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9

(2016-05-04 06:02:41) 下一個
這樣敘述下來可以引出兩個問題。一,中國永遠被債務套牢了,成了以匯豐為首的銀行團的提款機,你不想當這個提款機還不行。當經濟和國際接軌,成了那個體製裏的一分子之後,想退都退不回去。政府成了經濟的人質,必須借債。不然自有別人來做這個政府。庚子賠款後,中國士大夫心裏很怕,怕這個債子子孫孫都還不清。所以拒絕再借債,咬著牙自己還,一年5500萬兩地失血,最終還是撐不下去了,1910年要和美國商量著來一筆“幣製改革大借款”。 錢還沒到,國已亡了。袁世凱被迫接盤,來了筆2500萬鎊的“善後大借款”,折合2億兩白銀。那你把曆年庚子賠款數加起來到1911年就是2.18億。這2.18億積聚在銀行團的庫房裏,不放出去怎麽了得![1]而且還有2700萬鎊的外匯空倉, 不借款,如何收拾?到了這個份上,債務變成了自我循環,不斷瘋長的利維坦,它最終會吸掉你每一分收入,你還不能甩了它,不是因為炮艦,那上海對內地也沒有炮艦,不也形成了永久債權?關鍵還是貿易不平衡,逆差方不靠債務根本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天長日久,債務慢慢地植入你的身體,成了你的血液,你的心髒,你經濟的發動機,一刻都不能停止。到了這時,你擁抱債務都來不及,哪裏還能想到擺脫它?那,的確有一些天生的舍我其誰的異類,比如俄國,日本曾經努力想掙脫外債的束縛,搞得世界遍地苦難,至今還沒成功。世界上成功擺脫了外債的國家隻有一個-美國。嗯?或許還有中國??

我一直說中國近代史裏充滿了神奇,外債就是一個。當中國民族主義者痛心疾首於債務纏身,國格淪喪時,外國的債權人對中國的違約同樣氣憤不已,叫囂不止。這到底是誰占了便宜誰吃了虧?看數據好了。曆年的外債和我們還本付息的數據就不羅列了。隻說總賬吧,從1895年開始到1936年為止,中國外債實收共15億兩。[2]還本付息共15億兩。抗戰後,中國止付了外債,從此再也沒續付過,當初擔心子子孫孫還不清的債,事實上兩廂結清,中國隻付還了個本金。嗯?誰占便宜誰吃虧了?那些占了便宜還要賣乖的出來說說!中國真正吃虧的是二次大的賠款,馬關條約賠款和庚子賠款。
馬關條約2.4億兩轉成了債務。
庚子賠款從1902年到1936年一共賠出6.36億關平兩,8.83億元。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三部分:1917年前的16年是第一部分。這段時間內各國都是賠足的。一共賠出5億元。這筆錢各國是實收的。中國參戰後,德,俄,奧三國就不再支付了。這三家是大頭,占50%的賠款。1917年中國參戰,列國與中國有約,願意讓中國緩賠。所以1918年到1924年這7年裏隻賠了3540萬元。這筆錢各國政府也是實收的,新情況是美國認為多收了,從1909年起每年退出原來應收本息的一半,舉辦清華,1909-1917,9年間共退還600萬美元左右,折合銀元1175萬元。所以1924年之前實際支付出去的庚款本息總額大概5.23億元。1925年到1936年這12年裏,中國政府共賠出3.48億元。這段時間內各國改變了接收這筆款項的方式,不再將錢匯出中國,而是留在中國,建立基金會控製它的使用。其使用方向主要是向各自本國購買教育,及為中國的工礦,鐵路建設提供出口信貸。所謂庚子退款,大多就是指著最後的3.48億元。這個並不是各國放棄了債權,而是將賠償所得用於中國,但是也不是做慈善,是做有利於本國的戰略投資,如留學生。或者有利於本國的出口,同時又重新確立起幹淨的,不被指責的債權。中國近代史上被千夫所指,喪權辱國的外債賠款問題,最終喪失的大頭就是庚子的5.23億元,合3.76億關平兩,加上馬關條約的2.4億兩,總共6.16億兩。不妨將它視為12.6億外債的利息,[3]1895年到1936年41年,平均年息1.19%, 這樣好的deal.哪裏去找?這個債使中國建成了幾條大的鐵路幹線,建成了一些工業基礎設施,建立了一支半現代化的軍隊,一個半現代化的政府。使中國有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基本的物質基礎。至於中國是怎麽做到借錢隻付本金不付利息,或者付息不足的,這個要去問日本人了。我再扯下去就離題太遠了。我還是這個觀點,中國在20世紀初的30年裏實際上是吃了外部世界的補助的。把它解釋成喪權辱國,起碼在學術上有視角偏頗之失。


[1]1902年之前,白銀都是淨輸入的。之後,則為淨輸出。文獻上也顯示白銀由上海道繳付銀行團後裝船出運。但是目的地應該不是歐美各國。我想大部分白銀還是存放在匯豐香港,新加坡的銀庫裏。總之一直在匯豐的控製之下。俄國將一部分白銀轉成了道勝銀行的準備金。各國實收的還是外匯。
[2]徐義生數據,指實收。
[3]15億-2.4億=12.6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正因為在野,能接觸實際,再加上本人的才學,遂成'懂'的人,'懂'的人上台麵,無非科舉,裙帶,造反仨條路,還要有天時地利。KMT的幣製改革跟TG的公私合營大躍進人民公社一樣屬於政治運動,目的在接收接管,隻要懂政治就行了,經濟懂得越多越反動。。。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陳雲,薛暮橋懂貨幣,至少比孔宋二位要懂得多。其實中國真不缺人才,就是失之在野。1935年法幣改革,無論當時和現在,幾乎看不到懂行的評論。有次我在資料匯編裏看到了當時什麽報刊上的一篇評論,切中要害。我大驚,連忙看作者,一個普通的名字。在曆史的一瞬間一閃而過,留下了犀利的評論和深邃的遠見,從此消失了。連一個漣漪都沒有泛起。埃,懂得人不是沒有,隻是上不來台麵,現在依然如此。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合眾國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收入,軍餉發不出,差點在NEWBOUGH鬧出事來,全靠華盛頓的個人威望鎮住了。搞財政跟搞軍政一樣很累人的,薛暮橋的回憶錄裏說剛進城的時候,幫助陳雲管經濟,每天都通宵達旦沒法睡覺,後來都累出毛病來了。薛暮橋的回憶錄可以讀讀,他解釋了為什麽RMB不與黃金掛鉤的原因。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北洋政府的財政是紙麵財政,稅收靠各省,袁世凱在時還有些規矩,以後各省給的少, 很悲摧的。顧維鈞回憶錄裏說,有次餉沒發出來,一群軍官帶刀闖入總理辦公室吵鬧。有笑話說北洋政府唯一能控製的財源就是崇文門的厘金關口。當然和晚清比,北洋多了一條財路-內債。北洋的內債發了不少,到了國民黨內債成為了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至於外債,北洋不得不借的,但是他的債信太差,最終越來越少,到了國民黨外債幾乎沒有了。到了此時中國經濟就崩潰了,日本人就進來了。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剛剛改朝換代之際,估計北洋政府稅收能力是不行的,特別是可能在KMT勢力比較大的南方收不上稅來,所以最終找匯豐貸款,把財政資源攬過來。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當時他們的農村調查出了很多成果。至今研究中國近代農村經濟離不開Buck他們的調查數據。北洋政府的外債主要幾個方向,還本付息,行政費用,軍費,經濟建設有,不多。北洋聞人投資實業的很多,不過都是私人投資,不從政府那裏出賬。當然私人的錢也可能來自外債,這個就說不清了。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卜凱教授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知道他的太太賽珍珠的人就多了,
做農業經濟的,想出名也難;當作家的,想不出名也難:—)。
看過三十年代的人就中國農村問題進行論戰的介紹,
還有人專門下鄉去做田野調查,
卜教授屬於右派認為是生產力低下所致,
左派則認為是因為生產關係落後對農民剝削太重和洋貨入侵所致。

說到貿易不與政治掛鉤是不行的;-)
當時的人追求工業化目的應該是所謂的富國強兵,
當時的戰敗賠款割地,
和嚴複所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話,
對當時士人應該還是刺激蠻大的。
再說中國自古以天朝自居,
突然要低頭做大英帝國體係的一份子,
估計士人階層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匯豐給政府的放債怎麽再注入中國經濟呢,
似乎轉換成官僚資本再投資於各種工商實業?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貿易逆差微觀上就是進口大於出口。至於為什麽會進口多而出口少原因多種多樣。如果一本自然,假設是純粹的自由貿易環境,進口商必須買入等值的貨物出口,不然就的接受貴金屬結算。接受貴金屬是商人的失敗,因為商業的本意是從貨物中賺取巨額利潤,而不是囤積貴金屬,再說19世紀下半葉直到20世紀30年代,白銀一直在貶值。你拿白銀幹什麽?所以洋商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意接受白銀結算的。那麽要維持貿易平衡隻有二條路,一條縮減自己的進口,這條根本不予考慮。所以實際上隻有一條路,幫助中國找到她的比較優勢。這個本來是我們應該自己做的,在封閉環境下,變成了洋人的責任和負擔。中外貿易1890年前後非常不同,之前我們有足夠的生絲茶葉,他們必須用鴉片才能和我們保持平衡,之後,生絲茶葉衰弱了,出現了很多以前聞所未聞的產品,豬鬃,冰蛋,巴拿馬草帽,比利時花邊,十字繡。農業上也在變,新的經濟作物出來了,花生,煙葉。還引進了美棉良種試圖改良中國棉花,加長纖維長度以達到工業使用標準,從而替代美棉印棉的大量進口。所有這些維持貿易平衡的努力都是洋人為我們做的。金陵大學美國農學家約翰.樂士英.卜凱教授(John Lossing Buck )中國農業科學,中國農村經濟學的奠基人,如今還有幾個中國人記得他?所以中國實際上出口增長是做的可以的。天無絕人之路嘛,隨便哪裏都有它的比較優勢嘛。
可是進口增加得更快,這個和工業化有直接關係,日本也是這樣,大規模工業化的國家都是這條路,我還是這句話,刻意追求工業化實際上是你放棄了你的比較優勢,在刻意追求你的比較劣勢。這樣自由貿易的假設前提不成立了。貿易自動平衡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看得見的手一掌撩過來,看不見的手隻能後退。這樣貿易怎麽平衡,隻能依靠債務嘛!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貿易逆差會越來越大,債務會越來越多。
貿易是民間的,隨逆差而來的債務也是民間的。拆票就是民間債務呀。怎麽會變成政府債務了?這個和辛亥革命有關,革命後匯豐放棄了向民間發放貸款的政策,轉而向政府放債,它認為這樣最保險。從此後,民間的逆差以白銀支付給外國銀行,外國銀行再用向中國政府放債的形式將這些白銀重新注入中國經濟。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這貿易不平衡微觀上是怎麽回事呢,
中國白銀外流,也就是出口多進口少,
出口的多是農產品原材料手工藝品,進口的是機器和工業品
出口商是各家行號,進口商是各洋行買辦,
出口的最終買家是洋商,進口的最終買家是工廠和消費者,
這些買家可以說是有從銀行借款維持運轉,這個不難理解,
貿易不平衡的結果,為什麽最終最大的債務人是政府呢,
是否在貿易不平衡的過程中,
政府流失大量稅源,或者是喪失前人常說的“利權”?
登錄後才可評論.