走順了就想取代人家,最後都落個人財兩空。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對,印鈔權隻是類似於權杖一樣的東西,還是要有實力為基礎的,當年的英和現在的美,都是很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實力來自政治軍事經濟的綜合。
好奇問一下,白銀和銀元在東南亞是怎麽流通的,也是以銀票的形式嗎,東南亞各國是不是也是銀行錢莊並存?聽說馬來亞華人是做英國人的包稅商,不知是個什麽情況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哈總高見,心有靈犀一點通。不過事情還有另一半。一是印鈔權。這個全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有了。對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來說,這個鈔是對內的。對外毫無用處。因為不是外匯。必須印出外匯才算真正的印鈔權。而外匯全世界隻有過二種,過去的英鎊和現在的美元。我在別處曾經說過,全世界的鈔票都是假錢,隻有美元是真錢。假錢也可以拿來辦事,不過要依附在真錢身上,做個妾,不然就是自娛自樂,沒有卵用。那些不願做妾的主,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隻能是死路一條。很殘酷的。想想六國,那個甘心?連最近的韓國都不甘心。後來都死了。當然秦也死了,那是另一個問題,至少六國死的時候還看不到秦死的可能性。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獨獨匯豐的匯兌是從空倉開始做起的” 需要有印鈔權,沒有印鈔權,不能做最後的貸款人怎麽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